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想不到AI18科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三百年来带给中国人无数的感动和震撼。关于小说的真正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此用心良苦,到底用意何在?

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一回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毫无疑问,曹雪芹的女性观可谓前卫且独具一格。

纵观中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的塑造基本都是建立在为男性形象服务的基础上,处于"被看"和次要地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男性人物是绝对主角,仿佛历史安插不下女性的位置,好容易写了一个搞间谍的貂蝉,还写着写着就没了。《水浒传》写英雄传奇,刻画的最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是几个荡妇,以潘金莲、潘巧云之流的水性杨花来衬托英雄末路的悲慨。《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对《红楼梦》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二书截然相反。同样是描写日常生活,《金瓶》里的女人没有自我,统统被物欲所左右着,沦为男性的玩物和泄欲对象,这是典型的传统保守的男性视角。而《红楼》里的女人却各有追求,卑贱哪怕尤氏姐妹也有自己的刚烈和决绝。《红楼》写出了女性的灵魂、女性的心事、女性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

曹雪芹通过重评女性价值和女性精神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即遵循传统士大夫经济仕途之路的男性世界充满丑恶与肮脏,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世界却纯净清新,孕育着真正的艺术之花。当然,这样的女性世界必须是纯粹的,未被男性介入和影响的,因为男性代表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一旦与之结合,必受其浸染而臣服于他。所以曹雪芹虚构了一个大观园,一个青春王国,并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和"女孩儿未出嫁, 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等等新异而惊世骇俗的言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是对《红楼梦》整体悲剧意识的认识。具体到悲剧的呈现上,贾家衰落的画卷就是在不同阶级、不同气质、不同追求的女孩子们身上徐徐展开,她们是同样的娇花弱柳,却无一例外走向各自的不幸。

1、 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贵族女孩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钗、黛二人是大观园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她们才华出众、姿容端丽。但是一个还干了眼泪,最后"冷月葬花魂";一个被错配鸳鸯,落得个"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下场,举案齐眉的是宝钗,意难平的是宝玉。林黛玉爱使小性儿,语言刻薄,在生活中是个不好相与的人物,为什么她偏偏能得到无数读者的钟情?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内心纯真良善的女孩子。她虽然小气,却全无机心,从来是当时而发,不会走一步看三四步。她充满诗心,扫花为冢,《葬花吟》是她的"少年歌德之烦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看得最清楚,所以才最痛苦。薛宝钗温婉大方,举止合度,她是大观园中最富有热心与同情心的姑娘。史湘云做东道,她帮忙张罗螃蟹宴,林黛玉生病,她送去燕窝作补品,探春理家她积极出谋划策,宝玉挨打她真诚安慰又送药。有人觉得薛宝钗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但她不过是人情练达,更加早熟而已。她父亲早逝,哥哥无能,家大业大,自然比别人多一份操心,多一份担当。宝钗才情不在黛玉之下,但能处处蔵愚守拙,从不锋芒毕露。她代表了另一种美,平和中正之美。由于电视电影喜欢突出三角恋的叙事结构,普通大众易将钗黛二人视为情敌,但实际上,二人互相欣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青春里的小摩擦和误会只是平淡生活的点缀。以她们为代表的所有贵族女孩子无一不是受过良好教育而气质出众的淑女,她们惺惺相惜,天真烂漫,为艺术,为生活,而不是旧小说中"唯爱情主义",后花园偷情的小姐。曹雪芹头一次深入描写出了女性间的友谊和丰富的心理世界,因此她们的破碎才更具毁灭性。


2、 以袭人、晴雯等为代表的高级丫环

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慧紫鹃,曹雪芹总是能用精炼的文字突出这些丫环身上的某些品质。袭人温柔体贴,是一朵解语花,有她在的地方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但也逃不过"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命运,最终琵琶别抱,与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晴雯牙尖嘴利,脾气火爆,虽心地坦荡,却被人构陷,死得冤枉委屈,不明不白。平儿持公守正,判冤决狱、料理家务都能尽量周全别人,她赢得了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一致赞扬,却只能生活于"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的夹缝中。紫鹃为黛玉操了一辈子心,结果竹篮打水,好梦成空,她在青灯古佛中红颜白发。司棋敢作敢当,为懦小姐迎春保驾护航,却在抄检大观园时被扫地出门,而她的错不过是想在人生大事上争取一点主动权。鸳鸯是贾母身边第一得意人,却还是逃不出贾赦的掌心,为了抗争,她以死成全了自己。这些大丫环,在贾府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在面对婚姻和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她们依然处于完全被动无能的地位。曹雪芹对丫环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写出了她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女性观,还体现出了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


3、 以尤氏姐妹、香菱为代表被玩弄的女性

尤二姐和尤三姐从一出场就是作为贾敬父子情欲的对象。她们美丽妖娆,大胆奔放,深谙各种调情的把戏,令贾琏也神魂颠倒。但故事的发展并未如我们预期一般,这对姐妹花并不是自轻自贱之人,她们甚至是纯洁高尚的。尤二姐自嫁了贾琏便"洗心革面",毫不避讳地坦诚自己的过去,并悔过自新。面对贾敬的调戏,尤三姐表现得激烈而坚决,一把戳穿贾敬、贾琏之流的虚伪和不顾礼义廉耻。在遭到柳湘莲的拒绝后,她羞愤交加,挥剑自刎,从此一缕香魂荡悠悠。"人生艰难唯一死",与其说她败给了爱情,败给了柳湘莲,倒不如说她败给了那个不容女人犯错的社会。她曾对尤二姐说:"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她们本是小白兔,有现实的无奈,有威逼利诱,机缘巧合成了狐狸精,怎教她甘心!与之相比,香菱的遭遇更悲惨,她本来也是一位小姐,被拐子卖给了薛蟠,又被薛蟠收为小妾,人身地位一落千丈,薛蟠还是为色鬼酒鬼,对她的热度只有三分钟。夏金桂被娶进门后,朝打暮骂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按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她的结局很可能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的。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单写被玩弄的女性的血的教训,而是直接刻画了这些女性的自我救赎与对美的坚守,尤氏姐妹的不妥协与香菱学诗的刻苦,让我们发现每一个生命的美好。从而《红楼梦》所要蕴含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的深沉意味,尤其是对底层女性的压迫的控诉就不言自明了。

《红楼梦》是曹雪芹思想情感、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感性表达,它没有宏大叙事,写的是家长里短,展现的是琐碎人生,却成功勾勒了一幅女儿的群像。几十上百个女性形象鲜明,曹雪芹善于写"同中之异",就在于他愿意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发现她们的痛苦与欢乐、喧哗与躁动,发现似水流年的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总之,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女性观。曹雪芹通过这一立足点,向道统文化、封建价值进行了反思,从而发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莫可奈何的感叹。《红楼梦》创作于封建社会末期,也是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期,曹雪芹的洞见可谓是深沉的。


一往文学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幻灭主题的小说,曹雪芹通过小说,想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常,人世的幻灭,他告诉人们,企图通过时间来保存富贵或者爱情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时间会带走一切,包括青春、美丽、纯真、向往、荣华、富贵等等。

这种幻灭,一开始就潜伏在《红楼梦》一书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给人以有意无意的引导,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从开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到宝玉后来一再默诵和思索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到收尾曲中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到最后宝玉随僧道而去,无不体现着这种幻灭。

第一回曹雪芹就借跛足道人之口吟出《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接着还明白地告诉你:“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了了,就好了。

宝钗曾给宝玉念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的《寄生草》:“漫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后,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深为拜服,后因与黛玉、湘云闹别扭,很觉无趣,竟题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随后又仿鲁智深唱词,题了一支《寄生草》,中有句云:“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作偈参禅,是后来宝玉遁入空门的序曲吧。

体现这种幻灭精神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第五回里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一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世界就是这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当读到这个曲子,我总是会联想到孔尚任《桃花扇》里老艺人苏昆生的唱词:“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无疑,孔尚任的这个曲子,一定深深地打动过曹雪芹,二曲何其相似乃尔!

当然,曹雪芹的幻灭思想,并非要人都真的去遁入空门,他只是将现实撕裂给我们看,把人生和美丽揉碎展示出来,但美丽的依然美丽,而最美的,就是这种凄然而短暂的美丽!


帝国的脸谱


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同样伟大的孤独者。

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孤独者。曾经有过的幸福生活体验使得他更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出于这种爱,他有与他人沟通心灵、交流情感的强烈愿望。

而作家们是通过作品来与外界交流情感、沟通心灵的。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家道中落后饱经风霜,他的思想情感极难找到共鸣,于是只能将这种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情感,付诸于创作,于是伟大的《红楼梦》问世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里的这句话,准确地传达了他创作《红楼梦》的初心。一种源于孤独的独特体验,使得他更加清晰认识这个世界,从社会到个体、从理性到感性、从男人到女人、从传统文化到思想解放、从道德伦理到个性追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注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人性关怀。

《红楼梦》中每一个人,都是曹雪芹,都体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他用自己高超的创作手法,加上犀利的视角审视着社会背景下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同时又将每一个人作用于社会的娓娓道来。

个体的生命都是孤独的,哪怕你锦衣玉食、哪怕你露宿街头,孤独总是如影随形,你绕不开他,躲不开他,毕竟生活里的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每一个人对孤独体验的不同态度,最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

或许对于曹雪芹而言,人生的境遇,再糟糕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毕竟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从未过去。他饱受生活的折磨,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曹雪芹的笔下,每一个形象都是那么饱满立体,个性鲜明,她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却又与家世、社会文化背景彼此交织,既有自己性格使然的人生命运,却又受时代烘炉的枷锁。可是有一点,却是不变的。形形色色的他们,或卑贱、或高贵、或聪明、或愚笨、或奸诈、或善良、但从始至终,他们孜孜以求的都是生活,追求的都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想曹雪芹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超越了孤独,跨越了现实的枷锁,没有一味地痛心疾首,一味沉浸在孤独痛苦之中,而是在锲而不舍地热爱生活。

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作家,是写不出《红楼梦》这样伟大的著作的。而曹雪芹想要告诉我们的,在笔者看来,就是人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热爱生活的前提下,如何来对抗自己的卑劣,如何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污秽。在看清人性的肮脏和社会的残酷后,依然热爱生活。

无论何时,都要热爱生活。曹雪芹大概就是为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吧,


文话史


《红楼梦》最大的成就是文学方面创作,跟人生有关,跟生命有关,跟理想有关,跟美物有关,跟美人有关,就是和政治无关。


我想曹雪芹真正想告诉世人的是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从他描写大观园里的那些快乐有趣又有情致的生活场境里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怀念青春。


从他对宝玉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不孝古今第一,不肖古今无双。”读来不但字字是泪,也是满含悔意的。


他多么想将青春再来一遍,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从极尽的富贵到贫穷巨大的落差体验里,作者想告诉世人,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更加宽泛,不仅仅是争名逐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每一个生命在这个领域里也许很卑微平淡,但在另一个领域里他就会大放异彩,是被欣赏的。人生无常。虽然有一些消极,但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最要紧的一个主旨。

贾府本来是钟鸣鼎食之家,笔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末了“为官的,家业凋零;繁华的,金银散尽。有恩的,去世里逃生;无情的,明白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最后这段话看,曹雪芹写《红楼梦》跟政治真没有多大关系,我想他更侧重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考。从全书他用悲悯的态度去描写书中每一个人物,不说对与错,好与坏。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特别有场景感,似乎就在你面前晃动一样。真是一部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百科全书。


曾经有一位网友对我说,书哪里还论数量来读,他说读一部《红楼梦》就足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又听蒋勋细说红楼,对这位网友的话,深有体会了。


确实,《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曹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悲悯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以及众生。不做定论,每一位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读出各种思想和味道来。描写细微到一个眼神,一片叶子的颜色。


他笔下的人生百态,以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形态存在着,无论怎么样的生命部分,作者都是理解的。作者可能把宝玉比作自己,而宝玉就象是菩萨一样接纳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小时候看《红楼梦》,概念里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成熟的,现在看来他们个个其实都才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而已。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古人是不是真的早熟啊!想想我们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哪里会懂那么多人情世故。还那么会做诗。

他描写了一个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富贵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美学的高度。


而不是拿了个苹果手机或者背了个LV的包包。不是穿了什么名牌衣服。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延伸和美学的再现。从家里的吃穿用度上都可以看得去来,比如用餐的餐具之讲究,比如宝玉和贾母的服饰都是私人手工定制,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工业流水化的作业。


比如家装的色彩美学,比如园林设计。还有画画都是非常讲究的用具。可以说是玩得相当专业。大观园里举办的诗社。这也是一种文雅的娱乐活动。就象今天我们组织的各种读书会、社团一样。将一些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到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书中贫富交错,雅俗共赏。封建礼教在大观园里被弱化了。变成了一个脱离污浊社会的理想王国。

我想真正伟大的文学不是服务于哪一个政治体系和学派的,他是脱离了阶层去看众生的。带着深刻的对生命的思考。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眼里有什么你就能看出什么?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如果说,曹雪芹甫一动笔就奔着世界第一的文学巅峰去的,那纯粹是胡扯,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做以辅证支撑。

曹雪芹之所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厌其倦的书就此著,其目的无外乎有两个:

一是历来野史,皆蹈一辙——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风月笔墨,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至若才子佳人,则又千篇一律,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就像当今的电视剧,一个开头儿,立马接二连三的续作,不把你看得心烦意乱、睚眦俱裂不算完——曹雪芹就是要斧劈时弊,以正乱象。

二是作者亲历一段酸辛往事。念及当时所有女子,其行止见识竟皆在雪芹之上,令雪芹大为感慨: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故此将闺阁中历历在目的女子们博学多才、襟怀笔墨的才情叙述于左,不使其泯灭也。

况且雪芹本尊学富五车,所识非凡。见过锦衣玉食,享过荣华富贵,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自幼儒学当道,大才堪可补天,于文、于诗自有气象品格,如此荒废埋没了,也是可惜。故而著书立说,以求世人消愁破闷、喷饭供酒。

这是雪芹开篇立意的解说词,大意如此,无出其右。

至于今天的人们翻看《红楼梦》以后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在细读、精研的基础上给出的心得体会。以那时的社会环境,想要揭示其阴暗面,剖露其横断层,将统治阶级和社会矛盾曝露天下,曹雪芹就是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如此造次。

但也不得不说,曹雪芹本是无心插柳之举,却意外的奠定了其文学禅宗的尊崇地位,是作者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他也更没想到,好端端的一部完整手稿,竟然成了断简残编,遗漏人间,遗恨无穷,直接造成了劣质伪续书的不断涌现,也促成了当今万千红学家、红学迷沉溺其中,执迷不悟的热闹局面,更直接养活了万千籍此为生的所谓红学专家泰斗和一干芸芸众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雪芹可谓是“新增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的绝佳楷模。


龙吟148119260


索隐派专家坚信,《红楼梦》有原型。比如刘心武先生通过“文本细读”,将《红楼梦》中的诸多角色与清史人物一一对照起来,貌似也能自圆其说。还有大家耳熟详的明珠、纳兰性德、袁枚等等说法。索隐派善于从小说中发现蛛丝马迹,结合从历史材料中搜集的证据,加上一些猜测和推理,然后定案。他们不去做侦探,真是可惜。他们没去搞文字狱,值得庆幸。不可否认,在他们的论证过程中,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之处,实在不少。

按照索隐派的意见,《红楼梦》就是一台历史档案的复印机。

可是,《红楼梦》终究是一部小说。小说的本质是虚构。小说家是天生的职业说谎者。即使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原型,那贾宝玉也只是梦境的一部分,而曹雪芹是清醒的说梦者。

人哪人,面对尘世的穷山恶水、衰草枯木和现实生活中的虚妄荒谬,往往深感乏味、无助。这时,难免不由自主的趋向想象和幻觉的动感地带。在进退维谷、走投无路时,虚构的愿望有如神助,全面占据人的大脑空间。这就是梦。在梦境中,权力财富等世俗所谓仕途经济不再趾高气昂,而是渐渐变得面目模糊,不辨形状。梦,是抵抗现实的最后一个堡垒。为了这个堡垒更加坚固,还需要找到一种强力支撑物。

为此,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抓了“爱情”的壮丁。爱情是什么?爱情虽然与情欲一胞双生,却类而不同。也许,我们不能说,爱情包含着想象与幻觉。但不必讳言,爱情总是与幻象紧密相关。如此,爱情就具备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力量,能拯人于水火、救人于危难。岂不见,在梦幻般的爱情中,奄奄一息的人可以立马容光焕发、神气活现。

于是,在一面神奇的风月宝镜中,那些风姿绰约风情万种风华正茂的女子,袅袅娜娜,随风而来。那些青春的花朵,林黛玉、薛宝钗……仿佛是太虚幻境里透出的一缕缕神光,登时将衰败的尘世景观照亮。那些青春的花朵,林黛玉、薛宝钗……含苞待放,立刻让人从地狱中嗅到了来自天堂的芳香。

《红楼梦》的作者,无疑深爱着那些女神。为了便于珍藏她们,为了她们不被外来的尘灰所玷污,曹雪芹苦心孤诣,鬼斧神工,为她们营造了一处大观园。

一些走火入魔的索隐派,近年来纷纷用考古的方法去寻找大观园的真实存在。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当时有见于此,撰写了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的鸿文,影响很大。余先生以为,大观园内外分别是“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园内是“清”是“真”,园外是“浊”是“假”。余先生把大观园和贾府作为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标本进行研究,自是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本色行当。如果顺着“两个世界”的思想继续出发,我们不妨说,《红楼梦》有“三个世界”:一个是荣宁二府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太虚幻境的虚拟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亦真亦假的艺术世界。


大观园,是《红楼梦》作者的伟大创造。这也是《红楼梦》在艺术性上超越其他古典小说的地方之一。大观园,又是曹雪芹这个说梦者梦中的现实。大观园遗世而独立,何其清幽美好,仍被现实社会的黑手伸进来大肆抄捡。在真假虚实的奇妙融合中,文学艺术的魅力得以完美展现。

有了大观园,《红楼梦》就不仅仅是一支家族衰亡的挽歌,也不仅仅是一首青春凋谢的悲曲,而是一部交织着青春与沧桑的复调交响乐和变奏。

《红楼梦》作者沮丧的发现,红粉朱楼春色阑,终将辜负;青灯古殿人将老,注定悲叹。悲剧不可挽回,悲剧之中又有悲剧,悲剧之外还是悲剧,即使是他虚构的绝美爱情,也拯救不了谁。即使是他梦中的大观园,也难免破碎的噩运。随风而来,又都将随风散去,不留下一点痕迹。

《红楼梦》作者想说的,如果用佛经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简洁些,两个字:色空。

《红楼梦》一书想告诉读者,他有一个终极的纠结,即书中第二回太虚幻境中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是搞不懂哦: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定假,假不定真;亦虚亦实,亦假亦真。更简洁些,两个字:真假。

红楼梦,真真假假一个梦。


莫安排


吾感觉作者写《红楼梦》并非仅仅是我们中学时学的“揭露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与归宿”,《红楼梦》更是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的一个很高、很深的感悟,作者的悟性是很高的,作者应该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

其实作者对于他写《红楼梦》的主旨并不隐蔽,在《红楼梦》一开始部分,作者就已经提出(借用一僧一道之口):“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就是这八个字:“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便是作者对于经历了一大场幻灭式的人生之后的最终感悟,对于人生的感悟。虽然作者是借用一僧一道之口说出的,但吾认为这就是作者的思想,——要不然他笔下的人物怎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借用一僧一道之口来表达自己罢了。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有所感觉,从《红楼梦》的故事中,原先如此繁荣、鼎盛的宁、荣二府最终、经过了若干年后突然如忽喇喇似大厦倾,突然倒塌、崩溃,府里原先如一家人似的人们各奔东西,分散四散,如劳燕纷飞,“飞鸟各投林”,各自奔于各自的位子了,最后又归于一片宁静寂静沉寂……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地一片白茫茫,看似什么也没有,实际上在这表面看来什么也没有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辛酸、悲欢故事,隐藏着作者、写书人多少的辛酸、悲伤、无奈、怅惘、回忆与留恋啊!黛玉死了,元春死了,贾母死了,王熙凤死了,家散了,倒了,家里的人被抓的抓,流放的流放,卖的卖,跑的跑,都四散尽了,整个家“轰”的一声如大厦倾……这个亲身经历的人得有多少的辛酸、悲伤、惆怅怅惘啊……再加上作者很高的悟性,最后才得出“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论来。


路一平凡人


各位头条网友的对红楼梦的观感总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本人认为也真是认识过于肤浅了,讲故事内容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情节,写得比红楼梦更好的多的是了,天马行空不如西游记,性格刻划鲜明,揭露了腐败社会黑喑论深度不如水浒传,情节恢宏充满智慧的文彩不及三国演义,但是偏偏红楼梦却又被各路英雄人物及各路体系的文化人普通读者一致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书呢?个人认为作者并不专注在情节中,作者的用意本人认为只是要把中华民族最贵重的东西展现出来,让读者后人认识领悟,让作者认为最美的东西与各位读者分享,作者用心良苦地巧妙地用朦胧的性情味贯穿情节,将场景摆设的中华民族最顶级的心血结晶显现给各位读者认识罢了,红楼梦里面摆放建做的物品都是当时代及之前时代最珍贵最美的产品,作者穷一生心血就是不想这些人类最美的物品被遗忘,也就是普通人平时难以认识见到的最美产品,也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座博物馆,让世世代的中华儿女都可以参观学习。


喜喜羊羊喜喜人


《红楼梦》中的反一号是林黛玉。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目的,是告诉世人,千万莫学林黛玉。

皇宫给贾府送了几朵宫花。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给各位小姐。

周瑞家的送给每一位小姐时,小姐们都很高兴。

当送给林黛玉时,她拿起宫花,准备收下时,突然念头一转,问道:宫花是只送给我一个人?还是每个小姐都有?

周瑞家的答道:每个小姐都有。

林黛玉愤怒的摔了宫花,赌气的说:别人挑剩下的才给我。我才不稀罕!


林黛玉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林黛玉却认为,宫花只能送给她一个小姐。不该送给其他小姐。如果每个小姐都像林黛玉这个泼妇一样,贾府要被搅的天昏地暗了。

孔子又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孔子认为,女性小心眼,你不关心她,她埋怨你。你过分关心她,她就被宠爱过头,会上房揭瓦。怎么办?

一是丈夫要关心妻子,二是又不能过分娇惯,不能把她宠坏。

薛姨妈处理事情很公道,小姐们都有宫花。而林黛玉却认为,宫花只能送给自己一个人。

林黛玉这种不讲理的泼妇,连圣人孔子都拿她没辙。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目的,就是痛批林黛玉这种满不讲理,只会使性子的泼妇。要我们引以为戒。莫要害人害己——性格内向者,害自己;性格外向者,害别人。


杨朱学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