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著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01

18號的文章,《樓市調控,又到關鍵時刻》,開門見山地指出,“樓市正在偏離管理層的預期”。4月19日,政治局會議來了。“總結上個季度、部署下一季度”,這是慣例,但此次會議比以往來的早一些,彰顯其重要性、急迫性。

2018年,去槓桿太用力,導致股權質押爆倉,加上“毛衣戰”衝擊等,經濟明顯下行,政策重心轉到“託底”。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增加8.18萬億,增速高達39.7%,規模和增速均為歷史新高;一季度,廣義財政1萬億赤字,而去年同期是0.3萬億盈餘。看來,稍微託一下,經濟企穩沒有問題。對於一季度的經濟形勢,政治局會議的提法是“好於預期”。

閉著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02

經濟穩住了,重心又轉向改革。要注意的是,對經濟下行壓力,政治局會議指出,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結構性問題是什麼,如依賴樓市、產能過剩;體制性問題是什麼,如公共服務政府建設、打破壟斷等等。也就是說,貨幣和財政只是“託而不舉”。而且,依靠貨幣和財政,空間很有限,資產泡沫和債務風險也受不了,倒逼的改革不能再等了。

實話說,一季度經濟有超預期表現,樓市是最大功臣。與2018年相比,5大類需求中,增速提高的只有地產和基建,而地產影響更大。因為,地產投資增速(11.8%)與增速提高的幅度(2.3%),都比基建(分別為3.0%和1.2%)高很多。而且,在地產投資內部,真正拉動上下游的建築安裝投資,增速開始轉正(因為,前期預售項目陸續到了竣工交付期)。

閉著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但是,依賴樓市的模式,與過去一樣一樣。比如,地方刺激土地市場,熱點城市地市溢價率普遍上升;資金再次流入地產,3月地產信託投放增長56%,新增貸款的52%放給居民部門,熱點城市房價開始上漲等。但我們知道,走“老路”就是沒有出路,因為債務和泡沫風險已觸頂。而且,繼續依賴樓市,實體更孱弱了,創新無望了,“毛衣戰”也不用打啦。

03

民企情緒穩定了,“毛衣”戰也消停了,樓市上游水泥和鋼材量價齊升,下游消費也企穩了,就開始整治樓市了。關於樓市,會議有兩個亮點,一是重申“房住不炒”,二是首次明確“長效調控機制”,即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本來,“房住不炒”寫入十九大報告,這是長期的制度安排、頂層設計,無需在大小會議上,都拎出來說一遍。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未提“房住不炒”,居然被認為是調控鬆綁的信號。後來在“兩會”部長通道,王蒙徽部長不得不闢謠。可見,“房住不炒”並未深入人心,市場對此預期還很脆弱。近期,“小陽春”炒作愈演愈烈,資金明顯流入地產,地方借“一城一策”刺激樓市,房價明顯上漲。更說明,

“房住不炒”、“房價下跌”,這樣的預期就像羅馬城建設一樣。於是,高層領導不得不出來,把“房住不炒”怎麼落地,向各位鄭重地強調一下。

04

閉著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長效調控結機制”,其中的“一城一策”,可是第一次提。與“因城施策”相比,責任更清晰。

一方“父母官”,你對本地樓市再瞭解不過。我承認,樓市對你本地的經濟和財源很重要,但穩定樓市的責任也要擔起來。不能你依賴樓市,系統性風險甩給我。

上一篇文章,我提出“地價上漲,帶了個不好的頭”。上一輪房價暴漲,地價是罪魁禍首,想必大家很清楚。近期,地價又開始上漲,這是很多地方刺激樓市的一貫做法。地價上升,帶動周圍樓盤“連夜漲價”,市場預期頃刻扭轉,趴著等待“解套”的高地價項目瞬間翻身,賣地收入蹭蹭上竄,一舉三得。

這就是為何,近期國家要求,庫存消化週期超過36個月的城市,要停止賣地。全國施工面積創歷史新高,竣工面積卻一直負增長,很多城市的廣義庫存(已批未售+在建未售)很大,但高溢價的賣地衝動難耐。這給未來供應過剩,綁架國家被迫再次啟動“去庫存”埋下伏筆。

中央明確了長效機制,責任部門開始落實。政治局會議的同一天,住建部首次披露調控長效機制落地路徑,即“月度分析、季度評價、年度考核”。過去,房價漲上去了,住建部才責成城市政府調控,造成大起大落。現在,所有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問題城市及時被預警提示。

於是,長沙收緊了契稅政策,住建部也對今年一季度房價、地價波幅較大的城市進行預警提示,這在過去是從來沒有的。也就是說,地價有上漲苗頭,監管部門及時滅火。針對資金又進入樓市,央行明確“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銀保監提出“控制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

閉著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05

3月的“小陽春”,在可能轉入“盛夏”的前夜,被扼殺了。這樣的調控,貌似之前並未出現過。說明了什麼?樓市的春天可以有,季節性回升的規律是認可的,但投資客的夏天不能來,也別指望樓市又一次週期性的反彈了。也就是說,調控正在順著管理層預期的軌道走來。

拉長週期,樓市量價會增長,但僅限於GDP或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位平衡”是大概率。很多投資客可能會入市,也可能低點佈局,但“高交易成本下、低收益預期”是樓市交易的基本格局。有限的收益,扣除交易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收益能否比得上社會平均收益,自己掂量吧!

當然,我指的是一般情況,不排除所謂的筍盤,個別戰勝市場的。這與股市一樣,即便大盤下跌,也有賺錢的。總之,樓市告別了“閉著眼睛買房也能賺錢”、“買什麼房都能賺錢”的博傻時代。未來買房,會像股市一樣,必須具備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