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佔據型父母,是父母群體中,最龐大的一種類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

最典型的一個特徵,

就是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

他們為孩子安排一切,

同時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忤逆他們的思想。

這種父母其實很常見,

只是程度不同。

這種“佔據心態”,

究竟是一種什麼心理?

看完今晚的文章,相信你會有所啟發。

作一個如此聳人聽聞的結論,這不符合我作為一名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身份。

而且,也面臨著被很多人罵的風險。

雖然,我經常被罵。

我曾經因為寫過一篇關於性心理的文章,被罵的很慘,最後都扯上“三從四德”和“不知廉恥”了。

可是,我堅持的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剖析事情。

持續說出真相,直到眾人皆贏。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做過那麼多青少年的案例,類似的情況實在太多,忍不住寫一寫。

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溫吞,甚至無聊,卻細思極恐的故事。

而且,很可能,在我們身上,包括我自己,已經上演過了,只是形式和程度略有不同罷了。

故事的主人公,我們暫且把她稱為小蓮。

小蓮是我的一位長程來訪者,女生,13歲,初中在讀,目前休學在家。

小蓮的家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小蓮是家中獨女。

之前因為厭學,在半年前,已經休學過一次。

上一次休學的時候,小蓮的父母帶著小蓮去看了醫院的精神科。

醫生給小蓮開了抗抑鬱的藥物後,建議父母帶小蓮接受心理諮詢。

就是這個時候,小蓮被父母帶著,來到我這裡。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剛來到諮詢室,已經是初中生的小蓮看起來與她的年紀並不相稱。小蓮更像是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感覺非常幼稚、天真;說話唯唯諾諾,眼睛無神;幾乎沒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不願表達:我問的每一個問題,似乎都是父母搶先一步回答了。

如果非要小蓮回答,她在回答任何問題前都要看一眼父母,似乎在尋求認可或者說協助。

“布娃娃”,這是我對小蓮整個人的第一感覺。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小蓮整個人都被父母操控,自己沒有自己任何的想法。

當她一個人跟我溝通的時候,我幾乎理不出她敘述的時間線,常常不知道正在說的一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時候的,非常混亂。

這種片段式的表述,只有在更低齡的時候才有。

“你願意單獨接受諮詢還是和父母一起?”我問小蓮。

小蓮怯生生地看一眼媽媽,囁嚅道:“我自己,可以嗎?”

媽媽一時間不置可否,看起來似乎有些猶豫。

我搶先回答了小蓮:“你想怎麼樣就可以怎麼樣,如果諮詢幾次,你覺得不可以,我們隨時還可以邀請媽媽加入我們的討論。”

我們的諮詢就這樣開始了。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被父母佔據”,這是我的第一個判斷。

被父母佔據,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

一般而言,孩子剛出生時,很多父母會覺得自己和孩子是一體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表現出和父母分離的慾望,父母漸漸意識到這種現實,也會慢慢開始退出孩子的生活。

於是,孩子開始慢慢獨立。

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分離焦慮要遠遠大於兒童。

但是,對於心理本身就不健全的父母,這種分離就很難。

他們始終會認為,自己和孩子是一體的,潛移默化地和孩子保持“融合”狀態。

因為,父母是大人,孩子是兒童,融合狀態中,大人佔盡優勢:孩子沒有想法,父母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這種現象太普通並且太常見了,以至於我們幾乎無法識別。

即便識別出來,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或者只是覺得:父母只是太愛孩子、太關心孩子,或者只是親子關係好而已。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長期佔據”卻會深刻影響孩子的生命。

甚至是能夠致命的。

只是可惜,這一切都披著“愛”和“關心”的外衣,而被別人輕輕掠過。

甚至父母自己都並不知情,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行為。

這就很可怕了。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長期佔據”會毀了孩子。

除了“孩子喪失獨立人格,喪失了成長的機會”這樣顯而易見的影響外,“長期佔據”中,父母還會讓孩子替他們承擔父母自己無法承擔的東西。

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和玩具。

因為實施“長期佔據”的父母,基本都是心理有缺陷的父母。

所以,他們的“長期佔據”本身,都是有心理動機的(再次強調,這個動機,父母自己都未必能識別,很多都是無意識的)。

比如小蓮的父母。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在我們諮詢一開始,我們就約定:如果小蓮重返校園後,又出現什麼問題,請一定要及時跟我溝通。

並且明確約定:即便你們決定要再次給小蓮休學,也一定要在休學之前,和我溝通。

但是,小蓮的父母就在這樣的約定框架下,沒有和我說半個字,就直接給小蓮辦理了第二次休學,原因只是“早上起不來床”

後來,在我們諮詢的過程中,小蓮開始表現出對父母的反抗。

這本是在她的這個年紀早就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

青少年叛逆期,反抗父母,本身就是宣揚“獨立意志”的一種表現。

只是這種獨立的能量過於強大,且有點沒有方向的橫衝直撞——橫衝直撞是因為在拓展自己的空間,在和外界猛烈地交互。

在一次激烈的衝突後,小蓮的父母直接帶小蓮去看了醫院的“精神科”。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小蓮的父母,看起來是擔心孩子:擔心孩子在學校不開心,所以休學;擔心孩子性格出問題,所以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

但是,作為一名專業受訓的心理諮詢師,我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在披著“關心”孩子的外衣下,

小蓮的父母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

是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

經過多次的溝通,我發現:小蓮父母的內心是非常破碎和無力的。

這種缺乏自我建構的破碎感和無力感常常帶來很多難以承受的感覺:比如無助、沒有心氣兒、羞恥感、厭惡(自己)、抑鬱、焦慮……這些感受他們無力承擔。

所以,他們把這些感受全部丟到小蓮身上。

但是,一個獨立的孩子,是不可能接受他們扔過來的這些東西的。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那麼,就只有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病人”,一個沒有話語權的人。

所以,小蓮的父母在看起來“過度關心”孩子的外表下,其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與此相反的:

在沒有明顯非退學不可的原因下,讓孩子從學校退學,被社會和學校指定為一名“問題少年”;

在沒有嚴重症狀的前提下,讓孩子去看醫院的精神科,讓醫生(權威)將孩子指定為一名“病人”。

他們通過所有這些動作,把孩子放置在了一個“被指定”的“沒有發言權”的弱勢位置上。

這樣,孩子的任何觀點,都將不再有分量,父母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替孩子做主;孩子就能一輩子成為父母的“影子”。

不難想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然成為一個“長大不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幼稚的人”、“軟弱無能的人”,諸如此類。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作父母的,會覺得委屈,自己全心全意付出這麼多,怎麼還被說成用心如此之險惡;

作孩子的,讀了這篇文章,容易萌生出找父母“清算”的想法。

這都不是這篇文章的本意。

事實上,這不是一個結論,這是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

需要一再說明的是,父母並不是主觀有意,他們之所以會採取這些行為,更多是“無意識”的,那是因為:父母本身,和我們一樣,都可能問題重重。

但是,問題卻並非無解。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如果我們身為父母,在諸多無意識卻給孩子帶來重大負向影響的行為之上,能略略覺察到一些,也許,我們就能扭轉自己那些“無意識”的行為。

但是,我要提醒你,這會很痛。

就像小蓮的父母一樣。他們之所以會“下意識”地做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因為他們承擔不了自己的很多東西,所以扔給了孩子。

這是本能和自保。

有意識的改變意味著:我們要把這些我們不能處理的東西,全部收回來。

這不容易。

但是,這會帶來成長,也會給你帶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

孩子變人偶,只因“我都是為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