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稱“王”的人,在中國古代是很牛的一群人。在秦始皇之前,稱王的人都是地位極高、權力極大的人,很多王實際上就是天子(即後來的皇帝)。秦始皇稱帝取消分封后,王的地位被降了等,成為僅次於皇帝的人,到了漢朝劉邦時,為了統一天下,又分封了很多異姓王,結果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幾乎全都沒有得到好下場。從漢朝以後的封建王朝,就較少再分封異姓王了。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到隋末唐初時,由於群雄割據,李淵父子為建立和鞏固新興的唐朝政權,分封了一大批同姓王和異姓王。李淵父子分封的異姓王主要是一些割據一方或擁有一定勢力的地方實力派人物,有的被封為王,有的被封為郡王,統稱為群雄異姓王。唐初分封異姓王是迫於當時全國的政治形勢,不得已做出的決定。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漢朝劉邦也迫於形勢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也同樣有一些異姓王最後被皇帝消滅,但漢朝給人的感覺很可恥,是典型的卸磨殺驢,而唐朝則使人感覺,被消滅的異姓諸侯王似乎都是該殺的。為什麼同樣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受的處理辦法,卻給人如此大不同的感覺呢?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漢朝初年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七位,其中被劉邦害死的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謀反被殺的有“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信”,病逝的有“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唐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主要有六位,分別是:涼王李軌、燕郡王羅藝、楚王(吳王)杜伏威(名譽地位一度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為大唐第四號人物)、彭山郡王劉季真、北平君王高開道、定襄郡王胡大恩。其中謀反被殺的有“涼王李軌、燕郡王羅藝、彭山郡王劉季真、北平君王高開道”,戰死的有“定襄郡王胡大恩”,被冤枉暴病而死的有“楚王(吳王)杜伏威”。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從以上漢唐初年諸侯王的簡要結局可以看出,漢初被害死的諸侯王有2位,謀反被殺的有3位,病逝的有2位;唐朝被冤而死的異姓諸侯王有1位,謀反被殺的有4位,戰死的有1位。單純從數量上看,漢朝的悲情諸侯王比唐朝多1位,而謀反被殺的則是唐朝比漢朝多1位。所以在悲情人物數量上漢朝比唐朝多,自然容易激起人們對漢朝的鄙視,但這其實只是表面原因。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從深層原因來分析,其實漢初諸侯王和唐初諸侯王的情況差別是很大的。漢初的諸侯王基本都是在楚漢相爭背景下依附劉邦的,他們對西漢帝國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特別是被殺害的韓信和彭越,可以說是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的決定性力量,而巨大落差是,恰恰這兩位功勞最大的諸侯王最後都被劉邦蓄意殺害,悲情指數極高。另外造反的英布也是看到韓信和彭越被殺的結局後,才被迫造反的,所以西漢處置諸侯王的手法太過簡單粗暴,極易引起人們對被冤殺諸侯王的同情。相反唐朝初年則基本沒有這種現象,杜伏威之死主要受到昔日戰友輔公祏的牽連所致,而且他並沒有被簡單粗暴地殺死,是暴病而亡,減輕了人們對李唐王朝的譴責之意。

漢唐初年都先封王再滅王:為什麼感覺漢是卸磨殺驢,唐就是該殺?

另外,漢朝初期諸侯王的歷史貢獻總體上是要大於唐朝初期的異姓諸侯王的。他們貢獻大、故事多、結局慘,這樣就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對人們感情的衝擊力極大。唐朝初期諸侯王的歷史貢獻相較漢初諸侯王要小一些,貢獻小、結局又不那麼簡單粗暴,形成的反差小,對人們感情的衝擊力也沒那麼大。所以,漢朝異姓諸侯王的結局使人感覺是統治者卸磨殺驢,而唐朝異姓諸侯王的結局則完全沒有令人產生這種感覺。但從總體上看,這13位異姓諸侯王除了2位病逝的,其餘11位的結局都是很糟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