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特大城市轉型方向,成都用“公園城市”演繹“Better City”

探索特大城市转型方向,成都用“公园城市”演绎“Better City”

孟良/文在城鎮化的驅動之下,中國城市經歷了快速擴張階段,目前,已有16個城市的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下一步,這些特大城市應該如何轉型,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命題。

2018年,習近平在天府新區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的理念,以此理念為始,成都繼而將“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確定為未來轉型的方向。

4月22日,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天府新區召開,成都發布了《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從公園城市的理論探索、生態價值轉換以及規劃路徑建設三個方面,構建了公園城市理論框架。

這套理論成果的形成基於成都一年多來的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成都的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探索特大城市转型方向,成都用“公园城市”演绎“Better City”

鹿溪河溼地和興隆湖

在上述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認為,公園城市是針對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建設的全新理念。

他解釋到,城市存在三大根本問題:一是迄今沒有處理好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二是城市系統性考慮不夠;三是代際問題,當代人用光了歷代人所有的積累,沒有給子孫後代留空間。因此,解決城市病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尋找突破。公園城市的核心正是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系統之間的關係,以及生命力之間內部的關係。

公園城市也被認為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個有益探索。聯合國人居署專家薩爾瓦多·方德羅認為,公園城市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立足成都自身發展優勢,滿足成都新時期發展需要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建設綠道網絡與構建公園體系為抓手,公園城市理念將促進成都建設成為一個環境友好、經濟繁榮、社會包容、可持續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認為,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模式、理念、實踐都值得進行推廣。

事實上,這也是成都總結公園城市理論框架的意義所在,處在特大城市轉型期的成都,為同類型城市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具借鑑價值的方向。

完美演繹“Better City”

成都擁有4500年文明史,2300餘年城名未改、城址未遷,古人因天時就地利的著稱智慧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營城理念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不過,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更好的宜居環境的追求。“公園城市”是新時代,成都對於美麗宜居環境的探索方向。

探索特大城市转型方向,成都用“公园城市”演绎“Better City”

天府公園俯瞰

“公園城市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園+城市’,它需要解決的是‘什麼樣的城市能讓居民生活更美好’這一長遠問題。”在公園城市研究院掛牌當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解釋到。

他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現場的演講中表示,沒有生活就不是城,沒有充滿活力的創新就不是市,公園城市要成為完整的生命體,形成一套體制機制,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望,成為對“Better City”的一個完美演繹。

生態是公園城市強調的第一要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公園城市建設是在大的生態環境戰略背景下提出,藍天、碧水、淨土本身就是公園城市的底色,解決好藍天、淨土和碧水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為公園城市建設打好底色。

但是,從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來看,公園城市的建設依然存在很多挑戰和壓力。賀克斌分析,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化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生態環境的壓力還在持續增加,包括產業、能源和汙染新增量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在各個地區都有明顯出現。

“公園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在成都提出,與其固有的生態本底密不可分。賀克斌認為,成都人均GDP已經達到1.2萬美元,具備治理突出環境問題的能力,加上成都優良的生態本地和文化底蘊,市民對於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建設公園城市是成都邁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成都公佈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和建設導則,圍繞“人、城、境、業”四大維度,形成構建公園城市的規劃策略,公園城市建設有了頂層設計。

根據上述規劃釋義,公園城市的內涵本質可以概括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態、生活和生產,奉“公”服務人民、聯“園”涵養生態、塑“城”美化生活、興“市”推動轉型。

目前,成都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以天府新區、新津縣公園城市示範區為代表的城市新區建設,以及天府錦城、交子公園、鹿溪智谷為代表的三大示範引領工程全面啟動。與此同時,規劃總長1.69萬公里的市域三級綠道已經建設2607公里。在成都,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形態已經顯現。

成都建設公園城市一年多以來,生態環境發生得改變最大。以曾經水質一度為劣V類的興隆湖為例,天府新區出臺保護條例,關閉了主要河流沿線500米範圍內養殖場286家,規劃7200畝的鹿溪河生態區已完成建設3800畝,水質達到Ⅳ類標準。去年11月,興隆湖出現大批候鳥,成都觀鳥會在此共記錄到野生鳥類52種,包括紅嘴鷗、花臉鴨、紅胸秋沙鴨,以及全球僅存500只的青頭潛鴨。

如同賀克斌所說,公園城市理論的探索到系統實踐,可以系統提升綠色基礎設施的水平,解決現狀環境問題,打造宜居城市和區域典範,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改善。

塑造城市競爭優勢

大國需要大城。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 郭仁忠認為,從城市化方面來說,世界城市化在持續推進,世界經濟是由大城市群主導的,國家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大城市之間的競爭,社會經濟的超線性產出與公共資源的投入導致大城市會越來越大,中國城市發展也符合這一規律。

特大城市在擴張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系列城市病問題,建設公園城市是推進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塑造特大城市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

探索特大城市转型方向,成都用“公园城市”演绎“Better City”

興隆湖北望

郭仁忠表示,建設公園城市,打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促進社會創造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公園城市建設增加公共空間,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越多,越容易產生新的創意,從而增加社會交流和提升社會創造力。

不僅如此,公園城市建設也為成都發展新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場景,眾多海內外企業在其中尋找到了新的市場機會。

在本屆公園城市論壇期間,簡州新城龍馬湖公園建設運營項目、高新區三岔站TOD綜合開發項目、中國林場集團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項目、寶灣蓉歐國際物流供應鏈中心項目、哈工機器人產業園項目等10個項目在開幕市上集中籤約,簽約金額達844.3億元。

以公園城市為主要形態特徵的天府新區,正在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融合共生。

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總部經濟局局長葛凌介紹,總部經濟和天府中央商務區的高質量發展是新區經濟方面的主旋律。而公園城市新區生態建設的主旋律。她希望二者能夠相輔相成,作為新區和諧發展的主要的路徑。

天府中央商務區的規劃面積是28.6平方公里,總部經濟、國際會展、公園城市和國際交往是四大功能板塊。“目前中央商務區的一個整體規劃理念是要打造高端集聚功能複合,生態多元的城市形態。”葛凌說。

水質得到初步改善的興隆湖也開始顯現出綠色生態的經濟價值。興隆湖畔,已成功地舉辦了天府公園城市TPC國際半程馬拉松、天府公園城市全國健身達人賽等千人以上的大型活動10餘場,200人以上的賽事40餘場。形成了週週有活動、月月有大賽的活動體系。

事實上,公園城市正在引領成都市的經濟組織方式發生變革,構建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化經濟體系,同時,它還統籌生產、生活、生態,變革市民生活方式,統籌政府、社會、市民,變革社會治理方式。

城市的競爭優勢在公園城市的建設和探索中積蓄。賀克斌在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表示,公園城市建設是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病的重要推動力,同時它在未來的發展中對於人才、產業、產城結合和區域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力點,公園城市推動環境、產業和社會發展得到綜合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