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該如何做讀書筆記?

用戶92366370785


讀書如何做讀書筆記?——我的方法有三種:流水記、歸類記、歸納記;現具體說明如下:

01流水記

即類似於流水賬的記筆記方法,也就是原汁原味的摘抄——摘抄書中核心觀點、優美句子;摘抄時不加分析、簡單羅列,沒有因果關係也不考慮前後聯繫;筆記看起來一團糟是沒有順序的亂寫!這是讀書筆記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資料的積累,是給大腦做的備份,為厚積薄發做準備!現展示兩張我的流水記供參考:

02歸類記

顧名思義,就是把有某種共性的或相似的內容歸結到一塊做筆記。比如,讀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把含“莫道”的詩句進行收集整理;再如讀到幾則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歸類記錄一下,這需要查點材料;也展示兩張我的歸類記供參考:

03歸納記

根據讀書學習對某些人或事作歸納記錄,體現整理總結甚至評價,也有利於編碼記憶。比如對中外古先賢出生先後的整理,我歸納如下:“畢老孔孫蘇墨柏,亞孟莊亞歐阿韓;心事浩茫連廣宇,如雷貫耳代代傳!”;

再比如我對“愛”的名人總結:世界因“愛”而美麗:愛默生:美國文明之父、美國的孔子;愛迪生:偉大的發明家、人類的恩人;愛因斯坦:世紀偉人、世界公民;愛潑斯坦:畢生精力獻給中國!世界因“愛”而生,讓世界充滿“愛”!

蔡元培先生晚年時曾反省:“我從十幾歲起,幾乎沒有一天不讀書,然而卻沒有什麼成就,這是讀書不得法啊,一是廣而不專,二是不善於摘抄記憶整理”——我們向勇於解剖自己的老先生致敬;另外,我們也要吸取先生的經驗教訓,不僅要好讀書,更要會讀書!而會讀書就從如何做讀書筆記開始吧!謝謝!


後學先生


新讀書筆記

我在中學時期就有個習慣,讀書總是在邊讀邊寫。

寫自己有感觸的,寫自己想記住的,寫自己想學習的。

有時是一個字,有時是一段落,有時甚至是整篇文章。

久而久之,我寫字的速度越來越快,而讀書則變了味,即不寫字,讀不進去書。

去年8月開始,我嘗試新的讀書方法。不用傳統的書寫筆記,改用電腦💻,記錄讀書筆記。

在電腦上,建立一個文件,生成一個工作表,取名為書名,就開始了邊讀書邊筆記的操作。

首先,填寫作者簡介,其次,導讀中你喜歡的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在電腦💻工作表裡,你有足夠的空間,足夠的道具,隨意使用。

這比起過去手寫在本子上的筆記,要高效、靈活,最重要的是方便查閱和補充。

記得去年,我看過哈佛的《學習力》一書,做過粗略的讀書筆記。

有次,遇到了孩子期中沒考好,對自己的學習力產生了懷疑的問題。

我想起了我讀過的《學習力》,打開了電腦,迅速找到了筆記。

回顧筆記,判斷了有必要重讀那本書,並進行了精讀。當然,也完善了筆記。

反覆研讀,完善筆記的過程,也是我進行細緻思考、分析總結的過程。既完成了自己中學時的學習力的回顧,也完成了孩子目前學習力的問題分析,也找到了解決方案的切入口。 幫助孩子,應從正確認識學習的本質入手,讓孩子瞭解所謂學習,其實是學習思維方式,而不是別的。點撥孩子,從改進學習的思維方式入手,進行學習方法的調整。書中要緊的片段,也摺好頁,與他共讀。

通過這樣的幫助,孩子的學習信心得到了重塑。

回想讀透這本書,分享要義的過程,還歷歷在目。

而電腦中隨著閱讀的深入淺出,變地越來越多、越來越全、越來越細、越來越五顏六色的筆記,依舊靜靜地留存在那裡,彷彿像一隻蝴蝶,等待下一次的蛻變。

謝謝您的閱讀。

(插圖:《學習力》讀書筆記)




書屋的誕生


3這個數字,真的很神奇!


你看,咱們人體分為頭部、身子、腿腳三個部分;一隻動物,可分頭部、軀幹和尾部三節;一棵樹分為樹梢、樹幹和樹根三部分;咱們一日有三餐;所有形狀之中,三角形是最穩固的。


文章由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組成;議論文由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邏輯形式有三段論。


所以,3個部分意味著一種有機的結構。


三分法筆記,就是一種結構相對完整,具有特定價值的筆記法。


在《結構思考力》(李忠秋著)一書中,作者指出“結構思考力可以幫助我們構化一個結構,在表達核心觀點的基礎上,有理有據、條理分明地證明這個觀點,使我們能夠做到清晰思考和有力表達。


1.什麼是三分筆記術


三分法筆記所具備的結構,同樣可以使我們在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時,做到條理清晰、思考有力,快速便捷找到問題的本質和答案。


那麼,三分法筆記到底長啥樣?


讓我們來看一則讀書筆記案例。


我們可以看到,這則讀書筆記是關於2018精讀會第一天讀文章的筆記。


文章的內容是葉文玲遊富春江之後寫的散文。整個筆記分為“我的內容及摘要”、“我的問題”和“解答”三個部分。


大家知道,學貴有疑問,讀一篇文章,要是沒有任何感受,也沒有疑問,那收穫就不大。


用三分法筆記,第一個好處,可以幫自己明確要摘錄哪些最有感受的語段;第二個好處,倒逼自己思考,產生問題(這是深入閱讀的開始);第三個好處,引發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信息搜索、請教師友、翻閱書籍等。


所有這些,都將提高學習者的鑑別力、理解力、閱讀力、信息整合力、問題解決力等,這才是重點。


用在學習領域,可靈活變化出“錯誤現象——原因——辦法”、“資料——觀點——應用場景”等不同類型,有助於改正錯誤,學以致用。


用在寫作領域,可以變化出“生活事件——感受——觀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等不同類型,用於積累素材,提煉主題和搭建文章結構。


簡單總結一下,三分法筆記是一種有結構的筆記,它來源於方格筆記法,但又摒棄方格的繁瑣和限制,變化無窮,可用於學習、生活和工作。


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在生活和工作如何用好三分法筆記吧。


02 如何用三分法筆記提高生活效率


要想提高生活效率,很多實用類書籍都介紹了不少管用的技巧和方法。其中,時間管理是一大重頭戲。


能否運用三分法筆記來提高時間管理的效率呢?


看一個例子。


這是單位張女士2017年某一週的生活時間管理表。



筆記分為“待處理事件”、“處理方案”和“時間選擇”三部分。


在採用三分法筆記術之前,張女士通常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想到什麼事就幹什麼事,有時搞得生活像一團麻,手忙腳亂。


用三分法筆記術,她豁然開朗了,原來時間管理的要義在於事件與精力的最佳匹配。


這一週張女士有6件要事必須處理。


我們可以舉出其中兩件來說說。


一件是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她選擇在週四晚上19:30之後,原因就是這個時間段孩子正好去上興趣班了,方便整理物品,而且不用管理孩子就不會太累。


另外一件是預約週五的旅行酒店,選在週一晚20:00之後,便於和家人一起商定,顯得既民主又溫馨。


你看,生活是一團麻,還是一朵花,就看我們如何安排。合理安排,使它盡然有序,有條有理,生活就對你笑。


三分法筆記術用於生活管理,往往採用“事件——方案(辦法)——時間(人員)”的結構。也就是,什麼事,什麼辦法,在什麼時候做,或者誰來做。


你可以舉一反三。


03 怎樣在工作中用三分法筆記解決問題


最後,三分法筆記能否幫助我們解決工作問題呢?


當然可以。


以下某化妝品公司2017年6月份用三分法筆記術提高銷售額的案例。



在筆記中,“目前存在的問題”被一條條列舉出來,這是直面問題,是找到解決辦法,提升銷售額的前提。


相對應地,“原因分析”出現在中間一列。尋找原因的過程們可以結合頭腦風暴,儘可能找到問題的本質。


“解決辦法”出現在表格的最後一列。針對問題和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有實際效用。


你看,問題——原因——辦法,這三分法,是不是既簡單又實用。這樣的思維整理術,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迅速抓住主線,理清思路,不至於陷入紛亂的現象中,糾纏不清。


同理,舉一反三,還可以解決資源利用的問題。


如採用“規劃——資源——途徑”的三分筆記術,就能搞清楚為了實現工作規劃,需要哪些資源配合,通過什麼途徑落地。


怎麼樣?三分筆記術在現實中還有很多妙用。


覺得不錯就趕快嘗試吧。


餘老詩家庭教育觀



【我做的《周易》讀書筆記】

鄙人愛好國學。從第一次讀經典時,就簡略的作讀書筆記。直至幾年前,我做的讀書筆記才算是系統、完整。

截止目前為止。我讀過的諸子經典有《論語》、《孟子》、《荀子》、《孔叢子》、《孔子家語》、《左傳》、《禮記》、《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莊子》、《列子》、《公孫龍子》、《韓非子》、《尹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屍子》、《鬼谷子》、《戰國策》、《孫子》、《尉繚子》、《山海經》、《孝經》、《竹書紀年》、《世本》,《黃帝四經》、《淮南子》、《史記》、《楚辭》、《管子》等。 在我的眾多書籍中,葉蓓卿先生譯註的《列子》最為經典 黃克劍譯註的公孫龍子同樣經典 由於俺文化程度低,基礎差。為了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專門讀了王力版的《古代漢語》。



下面就分享一下俺讀書時,作讀書筆記的心得。

從形式上,俺作的讀書筆記分篇章內筆記和整理歸類後總結的筆記。 篇章內的讀書筆記就是對篇章內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作標記。下面舉幾個例子:

在《左傳·隱公元年》的傳文中,有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鄙人在此篇章中,作了如下筆記。鄭莊公的幾段言論:“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無庸,將自及。”說明鄭莊公表面不懂聲色,暗中早已經有動作。弟弟與母親的一舉一動,盡在其掌握。太叔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更說明這一點。 鄭莊公對母親立下誓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鄭莊公後悔的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擔心自己的不孝之名穿遍天下。

讀第一遍時作篇內筆記。讀第二遍時,就補充篇內筆記,又對讀書筆記整理歸類。 大多數典籍俺都讀三遍,最重要的是第二遍。

當然也有例外,《韓非子》讀了八遍。兩年後,諸子經典全部讀完,還會再重讀。《鬼谷子》只讀了兩遍。因為《韓非子》博大精深,而《鬼谷子》則相對淺薄——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可以說《韓非子·說難》篇,就是一部《鬼谷子》。

任何一本書,俺作的筆記中都有一項叫關聯。以《孔叢子》為例。 在《孔叢子·刑論》篇中,有孔子之言: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匱其生,飢寒至於身而不為非者,寡矣。 將此歸類與“關聯”項後,→1、《論語·子路》中,孔子回答弟子,若能治理衛國:先富之,再教之。2、《孟子·滕文公上》: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能為。3、《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體現了孔子的務實之處。

再分享一下《左傳》中讀書筆記的整理歸類。

第一項:詩經(即左傳中引用的詩經)

第二項:尚書

第三項:逸詩(即沒有被孔子收入教科書的詩篇) ……

第七項:占卜

第八項:儒家思想(共有29條)

第十二項:孔子之言

第十四項:微言大義,即春秋筆法

第十六項:弒君

第十七項:誅大夫

第二十七項:文學常識

第二十八項:史料價值

此外,還有“成語”、“關聯”、“歷史故事”、“重要戰爭”、“天文曆法”、“列國形勢”、“歷史人物”等等。

如:歷史人物的大項中,第16條是重耳。重耳的事蹟有13項,分別是:出逃,樂不思晉,欲鞭野人,受食還璧,約定退避三舍,勤王,請遂弗許,棄原守信等。

個人覺得,作讀書筆記,進行整理歸類時。最容易的是《老子》和《詩經》。

《老子》整理歸類項目非常明晰: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政治論、軍事論、辯證法等。此外還有關聯項。

《詩經》的筆記整理歸類時也非常明晰,有愛情、性愛、家庭生活、勞動、戰爭、離別等,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關聯。

比較難做的讀書筆記就是《左傳》,歸類起來比較麻煩,需要用心整理方可。

作了讀書筆記之後,寫讀經札記就非常容易。例如:俺的文章《左傳》札記——占卜篇,就是對第七項歸類整理後的筆記“占卜”稍微整理,再修飾以文辭。並在文章最後一段寫出自己的心得,就OK了。 鄙人對占卜的觀點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但卻從來不占卜。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闡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國隊與新西蘭隊有場足球比賽。比賽於下午進行,但央視並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賽的實況錄像。在上半場結束後,插播了體育新聞。新聞中稱,在今天下午進行的比賽中,中國隊2:0戰勝了新西蘭隊。之後我立即關掉電視。因為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再看下去已無懸念和樂趣。人生亦是如此。”

還有俺的文章《詩經》札記——雲雨篇。就是依據《詩經》第八條筆記“性愛之詩”整理而成。在文章最後亦有自己的心得:“由上可知,孔子是提倡人性自由與愛情自由的。兩性之間有了愛情,才使性交昇華為性愛。這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別之一。將大量的飲食男女之詩選入儒家教書可謂上承天道,下合人性。孔子謂之“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一陰一陽之謂道。”

還有我的文章《左傳》札記——重耳的另一面。就是根據讀書筆記中,歷史人物大項中,重耳小項而完成的。

讀書筆記雖不是文章。但文筆修飾之後的讀書筆記+自己的心得=文章。 當然,萬事皆相通。作讀書筆記也一樣,即有相同之理,而無相同之法。鄙人與諸位文學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並非讓諸位照搬照抄,僅僅是借鑑而已。


楊朱學派


我主要閱讀的是自我提升類的書籍,希望藉助書中的內容來實現個人成長。


而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理清全書脈絡,加深理解以及提高記憶書本內容的能力。


至於要如何做讀書筆記?


我認為可以分兩個步驟來做。


第一個步驟:直接書上記錄


很多人讀書害怕把書弄髒,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相反把書弄髒也是一種閱讀方式。


把書弄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1.劃線、括號、記號等標記

在重要的句子下面劃線,或者用括號括起來,或者只是在旁邊簡單的打個⭐️做記號都可以。


2.感想、註釋

在書中空白的地方,寫下自己閱讀中的感想、靈感等等,或者對書中提到的重點內容相關的延伸閱讀的一些信息。


3.貼標籤、折角

上面提到的對書中內容進行標記或註釋,但是如果想重新找到這些內容就很不方便,需要從頭翻到尾。


因此,可以在這些頁面上貼個標籤,或者簡單地把頁角折一下,這樣就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內容了。


第二個步驟:在筆記上記錄


當你把書上的重點內容標記完之後,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在筆記本或者掉腦app上,作正式的讀書筆記了。


在這一步,有三種記錄的方法可以選擇:


1.摘抄

摘抄很簡單,就是把你覺得好的部分抄下來。

不過,不建議抄太長,3-4行最好。當然,特別精彩的內容除外。


2.摘要

摘要比摘抄複雜一些,摘抄不用動腦,動手抄就可以。摘要則需要自己思考一下,把內容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建議每讀一本書都做一些摘要,起碼,要把全書大綱做一個摘要出來。

因為,這個作摘要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進一步理解書中內容的過程。做完摘要,對內容的理解也就會更加深刻。

最後要提醒的是,把頁碼和摘要記在一起,這樣方便以後查閱。


3.感想

可能有人會說,之前不是已經把感想寫到書上面了嗎?

是的,之所以這麼建議,是因為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想法大多都是一閃而過的。如果當時不記下來,過後很難找得回來。

而在這一步驟中,就需要把之前寫在書中的感想整理出來。如果讀完整本書之後還有什麼感觸,也可以在這裡記下來。


以上就是我常用的記讀書筆記的方法。


這種方法,包括圖片都來自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如何才能有效閱讀以及把書中的內容轉化為個人成長的話,可以讀一讀。


粒粒的東拉西扯


根據讀書的目的,讀書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學習和提高為目的,一種是以休閒和娛樂為目的。如果是以休閒和娛樂為目的的讀書,一般可以不用太過於嚴肅,不用在意重點關注什麼,也不用做讀書筆記。但如果是以學習和提高為目的的讀書,就必須認真對待讀書重點關注什麼,如何做讀書筆記等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下面重點論述一下如果是以學習和提高為目的的讀書,應該怎麼做。

1、讀書時主要關注什麼?

以讀“企業管理”類的書為例,最需要關注的就是這本書的目錄,因為作者往往在目錄裡就體現了這本書的主要框架和大綱。也就是作者的核心思想和體系都是體現在書的目錄裡。先梳理清楚這本書的主要框架和大綱,也就能大致吃透作者在該書中所要講述的核心思想和體系。

2、如何做筆記?

第一步,可以先把書的目錄裡體現的框架和大綱製作成一個網狀的筆記,這樣能夠快速進入書的主題與核心思想,和作者發生某種共鳴。

第二步,每一個章節也需要用同樣的方法整理出一個網狀的筆記,有利於今後複習時快速掌握這些知識要點。

第三步,對每一章節中一些重點講述的問題,分門別類,按照論述的要點,整理出一個系統完整、邏輯清晰的筆記。

3、筆記的用途是什麼?

看書的最高境界是2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把書由厚讀薄”,就是通過做筆記,把書中的綱要和精華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加工,變成薄薄的一份筆記;第二個過程就是“把筆記由薄變厚”,就是要在完全吃透書中綱要和精華的基礎上,把筆記完全消化、理解,變為自己頭腦中掌握的知識,再把這些知識具體活學活用於實際運用之中。比如,通過自己理解的一個原理,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運用和闡述,變得洋洋灑灑,下筆千言,這就是達到了“由薄變厚”的境界。

4、什麼時候會翻看讀書筆記?

翻看讀書筆記的時間節點要根據自己的記憶習慣和學習所需,一般分為定期和不定期兩種,如果是突擊性的學習需要,那就要越快翻看讀書筆記越好,越早翻看讀書筆記越好。如果是長期性的學習任務,那就要趕在自己對此書的知識點的記憶快要模糊之前就翻看讀書筆記,而不能等到忘得差不多了才想起翻看讀書筆記。


喬鞅


很多人看書都不喜歡做讀書筆記,總覺得自己的記憶力很好,看過一遍就能記住,殊不知人類大腦的構造原本就善於忘記。大腦的神經細胞也很聰明,它們為了不讓自己達到極限,平常不會去經常記憶信息,而是會一直刪除信息。

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就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所以為了防止信息被忘記,我們就要不斷地練習記憶,不斷地反覆以鞏固大腦瀏覽過的信息。做讀書筆記就是為了加深大腦的記憶曲線,防止大腦習慣性的忘記。

關於讀書筆記的做法,大巖俊之在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中講了一些比較有用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最簡單最基本的就是在書上邊讀邊寫,第二種可以採用的方法就是便籤法,比如碰到自己覺得寫的不錯的地方或者金句之類的,自己就可以拿出便籤記錄下來,在記錄的過程中可以分類記錄,這樣有利於自己以後整理素材。使用素材時也方便找到,這個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便籤進行記錄,也是為了以後方便查找。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在重要的內容頁上折書角,這個方法我自己比較喜歡,會在覺得很有共鳴和見解的地方將那一頁書折角,以後就能一次找到自己看書時引發的一些思考點和想法。

作者在書中還給出了另外一個很流行的方法,那就是做思維導圖。

做思維導圖的好處就是能快速幫你梳理一本書的整體框架,以一種可視化的圖形方式將頭腦中正在思考的東西呈現出來。人對視覺化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所以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書中關鍵信息整理出來,有利於提高記憶力。

製作思維導圖需要準備的東西

如何製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

完整導圖分享,塗色後視覺效果會更棒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之外,作者還給出了幾種實用的可以幫助我們牢記書中內容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操作簡單,拿來就可以用。比如讀完一本書,將書中的內容複述給身邊的人,這個過程不僅能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還能鍛鍊自己的演講口才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一舉多得呢。

這也是很多人會選擇去參加一些線下讀書會的原因,參加讀書會向他人分享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和消化書中內容的非常好的體現。特別推薦大家試試這個方法,現在也有很多線下的讀書會組織。我就會經常參加一些線下讀書會,比如十點讀書、樊登讀書會、吳曉波、趁早讀書會等等。本書的作者大巖俊之也經常參加和組織一些讀書研討會,並最終成功成為一名自由研討會講師。所以這個方法真心推薦大家,很多人一起分享、交流看過的一本書,很多時候可以碰撞出不同的觀點,很有意思。希望以上回答能對大家有幫助,歡迎大家交流更多的讀書筆記方法和技巧。


天山雪蓮ing


每個喜歡讀書的人,應該都有自己的讀書方式和方法,每個人可能都不會相同。但是,無論自己有什麼樣的方法,只要能夠把書中精華“佔為己有”,就是沒有白讀。正所謂,沒有白讀的書,也沒有白走的路。



對於我自己,什麼類型的書都讀,教育,心理,歷史,小說,散文……可以說沒有不喜歡讀得書,讀得越多,覺得自己越無知,所以就想著一直讀下去。

我讀書的時候首先關注作者想告訴讀者什麼,順著這個線索一直讀下去,知道自己把書中精華吸收。



說起做筆記,每個人可能都不盡相同。我的筆記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書中筆記。在讀書的過程中,突然有了想法或者靈感,就在書中記下來。二,摘抄本。我有很多本子,遇到和自己思想碰撞的語句,翻開本子,記下來。三,白紙法。這是我自己獨創的讀書方法,讀書過程中,拿幾張白紙,邊讀書邊畫自己的“思維導圖”。讀完書,幾張白紙,就把書中精華躍然紙上。



做了這些筆記,都保存起來,等自己覺得有些淡忘的時候,拿出來,瀏覽一番,頓時,又像是給自己注入了新的營養一樣。

讀書,真的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就像是每天沐浴在燦爛陽光下一樣,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和書籍談一場沒有結局的戀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我是一名有一兒一女的寶媽,畢業於教育類專業。喜歡讀書,喜歡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的路上,我們一路攜手,共同成長。

餘爭的世界


我是一個愛好讀書的人,也是一個創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如何做好讀書筆記,這個問題很有趣。

首先第一點,我們讀書時候有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是為了什麼,什麼樣的知識點或者句子,能夠讓我們來用筆記錄下我們的所感所得,我讀書時候喜歡用鋼筆作筆記,也是一個習慣,喜歡記錄一下好的詞彙,好的修辭,好的排比,好的典故,經典語錄,都是我要記錄一下的,但是要說最後感悟的話,還是有許多感悟的,人物內心刻畫,對生活的感悟都是我要做筆錄的。

做筆錄時候我一般用便籤紙,寫好了之後夾進書頁之內,就是那種顏色不一樣的便籤紙,有時候也往書頁上寫,當然了我說的是已經形成習慣的時候用的,如果你之前就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學時期,語文老師怎麼教你閱讀理解的,其實那就是最好的閱讀筆記,如果你現在依舊能作閱讀理解,那麼說你的筆記就可以那樣做,把你要看這本書的問題先提出來,帶著問題讀書,那麼當你遇見答案的時候,順便記錄一下,遇見好的句子,你就想一下要是你出題目的話,這個句子要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比較合適啊,這樣一來,一本書的精華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吧。

給如何看待做筆記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我們回頭看書時候,這些筆記就是我們迅速回憶起這本書內容提要,筆記是幫助我們讀這本書時候的回憶錄,如果你的書只是讀一遍,做筆記這樣的事可做可不做,當然瞭如果你的書有可能被別人借去閱讀,那麼你做筆記就很有必要了,這是讀書心得的交流,這就少了書信交流的必要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讀書筆記還是,1:先列出問題 2:尋找答案 3:寫出答案,這個答案就好就在問題旁邊!4:標註好

謝謝評論交流心得,謝謝關注!


相魄


網絡時代的翻書體驗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各種信息快速簡短的收藏在手機裡,打開一本書的時間使人們不耐煩,收集信息速度低下,質量差,書籍和筆記似乎要退出這個講求快速高效的時代。但是真正能打動人的是在浩瀚廣博的信息中看到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那些閃著創意革新的思想,在快餐式閱讀中是很難找到的。

在被數碼和網絡信息包圍的時代,奧野宣之先生作為“筆記本作家”活躍著,作為媒體人和作家,他的產出高的驚人,出版的書籍《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累計銷量達到50萬冊。他的筆記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不但沒有退出,反而成為不可或缺的收集信息產生靈感的方式。怎樣把一本筆記本變成靈感和創意的來源,可能我們在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書裡可以探討一下。

筆記本的信息產出分為構建知識體系、積累素材、活用素材創意,重點介紹了作者特有的一元化筆記的製作和使用。

●如何構建專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記錄下來的信息也是特有的,一月前的會議記錄,幾周前的外出旅行,前幾天加入的興趣活動,這些看似流水賬一樣的信息,積累著我們獨特的個人知識體系。奧野宣之提倡的是事無鉅細的記錄,這樣的記錄往往在無意中產生不可思議的創新。跟著他的方法做筆記,簡單且具有持續性,無論何時何地都只需要一本冊子,記錄下所有的行程安排或生活信息,正因為它囊括所有,所以你不需要擔心找不到。大到會議記錄小到自己喜歡的明信片,這些看似無序的堆放在一起的信息大雜燴,即是知識體系,是產出新創意的重要來源。

奧野宣之先生甚至很仔細的討論了筆記本的尺寸,適合隨身攜帶的A7尺寸或是便籤本,方便記錄和粘貼的A5或A6尺寸筆記本,更大一些的適合收集剪報和分類的A4尺寸筆記本,根據自己用途和習慣不同,自由選擇。

●一元化筆記本及信息記錄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出的筆記法則是創新的“一元化筆記法”。把所有信息全部記在同一個本子上,乍一聽上去不太符合日常的記錄方式,其實根據它的記錄原則,養成好的記錄習慣,就能不斷地進行知識產出。

規則1 一元化

一元化即所有信息無類別的記錄。不分類的記錄好處是不需要太繁瑣的程序,打開本子就可以寫,記錄這件事變得毫無壓力,可以輕鬆的堅持下去。

規則2 時序化

為一元化筆記本添加日期,是必不可少的,方便日後的翻看。加上六位數的日期,可能在之後的重讀時,很容易就想到當天的內容。

如2018年4月18號即可簡化為 2018/04/18 或【20180418】

規則3 索引化

紙面索引和信息索引。紙面索引為自己寫過的筆記本做目錄,在筆記本的封面或第一頁寫上自己建立的標籤或頁碼便於尋找。在筆記本切口處貼上關鍵字標籤也是查找的有效方法。信息索引是在電腦中建立表格,建立索引數據:筆記本編號+日期+索引關鍵字+標題,用這樣的形式錄入到電腦中,想要查找具體位置的具體關鍵字就可以快速找到了。

記筆記聽上去乏味無趣,也許很難想要堅持,但奧野宣之的筆記本生活卻被他記得十分有趣,他分享了自己的記錄方式,記錄的豐富度越高,記錄者的興奮度也越高,很容易就變成興趣而堅持記錄。下面羅列出的有意思的技巧,如果你也覺得值得試試,那麼就運用到自己的筆記中去吧。

● 筆記本中的閃光創意

“所謂創意,只是將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創意的生成》詹姆斯•韋伯•楊(美國廣告大師)”

從信息的記錄到創意的產生的過程,如同對食物的吸收一樣,循序漸進。

收集—咀嚼—發酵—頓悟—具體化這些步驟把外界的信息逐漸轉化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後變成新的靈感和創意的來源。

①收集素材

用筆記本儘可能的收集生活中的一切信息,無意義的信息並不是無用的信息。“看似可用的信息用不得,看似沒用的信息儘可用”奧野宣之先生的經驗之談是想說不要對信息做預設,覺得這個有用那個沒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用的信息。帶著發現的眼睛生活,身邊可能充滿了可以記錄的素材。走路時的廣告宣傳,突然想起的一句歌詞,隨手拿到的一張報紙,帶著想要思考想要輸出的目的去記錄和收集。“不是有思才寫,為寫而思”。

②咀嚼素材

咀嚼的過程是緩慢的吸收過程,它需要不斷的重新思考和重讀自己的筆記,重讀過程中對筆記的二次加工也必不可少,一邊思考一邊修改,和讀書一樣,思考的量變也會帶來質變。同樣的主題用便籤標註在切口,還可以很容易的互相參考,對同一信息進行比對,在頭腦中形成相互關聯的網絡。形成從記錄筆記到活用筆記的良性循環。

③素材的發酵

信息重組法---將重讀時收集到的相關聯信息寫在卡片上,通過排列重組找到主題邏輯從而發酵出新的話題。重組法適用於長篇內容的輸出。

信息移植法---找到自己需要的關鍵字和主題,將這些信息摘抄到A4大小的紙張上,通過書寫找到新的靈感和素材。列出來的相關素材越多越能激發思考。移植法需要謄寫信息,適用於不太長篇幅的文章創作。

信息拼貼法---覺得摘抄比較費時,可以選擇拼貼法。將要用的筆記複印下來,貼到A5大小的紙上,一邊動手貼複印件,一邊組合思考。

④素材的頓悟與產出

從素材的發酵開始,就需要不停的手腦配合才能真正做到信息的高效產出。勤於動手和勤于思考並頭前進。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的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能竭盡全力工作時的心理狀態。”

———柴可夫斯基

在創作這件事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每一個思考和每一個創意都是大量的積累和消化的過程。“世上無難事”的下一句是“只怕有心人”,這個有心人就是不斷用功不斷突破自己的那個人。也許日常的筆記沒能讓我們馬上變成優秀的人,但通過這樣的方式積累信息,記錄十年甚至更久,總有些改變是浸入到生活和工作當中,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思想。通過記錄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觀念,它讓我們更主動的接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養成求知不倦的好習慣。這是一件可以持續一生的事情,也是自己的生命之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