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廖瑀,字伯禹,生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祖父為廖鑾,父為廖三傳。

廖瑀曾入山學道,長居寧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即已精通四書五經,又稱其為“廖五經”。

唐末,天下離亂,科舉不繼。因其父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因此轉而研究堪輿之術。後來又得到楊救貧所傳《青囊秘笈》,演著《懷玉經》、《俯察本源歌》等著作並傳於後世。

大凡風水名師身後都有傳奇故事留下後人品味。傳說,廖瑀的祖父廖鑾官至刺史,曾請楊救貧到故里黃陂,請教堪輿之術,黃陂至今尚保存一座“花門樓”古建築。千百年來,中壩廖氏家族的婚喪隊伍必定從此門經過。

謝地一炭在花門樓留影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相傳修建此門樓時,廖瑀向楊救貧請教,楊救貧問:“你打算建在何處?”廖瑀沒有立即回答,站在自己認定的地方不動,楊救貧又問:“子午線在何處?”廖瑀用一枚繡花針插在腳下的地上。楊救貧掘開土一看,繡花針正好插在楊救貧事先埋藏在土中的一枚銅錢的方孔中。楊救貧大笑說:“可喜可賀,你真有能耐,找到了生龍口,建起門樓後,廖氏必當盛旺發達、裔遍江南。”按生年分析,此事應是廖瑀之父廖三傳,並非廖瑀。

世人盡知楊筠松,卻淡忘了僕都監。陳觀酉所撰《贛州府志》卷五十八“人物”《僕都監傳》載:“僕都監,逸其名,官司天監都監。黃巢之亂,與楊筠松避地虔化,遂以青鳥術傳中壩廖三傳,三傳傳其子瑀,瑀傳其婿謝世南,世南傳其子永錫。”

謝世南,名儀,是宋朝有名的堪輿家。傳說其得岳父廖瑀風水術,療禹著有《懷玉經》,一直藏在衣裳裡層,立誓不輕易洩露。但是,一日廖瑀去女兒家做客,他女兒廖氏為他洗衣時將書拿出來抄錄了一本,謝世南因得到了岳父的秘術,一時名聲雀起。逝世後,侍郎廖彥為他擬墓碑銘文,書法家米芾書寫,見者嘆為二絕。

因為得到岳父廖瑀的《懷玉經》之秘,宋真宗祥符年間,謝世南奏請只要更改城門,就將誕生太子,應驗后皇帝非常高興,就以第六公主匹配其子謝永錫,他也得贈武功郎。從此,謝家歷代世傳風水後代聰明會讀書之人,目的保家族發展,一般不對外,改革開放後,適當對外。遵守不害人,不害已的原則。

謝永錫,名樂,字武佾,精通周易,兼習父術,以堪輿地理之術交遊諸公卿,匹配宋真宗第六女南陽公主後,在皇宮祿享有年,省親同歸故鄉,因過一山嶺時道路狹窄,難容車馬行走,即以錦裙遮擋,隨行官軍而下車步行,此嶺遺名“裙隔至今尚存。

現在人們一談起古代風水就以為興國名師。其實,風水名師無非是三僚曾家和廖家。廖家風水名師明星閃爍。

欽天監國師:廖金精、廖興、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

欽天監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紹定、廖覺先、廖炳、廖紹寵等。

謝世南故居——楊依

楊依古村衛星圖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在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東南約3公里處的一個小盆地裡,有一個青山綠水環抱的千年古村——楊依

這是一個典型依照風水理念營造的村落。東南邊的後龍山連綿起伏,蒼松翠柏,鬱鬱蔥蔥; 北西堤岸茂林修竹。 全村三面環水。左水自坤申方來,環村自乙辰方緩緩流去,欲走欲留,甚是有情。

歷史上宗祠,最多時有54座。

謝地一炭在建翁明祠前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我們站在後龍山高處四周眺望,默誦著上述八景詩,眼光在尋找這八景。只見整個村莊依山傍水,座東南向西北,村內祠堂廟宇鱗次櫛比,座落有致,雕樑畫棟,古色古香;村前有河曰珍溪,珍溪河宛如一條玉帶,自北向南繞村而過,環村河水好象古代官員的腰帶,村民稱之為角帶水,其間河川平坦,河水盪漾,漣漪泛起。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從楊依村選址,我們可發現風水理念中的選址的規律,諸如:“山環水抱必有氣”、“河右為吉”、“河左為兇”、“曲則有情”等等居住規律,有易於接受宇宙之氣。風水中講究來龍、大賬、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環山圍護,一面朝南正向的開缺。開缺之處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巒之山,以防氣場直衝直射,這些都是以“氣”為中心展開的佈局。此外,“山環水抱”之勢有一種穩定性、安全感。“山環水抱必有氣”。經曰:“山水者,陰陽之氣也。……動靜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總名曰氣;氣分言之,曰龍、曰砂、曰穴、曰水。有龍無水則陰盛陽枯而無以資;有水無龍則陽盛陰衰而氣無以生。”楊依村處於山環水抱的局勢就是印證了“地有佳氣,隨土所生;山有吉氣,因水而止。氣之聚者,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以氣止而吉。”(《青烏先生葬經》)現代科學已證實水是吸收各種波動能的極性分子。人體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輻射,人與氣場有其密切的聯繫。對於人體來說,天地氣場為外氣,人體氣血場為內氣,當天地人三個氣場相合一致,對人才能有利。楊依村的古人早以認知了這些,所以選址在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環繞的“金城環抱”之地。

謝地一炭帶徒弟謝忠辰在謝氏家廟前教學。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當我們走近村落,村民習慣陌生人的不期而遇,見著我們報以點頭微笑,瀰漫著一種客家人的淳樸和好客的氛圍。據史料載,楊依村是江南客家文化的著名民俗村落之一,謝姓集居於此,有著一千餘年的文明歷史。謝氏最早是春秋時期周宣王母舅申伯受姓於河南南陽,在兩晉南北朝的幾百年間,是謝姓家族最鼎盛的時期,這個華麗家族子孫顯赫,出將入相,權重一時為亙古罕見。特別是謝安、謝石、謝玄指揮的淝水之戰,以區區八萬兵抗擊妄圖吞併東晉的百萬前秦大軍,取得具有歷史意義的淝水大戰勝利,這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一次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作為謝安、謝玄的後裔,珍溪東山謝氏幾經艱辛,輾轉遷徙到楊依開基,他們秉承先祖遺風,文武兼修,英傑輩出,日臻發達。千餘年來,楊依謝氏人丁蕃衍,裔孫遍及贛南各縣城鄉之間,還有的遠徙廣東及海外。據1994年珍溪東山謝氏十一修族譜的不完全統計,參加本屆修譜的男丁已逾九千餘人。

師徒在古村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漫步古村中,只見村內磚瓦房鱗次櫛比,風火牆古巷幽深,腳步叩響承載興衰的青石路,順著條條青石、鵝卵石砌成的巷間小路,尋找往日祠堂的繁華勝景。楊依村的這些古建築大多興建於明清兩朝,至清末,村內祠宇多達58棟,為該村的鼎興時期。現存祠堂廟宇三十餘棟,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在這些古建築群中,規模較大的數“謝氏家廟”、“建明翁祠”、“銳冶翁祠”和“純青書院”等,還有“文昌閣”、“關帝廟”、“漢帝廟”等宗教建築。

謝氏家廟”始建於明嘉靖乙亥年(公元1539年),為聯結數十族以祀,距今近500年曆史,明萬曆已酉年(公元1609年)仲秋重建。萬曆丙辰年(公元1616年)謝士章(號石渠)高中進士,敕授雲南布政使,於崇禎庚午年(公元1630年),奉旨複姓歸宗,晉祠祀祖,為大祠中堂題“著存堂”匾額,兩側園柱題“東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陳郡嫡義,淝水將軍清風柳絮流傳江左文章”楹聯。時翰林院大學士李君標為該祠大門題“狀元進士世家之祠”匾額,清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第二次重建,公元2002年冬在原址按原樣重建,至2005年順利竣工。祠堂門前塑有一對石獅,大門上方“謝氏家廟”四個黑漆大字蒼勁有力,祠堂前廳掛有“狀元進士世家”的匾額,金光閃閃,廳兩側塑有謝安、謝玄半身坐像,整個宗祠,威嚴森烈,氣勢雄偉,充分顯示出一種勢耀顯赫與大家氣派。

徒弟在建明翁祠前測量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建明翁祠”系謝仕聰救駕有功以資紀念而建。據家譜記載,謝仕聰生於元末,自幼習武,喜漁獵,因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被封為海船總領。他不願從政,辭官回鄉,臨行皇上敕號謝建明,並建生祠以示褒楊。他不願受所賜金銀,朱元璋過意不去,就敕令他世世代代收取家鄉這條河的“江河稅”。至今,在“建明翁祠”的門樓上,仍可清晰看見各種浮雕,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

好風水有利於培育人才。楊依自古人才輩出,文武兼修,是寧都謝氏光宗耀祖的搖籃。謝氏家廟正廳柱聯“東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陳郡嫡義,淝水將軍春風柳絮流傳江左文章”佐證著古村昔日的輝煌。根據族譜記載,北宋有太守五郎公;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謝元龍(1204——1287年,名繼,號南塘,字晉卿)高中壬戌特科狀元;元朝有謝仲榮任贛州推察官;明洪武初年謝仕聰在九江用武功救駕(朱元璋)有功被封為海船總領、桅心千長;明萬曆年間,謝士章歷任廣東副使、雲南布政使;清道光五年,謝協華(1795——1870年,字廷綬)榮獲拔貢,欽加五品銜,曾任廣東充河道總巡,辭官後在楊依老家歷時三年親筆書寫《易堂原版》(該書收錄了寧都“六魏”文集),僱請工匠謝選青刻版2000餘塊,使寧都“六魏”文集流傳於世。

歷代楊依人效法先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人文薈萃。據歷屆譜載,這裡曾孕育出狀元1人,榜眼1人,探花2人,進士33人,舉人15人,貢生17人,登仕郎18人。他們中間授職知府10人,知州10人,知縣26人,布政司理問3人,通判3人,武職官員6人,學正3人,教諭4人,訓導8人,教授2人,刺史1人,主簿3人,兵馬司1人,翰林院檢查1人,巡捕都司1人。這些歷代知名人士,都是楊依謝氏家族的驕傲和楷模。

楊公風水重要傳人一一廖瑀與謝世南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代人才出。楊依謝氏後人牢記先祖家訓,子傳父教,人文蔚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國家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材。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楊依共有科(局)級幹部六十人,縣(處)級幹部十人,地(廳)級幹部1人。付省級一人。

全村三面環水。左水自坤申方來,環村自乙辰方緩緩流去,欲走欲留,甚是有情。自謝世南起,家族歷代傳承讀書人學風水,愚笨文化不高者不傳,以免害人害已,甚是低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