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讀書方法能把書裡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鼴鼠的土豆


想解決看什麼書,以及如何將書的內容吸收變成自己的,其實可以參考這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大大提高看書的效率,更好記住理解書內容,如果你會思考,甚至會在原書思想上,昇華出新的內容。因為這本書作者奧野宣之就是這樣做的。

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還有智慧創造法大受歡迎;還是一位“筆記本作家”,因為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也從中受益,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乾貨滿滿,可以將它看做是奧野宣之的筆記讀書經驗完全分享。

奧野宣之認為讀書包括瞭如何選書,如何購書,如何讀書,以及如何活用四個方面。同時有具體方法告訴我們,怎樣進行筆記讀書法。

一 用筆記管理我們的讀書生活。

作者提倡的是手寫筆記。雖然現在我們可以用拍照,截圖,掃描,瞬間就可以把文字文檔記錄下來。但這樣的記錄是冰冷的,因為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所以仍然只是一堆文字。

但是手寫筆記,雖然慢,但是可以和書本對話,和自己對話,邊記錄邊梳理。

實踐和堅持。任何事情在短時間內,都看不到理想效果,但是堅持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到成果。讀書記筆記也是一樣,惟有堅持,才有積累,才會慢慢顯出效果。

筆記有這幾種類型:隨想筆記,購書清單,簡報,讀書筆記

一個念頭,一個想法,想讀的書,看書筆記和感想等等任何內容,都可以記下來,按照時間順序寫上日期。還有報紙上感興趣的也可以剪貼在筆記本里,記下瞬間的想法。隨時都可以添加記錄,來不及時還可以速記和略記,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寫下。

不用要求太高,只要寫下就行。雖然略顯凌亂,但是是你自己的想法和素材集錦。

二 製作購書清單幫助選書

購書清單來源於筆記上,參照你記錄下的感想,感興趣的內容,列張表格,寫上真正想讀的書。

用購書清單,比在書店毫無目標的亂逛,更方便高效。明白自己的需求,也不會買一些回家再不會翻看的書。主動的,有目的的去讀書,讀書才能有好的效果。

善用購書清單,是讀書的一種高效行為。

三 筆記把讀過的書變為精神財富。

在翻開一本書時,就要製作一個讀書筆記,不要嫌麻煩,可以先從簡單的內容開始,再簡單也是自己的思考;

閱讀的同時,記讀書筆記,是以輸出為前提,是主動學習,避免了學完大腦什麼都沒有留下,走馬觀花式的學習。

全書先通讀,再重讀,可以藉助於便籤,畫線等方式標記自己覺得有用的內容。

書裡介紹了一個讀書筆記法,叫“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它指的是摘抄和評論並存的筆記方式。

篩選出需要摘抄的內容,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

這樣做的好處是重讀的時候,可以分清哪些是摘抄,哪些是自己的評論。

摘抄和評論交替進行,是為了摘抄以後趁著印象還鮮明寫下自己的感想。

還有一種剪報式讀書筆記,將書有關的東西,比如書腰,書籤,廣告等,都可以撕下來貼在筆記本里。這樣會對書的內容印象更深刻。

讀書筆記可以促進對書的消化,促進對書的記憶,加深理解。也是自己和書的對話,讀書體驗比書本身更重要。

四 重讀筆記

我們讀完了書寫完了讀書筆記,一本書並不是就讀完了。按照奧野宣之的建議,還有最後一步:重讀筆記。

重讀的過程,是對書中的內容作出反思,對信息重組。可以將書和筆記結合,輸出一篇書評。積極思考的輸出,可以促進思想內化,在重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穫。

有時候我們能否從書中獲益,不僅取決於我們的認知能力,還取決於我們的處境、人生閱歷。而重讀筆記,回想當時的思考,再結合現在的知識經驗,也許會有新的體會和想法。

也許很多人會誤解,看書要做這麼多準備,做這麼多筆記,太費功夫了。但如果仔細看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就會發現,用筆記讀書法來閱讀一本書,才是高質高效率的閱讀。因為它省卻了很多的無用功,撿起浪費的時間,記住思索的火花。

它不能讓你閱讀得更快更多,而是可以幫助你認真將書吃透。讓閱讀者專注於閱讀本身,最後消化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看一本吸收一本,將書真的“裝”才進腦子裡,才是我們想要的閱讀的目的。

翻看下一本書時,不妨按照奧野宣之的辦法親自實踐一下,體驗一下筆記讀書法的神奇,記得寫篇書評檢驗一下。


安靜的瓶子0099


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調查得知,猶太人以人均64本的閱讀量穩居世界第一。

為什麼猶太人如此熱愛閱讀?

源於猶太人家庭重視對孩子的閱讀教育。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所以才會出現了像愛因斯坦,畢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猶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員胡歌遭受嚴重車禍,面部縫了100多針,險些毀容,事業和人生受到雙重打擊。

他說:如果皮囊無法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勸學詩》裡也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懷疑:為什麼我也喜歡閱讀,卻沒發現書裡的黃金屋呢?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書也只是“看過”而已,並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

《實用性閱讀指南》教給你如何明確讀書目的,如何掌握讀書方法,告別盲目閱讀,讓你快速找到書中的黃金,迅速掌握一本書的精華。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他在自己創業的道路上,發現了“成功人皆是讀書家”的觀點,為此他每年閱讀300本書,嘗試各種速讀方法,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一、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會因為各種實際的需求去閱讀。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闆交代的事項

.想完成一篇論文,收集寫作素材;

.週末下午閒來無事,讀一本小說打發時間⋯

閱讀的功能就是讓人們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我們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閱讀時會更加專注,由此我們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穫。

所以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沒有了目標和方向,怎樣都無法到達彼岸。

知道自己想從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時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走入三個誤區。

誤區一,閱讀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認為,讀書應該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從頭讀到尾,一直讀到“全書完”,才是真正的閱讀。其實不然,在閱讀之前要想好關於書本的問題,然後從書中找到應對問題的答案,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記憶才會深刻,閱讀才能更高效。

誤區二,閱讀時跳過序言和目錄章節。

不少人拿起一本書從第一章開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實序言對書來說至關重要,序言就是濃縮了一本書的所有優點。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它的意義何在?這本書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收穫?作者會在序言中一一道來,沒有人會比作者本人更瞭解這本書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認真去閱讀。

章節目錄,便是書裡的大綱和基本框架,沒有框架作者難以將內容整理成型。沒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錄一樣,對書的內容有這麼全面的整理。想大體掌握一本書,在閱讀之前必須要閱讀目錄。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去看序言和目錄,無法掌握書裡的基本脈絡。

誤區三,全部理解書裡的內容。

有的人認為閱讀時不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還要強迫大腦全部記憶書裡的內容,這會讓大腦不堪重負。作者大巖俊之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總數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僅有4%,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中,只有8頁是最為核心的內容。

我們與其讀完整本書,卻不記得書裡到底講了什麼,不如一開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閱讀,這樣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二、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讀完書不去做任何筆記,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並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不要相信大腦的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寫在筆記本里,比單獨依靠大腦記憶更有保障。

1.把握書的結構層次,學會做讀書筆記。

剛才說的閱讀章節目錄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方法。就像我們去遊樂場裡玩,需要先拿來地圖瞭解一下游樂場的具體分佈,看一下你喜歡的遊樂項目分佈在什麼位置,然後直奔目標而去,這樣可以減少盲目等待,節約我們的時間。

讀書也是一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章節,直接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記筆記。

並且要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寫一句話,諸如“寫的太棒了”,“非常不錯”,這種簡單的想法,也要記下來。把它變成你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回憶。

2.瞭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牢記二八定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當人們想刻意記住某些東西,但是大腦記住後沒多久,就開始快速遺忘。20分鐘後遺忘42%,1個小時以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動記憶,只需要一天,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自己都不想去記憶,書本上的內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留存記憶,反覆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

為什麼我們在學生時期背的古詩、單詞、背的數學公式,現在依然記憶深刻呢?就是因為不厭其煩的反覆背誦,大腦記憶慢慢牢固,讓大腦一直處在“記得住”的狀態。

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是我們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樣適用於閱讀。全書重要的20%,佔有80%的內容。

從書裡找到最重要的20%,重點記憶,然後用馬克筆在重點處標註記號,不用擔心把書弄髒,做好標註,然後反覆閱讀標記的部分,慢慢頓悟,細細體會。

3.學會用思維導圖濃縮書中內容。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託尼.博贊,提倡的一種思考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使用一種與腦神經細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將頭腦中思考的內容,用可視化的圖像呈現出來。

歷史上擁有偉大頭腦的人,如達芬奇、愛因斯坦、畢加索、達爾文,他們的記筆記方法,類似塗鴉一樣,是最早的思維導圖。

如何用思維導圖來繪製一本書的內容呢?

首先要準備一張A4紙,以及最少6種或12種顏色的水性筆,將A4紙橫放在書桌前(橫放有利於開拓思路)。然後從A4區中心位置,開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細,在分枝上寫上單詞,或關鍵詞語。最後按照書裡的順序總結幾個重點內容,依次填寫。

三、迅速行動起來。

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也認真做了讀書筆記,畫了思維導圖,是不是就發揮效果了呢?不行動就不會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閱讀實用類工具書,不付諸行動,怎麼會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只有自己嘗試實踐,才能驗證是否有效。

1.根據SMART原則,設定自己的目標。

什麼是SMART原則?

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舉個例子: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創業半年後,年收入達到30萬元。

你認為哪一個目標最可能實現呢?如果鎖定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較大,就沒有辦法順利完成,這樣反而變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騖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調整。

2.想想自己目標達成的樣子。

萬事開頭難,大多數人都是從本能上抗拒困難,拒絕改變。想要真正行動起來,就得跨越第一步。我們可以在腦子裡描繪一下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能會看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聽見什麼?

.完成這個目標後,我會感覺到什麼?

充分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及體感,努力描繪那個場面,讓自己興奮起來。就像吸引力法則一樣:你說什麼做什麼,就會將什麼吸引進你的生活,有意識的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從而影響你的行為。

3.將任務拆分為馬上能去做的小步驟。

聖人老子講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任何事情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

比如設定每週讀完一本書,可以把任務分配到具體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覺前閱讀一個小時,連續讀7天,用7個小時挑戰一本書就不是問題了。

總結一下: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讀書目的,沒有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自身能力。給你的三個錦囊就是:

1、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2、閱讀時學會做筆記和思維導圖。

3、迅速行動起來,將目標具體化。

魯迅先生說過,閱讀就像採蜜一樣,必須採過許多的花,才能釀出蜜來。我們要做讀書的小蜜蜂,每日勤勞閱讀,不能懈怠,才能澆灌出世上最美麗的花朵,釀出最甜的蜜來。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要把書中的知識變成個人能力,需要做到兩點,而且缺一不可:

一是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二是把學到的知識付諸行動。

一 閱讀方法

01 瀏覽全書,梳理結構:

瀏覽全書是為了幫助我們知道書的大概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梳理出全書結構。就相當於為自己的閱讀過程,畫好了一副全景圖。

手裡有地圖,心裡不慌,當你在閱讀中,遇到不明白作者意圖的地方,你就看一下這個地圖,很可能就能理解作者寫這些內容的深層次目的。

現在做結構圖的軟件有很多,比如,思維導圖、百度腦圖、幕布、XMIND等都可以用來做結構圖。

02 通讀全書

通讀全書的目的,不在於理解書中的知識,而是為了精讀和做讀書筆記做準備。

很多好書,讀一遍不能領會到作者的意思,讀書後要寫書評的話,就更不可能只讀一遍。所以,通讀的重點是從頭讀下去,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思考,但是可以用便籤紙進行標記,對於自己產生共鳴或者覺得值得深思的地方,可以貼上標籤,也可以摺頁,提醒自己後續要仔細看。

03 精讀,做讀書筆記

培根曾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說的就是,要根據書的特點,決定閱讀的方法。

對於解決問題很有用,或者很經典的書,我們需要仔細閱讀。在讀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思考之前做標籤和摺頁的部分,同時還要做讀書筆記。

很多人把摘抄原文當做讀書筆記,其實,真正有用的是“摘抄原文+記錄自己想法”的讀書筆記,因為這個過程是為了養成思考的習慣,你不思考,就無話可寫。

剛開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想法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是為了鍛鍊思考能力,時間久了,就能建立起主動閱讀的習慣了。

04 寫書評或講書稿

做完讀書筆記,我們經常以為完全理解這本書了。然而,讀書筆記是零散地記錄書中的知識,要把書中的知識梳理成體系,還要通過寫:寫書評或講書稿。

一方面,寫出來能防止我們犯了元認知錯誤,即我們以為自己理解了,其實並沒有,我們只是知道了而已,還沒有到理解的程度。

另一方面,寫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在寫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很多地方並不是很明白,就會反覆地去翻書,不知不覺,把書又讀了很多遍,這個時候,對書中的內容就會有比較深的理解了。

05 定期重讀

對於那些好書,定期重讀很重要。一方面,能夠幫助我們克服大腦的遺忘規律,通過回想書中的知識,能幫助我們牢固的掌握;另一方面,經過時間間隔,我們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發生了變化,對書的理解深度就會不一樣,很有可能還會發現新的閃光點。

二 付諸行動

培根曾說過,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我們要把書中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就必須行動起來,使用知識。比如,想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得按照書中的方法來讀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書中的知識有沒有用,才能切實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一下SMART法則,來確定行動的目標。

SMART法則,本來是企業目標管理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量化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我們可以用這個企業管理的辦法來管理自己。

Specific:具體的,清楚詳細的;

Measurable:能夠測量的,就是說能用數據等方式測量目標完成的情況;Achievable:能夠達到的,有實現的可能;

Relevant:相關的,與自己的生活目標相關;

Time-bound:有期限的,即定下實現目標的時間。

想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給自己定下一個SMART的目標:3天看完一本書,1周內寫完讀書筆記、書評等。這個目標就是具體的,能夠衡量自己有沒有完成,是通過努力就能夠實現的,與提高閱讀水平的大目標相關,並且有明確的時間規定。


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知識只有轉化成行動,才能變成真正的力量。

共勉。


馴養一本書


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為了把書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讀了很多書,卻依舊沒能過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有這幾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地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一、明確閱讀目的。

漫無目的地讀書,確實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樂趣,但是如果不能夠明確自己想在書中獲得哪些知識,我們往往就會“讀完就忘”。

在閱讀前明確閱讀目的,就像在旅途開始前明確了目的地,你能夠清晰的抓住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二、常與他人交流。

最近,在各個平臺,共讀活動都非常火爆,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共讀能夠督促自己持續地讀完一本書,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邊閱讀邊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雖然說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學習卻是一件“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事情。

同樣的內容,不同知識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能夠通過交流,瞭解到不同視角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對於啟發我們的思路、加深對一個問題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三、寫閱讀總結。

我有一個習慣,只要讀書,必然要動筆。
這個動筆,一方面是畫下讓我深有感觸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及時記錄下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看法和理解。
動筆的一大好處是,一旦你開始寫,就會想多寫,想要寫得多,就得再思考。也就是說,我是用動筆來促進自己思考。

如果對一本書的感受比較多,我會寫書評,發到各個平臺上,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這個過程其實是學習和分享的過程。

四、時常重讀。

我時常會重讀之前已經讀過的好書,重讀昔日讀書時所做的筆記和寫下的感悟,這其實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對同一個內容的理解也會不斷地加深,我們在重讀的過程中,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

舉個例子,我在初次讀《平凡的世界》的時候,簡真是恨透了作者把少安和潤葉這對有情人拆散,也恨透了他把田曉霞寫死,但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隨著著我經歷了人生的種種起浮和不如意,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人生不如意,才是常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守住自我,不放棄努力和奮鬥。

以上就是我對於“怎樣閱讀才能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見解,這些內容也是我個人閱讀經驗的一個總結,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我是“薛定諤的圓盒子”,專注於閱讀乾貨分享和極簡生活,歡迎關注我,一起讀書!)


薛定諤的圓盒子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總是會遇到類似的問題:要麼讀得太慢、沒有效率,別人一週都讀完兩本了,自己第一本才讀了不到一半,要麼讀過的書很快就忘了,等到想用的時候發現連書名都想不全。那有沒有什麼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既能讀得快,又能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有兩本本書講到的技能可以去學習一下。


01《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日】奧野宣之


這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大名鼎鼎的“筆記本作家”,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作法在商務人士中極受歡迎。

書裡最大的亮點就是奧野宣之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這個筆記法已經被很多人使用,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的核心也很簡單,一是記錄下這本書的基本信息,二是針對書中的亮點和精彩部分進行摘抄,三是對摘抄的部分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也就是觸動我們的地方,摘抄與評論需要交替進行。

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讀過的書真正成為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容易遺忘。並且,我們要經常溫習筆記,每次有新的“觸發”可以繼續寫下來。

日積月累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小小的素材,會成為思想創造的源泉。我們整個思維體系,也會日臻完善。

02《實用性閱讀指南》

“成功人士皆讀書。”這是大巖俊之創業之初發現的一個普遍規律。

《實用性閱讀指南》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比如帶著目的去讀書,製作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把握書的結構層次等。

針對我們為什麼讀完的書記不住的問題,大巖俊之用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幫助做了解釋,並且提出了找出書中重要的20%內容的策略,還提到了“用輸出倒逼輸入”等的方法,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的最後,大巖俊之提到“讀書的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在於有過多少行動”。我們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幾乎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讀完就完了,什麼都沒留下,更不用談行動。大巖俊之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向我們介紹了“SMART”法則,通過設定具體的、可行的目標,分解目標,來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他自己也是這個辦法的踐行者和受益人,通過常年不斷的讀書,最終實現了創業上的成功。


這兩本書的作者不僅自己踐行了所說的讀書的方法,而且通過這種方法,真正將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最後獲得了成功。雖然成功是不可複製的,但是方法我們可以用來學習!


牧心微筆記


讀書前,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是希望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把讀過的書真正的運用起來,為己所用,那麼以下的方法。可以試試

首先,我們要打破“必須從頭讀到尾”的觀念。我們要清晰地知道,作為讀者的我們,擁有跳讀、不讀完、重讀、隨意選讀的權利。如果一本書拿到手後,你可以從目錄中選擇那些自己喜歡的章節來閱讀,也可以不斷地跳讀,甚至不用讀完。有了這個意識,你被束縛的心靈就會得到解放了。

其次,遵循好奇心,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很多事情能堅持下來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奇與感興趣的內在動機,只有在這些內在動機的驅動下,人們才能堅持下來一直去做。而閱讀也不例外。為了找到感興趣的突破口,我們可以去讀一些與自身有關的書籍,比如孩子媽媽可以閱讀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和雜誌,吸收育兒所需要的各類信息知識。企業管理者可以閱讀一些經管類的書籍,如何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如何增強公司的凝聚力等。

在這樣與自身相關的閱讀中,不但能把學到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還能保持閱讀的內在動機。如果能夠把這一行為養成習慣,你的大腦在每次讀書時都將感受到喜悅,進而上癮,使你逐漸變成“讀書體質”。

最後,降低讀書門檻,營造讀書氛圍。很多人在買書或者看書前都會給自己一個任務,要看哪些對自己有用的書籍,像古今中外的名著或者專業性比較強的書,這些書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麼非常厚,要麼晦澀難懂。一般很難堅持讀下去,強讀下去的結果就是極速降低讀書的興趣,甚至不願再拿起書本。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妨儘量降低讀書的門檻,保持讀書的興趣與信心最重要了。我們可以先從入門級的專業書或者簡版的名著開始讀,或者是聽書,比如一些帶有圖片解說類的入門書籍,這樣我們不但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知識,而且還保持了繼續讀下去的慾望。

此外,《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中還提到,讀書的氛圍和環境也十分重要。我們可以給自己規定一個時間段,去圖書館或者在家中的書房,每天閱讀一個小時,這樣久而久之還能養成閱讀的習慣。當然,你還可以通過結交一些讀書的夥伴們,一群人一起堅持閱讀,相互支持與鼓勵,能更有利於保持閱讀的興趣。

我自己倒是喜歡加入一些讀書群,和小夥伴們一起看書,分享知識。去年中旬,我就加入了一個書評群,群裡有出版社編輯經常約書。我們約到書後,看完一本書要求寫一篇書評,這是免費看書的一個要求。當然,書評質量要保證,而且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出書評,這樣才能保證下次還有的約。

二、快速閱讀,抓住重要信息。

時間就是金錢,現代人每天都很忙,時間顯得尤為寶貴,所以我們不妨放棄從頭開始一絲不苟的閱讀,邊記筆記邊吸收的讀書方法。我們可以掌握速讀的技巧,快速的吸取書中對我們有用的信息與知識。

1、通過目錄,發掘關鍵詞。速讀的關鍵在於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而在尋找關鍵詞前,要先把書的目錄瀏覽一遍,通過閱讀目錄,掌握書的大概邏輯,選定自己該看的章節,在每個章節讀完之後,可以用幾個關鍵詞進行提煉與總結,然後把關鍵詞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書中。這樣一本書就可以總結成一個邏輯思維圖與幾個關鍵詞,而且時間也不會花費很多,還能掌握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當然,有些書籍的關鍵詞,作者會自己標出來,用黑體字或者標題展示出來。這類書籍一般是專業書,在閱讀時,我們如果運用關鍵詞方法,一本書很快就能讀完並掌握要點。

2、眼球移動訓練與抓住間隙時間,提升讀書的速度。有時候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走神,看文字的時候不經意間會停留在某個章節某一頁,這其實很影響我們閱讀的速度。那麼我們可以去學習訓練眼球的移動,儘量快速移動眼球,測試每分鐘能讀多少字,記錄移動眼球的速度。此外,在讀書的時候,不要默唸或者心念文字,否則也會影響閱讀的速度。

如果覺得自己讀書的速度太慢,不妨使用這種訓練的方法,提升閱讀速度。當然,想要多讀一些書,還要懂得利用好碎片時間。比如,在等車、等人或者開會間隙,只要我們留意去尋找,就能在生活中發現很多這種間隙時間,充分利用好,也能讀很多書了。

三、讓書本知識系統化,真正為己所用。

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與信息往往會比較零散,有時候也不免會出現片面的現象。如果能讓知識更加飽滿與系統化,這樣不但有利於我們系統化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還能更好的為我們所用。

1、垂直型主題閱讀。

垂直型主題閱讀,是指根據一個主題展開閱讀,通過將多本書相互關聯起來閱讀,深化該領域的知識,形成自己的思考。

比如,關於如何讀書,我們可以讀《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等,通過閱讀這些書,你可以整合作者共通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考,最後再按照你自己的思考,進行實踐與檢驗你的觀點,這樣的循環往復,才能讓你知其所以然。

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的知識更加立體化與全面,就按照一個主題來閱讀相關書籍,找到共通點,再增加自己的思考,這樣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為己所用。

2、以產出型的讀書方式為基本。

有時候讀完一本書,很容易在時間的流逝中,忘卻了書中的內容。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撰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來讓書的內容深化在腦海中。而且在讀書筆記和書評的撰寫過程中,我們也能把自己的思考融入進去,在以後翻看書評與筆記的時候,就能回顧書的內容。

讀書可以分為兩種“樂讀”與“實讀”。所謂“樂讀”是指以讀書為興趣、以享受為目的讀書。而所謂“實讀”,指的是讀書為食糧、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如果想要高效能的閱讀,那麼還是實讀比較重要,因為它能產生更高的效能。

所以,我們在閱讀完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記錄一些筆記或者寫書評,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書中的知識。


霞姝兒


將書上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麼難,是有方法可依循的。讀書的效率是關鍵之中的關鍵。想要提高效率,方法是很重要的。要不那些一天一本書的大神們是怎麼練就而成的呢?將讀到的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秘方就在下面。

一.拓展讀書範圍,將效率達到最大化。

首先第一點,一定要大量閱讀書籍,尤其是那些經典著作。在我看來,齋藤老師看待讀書的意義,就是在為自己找到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的同時,駕駛著自己的人生之舟順利而快速地前行到目的地這樣一個活動。

隨著讀書越來越多,他不斷調整小船的方向。在航行的過程中,隨著讀書面越來越廣、讀的書越來越深入,對一些問題就有了更加深入、精闢的認識和看法。

不僅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不斷地提高,心胸也同時變得寬廣了許多,這就是多讀書的好處。閱讀不同的書籍,我們就彷彿和不同的人開始對話,開始瞭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思考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不再這麼容易焦躁,內心的寧靜和篤實,得到幸福也容易許多。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就問了:你說的這些倒是都對。大家都知道多讀書的好處,現在的生活節奏那麼快,可到底怎樣才能既節省選書時間,還能使讀書效率最大化呢?

1.用“滾雪球”的方式,既省時又省力。

這個方法可以稱之為一種精華讀書法,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把這個自己喜愛的作者的著作都讀上一遍。深入地讀進去之後,還能發掘出新的一些對我們更有用、更有益的知識,這為閱讀新領域的書籍奠定了基礎。

因為喜歡,讀得再多也不覺得厭煩。又因為讀得多了,知識不斷地積累,看待問題也變得深入了。這樣最終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是什麼,由此而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2.列書單來激發輸閱讀熱情。

人類是情緒動物,這會兒愛讀書時,讀起來個沒完沒了,那會兒不知因為什麼不想讀了,說不定一頁書也不翻,這可是讀書大忌啊!

讀書貴在堅持,始終如一地一個力度去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樣才能出成績。我們在生活中不妨把自己讀過的書籍的資料都記錄下來,以列表的方式寫在一張紙上,貼在自己書桌前面的牆上。當自己不想讀書時,看看牆上自己親手寫下的書單,我想大家都會重新振作起精神來閱讀的。

二. 提高讀書的速度,為大量閱讀做準備。

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識,閱讀的速度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量上去了,想更多的積累知識才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且經常閱讀的人,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精神集中力和讀書速度遠遠超過不怎麼讀書的人。

閱讀的速度不僅可以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而且加大閱讀量的同時,又對提高閱讀速度起到一個良性的推動作用。因為隨著理解能力越來越強,速度自然越來越快,量達到了一個程度,就該出現質的飛躍了。



三.精讀來提升讀書質量。

數量從來都是為了質量做準備和鋪墊的,讀書也不例外。我給大家介紹兩個精讀法,效果真的是不一般啊!個人親身實踐過的。

1.放聲朗讀。

讀出音、讀出音、讀出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讀出聲音來而不是光動嘴唇不出音的那種。這讓我想起上學時,每天早上老師都讓我們閱讀課文的景象。

語文的學習,作文歷來都是那塊最難啃的骨頭。當時的語文老師告訴我們:遇到文筆優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多多地朗讀,最好背下來,這樣這篇文章才能被你所用,熟練運用在你的文章中,這才算是真正成為了你自己的知識。

因為這個朗讀的過程,也是理解書籍的一個過程。字詞和語句的意思,在我們朗讀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越來越透徹。

2.三色彩筆來幫忙。

讀書的人大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書上畫線標記重點句子,這點我也不例外。齋藤老師在重點的地方、比較重要的地方、有趣的地方都會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下來。

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注意:遇到特別重要的地方,都是用紅色筆來畫線,這和我是一樣的,因為紅色最醒目嘛!我們讀過一遍書之後可不能將它束之高閣,週期性的進行閱讀是很重要的,複習是為了加強記憶。而這紅筆畫的地方就是重中之重,每一次都要看的。

其次就是比較重要的地方要用藍筆畫出。據說藍色是僅次於紅色的第二大吸引眼球的顏色,而且日本有一位專家聲稱:用藍色筆寫筆記有助於記憶,比黑色的效果更好。

最後,遇到有趣的地方,還要用綠色筆畫出來。因為將這些有趣的地方記下來,慢慢地就積累下一些寫作素材。有趣的事情人人都喜歡,自己的文章既有乾貨又有讓人開心的地方,這種文章誰不愛看啊!


四.學以致用,個人能力更上一層樓。

從選書到大量閱讀,再到後來的速讀和精讀,這一切都是為了一件事做準備,那就是輸出知識、學以致用。 我們讀書積累大量知識,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更上一層樓,進而為自己帶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收穫嗎?

人在讀書的時候是輸入知識,那輸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內化之後輸出自己的東西了。 有了輸出成果,讀書才算是有意義的,才算是真正達到目的了。

因為這樣才算是將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可現在有的人總是批判這種功利化的讀書,讀書獲取知識就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具體體現在三方面:

1.思考力的提升。

隨著讀書數量的不斷增加,帶著問題去讀書就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思考能力也隨之提高了。我現在讀書時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這樣也不至於感到枯燥無聊,因為總是抱著尋找答案的心來讀書。這樣一來,我們的表達能力自然就強,比那些不讀書的人擁有更豐富的談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表達力能力的增強

遇到文筆優美,我們會大聲朗讀,進而背下精彩段落。一次兩次看不出來變化,時間一久,表達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強了。教給大家一個小竅門:讀書後假想有個人會向你詢問這本書的概況。這樣一來,表達力的增強是早晚的事。

3.提升團隊領導力。

俗話說的好: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職場中工作的我們,有誰不想當團隊的領頭人而心甘情願當一輩子小兵呢?兩者之間薪水差距懸殊不說,榮譽感和心理滿足感就更別提了。

社會在變,我們工作的職場早已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幹好幹歹都一樣的大鍋飯時代了。知識經濟早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工作能力絕對是和薪金成正比的。而我能獲取知識所要達成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應對突發事件,更是考驗我們知識面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

有了強大的閱讀能力,我們就能吸收許許多多有益的知識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名知識達人。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時,精神世界也會越發充盈。面對不確定而善變的未來,我們才不會輕易被打倒、輕言放棄。不論在職場中還是在平日的生活中,最幸福的總會是我們!


高橋美莎KADBB


總的來說,有四種方法,分別是:帶著問題閱讀、思維導圖、讀書筆記/摘抄、寫作。

1.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去讀書時,頭腦裡有清晰的目標,因而人會主動思考,比如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我想通過讀這本書解決什麼實際問題?這本書裡有哪些方法可以運用在生活中等。帶著問題去讀書,知識吸收快,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效率也會很高。

2.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用圖像化的方式,將書中的邏輯框架和重點內容呈現出來的方式。思維導圖簡潔直觀,一目瞭然,能幫助我們更深刻的記住知識,並靈活運用知識。

做思維導圖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按順序總結一本書的章節、標題、小標題、關鍵詞,層層展開,完整的展現出一本書的結構面貌,這就好像畫地形圖一樣,有了這樣一份思維導圖,看見相關的標題及關鍵詞,我們就能及時回憶起這本書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另一種就是將這本書的重點、解決你問題的知識點摘出來,做成一份思維導圖。具體方法是,以本書為中心,延伸出去的一級分支是你想解決的問題,再次延伸的則是你在這本書中找到的答案,記錄下關鍵要點,這就是這本書你應該吸取的所有精華。

3.讀書筆記/摘抄。讀書時,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對活學活用知識幫助很大。筆記被可以視為人的記憶能力的延伸。

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把所閱書文中有價值的內容記錄下來,不但能增強記憶,準確地掌握知識,還能積累豐富的資料,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

經常記讀書筆記,時間長了,知識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這時候知識才真正是自己的。“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說的就是記筆記的作用。

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很重視讀書筆記,他說,抄錄或筆記是讀書極笨極麻煩而又極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個大學者平日用功,總是有無數小冊子或單紙片,讀書看見一段資料,覺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資料漸漸積得豐富,再用眼光來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可見,讀書筆記不僅能幫助我們增強記憶,更重要的是為進一步創新打基礎。

4.寫作。知識不等於能力。知識僅是能力形成的基礎。知識只有應用在實踐中,才能產生價值。光知道,不應用,知識再多也沒有用。寫作是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在不停思考,手在不停打字,心、腦、手都處於高速運轉階段。所以,通過這種高強度的創作活動,知識會貝牢記在心,而且被融進了自己個性化的思考,這時候,知識就會變成實實在在的能力。每當遇到問題時,我們的頭腦會像條件反射一樣,把內華於心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方案。至此,頭腦裡的知識變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以上,就是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諸神的恩寵


奧野宣之認為,我們應該讓自己讀過的書物盡其用,儘量讓自己不忘記書的內容,使之融於自己的身心,我們也要儘量將書中的信息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讀書的過程中塑造自我。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圍繞“工具、選書、讀書、重讀”四個方面來展開,這四個方面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閱讀方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

回想一下,生活中我們讀書是什麼樣的場景?有可能是在午後躺在飄窗上,曬著太陽讀書,也有可能是邊聽音樂邊讀書,還有可能是在坐公交車的時候讀書,這樣的讀書雖然能把閒暇的時間進行使用,然而,讀書容易陷入瀏覽的層面,如果想要有所收穫,在讀書的時候需要準備一些工具,讀書才會更有成效。

一支普通的中性筆

看到感興趣的話可以進行勾畫,亦或者是有啟發的話都可以勾畫,還可以在旁邊寫一寫感興趣的理由,聯想到的生活實際。

一個普通的筆記本

筆記本主要是用來記錄的,不需要太過於花哨,講究實用性,考慮到便攜性,選擇筆記本的時候也可以稍微薄一些。

一些可以隨身攜帶的便利貼

在公交、機場等地讀書時,不方便進行勾畫、摘抄,這個時候就可以用便利貼來提醒。

一本小書籤

我們在書旁進行旁批的時候,書上會顯得很凌亂,這個時候書籤就發揮出了巨大的功效。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羅列了26中工具以及使用技巧,靈活地搭配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提取書中精華,這種讀書方式正應了我們中國的老話:不動筆墨不讀書。

理智選擇必讀書籍

在當今圖書市場上,書籍越來越多,種類遍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每個領域裡又有不計其數的書籍,如何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避免那些被書名吸引買回來後發現不感興趣的書籍呢?

恰當地運用工具中的筆和筆記本能節約選書的時間。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了“隨想筆記”的用法。

假如你想閱讀“關於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書”,你就把這句話寫在筆記本上;看電視、看書時聯想到的書籍也寫下聯想筆記,寫上當時想看這本書的理由這樣合適書籍的初步篩選就完成了。

其次,切實地瞭解你所記錄下來的書籍。

可以去實體店進行翻閱,也可以到網上看這本書的書評或者讀書筆記,這樣對這本書就能進行一個大致地瞭解。

最後,排除掉對於現在的自己不需要、沒必要讀的書,只選擇自己真正想讀、有必要讀的書購買。

好的讀書方式猶如購物一樣輕鬆

當我們內心有想要購買的物品,在購物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目的去逛,看到心儀的物品,進行質量、價格篩選後,很快就能獲取想要的物品。

如果在讀書中,也能“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去讀書的話,讀書也會變得輕鬆。正如魯迅所說,“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在拿到一本書的時候,設想一下:

讀這本書前,你期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

讀一本書的時候,作者寫到了哪些領域?在這些領域作者如何去描寫的?有沒有一些方法?

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能給別人轉述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嗎?

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書,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籍是無言的教育家

在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他十分提倡通過做筆記來更好地理解書籍的內容,因為這些記錄可以讓我們進行更加深刻地思考。

如何更好地做筆記呢?

首先,排除思想上的畏懼心理。

許多小朋友認為做筆記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抄了又不一定記得住,而且書上都有了,為什麼還要寫下來呢?

摘抄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書上的內容來記錄,你可以用轉述的形式、縮句的形式,按照“通過……我理解/明白/學到……”的句式來寫,這樣在書寫時就會簡短很多。

其次,將書籍中的精華彙總到一起。

我們一生中要讀很多書籍,這些書籍中有一些話語對你有啟發,然而記憶是暫時的,也不可能把所有有啟發的書籍都帶著,做筆記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並且也方便在日後隨時翻閱。

最後,重讀筆記,也能讓在迷霧中的你醍醐灌頂。

這些你記錄下來的筆記,不時進行翻閱,去讀一讀,很多時候也能讓你對它深層次的意思更加理解,也能激發寫作的靈感。

微博熱搜#媽媽教育女兒長得好看沒有用#的視頻中,媽媽在教育女兒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媽媽床頭的牆上貼了若干張便利貼,這些便利貼是媽媽寫下來的書籍中的精華,正是因為深層次理解,這位媽媽對《尚書》、《易經》才能張口就來。

被譽為當代“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有長達十餘年記筆記的習慣,外文筆記和中文筆記差不多,有三萬四千多頁,“日札”達兩千多頁,正是這些好的讀書習慣,錢鍾書先生的古文功底才會如此深厚,著述中的引用才會如此廣博。

因為做筆記而成就大事的,數不勝數,比如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馬克思、著名數學家王梓坤等。

“萬事開頭難”,小朋友們還不具有自律性,但是要多加引導,他們一定會養成好的習慣哦!


絲瓜君的問候


要把書裡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必須掌握必要的讀書方法,現將實用的讀書方法歸納如下:

一是三遍閱讀法。第一遍先翻一翻,重點看一下書名、目錄、序言等,確定這本書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目的。

第二遍要做記號,不能隨便在書上亂畫,主要是確定一下段落的結構,找出段落核心句進行標記。

第三遍要做讀書筆記,可以運用“蔥鮪火鍋式”摘抄法,摘抄原文時同時把自己的評論和感悟寫在底下。

二是三問閱讀法。邊閱讀邊思考,第一問是中心觀點是什麼?讀完每個章節和每本書之後,都要試著找到中心觀點。

第二問是邏輯結構是什麼?主要看每個章節是按照什麼結構支撐作者的觀點,判斷是舉例論證還是因果論證,從而讓內容更富有邏輯更清晰地呈現在自己的腦海中。

第三問是自己的看法是什麼?書讀完,可以依照以往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還要善於聯繫工作和生活實際進行總結和運用,通過寫讀書筆記和書評等輸出方式加深記憶的同時,也更能理清今後如何更好地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