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視窗網特稿(特約記者 陳月書)3月30日,麵包車載了我們一行四人,從黃河邊的村莊出發,一路向東,沿途望石峽絕壁,聽黃河濤聲。車在新開露天礦折轉向南,因臨時改道,一路顛簸,好不容易行到樹兒梁,拐入舊道,才定過神來望車外,只見了洶湧的黃土山、梁、峁。溝底難見一窪水,山上未見一星綠。去冬沒降一點雪,三春未滴一點雨。由於嚴重乾燥,山西省內各地火險火情不斷。粗線條的黃土山,被幾場老黃風颳過,又添了一層灰。車過南墕、上前川,到中午十二點半,到了落腳點——土溝鄉榆嶺窪。

榆嶺窪,因為一個如雷貫耳的人物——張福田而聞名全縣。網絡、紙媒、視頻紛紛報道。聲譽名望,蓋過了七十年代的典型曲峪。時勢造就英雄,強人改造山河,當年王海元曾氣吞山河要“削平圪峁鎖住溝,手牽黃河繞山走”!新時代的張福田背一卷行李走出山外,賺十億身家衣錦返鄉。為立志改變家鄉,造福鄉里也有他的新思路,大手筆。對榆嶺窪的興趣與這個大山的兒子張福田的關注,我打開手機瀏覽器,裡面的正能量宣傳連篇累牘。百聞不如一見,晚上收工比較早,吃過晚飯後,我走在榆嶺窪的環村公路上,觀賞著榆嶺窪在落霞中的風景,這是一個現代化的新農村,一套套徽派建築風格的別墅式小二樓整齊別緻,樓距周圍,環村公路邊,一株株樟子松墨綠疊翠,一片片杏樹林花紅點點,我突發奇想,如果說中午剛入村裡看到的高大,亮麗的牌樓是一本畫冊的封面的話,那麼,榆嶺窪的新村新景無疑是這本畫冊的首頁。轉身抬頭仰望,榆嶺窪新村依坡而建,座北向南,層次佈局。最上層是仿石建築的三層樓閣,命名為瑞和樓,瑞和樓三字古隸書寫,外形巍峨壯觀。河曲縣鄉、村級建築規模中無出其右。二層、三層中軸分別是正在建設中的榆嶺窪中文化活動中心與農家樂接待中心,主體框架已經完工。外形設計仿歐亦古。年底投入使用,與之匹配;兩邊全是居民小二樓,呈倒立扇形展開,共49套,整齊劃一,一戶一套一院,全部裝修一新,搬遷入住。彰顯榆嶺窪村村委以民為本的務實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與榆嶺窪新村設計配套的園林綠化上頗下功夫,除人行過道,森林覆蓋面積百分之七十,許多城市園林美化的樹種被搬到這裡來安家樂戶。樟子松、雲杉、針葉松、松柏、爬地柏、丁香樹、桃杏樹,綠意葳蕤、奼紫嫣紅、香氣滿園,驕傲自豪的榆嶺窪人,不放過“顯擺”的機會。在隔溝對面的山頂上建一觀景臺,壯美秀麗的村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村西二十米處是正在緊張施工的人工湖。被命名為西湖。象形月牙,最遲六月底建成,西湖的建成將成為海拔1405米黃土高山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扮靚榆嶺窪,為未來的榆嶺窪打造成晉西北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場所,增色添彩,道路命名不落俗套,高端大氣,香港路、中山路這也許只有在一線城市的廣州、深圳才會出現的路牌矗立在這裡。通過這個側面窺見了榆嶺窪新村的總設計師張福田的勃勃雄心與遠大志向。

謀篇佈局繪製新藍圖

黃土高原千萬年形成的山樑陡峭,溝壑縱橫的地貌,乾旱時寸草不生,雨澇時水土流失,改變窮山惡水帶給河曲十萬父老百姓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貧窮落後面貌成了河曲人民矢志不渝的信念。六十年代的造林模範苗二滿紅,九十年代有苗混滿治理小流域。新時代的張福田吸取了兩位老前輩的經驗,提出了“整溝治理,一溝一品”的溝域治理新思路。在我們暫住的門前十米,便有一條寬約五十米,縱深六十米的深溝,被整治成一層層遠望“華美波紋”的梯田堰,從頂到底十九層,每層高三米,寬一米不等,頂層環形栽植的雲杉由於精心護理,鬱鬱蔥蔥,往下的十八層,層層栽植了經嫁接改良的蘋果樹。榆嶺窪像這樣的深溝,共有三條,條條被納入治理,卓有成效,整溝治理涉及六個村的經濟組織,望著治理後有工藝美感的溝域,不由讓人歎為觀止,禁不住舉起相機,拍下這珍貴的畫面!

站在瑞和樓前,頗有氣勢的大門口,左手為榆嶺窪村兩委,右手掛著的四幅長條金牌:中國農業科學院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山西農業大學國家級單越農林人才育人基地;河曲福興田種植專業合作社;河曲縣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這裡常駐著十位農大畢業生,這無疑是張福田著力綜合改造榆嶺窪的“智囊庫”。走進門,右手是一間展覽室,桌上橫擬榆嶺窪村的遠景規劃立體模型設計赫然在目,脈胳清晰,構思奇巧。

榆嶺窪響噹噹的代言名片是它的日光節能溫室大棚,三大塊,69個,主要種植桃、杏、葡萄、西瓜、香瓜五類十九個品種,產品全新上市,形成集中投入,分戶管理,觀光采摘,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張福田打出的另外兩張王牌:一是大力發展有機小雜糧加工包裝,已註冊“粒粒金”綠色有機小雜糧品牌,蔬菜烘乾,加工包裝生產線已安裝運行;投資300萬元,存欄上千頭的現代化肉豬,肉羊飼養殖場和冷鮮肉保鮮庫。

今年一開春,榆嶺窪的淺山經濟林,道路綠化,荒山綠化的綠化工程全方位推進,組織八個造林工隊,200人的造林隊伍進駐榆嶺窪。榆嶺窪村地面寬廣,全村耕地面積1200畝,目前戶籍人口81戶,213口人,而常駐人口只有60人。因此,著力調產轉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淺山經濟林成為榆嶺窪的重中之重。淺山經濟林的規劃將佔全村耕地面積的70%。海紅果、玉露香梨以地道的特色品牌滿足市場需求。不久的將來,張福田打造的經濟版塊(淺山經濟林、溫室果蔬、雜糧加工包裝、肉豬、肉牛養殖與鮮肉保鮮)模式將成為河曲農業經濟發展的示範基地。

河曲為有榆嶺窪而光榮!

後記:兩場及時的春雨,壓溼了喧囂的塵土。滋潤著新栽的樹苗,路邊整齊的新疆楊一如出浴後的美女,清新、俏麗。離開榆嶺窪時,正是桃杏樹落紅片片,楊柳枝婀娜起舞之時。匆匆過客,留戀不捨。相信有一天再踏上榆嶺窪的土地時,我定會選上一個金風送爽,碩果飄香自己栽植的時節,親口嚐嚐果實的甘甜。並代表213口榆嶺窪人發出真誠的邀請,遠方的朋友,請到這裡來……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河曲“著紅”“著綠”扮靚榆嶺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