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導語:300年間發生100多次自然災害,山西人逆境求生存,終成就一代晉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這是《走西口》這部電視劇裡面經常能聽見的一首歌,這個走西口講述的明清時期山西長達300多年的自發人口遷徙活動,這場因為苦難造就的遷徙卻造就了山西聞名一時社會團體——晉商!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自古以來,山西人都是面朝黃土北朝天,能不能吃上飯全靠老天給面子。到了清代,山西北部、中部地區環境惡化,農業一蹶不振,人地矛盾加劇,尤其自然災害嚴重,據記載,在清朝300多年的時間裡,覆蓋山西全省的自然災害就有100多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旱災是光緒三年發生的丁戊奇荒,連續多年乾旱使許多村落田園荒蕪,顆粒無收。有山西民謠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這場旱災竟然長達11年!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而長城外的口外,是一馬平川的草原,土地肥沃,水草豐茂,最關鍵處是地廣人稀。被逼的沒辦法的山西人覺得與其守在家裡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說不定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一代代山西人選擇背井離鄉,外出闖蕩。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大量災民翻過山西朔州的殺虎口,進入茫茫草原,這就是著名的走西口。完事開頭難,哪裡是知道了要走西口就能走到殺虎口的,再沒有導航的時代往哪裡走都成了問題,於是在遇到岔路口,這些人就用扔鞋子的方式來卜卦,鞋尖朝向的方向就是前進的方向。把前路交給腳下的鞋子,從走西口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實際上就在進行一場豪賭,賭注就是唯一剩下的身家性命。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中俄茶葉貿易,在走西口的過程中,一些頭腦靈活的商人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做買賣,最後竟然越做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最成功的的商人要數喬致庸的祖先喬貴發,在鼎盛時期,他的商號“復盛公”是包頭商貿行業的領頭羊,如今擁有280多萬人口的包頭市,其實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村落,正是因為晉商在這裡紮根才慢慢發展起來。在包頭,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話“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走西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沿途盜匪無數,稍有不慎就會丟掉性命,走西口途中可以說是白骨累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雖然前面是大把的金銀財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喬貴發一樣成功,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只是在走西口的過程中勉強過活,最後可能永遠也沒有回到那個家鄉。在山西和內蒙接壤的小縣城河曲,時至如今,每年7月15都會在黃河放365盞河燈,希望可以指引這些亡魂找到回家的路。

“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出去闖一闖”,山西人走西口,成就一代晉商

在山西地方誌中,記載了很多”走西口“的故事。父親走了,兒子又跟上了,後來,走出去的一些山西人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父親回來蓋起一個小院,立下了一個目標,於是,兒子又沿著父親走西口的路再走出去再回來蓋房子。人生代代無窮已。所以,即便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喬家大院,曹家大院,都是一代一代走西口的人積累下來的。

小編有話說:走西口,是用腳丈量出來的地理概念。我們生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但”走西口“的文化,會永遠傳承下去,那就是中國人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精神。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關於晉商大院的歷史和故事已經塵埃落定,“彼巍巍燦爛之華屋,無不鐵扉雙鎖,黯然失色”。回顧500年晉商輝煌,他們講信用,貴忠誠、富以儉養,利以義制的商業精神,將永遠熠熠生輝。

大家對於走西口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