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這本影響了兩代人的文藝聖經,被誤讀的實在太久了

29

歲的傑克·凱魯亞克終於停止狂熱的鍵盤敲擊,望著腳下30多米長的打字紙時,他一定想象不到,自己像是著魔一般酣暢淋漓地記錄下的這20多萬字,會變成狂歡的烈酒、崇高的歌謠、自由的號角,在未來無休止地改變許多人的生活與命運。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坐在打印紙堆裡的傑克·凱魯亞克

1951年,已經在路上旅行整整7年的傑克·凱魯亞克,結束了自己最後一次橫穿美國大陸的狂野之旅,帶著幾個寫滿的筆記本,回到了他在曼哈頓的家。

彼時的凱魯亞克,一直試圖找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寫作方法,記錄下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一切,而現在,時機終於降臨了。

他把繪圖用的臨摹紙裁成打字機能用的尺寸,然後將它們粘成一個攤開來足有30多米長的巨大卷軸,然後把自己鎖在公寓裡,彷彿突然被天啟的先知一般,坐在打字機前,夜以繼日,狂熱敲擊著鍵盤。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正在寫作的傑克·凱魯亞克

那種狀態與其說是寫作,倒更像是開著一輛油門踩死的跑車,在寬闊無人的高速公路上肆意狂飆。

3個星期後,凱魯亞克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經歷了幾次刪改,又在出版商面前碰了幾鼻子的灰後,1957年,《在路上》終於正式出版,幾乎一夜之間,變成了美國最暢銷的小說。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它像是一道突然劈向山林的閃電,引燃了一場蔓延至今的大火。

1.

當時只有18歲的鮑勃·迪倫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本書,許多年後他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別人:

在路上》,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就像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那樣。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聖經。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年輕時代的鮑勃·迪倫

像鮑勃·迪倫一樣因為讀過這本書而走向文藝之路,甚至成為後世傳奇的人,並不是少數:

披頭士樂隊奉凱魯亞克為偶像,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之一“大門”的創始人雷·曼薩雷克說:“如果沒有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大門樂隊將不復存在”。約翰尼·德普曾花重金買下了傑克的舊雨衣,因為:“凱魯亞克,顛覆了我的生活”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它是史蒂夫·喬布斯許多天才創意的來源,數百萬家咖啡館因為凱魯亞克而開張,李維斯因為這本書引發的狂潮賣掉了數以千萬級的牛仔褲,它締造了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紀錄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劇照

《在路上》真的如同另一本《聖經》般,改變了一個時代文藝青年的生活和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世界,而傑克·凱魯亞克本人也變成了無數偶像的偶像。

但也許正是因為它早已經被浪漫化成了一個崇高的文藝符號,誤讀它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路上》的確是一本文藝青年會狂熱迷戀的小說,但它不是一本只有文藝青年才能讀的小說,那些滌盪著歡喜、悸動,充滿速度感的金句裡,還有更深層的意義,這些意義與當下的我們息息相關,從未遠離。

2.

比起其他那些充滿著交錯的暗線、復調的敘事和彷彿蛛網般人物關係的偉大作品,《在路上》單純地如同他們的旅行本身,它只是主人公作家薩爾的視角,講述了幾段旅行的全部過程。

服役結束,百無聊賴地寄居在姨媽家的作家薩爾,認識了一位彷彿生來註定要去冒險的奇人迪恩,迪恩的經歷點燃了薩爾心裡一直躁動的火焰,於是他跟著迪恩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電影《在路上》劇照

薩爾和他們的朋友們坐著車到處遊蕩,有錢的時候縱情狂飲,沒錢的時候就打些零工,沒有目標,沒有終點,抓緊一切機會尋歡作樂,在穿越了幾次美國大陸後,大家各奔東西。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電影《在路上》劇照

用一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在路上》就像是你會在小紅書、貓途鷹或者其他什麼APP上讀到的那種高分手記——純粹、直接又洋溢著個人獨有的體驗。也因如此,這本書讀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字:“爽”!

你能在這本書裡讀到一段又一段情緒飽滿到讓人忍不住想衝去出吶喊:“凱魯亞克萬歲!旅行萬歲!”的文字,就像薩爾形容自己追隨迪恩去旅行時的感受:

“我這輩子都跌跌撞撞地跟在這些吸引我的人身後,因為我就只喜歡這些癲狂的人,他們癲狂的活、癲狂地說話、癲狂地獲得救贖,渴望一口氣得到一切,他們從不打哈欠,不說爛俗的尋常話,只是燃燒,燃燒,燃燒。像最漂亮的羅馬焰火筒噴出蛛網般四射的星星,然後你就看到中心有藍光“嘭”地爆開,每個人都‘喔喔!’大叫。“

(美)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果麥文化,2020.1

凱魯亞克模仿黑人爵士音樂家的創作手法,用情感激盪連續的書寫方式創造出了一種文字的速度感,所以你越是讀下去,越是會被文字裡所蘊含的情感張力驅動著繼續高速往下讀,直到最後像是嗑了迷幻藥一般停不下來

就像有人評論的:

“風景迎面撲過來,像一把大砍刀砍向你的面門,你還來不及記住什麼,它就飛速退到了你的身後,然後新的一切又像你撲過來,你應接不暇,後來就乾脆放棄了去記憶和消化那些地名、人名,去記住那些事,那些話。”

但這種體驗,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它太容易驅動讀者只覺察到那些表面的故事與情緒,然後蓋棺論定說:“這只是一本充斥著放縱與享樂的流水賬,它跟我們距離太遠,除了空虛和喪,什麼都看不到”。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打開豆瓣讀書《在路上》條目,這種評論比比皆是

這真的是對《在路上》的一種莫大的誤讀。

3

.

正如傑克·凱魯亞克從來不認為”垮掉的一代“是真的”垮掉了“,而稱"Beat generation"應該是“極樂的一代”,薩爾們的旅行從來都不是想要從生活中逃跑那樣簡單。

如果說,70、80年代的中國年輕人可能很難體會到為什麼“薩爾”們總是眼光無限迷惘,找不到方向,現在的我們恐怕會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同齡人,都感同身受。

我們,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垮掉的一代”。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那時的美國和當下的中國,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社會日益富足,但人們卻日益被消費主義捆綁,越是生活,就越找不到精神的方向,年輕人們一個接一個的從小城來到都市,然後在996的“福報”和創業潮裡迷失在寫字樓裡的格子間。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夢想越來越實際,現實越來越尋常,日復一日地做著同樣的事,慢慢地習慣平庸的生活,“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我們每天都在說服自己,這就是生活,生活本應如此,可這個答案,到底是我們自己發自內心承認的?還是因為我們想不到另一種可能?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電影《在路上》劇照

薩爾和他的夥伴們,所遇到的困境其實就是這樣,他們並不是因為想要去狂歡、去縱酒、去在不同的城市認識不同的姑娘而開車遠行,而是因為他們試圖用這種方式去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就像書裡寫的:

時代的車輪碾向他們,有的人挺直了身子去承接這種無形的巨大壓力,有的人哧溜一下滑了出去,在主流世界外遊離。

(美)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果麥文化,2020.1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許多人不喜歡《在路上》,覺得它傳達的好像是一種“放棄生活”的負能量,面對生活的無趣、重複、沒有希望,不去迎難而上,怎麼反而能開著車去縱酒狂歡?

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尋找另一種可能,無休止地在重複的生活里長徵,期待時間終究能改變一切,才是一種最大的犬儒主義?

凱魯亞克想真正用《在路上》傳達的,是一種反叛平庸,無論如何都要和生活死磕下去的精神,那些放浪形骸的狂野之旅只是薩爾他們選擇的一種方式而已,內心滾燙的人可以被生活暫時打倒,卻永遠不可能被生活徹底束縛,所以凱魯亞克才要高呼:“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這才是《在路上》真正被稱為“精神聖經”的原因所在,你可以不去旅行、你可以終生都跟文藝毫不沾邊,但假如你也是“垮掉的一代”,讀完這本書你真的會“哇”地一聲驚歎:

“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原來,生活並不註定是我現在的模樣,我可以跳出來,去廣闊的天地,做一些我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做的事”。

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路。

所以,如果你不甘心平庸,還想和生活繼續死磕下去,不相信現在的人生就是你未來所有的人生,你真的需要好好讀一讀這本《在路上》。

这本影响了两代人的文艺圣经,被误读的实在太久了

當你的靈魂跟隨著薩爾和迪恩穿越整個美國大陸後,你一定會明白他們啟程時說的這句話:

“我知道,這一路上會有姑娘,有幻夢,一切的一切;這一路上,會有明珠送到我手上。”

▽京東預售折扣低至8折,點擊原文鏈接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