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摘要:中国古代到民国1000多年书画家有记录的4万多人,美协书协会员已近5万人,如果算上各省市级美协书协会员,总数过10万人。)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赵禄祥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收入从古至今美术家(包括书法家)8万多人,其中古代和民国一千多年录4万多人,1949年之后以“国家级”两协会员(截止到2000年入会者)为收入标准也录入4万多人。

这部《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大部头,60多年产生的书画家人数竟然与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千年历史长河产生的书画家的数量相当!

如果有收藏者迷信这部选录标准的《大辞典》,拿它作为书画收藏的指引,则误入歧途几乎是不可避免了。大辞典中两协会员4万多人,其中真正的书画家占多少?而因不是两协会员被《大辞典》踢出的真正书画家有多少?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所谓书画“两协”,即“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此两协号称中国书画家的“正规军”,其会员自称和被称为“国家级书画家”。其相应的省市协会会员则分别号称“省级书画家”“市级书画家”。如果非各级两协的书画家则被“正规军”们称为“业余书画家”“杂牌书画家”“不入流书画家”“江湖书画家”……等等。

笔者从事书画收藏和经营二十多年,开始也很信奉上述说法,并不深究这种说法的来源及其合理性,一概以上述说法作为决定入货与否标准。于是,凡入货,不看其作品水平如何,先看名头,尤其要看作者是否为两协会员,如果是,且价格“便宜”就毫不犹豫地收入;如果不是,则一概不收。

于是“两协”会员的大作大批进来了,陈子庄、黄秋园、刘知白、徐生翁、陆维钊、管锄非、申石伽、关友声、萧龙士……诸多书画大师的作品则被我拒之门外,因为他们不是两协的会员(甚至也不是画院的画师)。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那时这些非两协的书画大师的作品多便宜啊!可惜擦肩而过,痛失良机。

若干年后,我觉得不能只进不出,毕竟财力有限,至少也得出一部分以藏养藏。然而当我拿这些“国家级书画家”的作品四处兜售,送画廊、送拍卖会、淘宝开网店推销、上微信朋友圈吆喝……能想到的“市场”全都占领了,结果……不说也罢,真是欲哭无泪,人家大多不收,上百万的货基本成了死货。

我不甘心,心里认为是市场不识货,于是拿这些作品去咨询高校美术学院的教授和一些资深的书画鉴赏家,他们皆无法认可,有位国内颇有影响的鉴赏家说“你这批藏品虽不能说全是烂货,但确实都是平庸之作,水平十分有限。”我将信将疑,它们都出自“国协”会员之手,而且大部分都是向其本人直接购藏不存在真伪问题,它们怎么会“水平十分有限”的“平庸之作”呢?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收藏路径是否正确。我开始醒悟这次的滑铁卢既与自己缺乏书画鉴赏经验有关,也与我对书画圈信息不灵有关。其实书画圈对于“两协”的质疑早就汹汹如潮了,网上这类文章和帖子如雪花飘飘,可惜我一直没有想到去搜索去关注。经过三年书画鉴赏学习,我的鉴赏经验突飞猛进,回头再看自己收藏的这些“国家级书画家”作品,我只有苦笑。

痛定之后,我开始关注一些非协会的大隐书画家,陈子庄、黄秋园、刘知白、徐生翁这样的大隐书画家我这辈子是甭想再有入货的机会了,除非我财力非凡,可惜我还只是个中产阶级,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大隐书画家难道绝种了吗?非也。每个时代都有大隐高手,他们就生活在各个角落,只要你具备一定的鉴赏眼力,机会是随时都有的。

果不其然,近十年来,我收藏了不下十家的真正书画家的作品,他们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型、文人型书画家,虽然他们不是两协会员,没有什么头衔,但是他们知识渊博、著述等身,或隐于高校,或读书山中,或耕作与乡野,或谋生于各业。他们平淡而知足地生活在社会的角落,不与“正规军”们争眼球争交椅争利益,可以说中国书画之魂就寄托在他们身上。经过十几年的曲折,我总算找对了收藏的路径。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我现在总算明白,原来所谓“两协”是“正规军”“代表国家水平”,非“两协”会员不是书画家,最多只是业余书画家之类的说法都是“两协”那伙人的欺人之谈,好在这种屁话已经被越来越的人识破了。

安徽的一位煤老板只有初中文化,却搞到了书协主席的大位。我市的一位地产商高价买了美协某领导一幅作品,马上也成了会员,而他操练毛笔字不到半年,作品错别字连篇。广东有位混混连绘画都不会,到桂林买几十元一张的行画签上自己的名字充当自己作品,也成为美协会员……

吴冠中先生曾经对两协和画院进行过猛烈抨击,讥讽其养了大批不下蛋的鸡,呼吁解散。但是两协和画院已经成为某些人圈钱的工具,解散谈何容易。但是市场并不吃他们这一套,这就是我早年藏品失去出路的根本原因。

古代书画家4万人,美协书协会员5万人,省市级会员过10万人


就说拍卖行吧,他们根本就不收两协会员作品,却问我有没有陈子庄、黄秋园、刘知白、徐生翁等人的作品。市场经济托起的是真正有水平的艺术家,而不是两协会员作品。随着社会进步和艺术市场的成熟,绝大多数两协会员的作品将一落千丈张。

另有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两协会员作品不可滥收:就是其会员的总数和每年入会的人数都是巨量的。早在15年前的2000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数就达1万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数达3万多人,每年新入会人数都在500人以上。如果算上各省市级会员,总数已超过10万以上。

“物以稀为贵”这是艺术投资和收藏的铁律,元青花为什么天价,因为它极少。如果元青花在市场上有4万件,你还天价吗?两协会员十五年前已是4万余人,目前已近5万人,但是这支庞大的队伍,有多少水平高的书画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