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漫談傑克·凱魯亞克

(文中補充文章,參見我的專欄:亞文化手札)

1.

我高一時讀到《在路上》。年輕時候,總有些對自由和理想主義的幻想,我那時也是如此,讀《在路上》,讀橫跨美國的旅行,讀恣肆不羈的情感,覺得這樣的生活多棒,這樣“垮掉”多好。合上書頁,也一同“想念迪安·莫里亞蒂”。

現在回想,大概是高中的學業太過壓抑,涉世未深而理想過於豐滿的緣故。其實是想逃離。未見識過現實也不願面對現實,十幾歲的年齡保有著最後的天真與妄想,試圖遁逃到另一個世界去而已。

不過自那以後,我對於傑克·凱魯亞克,對於“垮掉的一代”卻興趣不減,《在路上》之後,又接連捧讀《孤獨旅者》、《達摩流浪者》,其後是艾倫·金斯堡的《嚎叫》,等到大學,則是亨利·米勒的《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以及威廉·巴勒斯的《癮君子》、《酷兒》和《裸體午餐》。與此同時,隨著認知的改變,也開始深入到“垮掉派”的研究中,細讀了若干學術著作。現在,正嘗試著寫一寫文章,吐露吐露心得。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達摩流浪者》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裸體午餐》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嚎叫》

不太恰當地說,讀“垮掉的一代”——作為一個文學流派,也即文化運動——於我是一個著迷又袪魅的過程。一開始讀的是文學,“蒙受”的是自由的感召與共鳴,後來觀察的是現象,逐漸抽身而嘗試去客觀地研究。

但有點像艾倫·金斯堡描述他寫作的要訣“最初的思緒,最好的思緒”一樣,傑克·凱魯亞克於我並不只是單純的流派作家,也並非全然作為研究的文本。最初相遇的,也最難以忘懷,我只是想以我自認為舒服的方式,講述一個人。

2.

一般來講,提起“垮掉的一代”,首推的人物便是傑克·凱魯亞克,他被稱作“垮掉之王”,甚至連“垮掉”(Beat)這個詞,也是他提出來的。

確切地說,在1944年,凱魯亞克結識了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前者尚在“嚎叫”的前夜,後者依舊對吸毒樂此不疲。4年之後,在與二人的小圈子解散、已經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鎮與城》之後的1948年,凱魯亞克將他以及周圍的一批作家和詩人,稱作“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金斯堡在後來的闡釋中賦予了“Beat”五層含意,但凱魯亞克則簡潔地將“Beat”解釋為“幸福”(由“節拍”引申而來)。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意味著“困頓、潦倒、頹廢”的“垮掉的一代”,其實並未“垮掉”,相反他們反身自問,消極避世地“垮掉”更像是解脫。

關於“垮掉的一代”誕生的背景,在之前的文章《“垮掉的一代”與東方佛禪》中已經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所謂以政治、經濟、文化為中心的分析法,只能考察客觀現實的影響,而思想精神上、文學創作上、乃至於日常生活中,造就“垮掉的一代”的因素不一而足,是無法泛泛而論的。

艾倫·金斯堡自1955年在舊金山六畫廊朗誦《嚎叫》以來,在“垮掉派”的年代信仰佛教,皈依密宗卻研究禪宗,在嬉皮士的年代投身性解放遊行、民權抗爭和環保運動,在七十年代之後又轉而偏向主流,作品還被授予美國國家圖書獎,其間很難釐清何為承襲何為開創,只知是自由,是“垮掉”;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艾倫·金斯堡

威廉·巴勒斯也是如此,他比凱魯亞克和金斯堡都要年長,前半生都在吸毒中度過,卻研究禪宗而注重冥想,偏好文學創作,其作品甚至引發了法律訴訟,而他則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站上被告席的作家,後來在朋克年代被奉為“精神領袖”,“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對他仰慕至極......如此也很難以條條框框去限定、去分析;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威廉·巴勒斯

再加之“垮掉的一代”成員複雜,從某種意義上講還難以捉摸:“垮掉派教父”肯尼斯·雷克斯羅思屬於“舊金山文藝復興派”,而當時還沒有“垮掉的一代”這種概念;“黑山詩派”曾與“垮掉派”發生過爭執,之後又深受其影響;至於更早的亨利·米勒,雖然被歸於“垮掉派”作家,卻並非“垮掉的一代”,他的作品獨樹一幟,更難以被歸於特定的流派。

因而我並不想如手術刀般對凱魯亞克進行學術上的精準“解剖”,也無法這樣做。不同於其他“垮掉派”成員,凱魯亞克一直是一個孤獨者。將“垮掉的一代”此一概念與其捆綁,是我讀過的很多文章容易犯的錯,流於符號化的結果,就是造成刻板印象。

“垮掉的一代”確實影響頗巨。在文學上,是以戰後第一支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著稱,擺脫了20世紀以來包括南方小說和“迷惘的一代”在內現代主義小說的影響,雖然很多代表作讀來缺少文學性,但因其地位卻足以位列文學史。在文化上,“垮掉的一代”直接催生了嬉皮士運動(性解放、佛禪信仰、公社文化),在現實層面對整個六十年代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和環保運動,也施以了影響。以至於英國Mods文化、法國“五月風暴”、捷克“布拉格之春”,背後也或多或少顯現出“垮掉”精神。

不過,抽離於“垮掉的一代”整體形象,傑克·凱魯亞克當然需要另外聊聊。

3.

就在1948年凱魯亞克提出“The Beat Generation”之後,他開始寫作《在路上》,並在1951年4月2日到22日,用二十天時間在打字機上以120英尺長的打字紙,寫出了《在路上》的初稿,他說自己消磨在路上的時間有7年,但用於寫作那部小說的時間只有3個星期。這卷手稿後來被尼爾·卡薩迪燒燬了部分,但至今仍保存在紀念館裡。直到1957年,《在路上》最終出版。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手稿

在創作《在路上》期間,凱魯亞克提出了“自發寫作”方法。“自發寫作”,即任由思緒流動,不事辭藻,不工結構,反情節,無主題,一切隨性發揮。這種手法源流不止一處。我最開始讀到,第一個想到的是“意識流”,後來研讀其他著作,認識到凱魯亞克還承襲了惠特曼的“自由體”詩歌的創作理念、愛默生提出的“超驗主義”的直覺觀和超現實主義旗手布勒東的“自動寫作”。

前兩者是美國文學的變革,一個是打破詩歌的寫作規範,一個催生出人文主義精神。超現實主義則是歐洲文學/藝術革命的產物,布勒東深受弗洛伊德“無意識”理論的影響,提出了“自動寫作”,簡單來講,就是不受理性控制的無意識寫作手法。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結構粗糙,也談不上連貫的情節,確實符合他自己的定義,也明顯看得出受到的影響,最好的證據就是那捲留下的手稿。

很多人將《在路上》奉為圭臬,運用許多理論切入文本深刻剖析。凱魯亞克花了4年醞釀、7年創作、修改,最後用3個星期時間狂飆突般一氣呵成,背後想要表達什麼?政治環境的壓抑、信仰缺失的惶恐、對傳統文化的反抗、還是對主流價值觀的逆反?

我覺得是孤獨和迷思。精神空虛造成的渾噩,在書中表現為一群年輕人放肆不羈的旅行、吸毒、酗酒、縱慾,反反覆覆的離開與迴歸,直至薩爾與迪安的訣別。即使許多人聚集在一起,也無法逃脫苦悶和消極,那句“我想念迪安·莫里亞蒂”背後,是難以言說的孤獨。而更可怕的是,薩爾找不到出口。縱然在路上可以暫時忘卻苦惱,然而這旅程一旦達到終點,留給每個人的仍舊是迷茫,即便在書中很多地方,凱魯亞克都在論述信仰,但實際上留待解決的問題並沒有改變:在路上之後,各奔東西的人有該何去何從。

從1948年到1957年,除了《在路上》,傑克·凱魯亞克相繼創作了小說《達摩流浪者》、《科迪的幻象》、《薩克斯醫生》、《地下人》、《特麗斯·苔莎》、《傑拉德的幻象》、作品集《瑪吉·卡薩迪》等,依循的仍是自傳體/半自傳體模式,探尋的也還是年輕一代精神上的歸途。《在路上》留下的這個問題,成為凱魯亞克之後幾乎所有小說的母題。

1955年,艾倫·金斯堡在舊金山六畫廊詩歌朗誦會公開朗誦長詩《嚎叫》,標誌著“垮掉的一代”正式邁入歷史。西方文學界後來評價《嚎叫》:“T·S·艾略特的《荒原》之後,就是《嚎叫》。”1956年,舊金山那間孵化了眾多“垮掉派”作家的“城市之光”書店,出版了金斯堡不朽的詩集《嚎叫及其他》。

而在此前的1953年,威廉·巴勒斯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講述自身吸毒經歷的《癮君子》。1959年,在金斯堡和凱魯亞克的幫助下,又出版了其真正意義上的成名作《裸體午餐》。

《嚎叫》、《在路上》和《裸體午餐》,50年代後期“垮掉的一代”最重要的三位作家相繼推出了各自的代表作。同一時期,以翻譯中國唐代詩人寒山詩作而著名的加里·斯奈德、“垮掉派教父”肯尼斯·雷克斯羅思、後來與凱魯亞克和金斯堡並稱“垮掉派三駕馬車”的格雷戈裡·柯索、《在路上》中迪安的原型尼爾·卡薩迪等,也相繼加入“垮掉派”,“垮掉的一代”作為一股文學潮流、一場文化運動迎來高潮。

而在這之後呢?60年代是嬉皮士的年代。嬉皮士繼承“垮掉派”的風格,嬰兒潮催生下的青年一輩,以全世代的叛逆更新了50年代少數作家詩人的小眾圈層所定義的“垮掉”精神,性解放吸毒、搖滾樂、公社以及伴生的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狂放而昭彰。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嬉皮士

“垮掉派”領軍人物金斯堡轉而成為嬉皮士的精神領袖,活躍於各種嬉皮士集會、參與遊行示威、挺身支持同性戀、與以鮑勃迪倫為代表的格林威治的搖滾歌手們頻繁來往;威廉·巴勒斯繼續他那同性戀、吸毒和關於墮落與拯救的寫作,並在60年代末期被奉為“朋克教父”,啟迪了另一個時代;加里·斯奈德淡出了“垮掉派”的視線轉而潛心研究他的“生態禪學”,撰寫了一系列頗具分量的學術著作;格雷戈裡·柯索和肯尼斯·雷克斯羅斯還在寫詩,只是一個進入了大學教書,一個榮獲了美國藝術文學獎,均歸化於主流社會;尼爾·卡薩迪在“垮掉派”中同樣熱衷嬉皮士運動,但一如《在路上》中的那個“迪安”,他的一生註定瘋狂,最終在傳奇的1968年,他因吸毒過量而英年早逝。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加里·斯奈德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尼爾·卡薩迪

凱魯亞克又在做什麼?這個“垮掉之王”厭惡嬉皮士,或者說,他以反對嬉皮士而“著稱”。不同於同時代其他“垮掉派”或多或少贊同嬉皮士伸張民主與反戰的態度,凱魯亞克在政治上相當保守,他對於嬉皮士激進的反戰遊行和帶動新左派掀起的民權運動嗤之以鼻,甚至也很少再參與“垮掉派”的活動,實際上他辜負了嬉皮士們對他的“期望”:成為嬉皮士的旗手,成為60年代的符號。

他其實一直在寫作,仍然“執著”於他自傳體/半自傳體的“自發寫作”,而在孤獨中找尋信仰、在迷茫中求得依靠的母題也始終未曾改變,《孤獨旅者》、《荒涼天使》、《科迪的幻象》等著作先後出版,但那時他的讀者已不再像追捧《在路上》一樣的熱情,而不可避免將凱魯亞克視作脫離時代而獨自囈語的孤僻者。尤其是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回到了家鄉洛威爾,更自我隔絕了與當時喧囂的聯繫。

在這裡,凱魯亞克顯現出了他人格的矛盾性和精神上始終存在的困境,如果要脫離消費主義主導的主流的文化及價值觀,挽救失卻的信仰,形如嬉皮士的反戰、反傳統、愛與和平的自由主義理想,難道不好?其實直至今日,文學界學術界對於“垮掉的一代”的定義與評價仍存在分歧,尤其是在對傑克凱魯亞克的解讀上更是眾說紛紜,同是“垮掉派”成員的約翰·霍爾姆斯就曾說過,“要了解他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1969年10月21日,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結束兩個月之後,傑克·凱魯亞克因病去世。脫胎於“垮掉的一代”的嬉皮士及其創造的60年代,在伍德斯托克之後走向衰落,而最初的那位“垮掉派”的逝世,也成為“垮掉的一代”終結的開始——兩種消逝,為兩個時代做了最為悲傷的腳註。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希望,哪怕只有些許的可能,去參透貫穿傑克·凱魯亞克精神世界的信仰之矛盾,以及他最後的心靈歸宿。

4.

至少在1944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認識盧西安·卡爾,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等人之前,凱魯亞克還尚未萌發徹底的反傳統思想,甚至可以這樣說,他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道路。

傑克·凱魯亞克出生於移民家庭,父母都是羅馬天主教徒,這在新教信仰佔絕對多數的美國,是個稍顯特殊的存在。天主教繁複的教規和儀式以及傳統家庭的教育和薰陶,為凱魯亞克的成長紮下保守的根基,幼年時哥哥的去世則讓他一生都在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長大後之後,父親工廠的破產又他進一步認識到了人生的殘酷性,這一切都在將他塑造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而非之後那位受到“垮掉派”和嬉皮士敬仰的離經叛道的主角,那位“垮掉之王”。但實際上正是這樣的經歷與潛在的身份認同,讓凱魯亞克終其一生都沉陷在精神上的困境中難以解脫。

當時的美國政治壓抑、社會異化、信仰缺失、道德失範,更有膨脹的物慾碾壓,戰後年輕一代開始產生困惑和不滿,試圖逃離種種桎梏造成的困境,而其中一批年輕人在40年代末期,開始醞釀反叛。凱魯亞克也在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中試圖改變,他性格靦腆,喜好看書,但尤其喜歡自由奔放的爵士樂,享受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換言之,許多青年都會有的愛好。而在1944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後,這種原本可能只是稍微偏離傳統的愛好,轉變為一種適時的生活方式,以及無可扭轉的叛變。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青年凱魯亞克

盧西安·卡爾在那個年代,在“垮掉派”的圈子當中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被稱作“蘭波”,是眾多“垮掉派”作家的崇敬對象和創作上的導師。他首先更新了凱魯亞克的觀念,兩人之間產生了諸多共鳴與糾葛(詳情可參見電影《殺死汝愛》),而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人也深受其感染。只可惜後來因涉嫌殺人而入獄,令人遺憾地遠離了“垮掉派”運動。不過在之後由凱魯亞克、金斯堡和巴勒斯結成的更密切的圈子中,“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開始成熟,凱魯亞克既受到二人的帶動,又反過來施以自己的影響,耽於同居及同性之愛、吸毒、偷竊、爵士樂,凱魯亞克在大學時期逐漸走上了“逃離”傳統的反叛之路。

在此後的十數年間,凱魯亞克始終採取消極的態度對待世俗社會,家人的接濟能夠保證他在外四處遊歷,圈子的不斷解散和重組使得他接觸到更多“垮掉派”的面目,他開始以持續的創作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於是我們看到此後一系列自傳體/半自傳體著作的出版,且風格越來越脫離經典作品的影響,內核越來越傾向於他所定義的“Beat”,最終,這種反叛的思想醞釀出了《在路上》。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威廉·巴勒斯、盧西安·卡爾和艾倫·金斯堡

但這似乎還不夠。單單背離傳統消極避世,無法找到出口,“垮掉的一代”所面臨的精神困境致使他們一直在焦慮地找尋作為替代、作為解脫的信仰。1957年,《在路上》出版之後不久,凱魯亞克開始深入研究東方佛禪。

早在凱魯亞克之前,禪宗就已經成為一股風潮,在文學界、學術界為眾多作家和學者所研究(其傳播過程的具體分析參見《“垮掉的一代”與東方佛禪》(上)),典型如“垮掉派”(此處指寬泛意義上講)作家亨利·米勒,這位美國文學“怪才”早在30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佛家經典和禪宗哲學,其作品常常蘊含佛家哲學的意味。

而同時代的加里·斯奈德在1956年至1968年見遊歷日本,出家為僧三年專門進行禪修學習,並且長年研究、引介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作品,其翻譯將寒山詩中的簡潔白話和禪宗思想與美國現代詩歌的特點相結合,代表作《龜島》曾榮獲普利茲獎,備受文學界備受讚譽;艾倫·金斯堡是有名的“狂禪”,多次到日本和印度進行禪修,後皈依密宗,喜愛穿著僧人式的長袍、佩戴佛珠,行事作風狂放無遮,儼然由內而外貫徹佛禪思想;威廉·巴勒斯學習佛禪以期獲得靈感,禪宗所講究的“頓悟”尤其啟發他了那著名的“剪切法”寫作;菲利普·惠倫皈依佛門之後,更直接在舊金山開設“禪學中心”弘揚佛法......

凱魯亞克對待佛禪思想的態度要複雜得多。實際上,上述“垮掉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禪宗進行了曲解,金斯堡將禪宗視作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又與格雷戈裡·柯索等詩人將“不立文字”的思想轉變為“不離文字”,將之轉變為創作方法;巴勒斯將禪宗內化成了一種益於思考和寫作的智識;斯奈德主要汲取了禪宗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理念,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生態禪學”;惠倫的做法則更像是將禪宗作為一種普世價值和行為準則進行宣揚......

實際上,無論是“頓悟”思想,還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至人心,見性成佛”的要旨,都被“垮掉派”所改造、曲解,進而成為獨特的“垮掉禪”(這一主題將在《“垮掉的一代”與東方佛禪》(下)中詳述)。而凱魯亞克,既將禪宗思想納入了其“自發寫作”的創作手法,也視其為擺脫壓抑社會的另一種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他對待作為信仰與精神歸屬的禪宗,卻是矛盾的。

在《達摩流浪者》一書中,凱魯亞克將加里·斯奈德作為主人公賈菲,而把自己視作禪宗信仰的追尋者,在經歷了數次“流浪”之旅之後,最終以成為山林瞭望員作結,以獲得全新的領悟而“看似”解脫。《達摩流浪者》出版於1958年,此後十年間,凱魯亞克又寫作了近十本自傳體/半自傳體小說和作品集,探討的話題依然是他們那一代人所面臨的困境,他們的孤獨與迷茫。有趣的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凱魯亞克其人,竟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印象:凱魯亞克家中臥室的牆上,懸掛的不是佛像佛經是十字架,而在去世前,凱魯亞克曾吐露這樣一句話,“我是一名天主教徒。”

所以事實上,一向厭惡被貼上“垮掉派”標籤的凱魯亞克,常常獨來獨往的凱魯亞克,並不完全符合一般人的想象。他深入研究禪宗,是為了擺脫精神困境,但他擺脫了嗎?我認為沒有,實際上,禪宗思想直至他死去也未能彌平他心中的溝壑。他的確將創作生涯大部分時間耗在了佛禪思想上,這從他幾乎每部一部作品中表現出的“垮掉禪”即可看出,凱魯亞克打坐冥想、四處遊歷、研習典籍的經歷幻化成為了作品主人公的人生,佛禪指明的道路進階成為他筆下人物的精神歸途。

不過在現實生活在中,凱魯亞克始終受到天主教信仰的影響(在《新教倫理演化史》一文中,我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新教倫理下的傳統價值觀如何在新時代被改變,宗教意義上價值體系在進入20世紀之後遭受了巨大的衝擊),而不管新教還是天主教,宗教意義上的人生價值及其衍生的傳統觀念,在戰後被削弱、被部分消解了,這讓他在大學時期便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此後被賦予“垮掉之王”的稱號而成為50年代反傳統反世俗的引路人。

然而誰又能說得清,凱魯亞克之所以如此,其實是想找到傳統在新時代變遷下的歸途,並視禪宗為一條解決之道呢?“垮掉禪”並非鈴木大拙在美國弘佛傳法時所提倡的“禪”,一種外來思想在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也註定沒有僭越主流的可能,禪宗的“頓悟”和“空”的理念、通達的生死觀、對於自然融容唯一的主張、自在自性成佛的諸觀點,為“垮掉的一代”所用、所信,這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體現,但對於凱魯亞克來說,這條解決之道卻無法走到終點。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頻繁酗酒、支持越戰、批判嬉皮士,在家鄉洛威爾避世,最終認清了東方佛禪的侷限,而重回了天主教信仰。

在路上--漫谈杰克·凯鲁亚克

傑克·凱魯亞克

5.

從產生信仰危機到走上反叛之路,再到成為領袖,最終又重新找到歸宿,是一個不斷追尋的歷程。此間的爵士樂與旅行、文學與寫作、吸毒與縱慾、自我放逐與東方佛禪,在傑克·凱魯亞克身上烙印出了兩個時代,這烙印如此深刻,此後幾十年影響了無數青年,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之後的“後垮掉派”,到如今被提取成一種自由的符號洗禮無數人。

我也是其中一個。而且是深陷其中不能也不想自拔的那種。

依然要回到《在路上》,依然是“最初的思緒,最好的思緒。”我想既然是漫談,也就不必條分縷析,既然是談“垮掉之王”,也就不必嚴肅刻板,既然是傑克·凱魯亞克,恐怕他也希望我拋開無聊的規矩。不過開篇既然是《在路上》,結束我也想回到《在路上》。

就以《在路上》中的一句話——也是我的所希冀實現的一句話——作結:

“我一輩子都喜歡跟著讓我有感覺有興趣的人,因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瘋瘋癲癲的,他們熱愛生活,愛聊天,不露鋒芒,希望擁有一切,他們不知疲倦,從不講些平凡的東西,而是像奇妙的黃色羅馬煙花那樣能夠不停地噴發火球、火花。”

我想念傑克·凱魯亞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