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惜春为何出家为尼?

于球球耐摺咧


红楼梦中女子各有命运,死的死,嫁的嫁,还有一种选择是出家。以惜春妙玉芳官为代表的一群人,她们最终青灯古佛伴一生。那么,作为公门千金的贾惜春为什么要想出家呢?我们看看惜春的心路历程。



【一】

惜春出身宁国府,是正牌嫡出千金大小姐。父亲贾敬曾是宁国府当家人,哥哥又是这一代贾家当家人。古人尊崇长房。作为贾家长房嫡长女,贾惜春原本有着贵妃贾元春都比不得的出身。可就这样一个大小姐,却因为母亲早逝成了无人抚养的孤儿,若不是贾母让王夫人接过来抚养,能不能长大都不知道。

从小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的孩子是很容易长成极端性格。红楼梦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比方妙玉、贾迎春、林黛玉、史湘云和惜春。尤其湘云和惜春,更是襁褓中就没有父母管。二人看似性格长成两个极端,实则史湘云的长歌当哭与惜春的万法禁绝是殊途同归。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大观园中这几个没妈的女孩子,虽然锦衣玉食,还是各有严重性格缺陷。其中贾惜春尤其如此。


【二】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堪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青灯古佛伴一生的命运判词说的清清楚楚。家败后心灰意冷,流落江湖,为了避免清白受辱,投身佛门是那个时代女性最无力的选择。不过惜春不同之处是她在贾家还在盛世之时,就有了出家的念头。

周瑞家的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玩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她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子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红楼梦第七回,贾惜春不过八九岁就有了出家之意。对一个小女孩来说,也算矢志不渝了。贾家最后抄家不过是她出家的催化剂,而没有抄家一事,惜春也一定会闹着出家,只是到时候长辈阻力重重,出家不太可能!所以,贾家抄家反倒成全了贾惜春志向。



【三】

惜春出家的想法由来已久。想想也不奇怪。一个从小就被亲情抛弃的女孩子,性格自小孤介不合群。她虽与姐妹们一起长大。可也并不亲热。自身不出色难以与薛林二人比肩,比之探春也不如。人生对惜春来说不断的都是灰心和打击。她从小最喜欢的玩伴反倒是水月庵的智能儿。也许智能儿觉得水月庵是苦井,天天希望离开。可对惜春来说,却是向往的清静之地。是以,妙玉那么难相处,却与惜春有来有往。二人正是一类人。

妙玉是对惜春影响最大的人。不过妙玉的处境给了惜春一个误判。她以为她可以像妙玉一样折一地清修,事实上即便妙玉也会身不由己。

佛门也不干净,比方拐走芳官和藕官蕊官的水月庵地藏庵的姑子,曹雪芹就叫她们拐子。妙玉为何迟迟不肯剃度,皆因她所了解的所谓佛门,是周游在权贵之中不轨不法的泥淖。妙玉最后结局终陷泥淖中,不是她自身清白有污,而是她委身于污秽的不肯屈就的假佛门,最终剃度出家了!

惜春的结局与妙玉差不多,抛开通行本八十回后描写,不清楚二人最后会否相偕出家。只是等待她们的,必然不会是风平浪静的青灯古佛,很可能还是蝇营狗苟的世俗污秽裹挟。那时的惜春,身在佛门,还会不会心向往之?曹雪芹用了“可怜”二字,如意不如意就是未知了…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君笺雅侃红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一个小学同学,非常聪明,他爸是国家教师,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条件是非常好的。后来上了中专,进了县城里的工厂,然后结了婚,生了儿子,似乎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可是。孩子出生才一岁多,和老婆由于感情不合,就离了婚,这在如今的社会里,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好多年没有音讯,前几年回来了,居然是个和尚。这事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是家境良好,而出家的人,多半是一个聪明人,能看破红尘,得有慧根呀!并且,一定有重大的人生变故,促使他对人生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再入正题,惜春为什么出家。我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红楼梦》里没有写到惜春的母亲,应当是死了,所以惜春从小没有母爱;而父亲贾敬住在道观里,很少回家。惜春只好跟着哥哥贾珍过日子,可是这个贾珍是个浪荡公子哥儿,哪管妹妹呀。所以,很早惜春就跟着贾母,和姊妹们住在一起。这多少还是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惜春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这为后来的出家埋下了伏笔,正合“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第二,三个姐姐不幸的遭遇对她的影响。文中说,“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又说“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可见,三个姐姐不幸的遭遇,使她对人生有了一种幻灭的感觉。'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子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这就是出家人的慧根,多么聪明的惜春(从惜春画画的杰出才华,看得出心智过人),自然不会执迷不悟。

第三,贾家树倒猢狲散,出家是她必然的选择。在《石头记》里没有写到惜春的出家,估计是在贾府被抄家之后,目睹了众人悲惨的遭遇,惜春痛定思痛,毅然决定出家的。贾府被抄,是他人生最大的变故,是促使她出家的决定因素。尽管前面她和智能儿说过,她将来也要当个姑子,那不过是个伏笔。对贾家结局的交代,"看破的,遁入空门"说的就是惜春。

以上,就是我对惜春出嫁为尼的一点看法,和你探讨。


木叶看人间



在《红楼梦》续写的第一百零九回中,生病的贾母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三个孙女儿,一个享尽了福死了,三丫头远嫁不得见面,迎丫头虽苦,或者熬出来,不打量他年轻轻儿的就要死了”。

贾母的几句话一语击中了元迎探“三春”的不幸命运。惜春作为“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在目睹贾氏家族由盛到败的过程的同时,让她更感同身受的就是她的三个姐姐的不幸命运,因为那或许就是自己的将来。

痛定思痛,至悲至恐,最后她选择了青灯古佛的寂寥一生。


惜春看到了元春的“泪”。在元春省亲之时,惜春作为妹妹有幸与贵妃堂姐会面。当时惜春年龄极小,从省亲浩大的声势和奢靡的用度来看,惜春会觉得自己的堂姐肯定是无比幸福的,去的是一个好的不得了的地方。

但是,真相却不是这样的: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

元春更是悲叹: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在贾政问安时,元春隔帘含泪;在见到宝玉时,元春泪如雨下;在离别回宫时,元春满眼又滚下泪来。

小小的惜春目睹了元春以“泪”省亲的全过程。本以为尊贵至极的堂姐有蜜一样的生活,原来也是充满了苦楚和无奈,相信惜春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惜春听到了迎春的“苦”。因为五千两的欠银,好坏不分的贾赦便不顾贾母的不称意和贾政的劝谏,把自己的女儿迎春嫁给了品行恶劣、暴虐势利的孙绍祖。

新婚没几天,迎春便带着满身的伤和满心的痛回到了娘家,新婚燕尔本是琴瑟和鸣无比融洽之时,然而迎春的待遇却是稍有不如意便会被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迎春“哭的呜呜咽咽,连王夫人并众姊妹无不落泪”。

众姊妹中肯定是有惜春的,惜春看到了二姐姐在婚姻中悲惨的遭遇。在续写的第一百零九回中,在夫家连三等丫鬟也不如的迎春,再次回到贾府作暂时的疗伤。

此次回来迎春是住在了惜春处的,满腹冤屈的她少不了向惜春大倒苦水。此次回去没多久,迎春便被折磨至死了。

迎春的更加悲惨的遭遇,让惜春感到了世事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更添了深深的恐惧和失望。


惜春感到了探春的“哀”。探春是贾府众多女子中的佼佼者,有样貌、有能力、有胆量。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是对探春远嫁作了暗示和伏线,在续写的第一百回中,高鹗也只用寥寥的数笔点到了探春远嫁之事。

虽没有明写出惜春的感受,但是作为妹妹的惜春,是再次经历姐妹分离,山高路远,姐妹俩此生也许再也不能够再见了。

眼看着比自己强许多的三姐姐,依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仍然要“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拋闪”,实在是无奈和悲哀。

小小的惜春最终“将那三春看破”,进而“缁衣顿改昔年妆”,一生“独卧青灯古佛旁”。


少读红楼


惜春真的很可怜。

还记得入画被撵走的时候,惜春说的话吗?尤氏来找她,她说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平时干的些什么事情,只是别牵扯上我,我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之类的。

惜春因为这段话被很多人诟病。

惜春是什么处境呢?

自己的父亲整天不务正业修仙修道吃丹药死了,母亲是早死了的,自己的亲哥哥整天扒灰、父子聚麀、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被人家外人说:你们荣宁二府只有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干净其他的都不干净。自己身为宁府的正牌嫡生的大小姐,却从小被荣府的奶奶收养,虽然衣食无忧,到底也是寄人篱下。你看整个书里贾珍问过自己的这个妹妹吗?记起来过吗?也许巴不得人家把她接走省的在眼皮底下碍事。

惜春从小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她跟尤氏说的话里是不是表示她私下里听过一些关于自己家的不堪的传闻?这些传闻,自己的家庭带来的这些不堪的传闻,像一盆盆脏水一样泼在自己身上,可是自己什么都没做过,但是自己再清白再跟他们不一样,外人谁又会知道呢?人家可能还是会说:这不就是那府里怎样怎样…

毕竟身上还是流着一样的血…

惜春一定想,要是能选择,肯定不要跟他们这些下流人流一样的血,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没得选择。

他们太脏了。

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也别想拖累我弄脏我的名声,我们不要有瓜葛。

所以,清白这件事,对她尤其重要。

是这样的处境有这样的亲人的时候,惜春怎么做?不管不顾不分是非拉扯在一起,跟自己那不堪的亲哥哥打得火热?

一个从小没有家庭温暖没有父母之爱的小女孩非要她成长成积极阳光乐观爱意泛滥的人,也不能说不可能吧,有点难。挺难的。

作者对她是深深的同情,她性格的形成是因为有深切的痛苦。

写惜春这个人只是描述了万千痛苦生命中的一种,不是为了批判她的。


小静


个人认为,惜春看破红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宁国府的黑锅”不是一个女孩能背的。惜春,贾府里最小的姑娘,林黛玉初见贾母时,对四姑娘惜春的介绍只有简单的八个字“身量不足、形容尚小”,这时候的惜春跟着迎春和探春一起,做了王熙凤的背景。

贾家的女孩子排行很有趣,虽说是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这元迎探惜四个小姐却不是一家子的。其中,大姑娘是元春,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女儿,已经嫁到皇宫里了;二姑娘迎春是大老爷贾赦与妾生的;三姑娘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的女儿;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妹妹,按理说,元春和探春是一家,探春算是老二,但中间夹了迎春,就排在了老三,也许是四个姑娘都在荣国府这边一起长大,为了方便区分,才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排在了一起。

上面也说到,惜春是宁国府的,贾珍是她的哥哥,贾敬是她的老爹,但在红楼里,惜春极少出现在宁国府,跟哥哥、嫂子的关系都很淡。

惜春从刚开始就表现的与寻常姑娘不同,像黛玉喜欢诗,宝钗爱读书和女红,惜春自幼比较操心家里,像个男孩子,而惜春从小就跟尼姑关系走的很近,跟智能儿和妙玉都很要好。惜春第一次正面出现,是周瑞家的送宫花过去,惜春笑说:自己正跟智能儿说要剪掉头发做姑子去,就送了花过来,真剪了头发,花儿要往哪儿戴呢?

这个桥段为惜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从这里也看的出,惜春从小就有远离尘世的想法,不禁让人唏嘘。从家庭上来看,惜春的命运甚至比黛玉还要凄惨,黛玉至少童年有父母陪伴,惜春应该自小就在荣国府这边,老爸修道,对家里不管不问。从小在叔叔婶子家长大,虽然不能说受到什么大的委屈,但在亲情上肯定远远比不上亲爹亲娘。

而且,惜春是个姑娘家,极其看重自己的名誉,说是出身于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但却生在宁国府这个大染缸里。

回头想下二尤的经历,两人是贾珍妻子尤氏的姐妹,长得都很美,偶尔来宁国府暂住,就遭到贾珍的摧残,尤二姐甚至跟贾珍和贾蓉都有关系,名声很不好,以至于后来尤三姐想嫁给柳湘莲,柳湘莲本来没什么意见,一打听到尤三姐是宁国府尤氏的妹子,急的要退亲,不想做出了名的“王八”。“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座石狮子是干净的,恐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在宝玉的面前说出这样的话,可见是平时听闻了很多宁国府的丑事,对尤三姐的名誉产生怀疑了。

尤三姐没办法,只能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尤二姐嫁给贾琏当小老婆,虽说是真心改过,最后却也没能善终。试想过几年,惜春到了出阁的年纪,下聘的男方自然会打听身家底细,宁国府这样的背景对一个姑娘家来说是很残酷的,所以惜春对她嫂子说,我好好的人,白白被你们玷污了,也是实情。

另外,惜春最小,眼见了自己的姐姐迎春、探春结局都不好,迎春误嫁中山狼,本来性格就木,因为自己父亲使了孙家的银子,更是矮人一截,加上丈夫也是个畜生,经常家暴她,年纪轻轻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探春虽然是妾生,却从小要强,最后被南安太妃认作义女,和亲蕃外,远嫁之后就与贾家断了联系,从此杳无音讯,死活好坏都无从打听。加上宝黛姻缘破碎,黛玉病死,周围的女孩子结局都很差,况且惜春自幼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本来应该对家就没有太多依恋,所以最后,惜春毅然选择出家,最早摆脱了尘世的烦恼。


心慌慌是情殇


惜春,出身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锦衣玉食,丫鬟仆妇侍候着,为何就选择出家,做尼姑去了?

一、身处尴尬之境,才不出众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之女,贾珍之胞妹。母亲去世早,估计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她从未提及。父亲贾敬,一味的烧丹炼汞,早早出家与道士混在一处,对她不闻不问。有个亲哥哥,忙着照顾自己媳妇的两个妹妹,哪有时间问问自己年幼的亲妹妹。多亏荣国府的老祖宗心疼孙女,把年幼的惜春接去,和自己的亲孙女迎春、探春一样的抚养。

或许,五六岁的惜春在荣国府,得到贾母的一丝爱怜,是有的。可贾母有她的命根子宝玉,亲孙女迎春、探春,并且,林黛玉来了,宝钗也来了……女孩子是敏感的,她哪能觉察不到其中的差异呢?贾母偶尔对她的垂怜,相比对她的亲孙子孙女的爱,在惜春这里,亦是一种不平等的伤害!

黛玉才思敏捷,宝钗通史,探春精明强干……唯有她,不能诗不能文,甚至连个行酒令也不能出手,画个画吧,也不是拿手的,被宝钗指点来指点去,心懒懒的,总也不能成!

她是孤独的,不仅仅是年龄小的缘故,她走不进姐妹们的圈子,亲情、诗文属于她们,不属于她!

她除了敏感,还有不容一丝污浊的精神世界!

和她一起玩的,开始是小尼姑智能,以后是妙玉。智能、妙玉,是她走得最近的两个人,她了解她们的生活,觉得生活苦点,但精神上是自由、平等的,于是,小小的她,便有了向往!

二、精神上的洁癖,对宁国府彻底绝望

秦可卿死了,惊动的不仅仅是宁荣两府,连皇宫也惊动了。然而,贾珍之儿媳,贾蓉之妻,也是惜春之侄媳,按说惜春应该出场,然只字未提惜春,为何?再看父亲贾敬死后,惜春又在哪儿了?

惜春为何如此冷淡的态度?趁着忙乱躲藏,亦或根本就没出场。

宁府的老奴焦大趁醉大骂“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下人谁人不知,又如何瞒得过惜春?美女秦可卿,好风月,带给惜春的是耻辱,成了多少人背地里议论的话题,惜春,感情世界容不得龌龊,自不肯去。

父亲贾敬,放下宁府里的重担,自己一人去了道观,任由子孙们淫乱,宁府除了门口那一对狮子是干净的,惜春又如何不知?宁国府,是惜春的出生之地,父亲的冷漠、荒唐,哥哥的淫乱,是她所不能接受的,在她眼里,父亲、兄长,有也是无!

七十四回中,抄检大观园,当从惜春的丫鬟入画箱子翻出男人衣物时,惜春冷漠绝情,全不念主仆一场的情分,王熙凤碍着入画是东府过来的人,又是珍大爷的衣物,有意给台阶下,惜春却要王熙凤秉公处理,赶走入画。

当嫂子尤氏证明入画的男人衣物,是哥哥贾珍赏给入画哥哥的,入画保管着,惜春更加不依不饶,说道:“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

看看,惜春肯定了入画收拾的衣物时自己哥哥的,越发不能原谅。贾珍的荒唐淫乱事情,惜春听得太多了,哥哥的不堪让她蒙羞,她大概早想与东府撇清关系,借此机会,来个一刀两断。

三、周遭的男人,姐姐们的婚事,让她彻底对男人死了心

贾珍的不伦之恋,与尤氏姐妹的不清不白,贾链、贾蓉不顾丧葬之事,背地里偷鸡摸狗,淫乱不堪。贾赦逼娶鸳鸯,虽有贾母保护,然贾母一走,鸳鸯除了死,又如何自保……

元春虽然做了妃,然不得与亲人见面,陪个君王,心惊胆战,处处小心,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二姐迎春嫁个富贵人家,无奈丈夫粗鲁,耍淫威,常常殴打,婚后不久致死;

三姐探春,远嫁后,音信全无;

黛玉纵然是有个懂她爱她的宝哥哥,又能如何,也不过被人算计……

惜春的世界里,没有一个清白男人让她相信感情,也没有一个女子的幸福婚姻让她憧憬。她,早早的,情就冷了,心就寒了,早想到出家。宁国府被抄,贾母也殡了天,没有了束缚,她终于可以出家了。

青灯黄卷,木鱼钟声,她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保她精神洁癖,肉体清白!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写乎


我想红楼梦里惜春的结局好似是早已命定的结局,惜春本就有出家的执念,看到众姐妹的结局、家族的衰败、寻求生命的救赎,这些原因便让惜春最后总出家,常伴青灯古佛。

第一,众姐妹悲惨的结局,让惜春害怕。



贾家四姐妹,元春入宫,不能和家人团聚,在宫里勾心斗角,饱受摧残。元春省亲时虽然尊贵无比,但是回家第一件事还是大哭,元春在宫里真的不快乐,还有无数的心酸。元春早早就去世了。

迎春因为懦弱和父亲的毒害,嫁于中山狼一般的孙绍祖,出嫁不过短短一年,便被折磨致死。

探春,那么出众能干,竟不能逃离远嫁的命运。远离故土、远离家人,自此就只能一个人了,是生是死,命运是还是坏,祸福全由自己了。

姐姐们悲剧的命运,让惜春害怕出嫁。女孩子能够保护自己的力量实在太弱小,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就算常伴青灯古佛又如何?

第二,家族的衰亡,让惜春想要远离。



贾家从元春封妃开始走上顶峰,此后便一步一步走向衰亡。就如探春的话,抄检大观园就是家族的内部衰亡的开始。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抄检大观园吓到了惜春,她虽无情的赶走了入画,可是也是想给她一个解脱,她都不知道怎么在这衰亡的家族里保全自己,又怎么护得住入画。

这次抄检让惜春迷惘,想要逃离家族。哪里有一个出路?

第三,寻求生命的救赎。



惜春从小就挺喜欢佛学的,也一直有出家的想法,家族所有的兴衰成败,让她年幼的他对这样的生活厌倦、疲惫,导致了她最终想要出家,寻求生命的救赎,出家常伴青灯古佛!

这并不是最好的结局,可相比其他人的结局,这样也是很好了!

不期而遇,唯愿同行。欢迎关注:醉乐红楼,醉于红楼,乐在其中,一起找寻红楼有趣的故事!


醉乐红楼


贾惜春做为一个绣户候门女,却缁衣顿改昔年装,看似不可思议,细想却又意料之中。



惜春年幼之时,母亲便已死去,父亲出家当了道士,兄长对她也是不理不问,亲情的寡淡造就了她孤介冷情的情格特点。而宁国府的淫乱又使她更加想远离污浊,独善其身。




惜春的老爹贾敬是抛去爵位当道士了,惜春应该遗传他的基因,血管里留着远离红尘的血液。馒头庵的净虚尼姑也经常带着小徒弟智能儿前去贾府做客,而智能儿与惜春又比较能玩到一块儿。贾府本身还供养着妙玉这个孤高清傲,不同流俗的出家人。(不管她们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她们的言行势必对惜春有所影响。

惜春是四个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上面三个姐姐的结局都不理想,特别是贾迎春出嫁一年便被孙绍祖折磨致死,更让她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打心眼里抵触。而其他熟悉的姐姐们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结局也是堪悲,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对红尘心生畏惧,厌倦。



因此,在贾母死后,惜春看透红尘,矢志出家,并在贾宝玉的理解下达成所愿。


萍风竹雨123


一、判词已点明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一个显贵人家的千金小姐,最后只能伴着青灯古佛了却余生。

二、灯谜已揭示



元春送来灯谜让大家猜,还让大家各作一个送给她猜。

惜春的灯谜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佛前海灯,也预示了惜春遁入空门的命运。

三、丫鬟名已暗示



曹公惯用隐语,惜春的丫鬟名入画,一来体现了惜春擅长绘画,二来谐音“入化”,指道家一种高超的境界。

四、生长环境塑造了孤僻的性格



惜春的父亲贾敬一心修道,连爵位都扔给了儿子贾珍。惜春就宛若一个孤儿,无父无母,那个不靠谱的哥哥和没有一样。宁国府的千金小姐,自幼在贾母身边长大,和黛玉很像呢,也就养成了孤僻清冷的性格。

抄检大家园时,不替入画说话也就罢了,但她却叫王熙凤别饶过入画,要打也出去打,不要当着她的面。真是铁石心,说好的主仆情谊呢!后来尤氏到她这里,她巴不得将入画赶紧打发了,撇清关系,还说起下人们议论东府的事情,自己只想远离是非,管好自己就行了,才不理会东府的他们。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惜春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舍得了入画,断得了红尘。也能看出她希望过清静无忧、与世无争的生活,而佛门弟子过得就是这样的生活。

五、亲近远离俗世之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周瑞家的去给姑娘们送宫花,此时的惜春正和小尼姑智能儿一块玩耍,还说刚才正说着要剃了头出家去,这花可没处戴了。

惜春与妙玉的交情也不错,两个人的性子特别像,很合得来。

六、多经变故,家道衰落



姐妹们都是如此命运不济,大姐暴寝,二姐惨死,三姐远嫁,林姐姐魂归离恨天,宝姐姐孤独终老,湘云早寡,妙玉下落不明,贾府败落,群芳离散。红尘已看破,俗世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倒不如青灯古佛,落得个清净。


一抒己见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贾府落败,惜春不得已才选择了出家。可是书里惜春因为从小得不到宠爱,又寄居在荣国府,养成了她特别孤介冰冷的性格,早就没有了七情六欲。甚至她的好玩伴就是小尼姑智能儿。

当听到外面对宁国府的各种议论,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护着自己家人,而是想彻底断绝来往。从小服侍的丫头犯了一点小错,而且是众人觉得可以原谅的错误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也是让凤姐赶紧处置入画,即使凤姐留下了入画,惜春还是让嫂子尤氏把入画带走了。她要的是一心自保,不想和任何人有牵连。

可见惜春本身就没有世俗中的七情六欲。贾府落败后,惜春的出家也就顺理成章了,本身她就没有俗世的牵挂,而贾府落败后,她正好趁机机会选择了出家,修行了去了。

续书中写惜春不仅带发修行,还变成在家修行的道姑了。明明前八十回里她开玩笑说的是做尼姑。而且她的判词也是青灯古佛,她做的灯谜的谜底也是佛山的海灯。缁衣乞食也是佛家的传统修行方式。显然续书犯的错误不少,更不用说惜春出家过程的荒唐了,三言两语就被姑子骗去出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