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后四十回被批得很惨?

用户515484406294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红楼梦》续书一定会被骂。我来解答一下。

民国时期胡适写《红楼梦考证》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不是由曹雪芹完成而是由书商程伟元为了更好发掘其商业价值而委托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从此高鹗被很多喜欢《红楼梦》的文学爱好者和专家学者声讨,作家刘心武也续写过红楼梦最终也招致了一片骂声。在笔者看来谁给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写续书就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

为什么写续书一定会被骂,后四十回可无?

1、续书作者永远达不到曹雪芹的高度

不管从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上来模仿曹雪芹都是很难模仿的,即使你有那个水平因为你没有身处在那个曹雪芹那样环境,而且两个人不可能有一样的生活经历和一样的思维模式,所以就是你水平再高,也只能无限逼近曹雪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再有完整版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去世或者封笔就表示《红楼梦》只能有残本。

2、结局多样的解读,不管谁安排什么样的结局你都是错的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时候,所有的《红楼梦》的结局都暗含在了那些谶语诗句中了。但是,诗句解读是见仁见智的,有些有明确指向的诗句都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何况那些模棱两可的诗句。比如,刘心武在他的《刘心武读红楼》就说《枉凝眉》是讲贾宝玉和史湘云的,请问谁能够来做最后的评判,难道通灵找曹雪芹来做裁判吗?还有周汝昌说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而就是那块石头。这样书中明确的说的事情,学者们都拿来做文章写不一样的论点,这个你能说什么?人家是大家,你能说人家全是错的?最有权威和公正的曹雪芹早已经入土了,谁都说不清了。

<strong>

3、重古人而轻视今人

曹丕《典论.论文》中就说了文人相互看不起,有的人过分推崇古人而看不起当代的作家。这就是一样的道理,中国人不管谁来续写,不管你好不好都会招来骂名。我相信高鹗写的绝对不是最好的,我也相信后来的人一定有人能超过他。但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接受一个新事物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把骂名往自己身上招揽吧。其实这里可以说《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不需要了。我们接受的只是被动无奈和刻板接受的后四十回,有和没有其实已经就像鸡肋一样了。

4、或许曹雪芹也写不出来后四十回、残缺也是种美

其实我一直有种怀疑就是曹雪芹自己也写不出后四十回,因为前八十回太完美了。完美的已经容不下续书了,完美的再续写就是差强人意。也许,就像中文水墨画"留白"一样,留点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喜欢那个人物读者自己给他安排一个好结局;不喜欢就安排一个差的结局,一切都在读者自己的选择之中。曹雪芹或者就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热爱的人物有着无比凄惨的命运而不舍往下写,又或者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悲喜无法抉择的时候,曹雪芹自己放弃了写完结局。

续书中完全让读者丧失了自由选择和想象的空间,给所有人都安排了一个看似合道理的结局,其实是完全的不合理地伤害了所有喜欢《红楼梦》的读者的心。

依我看,后四十回仅仅是无选择下的最优选,也是中国人喜欢追求有始有终的一种批判,我倒是认为残缺怎么就不是美了?续了一个书搞坏了高鹗的名声,伤了读者的心其实罪过不小。有倒不如无,无就是有,后四十回有没有、续写不续写根本不重要,其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在每位读者的心里!


一往文学


其实后四十回并非都是伪作,应该有作者的原笔存在。高鹗版第120回在写袭人出嫁时,书中的用语与原作者对袭人这一角色的背后真身的评判应该是一致的。

书中写到:“…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诿得的。此袭人所以又在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这些用语“孽子孤臣”、“桃花”、“息夫人”等,与袭人的背后真身契合度一致,这表明续写的人是清楚原作者对袭人所影射的真人的。可以肯定,续写的人,也一定接触过真本,起码接触过部分丢失的真本。

所以不能全部否定后40回的价值。




文惠来


“狗尾续貂”焉的不批!

在开篇标题诗中有一首: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深知曹雪芹根底的脂砚斋批道:“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在诗的上方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乾隆二十八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偿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向?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口口甲午八月泪笔。”这说明《石头记》是个不完整的残篇!

高鄂的续作之说是程高本,是秉承乾隆和坤的意图阉割而叙的版夲。在这方面相关的帖子中已有回答。

其实曹雪芹已有完整的作品留世,只不过没有最后点涰进诗词修改文字而已,引起乾隆的惊慌,下令抄检,民间爱此书如性命,人们还是以抄写的办法在社会上流传,以至一书卖到数十金的价钱,但还是没有逃过乾隆和坤的清剿,他们得到原稿后命高鄂等组织人删改,续作,用活字印刷增加其传播速度来扭转原著的影响力。此书完成后,高鄂和程伟元得到各自的回报,高鄂得以中举,程伟元得以用活字印刷术发家致富。

曹雪芹写的是悲剧,一切都以“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结局,封建王朝大夏将倾,子孙散尽,不可挽救的结局是曹雪芹真正的用意!

而高鄂的该续作则反其意而为之。用喜剧和兴旺的结局,使贾府又重新兴旺起来。难免就招人骂了。


狼烟一九三一


一、作者不开口,神仙也难猜。

二、无法直接证实的说法是最容易、也是最不需要负责的说法;会陷入“想当然”之中。

读者也无直接的证据反驳,只能接受任何无法直接证明的任何说法。

三、《红楼梦》到底蕴藏着什么密码,表达什么。只有作者知道。

四、后人只能猜测。哪怕研究批注、点评再多,也只是间接的;也很难明白批注者、点评者的意思。

五、作者越是不能明说的,越表明书内含的事情重大、越犯当时当政的忌。

六、进入太过度解读的程度,既会违背原意,又会误导现在的读者,还会成为磨牙谈资。

七、把自己当个《红楼梦》的爱好者。别把自己当成《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学者”“权威”。

八、可以各抒己见。如果强势强调自己是正源、正确,同时一味强调他人是错误的。那就是小家子气了。

你只不过也是推测的。


浓茶淡话


 以平常心读《红楼梦》后四十回——我替高鹗说句话。

关于这种悬案的问题不太好回答,一来本来就没有定论,问题很难说得清晰明了;二来各说各的有理,到最后什么结论也没有,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更有甚者,直接抛掉问题,转成人身攻击。

说正题,自程高本出版以来,关于这本书的争议就没有断过,主要是关于后四十回的争论批评,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续写,并非原稿。理由如下:后四十回有些情节与前文不符,后四十回文采大不如前等等。有的理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批的一无是处,好像高鹗续书是多大的罪过一样(至于到底是不是续书也不是定论),在这儿我想替高鹗说句话,他被有些极端分子骂得太厉害了。就今天的那些极端分子本身的文学素养来说,没有人有资格说古人,说高鹗这样的人。   

写过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要续写一本小说有多难,别说《红楼梦》这样的天书了,就是一篇普通的短篇小说要写的和原文天衣无缝都很难。先不说情节或者细节,《红楼梦》中人物塑造堪称完美,要续写出完全一样的人物来,可以说没有可能。若是单从小说创作和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说,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外一名作者的续写,更何况高鹗和曹雪芹两人家世遭遇也大不相同,要写出和曹雪芹完全相同的个人情感来基本上不可能。现在也有前八十回的本子,谁给我续写个后四十回来看看?恐怕连一回都写不成吧!

第一次读《红楼梦》的人,读完后感觉到后四十回的确和前面有些差别,但多读几遍之后可能你会发现后四十回有些地方的文字功夫完全不输前八十回。后面写贾府衰落,感情基调和前面不同,文字描述肯定也有些差别,后面的文字显得萧疏,这是情节所需,而且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贾母肯定是同一个人,后面写贾府衰败时候贾母那种临危不乱的气度,才算是真正将贾母这个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甚至将贾母又拉高了一个层次。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处描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抒情文字的巅峰,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光着头,赤着脚,对贾政拜了四拜,然后三人“飘然登岸而去”,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刹时禅意满乾坤,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相信每个读到这儿的人都想起第五回中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又一次体现曹雪芹伏笔千里的高超技巧。曹雪芹的本意也应该是最后了悟世事,归彼大荒,又回到青埂峰下,算是补了那情天。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宝姑娘所说的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于六祖慧能,这段典故出自禅宗经典著作《六祖坛经》,而关于六祖慧能和上座神秀的偈语我相信大家也都熟知,神秀所说偈语莫不和宝玉所说的“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有些相通的意味,而黛玉所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不正是慧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整本书来看,佛学思想对于曹雪芹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妨说曹雪芹自己经历曹家的各种变革之后,自己了悟了“空即是色”。《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佛、道、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一座大宝库,包含了佛家的出世思想还有儒家的入世思想,需要更多人去发掘。带着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去读书,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毕竟相比较于故事本身来说,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更重要。   

《红楼梦》中每个人物名字,每件家具,甚至每一件衣服都有其深刻的含义,需要读者细细去思量。若是没有后四十回,对《红楼梦》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原稿的问题,目前好像还没有定论,也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我写这些只是希望更多还没有读《红楼梦》的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要带着偏见去读这本书。若只是一味的说后四十回怎么不好,高鹗怎么狗尾续貂,可能会使读者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最开始就给后四十回很不好的印象,这是非常不好的,我也听有些一遍也没有读完《红楼梦》的人说后四十回多么不好,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得出来的这样的观点。若是这样,我真替高鹗不值。当然其他版本自然有他们的价值,脂评本对《红楼梦》的研究来说无比重要,脂砚斋对于曹家的事简直了如指掌,而对于脂砚斋的考证也层出不穷,有说法是脂砚斋可能是曹雪芹的堂兄弟。读者最好可以把各个版本对比着来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样读者心里也会有自己的一杆秤了。


三木堂中客


现在看来,很多批高鹗者根本就没有看完红楼梦。混沌的年代,不排除有些人为提高自身文学品位,故意把前八十,后四十说的有天壤之别的可能。弄得“后四十回”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不真正从故事本身发展与文学鉴赏出发,而是籍此哗众取宠,让人觉得自己学问多么深厚,研究红楼的人多么深刻奥妙,故意拉大差距,制造缺陷,究其实都无知而肤浅,庸俗而平凡!有沽名钓誉之嫌!简单举例:第一零七回《散馀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前八十回有哪一个章节能如此章节相提并论?而且是在延续前面的贾母个性基础上得来这绘声绘色的场景。就算曹公在世恐怕杜撰这样的情节也思虑再三吧?何况续写呢?下面引用这一章节的部分内容,讨论一二:"贾政进枢密院"、通过北静王之口:"贾赦纵儿聚赌,强占良民妻女不遂逼死"、"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贾珍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一款''、"贾母虽则放心,只是两个世职革去,贾赦又往台站效力,贾珍又往海疆,不免又悲伤起来, 邢夫人尤氏听见那话,更哭起来........."、“凤姐正在气厥”。 (双引号部分为引用)"贾母正在忧虑, 只见贾赦,贾珍,贾蓉一齐进来给贾母请安。贾母看这般光景,一只手拉着贾赦, 一只手拉着贾珍,便大哭起来。他两人脸上羞惭,又见贾母哭泣,都跪在地下哭着说道:----------'"贾母叫邢王二夫人同了鸳鸯等,开箱倒笼,将做媳妇到如今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又叫贾赦,贾政,贾珍等,一一的分派说:"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二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给珍儿'''"'(双引号中为引用)满屋中人看这光景,又一齐大哭起来。"高度概括了前面诸多章,诸多条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结果,环环相扣,顺理成章,没有娴熟的文字驾驶能力定难把琐碎章节的片断整合成惊心动魄而细致入微的故事,本人认为可圈可点。这样悲凉的景象,这样惨淡的现实,这样复杂曲折的人事纠缠综合在一起,让你身临其境,读来扣人心弦。没有文学内功,没有把握全局的本领,但但没有惊心动魄的奇迹。内容也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贾政的悲天悯人、儒忠孝顺、体贴入微,北静王的果敢忠诚与体察下情、出口成章,贾赦的卑劣无道、草菅人命、巧取豪夺,贾珍的厚颜无耻、自我膨胀、阴险算计,邢夫人的六神无主、毫无担当与哭告远门,尤氏的爱憎不分、麻木不仁、妇人之见,贾母的深明大义,从容不迫与曾经沧海的气度、顾全大局、处变不惊,凤姐的伶牙俐齿、圆滑虚伪、贪得无厌、八面玲珑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合情合理、可谓笔简容丰,颂扬则淋漓尽致,鞭挞则体无完肤。可谓惊天动地,而豪迈通达、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没有处心积虑、编排塑造、制作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痕迹,真正做到了壮观而自然,恢弘而细腻!堪称小说 写作的典范。


 所以,如果你真正咀嚼、回味了前八十回的梗概,熟悉了金陵十二钗的正本与副本,你肯定不会觉得后四十回有极大的欠缺。最低在文字组合、语言表达、说话合乎人物性格方面丝毫不输前八十回。只是感觉基调黯淡、热闹的场合不多、每况愈下的凄凉情节突显、揪心的地方屡现,有“山形依旧枕寒流”的哀叹,读来令人唏嘘不爽缠绵哀怨罢了。当然,文字描述肯定也有差别,后四十略显苍白、萧疏、无力,但也在暗示“落一片白茫茫大地亦真干净“了,这是故事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神来之笔照样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巧与顾虑原著的情怀。所以,后四十回绝非卖弄文才而狗尾续貂.我反对贬低后四十回的观点。想为高鹗抱打不平,。相信曹雪芹地下读了后四十回也会动容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说续书烂的人才是真的烂,所有续书中有哪个版本可以超过高鹗版本。



诚然,高鹗后续是不尽人意,但总的来说相当于一个截肢的人装上义肢,在出席公共场合上,最起码让人看上去有庄重感。



就拿维纳斯雕像来说,做为传统的国人,很少能看出那残缺的美,更希望看到齐全的人身像。又如以前过苦日子的时候,衣服有破洞,自当有补丁。哪有现在牛仔裤漏洞反倒显得时尚。



痛骂高鹗狗尾续貂的大都是近代研究红学的人,除少部分确实出于作品连续性叹息续书不佳外,其他人是何居心,大家都明白。要么写不出服众的续书,要么借机打压高鹗来为自己的作品寻求市场。

凭心而论,高鹗续书水准在曹雪芹之下,但是,后世续书又有哪个版本敢称高于高鹗版本呢?我还真不信现在的社会环境还能写出当年科举时的文风…


居叶佳宜



柯南f


因為他們不懂紅樓夢。後四十回就是紅樓夢原作


之乎者也46


那是没读懂红楼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