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不愁三保障”,實現脫貧無後憂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重慶考察時,對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提出明確要求,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敲響了戰鼓。記者多方走訪看到,重慶、湖南、黑龍江等地,在全面落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破解貧困地區吃住行等問題方面,對症下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山有水好宜居”,走在重慶市萬州區面積最大的三峽移民鄉鎮——武陵鎮“源陽小區”的街道上,一條人工開鑿的小溪從社區中間流過,漢代建築風格的新型民居小樓依次點綴兩旁。

武陵鎮人大主席譚仕勇:我們的弱電力管網全部下地,還有我們的汙水管網全部規範,汙水和雨水分流,垃圾分類處理,我們有統一的收集箱,清掃人員每天保潔,下午就有垃圾車運到轉運場,再運到萬州的垃圾處理廠去處理。

武陵鎮地處三峽庫區腹地,以前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比較滯後。眼前的這個小區是2017年開展的三峽後續扶貧項目之一,三峽後續資金投資3000萬,目前第一批幾十戶居民已經入住。

4月中旬,天氣已經略顯炎熱,秦華豔整在自家樓下門前的空地上曬被子。3年前,她們一家5口住進了現在的小樓裡。

記者:搬過來住感覺怎麼樣?

秦華豔:感覺很舒服,哈哈,環境很好。

記者:以前的房子是什麼樣子?

秦華豔:下面是磚,上面是塊板

記者:沒有現在漂亮?

秦華豔:沒有現在漂亮。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安全、整潔的住房讓居民們心中有了底,嶄新的生活就此拉開序幕。今年43歲的周碧,每天在武陵鎮3A級景區“大唐荔園”為果樹除草打藥。2013年,家裡2畝多田地流轉給景區後,周碧在景區裡找了一份工作,加上土地流轉費,一年能拿到10000多元。

周碧:這個活還是可以,帶小孩,順便在這裡找點錢,生活費解決了。流轉費+打工的收入,每年有10000多塊。

近年來,武陵鎮通過完成貧困村公路硬化、產業發展、水利設施等54個扶貧項目,極大的改善了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2016年,5個貧困村脫貧銷號,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2%下降到2018年的0.126%,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75%,城鄉合作醫療參合率98.8%。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實。

武陵鎮黃金村扶貧書記陳厚發:剛來的時候產業還沒有起來,還有就是這個村辦公室都不達標,旁邊這個醫務室,是2016年才建立起來的。基礎條件也大大改善了,原來呢,有公路,一條公路,現在黃金村基礎設施,我舉個例子,它有4.8平方公里,但是公路就有32公里,形成了一個公路網絡。現在產業也起來了,一個是桂圓,再就是蜜柚,現在還引進來叫做生態豬養殖,選址都選好了,今年下半年可能就要把豬場建立起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措施能否落實到村、到戶、到人是衡量各級政府部門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標。

楊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的一名小夥兒,家裡五口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楊斌曾經在外務工多年,隨著村裡致富產業的逐步成型,他選擇回到了家鄉,現在是村裡的一名交通協管員,一個月工資2000元。楊斌說,村裡的基礎設施不斷地完善,來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

楊斌:公路是變了嘛,從那種很爛的路變成了現在的青石板路,大路也變好了,現在房子也裝修了,大變化。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通過村裡的相親大會,楊斌結識了現在的妻子,如今孩子已經6個月大。五年多來,十八洞村按照總書記指示“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因地制宜發展當家產業,形成了鄉村遊、獼猴桃、苗繡、勞務輸出等“旅遊+”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好路子。

十八洞村第一支書孫中元: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十八洞村也退出了貧困村的序列,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1.17%,全村有一半貧困大齡青年成功“脫貧”又“脫單”。

“鳥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打工的人兒回來了,外面的人來了。”十八洞村的精準脫貧,是湖南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把產業建設作為“造血”扶貧核心舉措,因地制宜做好興產業、增就業、置家業“三業”增收文章,讓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的當家產業、每個貧困戶有1個以上的增收項目,真正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有質量。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農民張彥峰的家中,5頭黃牛正在牛圈中曬著太陽,庭院中平整乾淨、兩個小木牛棚就整齊的坐落在新翻修的磚房旁邊,絲毫看不出貧困戶的樣子。但是張彥峰告訴我,2016年之前,他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張彥峰:之前收入可不行,種那點地,一年只能掙不到一萬款錢呢,我也幹不了啥啊,主要就是我媳婦,我媳婦種那點地,那個時候真的要有點啥毛病,就要去東西院兩家借錢去。

為了幫助張彥峰脫貧,2016年,鎮政府為他建檔立卡並申請了無息貸款,搞起了家庭養殖特色產業,養了5頭大黃牛,又為他的妻子找到了去工廠打工的工作。張彥峰算了算,現在每年收入能到達2萬多元。兒子上小學每年還有1000元的教育補助,現在不僅吃喝不愁,兒子上學還有了保障:

張彥峰政府幫著扶貧這個事,又讓我養牛,又讓我種地,還給我整進了合作社,能減少這些負擔,孩子上學這些負擔比早先強多了,這牛大了都能下崽子了,一個牛下崽子了就能值一萬多塊錢。

元寶鎮副鎮長步玉國總結說,發展產業,是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重要抓手。

步玉國:現在兩不愁三保障我們都已經徹底解決了,安全飲水、安全住房醫療保障,上學這都沒問題了。另外呢,還都有產業,我們全鎮88戶的貧困戶都有產業支撐,至少每戶一個,每一個貧困戶有一個,有的多達三四個四五個的產業。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全面解決好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環保、社會治安等問題,解決貧困人口的後顧之憂,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國祥:還剩下大概不到2000多萬的農村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主要分佈在深度貧困地區。以後我們的關鍵問題就是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這也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這也告訴我們,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勝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能夠放鬆,還是要聚心聚力,全力以赴。

記者:晁向榮、陳鵬、姜文婧、馮志遠、許大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