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重庆考察时,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敲响了战鼓。记者多方走访看到,重庆、湖南、黑龙江等地,在全面落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破解贫困地区吃住行等问题方面,对症下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山有水好宜居”,走在重庆市万州区面积最大的三峡移民乡镇——武陵镇“源阳小区”的街道上,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溪从社区中间流过,汉代建筑风格的新型民居小楼依次点缀两旁。

武陵镇人大主席谭仕勇:我们的弱电力管网全部下地,还有我们的污水管网全部规范,污水和雨水分流,垃圾分类处理,我们有统一的收集箱,清扫人员每天保洁,下午就有垃圾车运到转运场,再运到万州的垃圾处理厂去处理。

武陵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以前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眼前的这个小区是2017年开展的三峡后续扶贫项目之一,三峡后续资金投资3000万,目前第一批几十户居民已经入住。

4月中旬,天气已经略显炎热,秦华艳整在自家楼下门前的空地上晒被子。3年前,她们一家5口住进了现在的小楼里。

记者:搬过来住感觉怎么样?

秦华艳:感觉很舒服,哈哈,环境很好。

记者:以前的房子是什么样子?

秦华艳:下面是砖,上面是块板

记者:没有现在漂亮?

秦华艳:没有现在漂亮。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安全、整洁的住房让居民们心中有了底,崭新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今年43岁的周碧,每天在武陵镇3A级景区“大唐荔园”为果树除草打药。2013年,家里2亩多田地流转给景区后,周碧在景区里找了一份工作,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拿到10000多元。

周碧:这个活还是可以,带小孩,顺便在这里找点钱,生活费解决了。流转费+打工的收入,每年有10000多块。

近年来,武陵镇通过完成贫困村公路硬化、产业发展、水利设施等54个扶贫项目,极大的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2%下降到2018年的0.12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75%,城乡合作医疗参合率98.8%。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

武陵镇黄金村扶贫书记陈厚发:刚来的时候产业还没有起来,还有就是这个村办公室都不达标,旁边这个医务室,是2016年才建立起来的。基础条件也大大改善了,原来呢,有公路,一条公路,现在黄金村基础设施,我举个例子,它有4.8平方公里,但是公路就有32公里,形成了一个公路网络。现在产业也起来了,一个是桂圆,再就是蜜柚,现在还引进来叫做生态猪养殖,选址都选好了,今年下半年可能就要把猪场建立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能否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是衡量各级政府部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标。

杨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一名小伙儿,家里五口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杨斌曾经在外务工多年,随着村里致富产业的逐步成型,他选择回到了家乡,现在是村里的一名交通协管员,一个月工资2000元。杨斌说,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杨斌:公路是变了嘛,从那种很烂的路变成了现在的青石板路,大路也变好了,现在房子也装修了,大变化。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通过村里的相亲大会,杨斌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如今孩子已经6个月大。五年多来,十八洞村按照总书记指示“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因地制宜发展当家产业,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等“旅游+”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十八洞村第一支书孙中元: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1.17%,全村有一半贫困大龄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是湖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把产业建设作为“造血”扶贫核心举措,因地制宜做好兴产业、增就业、置家业“三业”增收文章,让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的当家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真正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质量。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农民张彦峰的家中,5头黄牛正在牛圈中晒着太阳,庭院中平整干净、两个小木牛棚就整齐的坐落在新翻修的砖房旁边,丝毫看不出贫困户的样子。但是张彦峰告诉我,2016年之前,他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张彦峰:之前收入可不行,种那点地,一年只能挣不到一万款钱呢,我也干不了啥啊,主要就是我媳妇,我媳妇种那点地,那个时候真的要有点啥毛病,就要去东西院两家借钱去。

为了帮助张彦峰脱贫,2016年,镇政府为他建档立卡并申请了无息贷款,搞起了家庭养殖特色产业,养了5头大黄牛,又为他的妻子找到了去工厂打工的工作。张彦峰算了算,现在每年收入能到达2万多元。儿子上小学每年还有1000元的教育补助,现在不仅吃喝不愁,儿子上学还有了保障:

张彦峰政府帮着扶贫这个事,又让我养牛,又让我种地,还给我整进了合作社,能减少这些负担,孩子上学这些负担比早先强多了,这牛大了都能下崽子了,一个牛下崽子了就能值一万多块钱。

元宝镇副镇长步玉国总结说,发展产业,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重要抓手。

步玉国:现在两不愁三保障我们都已经彻底解决了,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医疗保障,上学这都没问题了。另外呢,还都有产业,我们全镇88户的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至少每户一个,每一个贫困户有一个,有的多达三四个四五个的产业。

迎难而上扶贫再攻坚(下)|“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无后忧

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全面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国祥:还剩下大概不到2000多万的农村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以后我们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这也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这也告诉我们,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绝对不能够放松,还是要聚心聚力,全力以赴。

记者:晁向荣、陈鹏、姜文婧、冯志远、许大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