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只要你清晨搭乘地鐵,或者在熱鬧的街頭待上半天,就會發現有這樣一群來去匆忙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每天早上端著一碗四塊錢的熱乾麵,擠上2號線,火力全開地衝向那個藏在高樓裡的格子間。

白天,他們說著略顯塑料的普通話;晚上,他們也能和操武漢話的夜市老闆咵天,乍一看還以為是個老杆。童童就是其中一員。

八年前她從天津來到武漢求學,八年後的她和男友在南湖有了自己的家。前不久她出差去了趟深圳,在機場候機時,童童打來語音電話說,“等我回武漢了就過來擼貓啊!”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對於老家在天津的童童而言,如果說八年前來到武漢是離鄉,八年後的今天就叫回家。像童童這樣的新武漢人,還有很多。

他們是這座城市最好的觀察者——敏銳的感知,區別於鄉情的陌異,被牽掛纏繞的眷念。當他們試圖走近武漢的時候,也一定是激動的,矛盾的,審慎的,熱烈的。


彭先生,河南新鄉人

今年是他在武漢的第12個年頭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老家在這邊的人多,我和他們一塊兒,都想著到大的地方發展嘛。

最開始住在南湖,租的一個500塊錢的小間,床挨著床,住在裡面覺得壓抑得很,那時候沒條件。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在外邊呆得久,吃飯哪兒都吃得慣,就是方言聽不懂,剛來時候常常客戶一打電話就懵了,開始感覺不太好,老婆小孩兒也都在老家,就不想呆了。但慢慢地,沒過半月就都能聽懂了。

前年買房子以後,就把家裡人都接過來了,從心裡就覺得湖光裡是真正的家,對白沙洲感情越來越深厚。每天送完貨,就和周圍幾個一起到黃家湖看人家釣魚,看到熟悉的人就覺得很親切。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回想起來還是很辛苦的,是心裡邊那種苦,你知道嗎?想到更好的地方打拼,給小孩創造好的條件,但城市裡邊走到哪兒都是高樓,回到家門一關又是一個人,很孤獨,很懷念小時候大家都不關門,大家可以互相串門。

總想著把家裡人接過來,壓力挺大。現在一個月房貸四千多,和老婆倆人一起,覺得還能承受吧。


王先生,重慶人

因為愛情所以留在武漢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熱乾麵跟小面不一樣,但呆久了就越來越喜歡吃熱乾麵了。”

大學畢業後我先是去了廣東,但經常在武漢出差,基本上常駐這裡,後來變成了湖北女婿,我就留在了這裡。

那時候住在漢口,上班要坐幾站公交,是那種武漢小巴,開地特別快,到處是灰。零幾年從重慶坐飛機到武漢,在天上看就感覺亂七八糟,但現在變化就很大,高架規劃地很好。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吃熱乾麵,怎麼吞都吞不進去,很乾,開始不喜歡吃,呆久了就越來越喜歡吃熱乾麵了,從嘴巴開始慢慢融入湖北的口味。

以前做銷售,每天都很辛苦,總是加班,有時候一兩點還在談事。但年輕啊,想生活地積極一點,想多學點東西,接觸更多的人。

11年我就辭職開始創業了,剛辭職和上班狀態不一樣,沒有工資,很迷茫,無頭蒼蠅一樣。沒賺到錢的我就想是不是應該回老家或繼續上班,但重慶人比較火辣,不會輕易服輸,再怎麼樣都要熬過去。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武漢人講話跟我們很接近,和重慶人也挺像,都是碼頭邊上生活嘛,但這個地方很包容。

現在出差,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最多十天就想回來了,回老家也是,去年過年也是把家人接過來一起在這邊過的年。

我平時喜歡種點花草,前不久門口的一棵樹沒栽活,車庫的牆壁又被颳了。一個人沒法弄,路過跟物業說了聲,他們就幫忙弄好了,就像小時候家裡有點什麼事,鄰里周圍的叔叔阿姨就下來幫忙,完了大家一起吃頓飯看看電視,現在城市裡都單家獨戶,很難有這種小時候的感覺,更何況在異鄉。

湖北是我的福地,沒想過再到其他地方去,也沒想過回去。


夏老師,漢川人

“感覺我也已經像是個老武漢人了。”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91年我到武漢上的學,一晃28年了。

剛到武漢還小,一到八月十五就想家,不過後來一路摸爬滾打買了房子之後,才覺得自己不再是浮萍。

外地過來會有一種流浪的感覺,都沒有個鄰居。從買了房子開始,就覺得,誒?自己是不是武漢人了?對於剛到這兒來的,反而照顧一些。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年輕時候可能會覺得享受孤獨,喜歡一個人待著,到現在這個年齡了,把家裡老人也接過來的話,就真心希望周圍能像親人一樣,這樣老人不會天天就悶在家裡。

有時候你感覺武漢人講話像吵架,但真的是很熱情,從這次軍運會上也看得很清楚。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這麼多年在武漢,我從沒有覺得自己很孤單。我有些在其他城市生活的朋友,總說自己到現在都還沒融入其中。所以說在城市裡生活,朋友、愛好和鄰居,太重要了。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我們家沒有高血壓病人,但我長期備著速效救心丸,想著萬一周圍鄰里誰家出事兒,能馬上送藥過去救急。自己種的黃瓜苦瓜,摘了就直接放在鄰居家門口,他們自然知道是我送的,我們家門口也經常有水果,就很默契,這種感覺很舒服。

高樓大廈裡住著想要彼此熟絡的鄰居,大家都懂得“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可就是缺少了鄰里之間互相熟悉的契機。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這些從大江南北紛至沓來的異鄉人,從隻身一人連話都聽不懂的漢漂,成為了一個個在此安家立業紮下根基的新武漢人,除了那份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他們收穫更多的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在水泥森林中孤獨蜷縮。

在老街巷被一棟棟高樓取而代之後,我們的生活被框定在每一個小盒子裡,家,公司,餐廳,三點一線,而生活似乎被束之高閣,我們不免懷念起兒時住在大走廊,時不時到隔壁家串門兒蹭飯,做飯時沒醋了就到旁邊借一點的質樸情誼。

當武漢成為了你的第二故鄉,你也一定渴望那份家一樣的味道和溫情。現在,就有這樣一群人奔走在社區間,把鄰里街坊串聯成一個個大家庭,重拾記憶裡充滿煙火氣的簡單快樂。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上週,東原物業2019年“老友生活節”在白沙洲舉辦了百家宴。而這個百家宴就成了促進鄰里互動的那個契機。

當天,報名的業主每家都大顯身手,親自下廚將各自的拿手菜端上宴席,青椒小炒肉,煎雞蛋餅,牛雜火鍋,排骨藕湯,大家吃著熟悉味道,聊著家長裡短,好不熱鬧。

百家宴這一頭,平日裡就會做些包子花捲分給隔壁鄰居的王奶奶忙得不亦樂乎。那一頭,多年前在福州做餐飲的張先生被阿姨們團團圍住,現場進行做菜教學。

家家戶戶掄起袖子精心準備自己的拿手菜,才發現鄰居做的板栗燒雞和老媽做的味道一樣,這一口就安慰了離家很久的胃。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當武漢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家宴”一詞,不僅僅是和故鄉、春節掛鉤的詞,它更應該是充滿人情味兒的尋常便飯。

對生活的熱情不該被高牆阻擋,讓每一個異鄉人感受到“吾心安處是吾鄉”的樸素街坊情,是東原物業對家不變的理解。

他們用真誠與趣味連接每一個社區,讓社區成為遊子可依的紐帶,重拾兒時的鄰里情,在一口口熟悉的味道里,一句句家長裡短中真正走近這個城市。

當武漢成為了你的第二故鄉,東原物業也會義無反顧地接過守護這份溫暖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