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給你的信,你回了嗎?

孩子寫給你的信,你回了嗎?

1我給父母寫過一封信

在我初中的時候,曾經給父母寫過一封信,我至今記得當初寫信時“撲通撲通”的小激動。信的內容無非是“少女維特之煩惱”之類的,我將信紙小心翼翼疊好放進信封,滿懷期待地放在父母書桌上。

信很久沒有迴音,彷彿是落進大海里的石子。

一次家長會結束,爸爸輕描淡寫地講起那封信:“信我已經看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好好讀書吧。”

一天我趁父母不在家,走進他們的房間將信拿了出來,壓在抽屜的最深處。

與此同時,我將那顆渴望向父母敞開的少女心,塵封起來了。

孩子寫給你的信,你回了嗎?

2有些東西想跟父母聊

有多少孩子向父母敞開了心門,卻看不到父母進入。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大概是能理解的,父母面對生活中的瑣碎與挑戰已是“筋疲力盡”。面對來自家庭壓力,他們常常在一堆賬單裡嘆息。又哪來的餘力來估計兒女們的小心思?

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小心思以文字的形式告知父母,這已經是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無數次“被父母無視”後的最大努力,那時那刻的他們多麼希望得到父母一個真誠的回應。然而最終努力還是泡湯了。他們無助地面對著父母的無視。

父母隨手關上了孩子的心門,意味著開始錯過他們的成長。他們總以為看著孩子身高、身材這些表面的變化就是陪伴,往往忽略了孩子們心靈的成長。

多少父母並不清楚,他們給予孩子們的那份獨有的關注對於他們是無可替代的。

孩子寫給你的信,你回了嗎?

3 爸媽,你們會給我寫封信嗎?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同事吳阿姨在給遠在美國讀書的女兒寫郵件。看著她嘴角時而浮現出的幸福微笑,時而微微緊蹙的眉頭,我猜想著遠洋之外的女兒讀信時的神情,該是多麼幸福啊!

“雖然每天可以視頻聊天,但每個月給女兒寫封信已經是我的習慣了,好像通過寫信有些心理話可以更自在的表達,每個月最期待的也是女兒的回信,我發現有些愛藉著文字表達可以更加深刻。”

從前的信息不暢通,“家書抵萬金”;如今信息氾濫,“家書被替代”。被三言兩語的微信、短信取代了家書,怎麼都覺得是感情上的“退化”。

大概正因為如此,類似《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總讓我感受到家庭裡的浪漫,總也會在其中汲取一些慰藉。

1、當我掉入友情的漩渦時——《傅雷家書》提醒我: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滿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多寶貴的時間。於是,我不在“偽合群”裡掙扎。

2、當我迷失於生活時——《傅雷家書》告訴我:人一輩子都在高潮與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於是,我給生活一個微笑。

3、當我迷茫於愛情時——《傅雷家書》告誡我:對方把你作為他的整個世界固然很危險,但也很寶貴!你既已發覺,一定會慢慢點醒他:最好旁敲側擊而勿正面提出,還要使他感到那是為了維護他的獨立人格,擴大他的世界觀。於是,我面對愛情帶著理性。

《爸爸去哪兒》這檔親子節目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節目最後的那封來自爸爸的信。爸爸寫信時的繁星淚點,散發的愛意濃濃,即便有些不善言辭,但在此時此刻藉著文字坦誠內心。這個美妙時刻,獨屬於爸爸與孩子,在未來的很長時間,我相信都會在孩子心中泛起星光點點。

孩子寫給你的信,你回了嗎?

4 這是一封“有毒”的信

還記得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封關於“留美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教育失敗”的新聞刷屏了嗎?故事的主人翁王猛通過用文字記錄的方式向父母控訴了這些年所受到的傷害。

這是一封“有毒”的信。揭露出了父母在對孩子的心靈陪伴中的缺席。父母總是用著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強壓在孩子的身上,被強行帶上鐐銬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悲劇的是,在孩子多次打開心扉去傾訴、去反映的時候,得到的只是父母的漠視。

北大學霸拉黑父母6年,也足以看出他早已把父母拒之心門之外了。倘若在孩子一次次坦誠心扉的時候,父母給的是關注與關懷,那麼今天的事將不復存在。這麼多年來,孩子選擇用消極的方式來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即徹底放棄與父母的溝通,這封信便相當於王猛想要修復與父母感情的最後橋樑。

令人唏噓的是,王猛的父母看完這封信,依舊深信自己沒有過錯甚至苛責孩子“還是以前說的那些事 ”,搞不懂為什麼兒子不能放下過往云云。

事到如今,王猛的父母缺少的是一封撫慰孩子心靈的回信。

《小王子》裡有一段小王子與狐狸間關於“馴服”的描述,孩子與父母間何嘗不是一段關於“馴服”的旅程。只是多少父母並沒有那份耐心與毅力去教會孩子們領會“幸福的價值”。

【關注我吧】等你,等你,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