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儒學為何能夠成為正統思想?

毛小暖


最近看了《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這本書,書中詳細介紹了3000年來中國道家、佛家、儒家、玄學、心學、理學、實學的興起和政治上的更替,直到宋朝以後,程朱理學(哲學化的儒學)思想,再也沒離開政治舞臺,直至清末。

看完這本書,才明白為什麼墨家、法家、玄學、佛家、道家等百家爭鳴,雖然在某些朝代小露鋒芒,但是最終讓儒學思想成為了正統,這是維持中國封建社會集權體制的最優路。

秦朝法家

先秦諸子百家,百家爭鳴,使得中華大地迎來了思想融合的第一波高潮,對後世的影響極深,在以“法家”為正統的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之後,仍以“法家”治理天下,二世便亡了。誠然,秦朝短命的種種原因中,與“法家”有絕大的關聯。

漢朝改良版儒家

因為秦的滅亡,在漢朝同樣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方面是劉氏皇權的合法性問題,另一方面是地方宗室和權臣的分裂傾向。

為此,必須為中央集團體制構建一套思想基礎,於是漢武帝通過董仲舒,罷黜百家,奠定了中央集權的“儒學意識形態”,對天下子民進行思想禁錮和洗腦,當然這個時候的“儒學思想”是在周公旦和孔子推行的儒學禮法上進行的改進,形似神不似,根本不是孔子學說真正意義上的儒學思想,所以把“孔子儒學比喻為封建洗腦愚民思想”是很荒謬的觀點。

可悲的是,思想的禁錮導致了思辨的極端發展,士大夫之間興起了“讖緯之學(預言吉凶的儒家神學)”,通俗的說就是從隻言片語中發掘出“微言大義”,我們中國孩子最擅長做“閱讀理解”,譬如通過魯迅的文章中“天黑了”三個字,就能展開作出800字的文章,這種閱讀理解的根就是2000多年前的“讖緯學”。

於是王莽通過“讖緯學”搞出一個大新聞篡了漢朝江山,使得漢朝衰落。

玄學、佛教的發展

漢朝的滅亡導致了思想上的轉變,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興起,玄學開始帶有了思辨性質,將宇宙萬物與人間萬事進行關聯,雖然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非常利於統治者對於政權的鞏固。《笑傲江湖》中最有魏晉名士風範的除了令狐沖,還有桃谷六仙,就是那六個槓精,在魏晉時期,絕對能通過“玄學”贏下口舌之爭。

魏晉時期玄學在政治壓力下被收編走向享樂主義,真正成為統治者制衡天下的工具,而此時印度傳來的佛教興起,影響了統治者的利益,最終導致了“三武一宗”的大規模滅佛活動。

唐宋理學的興起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迎來了另一個大一統的盛世王朝,此時,分別經歷過政治鬥爭的百家思想學乖了,它們明白,只有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才能成為正統學說,於是紛紛在原有的思想上進行改良,幫助統治者鞏固地位,安撫百姓。

所以唐朝成為了歷史上最包容的王朝,道教、佛教、儒家多種思想並用,又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道家的祖宗老子李耳也姓李,所以道家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足以和佛家、儒家三分天下。這種在文化上的包容,決定了唐朝成為封建王朝中最偉大的王朝。

宋朝原本傳承了唐朝包容的文化制度,但是因為周邊少數民族國家的強大,使得重文輕武的宋朝腹背受敵,苦不堪言。王安石在主政者的支持下,大膽進行改革,雖然取得了暫時的成就,但是因為太過於相信政府的力量,干預經濟及社會事務,最終導致失敗。

北宋成為歷史,南宋拉開了篇章。因為王安石改革派變法失敗,保守派徹底得勢,司馬光佔據上風,經過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在儒學思想的基礎上創立理學,後來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學在宋朝成為正統思想。

原本宋朝傳承唐朝包容的文化制度,程朱理學無非就是另一個“王安石變法”,等到影響國家政治、經濟治理的時候,自然會有另一個新的思想上位。

但是程朱理學上位之後,開創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為了進一步禁錮思想,避免過多議論政治的著作出現在市面上,煽亂朝綱,宋朝控制了出版業,以國家安全為由,開創了審查制度,再加上元朝這個混世魔王,最終使得“程朱理學”再也沒有走下歷史的舞臺。

元明清思想的進一步禁錮

元朝來了,此時宋朝的程朱理學佔據了市場主流文化,元朝打下了天下,但是面對治國的難題,無心開創和改良,只能延續了宋朝的程朱理學。然而,元朝的文化是包容的,因為逛遍了全世界,因此基督教(主要景教派)、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共同和平相處。忽必烈主持了一次佛道大辯論後,道家失勢,佛家成為主流文化。元朝統治先是信仰薩滿教,後來改信藏傳佛教。

明朝奪得天下之後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把朱熹當祖先(這一點跟李唐把李耳當祖先如出一轍),重新確立程朱理學的主導地位。到了清朝,文字獄的興起,什麼也不敢說,什麼也不敢想,老百姓的思想徹底被禁錮在程朱理學思想中,使得清朝成為封建王朝中思想最僵化的朝代。

綜上,最初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來程朱理學上位近千年,理學也是在儒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禁錮思想,所以現在人們多稱“儒學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也不為過。


小屏窺人生


中國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而這種正統思想恰恰也是源自儒家。

所謂正統思想可以追述到東周時期的“尊王攘夷”,尚周禮的儒家認為,凡事都要以“禮”來行事,這個社會的秩序才能穩定,國家才能昌盛。而“禮”要保證其作用,就必須有“名”,即正統,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種思想大抵是一種樸素的德道觀念,因為有“名”的規範,社會的運轉,人類的行為,才會會跟禽獸一般,獸性而為。

但實際上“正統”的觀念,受限於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往往會發展成虛無縹緲的“天命”。制度的存在,也同樣用天命註解其合法性。

儒家並非一直都是正統思想的,起碼在宋代以前,儒學只是主流,而並非“正統”。讓其真正成為正統的是宋王朝的統治們為了實現以文制武的國策,在仁宗朝時,將孔子的後代封為了衍聖公,自此,才有正統的概念。

是時代和儒家自身的不斷努力使其主導了中原文化。

作為發展自先秦思想的儒家文化,在秦大一統之後,隨著統治者需要對國家社會文化思想的統一,以達到政治的穩定,儒家逐漸走進了統治者們的視野。畢竟由老子的學說發展而來的“無為之治”太過於自由散漫了。

專制統治不需要人民有自由的思想,只需要大部分人民種田耕地,乖乖交賦稅就可以了。人的思想一旦過於自由奔放,就會影響統治們的專制統治。

而儒家作為最崇尚上下等級尊卑制度“周禮”的學派,是諸多學派裡面,最契合統治階級的。比之主張嚴刑峻法過於粗暴的儒家,它有溫和的一面;於投入大自然懷抱,任世界自然發展的道家,它有積極世俗的一面;至於沒有尊卑等級觀念的墨家,那簡直是封建專制的大敵,更加不可取了。

儒家是世俗的,它的理念,無一不是從人的精神出發,通過道德的手段來將社會改造成他們心目中的樣子,這種理念本身是極好的,但問題是他們理想中的社會,是一個明確階級尊卑的社會,這也是如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指責儒家的原因。

儒家是發展的,他們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帝王的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主張,很難想象,儒家的文人們,兩千年來一直就琢磨那麼幾本經典,還能不斷地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東西。

其他諸子百家之所以逐漸式微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這種不斷融合,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強大“創新”能力。為了獲取參與政治的機會,他們可以不斷修改自己學說,兜售天人感應,存天理、滅人慾,乃至在清時默認統治者們顛覆傳統的“夷夏觀”。

這就是儒家能夠成為正統的原因,他們的學說是最能迎合專制政治的,而他們的兩面人的精神內核,又跟毫無信義可言的政治如出一轍。專制是儒家發展最好的土壤,而儒家是專制最好的幫手。

當全天下只有一種思想影響著社會的政治、文化的時候,它就會跟宗教一樣,成為唯一。而唯一的,也就成了最正統的存在。

沒有政治的儒家,是可愛的,攙合政治的儒家,是可鄙的。


文話史


前言: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統治者需要一個政治理念。

駕馭人民需要一種統一的思想方法。

儒家思想由此炮製出來,為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服務。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體制轉變正式完成。

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必然需要一整套與此相適應的政治理念,需要一種與其政治理念相匹配的社會文化來支撐。

經過不斷的總結和探討,儒家思想經過重新整理加工,在西漢時期被封建皇帝正式推崇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文化。

從此也確立了儒家思想文化在2000多年封建社會中不可動搖的正統地位。

在此我們要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政治。

政治就是(政府治理國家思想理念)的簡稱。

儒家思想文化就是封建制國家的政治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稱為皇權文化。

完全是為了封建皇帝的統治服務的。

在封建社會,皇帝被稱為天子。

儒家思想鼓吹天授皇權,皇權至上的理念。

對社會進行嚴格的等級規範。

封建統治者本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政治理念,用儒家思想對老百姓進行愚民教育。

通過愚民教育,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變成不會思考,沒有思想,沒有人格的勞動工具。

我們可以這樣總結: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文化非常成功的完成了愚民教育。

中國老百姓徹底變成了沒有思想,不會思考,沒有人格,只會服從和奉獻的勞動工具。


用戶2514177795319


為什麼漢代會以儒家為正統,這就要說一下漢代之前情況了。漢之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朝代――秦。而秦之前,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當其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秦作為先前西隅之弱國,為中原各國所不恥。秦自孝公始,以商鞅之法家學說治國,勵精圖治,終成強國。後經幾代人的努力,至秦王嬴政,掃清六合,統一天下,秦國的法家學說已成正統。但秦統一之後,沒有體恤民情,仍施以嚴刑峻法,讓一偌大帝國,竟二世而亡。這為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當權者,不得民心,不察民意,是取禍之道。而儒家所宣楊的三綱五常,實行仁政,正合帝王馭國之術。所以儒家學說很快便成為了治國之學說。


宿鳥歸飛急


儒家為什麼成為漢代以來的官方正統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有《中庸》,大家可以看一下其它門派,如法家丶墨家等有沒有《中庸》?當然沒有,這就是儒家勝出的關鍵所在!

提起《中庸》,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左右不得罪人的和稀泥作風,其實這是對它的極大誤解!

什麼是《中庸》?用孔子的話講是"喜、怒、哀丶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句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定要仔細揣摩,喜、怒丶哀丶樂是人在特殊情境下的情緒表達,平常情況下的人會不會又笑又哭的?當然不會,如果會的恐怕精神有些問題了!言歸正傳,喜丶怒丶哀、樂都沒有發生的時候恰恰就是平常時期,也就是沒有特殊事件發生的平常時期!發而皆中節,是指喜丶怒、哀、樂發生了但沒有太過激烈,比如笑,只是微笑;怒也只是輕聲責備;傷心也只是些許傷感!那麼這樣的情緒表達是平常生活中常見的,被稱為"和“!"和"是中華文化的濃縮表達,與"和"字相關的詞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和為貴丶家和萬事興、和而不同、和氣生財等!

總結一下,《中庸》用現代語言講就是"和平"思想!它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奉行"和平“思想,才被稱為"禮儀之邦“,用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的話講,中國是真正的文明型國家!

用"和平思想"指導治國的就是文明之邦,不把"和平思想"作為治國指導思想的就是古人講的"蠻夷"!

當前,國際風雲激盪,戰爭烏雲密佈,人類前途福禍難料之際,和平思想更顯彌足珍貴!


元琴1998


一個國家要統一、要穩定、要團結、要發展,要進步,需要有統一的思想、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行動。統一的思想是前提,即要有統一的主流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統一的思想需要有統一的理論來支撐,統一的理論既可以來自古代,也可以來自域外,也可以自創。秦統一,它的理論是法家的,所以它的思想是依法治國,但他們做過了,走極端了。漢初,汲取秦的教訓,順應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的要求,採用道家理論統一思想,無為而治,使得經濟得到恢復,經過三代的努力,到漢武帝時國家變得統一強大。儒家治國理論講究有為而治,適合當時的需要,於是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們根據需要重新解讀儒家學說,使得儒家學說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唐初又提倡道家學說,但不排斥儒家、佛家,宋朝儒家學說通過程朱理學達到鼎盛。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高度統一必然壓制其他思想,不利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思想、理論和學說被一家壟斷,阻礙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到近代西方列強作用科學技術輕而易舉地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踏進了中國的大地。今天,我們既需要統一的意志、統一的理論、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行動,有需要各種理論、學說、思想的並存。


mulin30311368


儒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一個“禮”字,這可不是禮貌,禮儀的意思,是禮法,是規矩,是階級秩序的意思。“仁”什麼的就是一張皮罷了。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之一,是比較重要的之一。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各安其位,該幹嘛就幹嘛,莫爭莫搶莫強求,人就不會太辛苦,世間也就沒了紛爭,自然是天下太平了。

孔子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既然是各安其位,那麼“位”當然應該分清楚,這樣每個人才能對號入座,找準自己的位置。只有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才不會有非分之想,爭取自己不該追求的,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該當大王當大王,該當官的就當官,老百姓呢該種地就種地,該當兵就當兵。等等等等。每個人各就各位,各盡所能,天下豈不大同?當然必要的手段還是要的,上位者要“仁”,別把下邊人逼急了,下位者要“忠”,拱反了老闆未必是你當家,紅眼睛的一大片呢,你算老幾。行事要“智”,這樣工作才做的好嘛!同級之間要“信”,這樣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孔子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人性的現實又是殘酷的,而且他太高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為他的理想社會規劃定量化指標和實施細則。所以在執行中遇到太多的現實問題無法解決,從而到了終其一生乃至到了孟子時代,他的學說理念都沒有得到推廣。於是法家誕生了,法家脫胎於儒家,其實就是給儒家的“禮”定下了具體的實施標準和獎懲制度。解決了儒家定性不定量的問題。使得理想終於照進了現實。但是,法家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完全無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結果就是機制僵化,缺乏靈活性,同時,過於公開透明瞭,為上位者不喜。商鞅都給自己個兒整死了。所以,儒家太模糊,太活,法家又太細緻,太死。典型的“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這一對矛盾困擾了統治者很久,秦就這麼完蛋了。直到董仲舒橫空出世,所謂“獨尊儒術”,尊的是什麼,尊的就是這“禮”字。它是統治階級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社會秩序,上下尊卑。具體的事實細節叫“外聖內法”。說白了就是玩的一手“解釋權在我”的把戲。利用儒家大而化之的特點,按統治者的要求解釋法律。這樣,法家和儒家的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今後兩千多年的紛爭,在政治思想層面說到底就是對於“司法解釋權”的爭奪。儒家要維護的道統,就是官僚地主起階層在“司法解釋權”上最高地位。誰承認他,他就承認誰。關你張王李趙,還是蒙元,野豬皮。

那麼儒家提倡的那些美德是不是他的精華呢?從道德角度講,什麼仁愛,善良,互助,孝順父母,友愛弟兄等等一切美德,哪一種文化,哪一種思想敢說是自己獨有的。其實就是人類應該共同遵守維護的道德體系罷了,具有普世價值。道德和文化是不能劃等號的。說一個文化好不好,首先就要承認它是一種政治理想,是對於某一種社會秩序的追求。要評價它好不好,或者說先進還是落後,就需要看它是不是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能不能推動社會進步。就現在來看,提倡階級固化,人分貴賤的儒家思想明顯是不適應社會發展了,他的歸宿只能是圖書館,博物院。其思想只能在具體實例上起借鑑作用,而不能在社會整體運行上起指導作用。一句話,作為一種思想文化,它已經過時了。


elicxxx


足夠沒底線,中國的百家思想很多都不太願意與官方絞在一起是獨立於官方之外的,看過現在的科學吧西方的科學是獨立於政府之外的,當時官學是道家,然而道家的德行嚮往自然用他們的話說入世為了煉心出世為了修心,喜歡跑路,陰陽家就更不說了天天搞些奇奇怪怪的玩意,然而儒家的人就夠沒底線直接倒向官方,用他們的話說叫替天行事,


r158624


第一,董仲舒新儒學提出的一系列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

第二,漢武帝大力推動儒學發展,全面肯定新儒學思想,起用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燕郊那點事


因為接近生活的點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