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海 這座城——當海軍遇見青島

這是一座以海著稱的城市,海軍自然就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

青島與新中國海軍的成長曆史有著密切關係,海軍的多個兵種都在此誕生、起步、發展。海軍的第一支驅逐艦支隊、第一所航校、潛艇學院以及航母入列後的航母基地、核潛艇基地,都在青島。截至目前,新中國共舉行了5次海上閱兵,除2018年4月12日的南海大閱兵之外,其餘4次都是在黃海海域進行,與青島有直接關係。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正因為青島有如此深厚的海軍積澱,人民擁軍愛軍,城市洋溢著濃濃的海軍情。

不妨讓小編帶您走進三個青島故事的場景中,體會青島的海軍情!

怒海輕騎!從青島啟航!

1951年5月,剛剛劃歸人民海軍、恢復生產不到1年的青島造船廠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在原有江河巡邏艇的基礎上,自行建造40噸左右的炮艇。

40噸,在如今早已習慣船舶千噸、萬噸起步的人們看來,顯得有點戲謔。但年輕的共和國只能靠它們,去守衛1.8萬公里的海岸線,海岸線之外,是頻繁騷擾的國民黨戰艦,和虎視眈眈的列強!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這個任務,落在了一個27歲的年輕人身上——1948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工程學院的江邁基。

江邁基面對的,是一個只能造木船的船廠,以及2個月前,江南造船所42噸炮艇建造失敗帶來的壓力。

與民用船舶不同,軍用船舶對船體強度、動力裝置系統、電力系統、通風系統、雷達的要求都更高,而且要配備火力強大的武器和指揮系統。江南造船所的失敗,就是由於設計失誤,船上難以安裝太重的武器,否則就會傾覆,致使火力嚴重不足,滿足不了國防需求。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現在,所有問題要交給身在青島的江邁基解決了。

在原解放軍4808廠高級工程師李永綱的記憶中,師父江邁基即使下班身上也帶著一本外文書。由於國內沒有技術積累,江邁基只能參考國外資料,為此他憑藉超人的毅力和學習能力,熟練掌握了英語、德語,參考國外炮艇的設計經驗,博採眾長設計中國炮艇。

船舶設計需要大量計算,在那個沒有計算器的年代,江邁基用圖板、三角板,曲線板、比例尺和計算尺,日夜不停地手工計算,算出了炮艇建造所需的一個個數據。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在江邁基以及所有青島造船廠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努力下,1951年7月,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43噸級炮艇在青島造船廠製造成功,總長21.73米、寬4.1米,最大航速12節,裝有一門日製“九六”式單管25毫米機關炮,一門美製“厄利肯”單管20毫米機關炮,以及一挺日製HO-103型12.7毫米重機槍,初步達到了海軍炮艇部隊的作戰要求。隨後,又有3條同樣的炮艇被製造出來,一併交付人民海軍。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沒能讓這項設計留下多少資料,甚至連張炮艇的照片都沒有。如今大家只能在海軍博物館中展示的“解放”號炮艇中,依稀看到那四艘小炮艇的樣貌,展示著那個艱難歲月,人民海軍奮發自強的堅定航程。

1957年新中國第一次海上閱兵,

地點:青島!

1957年8月1日傍晚,下榻在榮成路34號的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毛主席。原本住在迎賓館的毛主席是臨時起意,來找肖勁光司令員,瞭解新中國第一次海軍檢閱的籌備情況。就在這天上午,肖勁光剛剛完成了閱兵的陸上、海上演練,根據氣象條件,毛主席檢閱部隊的時間定在8月4日。

3個月前,在北京舉行的慶祝建軍30週年籌備會上,中央軍委作出決定:8月在青島舉行海上閱兵式。成軍僅八年的人民海軍第一次以水兵徒步方陣之外的形式接受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檢閱。而青島則以這樣一種榮耀的方式,再次走進了人民海軍的歷史。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為了迎接海上大閱兵,青島海軍基地幾乎進行了總動員。毫無疑問,在海上閱兵中擔當主角的是第一驅逐艦大隊的“四大金剛”:“鞍山”號(舷號101)、“撫順”號(舷號102)、“長春”號(舷號103)和“太原”號(舷號104)。當時這四艘驅逐艦是人民海軍噸位最大、戰鬥力最強的主力艦隻。它們是1953年黨中央從極為緊張的國防經費中撥出2億盧布專款從蘇聯訂購的。1954年和1955年,四艘驅逐艦相繼交付人民海軍,它們組成第一驅逐艦支隊,基地就在青島。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為全面直觀地展示海軍實力,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還親自率領我國自行裝配的護衛艦“昆明”號和另一艘軍艦由上海趕來參加閱兵。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與青島基地司令部一起研究擬定了閱兵方案,青島基地司令員馬忠全少將被任命為閱兵總指揮。

閱兵的時間越來越近,意外出現了——可能是因為從炎熱的南京趕到清涼的青島,氣候的變化讓毛主席染上了感冒,中央怕毛主席在海上檢閱中再受海風的侵襲病情加重,因此臨時做出決定,委託周總理代表毛主席和黨中央檢閱人民海軍。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8月4日早晨,肖勁光大將起得格外早。由青島海軍基地組成的軍官隊伍已整整齊齊地排列在碼頭上。9時許,肖勁光陪同周總理來到了海軍碼頭。檢閱完軍官方隊後,周總理等登上一艘木殼魚雷快艇駛出大港。

此時,膠州灣海面上,一艘艘艦艇和潛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所有艦艇全部滿旗致敬,指戰員列隊立正,接受總理的檢閱。周總理隨後登上了旗艦“鞍山”號。海上分列式正式開始:兩架水上飛機從旗艦右側滑翔而起,並搖擺著機翼向總理致敬。接著,潛艇編隊、獵潛艇編隊、快速炮艇編隊、魚雷快艇編隊依次駛過,海軍航空兵的殲擊機群和轟炸機編隊越過上空。最後,又進行了潛艇表演和航空兵跳傘表演。海上閱兵式歷時兩個多小時圓滿結束。

雖然因病缺席閱兵,但毛主席一直關注著閱兵情況,得知海上閱兵大獲成功,毛主席心情大悅,臨時接見了青島基地大尉以上全體軍官,並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1957年的海上大閱兵,不僅是共和國最高領導人對人民海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階段性成果的檢驗,更是中國海上力量的一次宣示。它宣告了中國正式結束了百年有海無防的歷史,宣告一支全新的,將改變世界海洋實力版圖的艦隊出現在了西太平洋的海面上。

核潛艇官兵的軍人情懷

1968年,中國首艘核潛艇開工建造,舷號401。經過兩年的不懈研製,1970年12月26日401艇正式下水。

那一天,是毛澤東主席的生日。從此,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我們完全有能力自主設計研製核潛艇。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深海大洋,401艇留下了難忘的航跡,也記錄了核潛艇官兵的軍人情懷。

1969年,海軍從常規潛艇支隊及護衛艦支隊等單位挑選36名艇員,作為試航員來到401艇上,這是401的“36棵青松”。他們隱姓埋名,一起經歷核潛艇試航試驗的一場場生死考驗。36個艇員就是36棵青松、36面旗幟,他們的精神也在一代代地傳承。

周同保是1981年從老家江蘇應徵入伍的,在青島潛艇學院經過10個月培訓後,分到了潛艇基地,1982年8月,成為一名光榮的核潛艇兵。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1988年夏天的一次任務,令周同保記憶猶新。當時,401艇在青島外海執行任務,在半潛狀態時,橫傾越來越大,初步判斷是水櫃出了問題,危急時刻,周同保攜帶助手接受了排除故障的任務。

據他描述,當時從艇上艦橋上到甲班上,海上風浪很大,艇在飄忽不定,左右搖晃。“我們經過仔細檢查一看,是8號水櫃的一個失事檔板,它的操縱桿脫裂了,所以說這個高壓氣向水櫃裡面供氣,水怎麼排也排不出去。”

危急時刻,周同保絲毫顧不得個人安危,打開水位檢查口蓋就鑽進去,裡面基本上都是滿水的。下去以後,整個人身子都泡在海水裡面,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修,他把這個操縱桿修復好了,艇正常浮起來。

这片海 这座城——当海军遇见青岛

2012年4月退休後,周同保又繼續留在艦上。他時常說,感覺這一輩子都沒離開核潛艇,核潛艇兵的精神不僅在他一個人身上體現和延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