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在黃土高原上,最惹眼的,就要數土窯洞了。它們一眼一眼鑲嵌在大山間,像塬上人的眼睛。河曲是座臥在黃河邊上的晉西北風情小縣,一彎黃水輕輕把塬圍住,這一圍,圍出了河曲民歌,圍出了河曲美女,也圍出了鄉居窯洞。至今,鄉民們日出而作,張嘴吼曲;日落而息,鑿窯穴居。這窯,就是土窯洞——記不清多少年了,反正,塬上人祖祖輩輩就住在裡面。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土窯洞順山而建,多建在座陰向陽的正面暖坡。鑿窯之前,首先要在山壁間開路,然後挖院,院的大小由窯的眼數而定,窯多則院大。然後壁上挖拱形洞穴,土質硬的窯洞,高、寬各可10尺,深可20尺;土質松者高、寬一般9尺,深僅15尺左右,且需在窯壁內豎木柱、架拱梁、貼臥長硬木三根做成“窯楦”以撐持窯頂。窯面上窗下門,半月形窗上鏤有精美窗欞,白紙糊之,上著各色樸拙窗花。窗右下為門,左下為玻璃小窗,有喜貓者,窗口多設貓道窟。步入戶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盤順山大炕,炕上多可容8人居而不擠,炕尾設爐灶,爐火穿炕而過,有煙囪通於窯頂。爐之妙,不扇而風,不呼而吸,灶則二爐相通,放前後鍋煮飯,除了便於炊飲,還可保暖。每到隆冬,戶外滴水成冰,窯內溫暖如春,老鄉所謂“家暖一盤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炕壁多畫炕圍畫,或取材結義桃園,或江南水鄉,不一而足。構圖大紅深綠,生色鮮活,恬然有趣。炕圍畫上方多置牆櫃,炕西設放傢俱、炕北修米屯。河曲人形容幸福生活,喜用“暖窯熱缽”一詞,可能是窯居生活的一種體驗。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我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我家住在塬下臨河平川小鎮,住的是房。一到冬日,北風呼嘯臉如刀刮,冰河映著亦冷得哆嗦。我的小手常常凍得不知知覺,看我哭哭啼啼,母親總要帶我到塬上姥姥家。一進姥姥家窯門,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正在黃亮的燈樹前吸水煙的姥爺總是要彎腰把我抱入他懷中暖身,然後從牆櫃裡給我取他們熬的果丹皮吃。姥姥則踮著小腳忙著往爐裡添炭火,攆窯前呱呱叫的母雞尋雞蛋,不一會兒,窯裡就充滿了一種暖暖的燉雞蛋的香味。到了炎夏,房的燥熱也是讓人難以消受的。這個時候,我總要去姥姥家納涼。外面烈陽如火,窯內卻冰涼可人。姥爺忙著取院裡旱井涼水裡撥著的西瓜,姥姥在爐灶前做著噴香的酸米稀飯。時分不長,我就在窯裡大快朵頤,竟不知時日飛度。冬暖夏涼,正是姥姥家土窯洞最迷人的地方。由於窯前窯後都是人家,東家忙,喊一聲,西家就過來了。歲時伏臘,娶兒聘婦,窯洞裡張燈結綵,熱鬧空前。人們東西不分你我,交往不計較得失。姥姥說,多一種一苗谷就收穫多半碗!怪不得,已過九秩的姥姥無論如何也不肯丟下這土的掉碴的老窯。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姥姥說窯洞是黃土鑿成的,黃土最養人,人住著接地氣,通靈氣。土窯洞外觀雖然不比高樓大廈,可內裡卻宜人養人。人住得久了,性子也跟了這黃土,渾厚堅實,樸拙大氣。所以,在塬上,就是再貧瘠的黃土,一到春夏也會綠草如茵。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而今,姥姥作古有日,她棲身的土窯洞依然如故,它哺育了一代代人,承載了一種記憶。也就是在個土窯洞,走出兩位留學美國的表兄弟,而放眼河曲,可能每眼土窯洞都走出過大學生。我想這土窯洞不僅為塬上鄉民提供了棲身之所,更重要的,是它為塬上增添了一種樸實厚重的文化意韻。


黃土高原上的土窯洞:兒時所有的幸福記憶全貯在姥姥家的土窯洞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