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挹类,是两汉时出现于东北的一个族群。

“挹娄”这词,最早见于曹魏时期鱼豢所著的史书《魏略》:“挹娄,一名肃慎氏。”

之后,在《后汉书·东夷传》中有记载:“挹娄,古肃慎国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相接,不知其北所极。”

《晋书·东夷传》中也有记载:“(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汗漫,北极弱水。”

弱水指的是黑龙江下游区域,按这两本书中的描述,挹娄活动的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长春、吉林市及辉发河流域;东至日本海,南至吉林老爷岭一带,西至松花江东流段至嫩江流域。

这个区域是先秦之时肃慎的生活区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挹娄,即为肃慎传至汉代时的称呼。

由此,形成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为一脉相承的观点。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实际上,真正将挹娄与肃慎联系起来的是“楛矢石砮”

司马昭在给孙吴的文书中称:“自兹以降,九里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这里的肃慎,指的就是挹娄。边远族群向中原政权进贡“楛矢石砮”的传统,始于肃慎,被视为中原政权强大的象征,中原人都愿意将所有进贡“楛矢石砮”的族群都称为肃慎。

司马昭也是通过这种进贡来宣显曹魏不同于一般的强大。

因此只能说,挹娄跟肃慎有一定的关系,但双方未必就是同一个族群的自然传承。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双鸭山挹娄文化园

“挹娄”,其意思为“穴居人”,是与其相邻的夫余一族对其的称呼。从这名字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状态。

因为地处偏远,中原文化对挹娄的影响甚微。此时的挹娄“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他们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子(类似新疆的“地窝子”);有马但并不擅骑乘;养猪并喜食猪肉;依靠农耕与渔猎生活;他们以猪毛、貂毛为原料织成“毛布”,以麻为原料织成“麻布”。

虽然挹娄人的毛织品很有名,但这些产品要么作为贡奉,要么作为交易的商品。自己的衣服却至为简陋,“夏则裸袒,以尺布隐其前后”,这是夏衣;冬天时,只是在身上涂沫厚厚的猪油膏来御寒。

这,也许可以算得上东北最耐寒的一个族群了。

挹娄以弓矢闻名,“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这便是“楛矢石砮”。挹娄人经常在箭上敷毒,中人即死。

除此之外,挹娄人还还能造船。凭着这两个优势,他们经常发动对居住于图们江流域的北沃沮的劫掠。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挹娄人雕像

与其他族群不同的是,挹娄的生活状态相当自由。他们“不用俎豆”,也就是从来不用礼器祭祀先祖,因此被批“法俗最无纲纪者”。

他们有相当自由的婚姻习俗,男女皆可自由择偶,尤其是未婚女性,因此被称为“妇贞而女淫”。

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其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惨重的。远离相对先进文明的挹娄人,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他们缺盐,经常将木烧成灰后和在汤汁中当作盐来吃;他们更缺铁,以至于连箭头都只以用石子打造。

他们住的是地穴,有钱人与穷人的区别就是谁家的地穴挖得更深些。

地穴中不仅住人,养的猪与人上的厕所全在里头。可以想象,这个密不透风的地穴,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因此,“性凶悍,好寇盗”的挹娄,却被“谨厚、不为寇钞”的夫余统治了近半个世纪。

在曹魏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挹娄经过多次的反抗,终于摆脱了夫余的控制。此后在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挹娄向曹魏献贡,史家以此为依据,认定挹娄自此归属于中原的政权。但同时,挹娄也向正在兴起的高句丽献贡。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1)——挹娄

被称为“挹娄王城”的凤林古城遗址

公元398年,挹娄再次臣服高句丽,并随高句丽王征战新罗、百济与辽西。

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挹娄应该已经从东北三江平原南迁。到隋唐之后,已经融入了东北的高句丽、渤海等族群之中,并从中原史书中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