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平均抽成19% 滴滴表示:除去各種費用,平臺倒虧2%

网约车平均抽成19% 滴滴表示:除去各种费用,平台倒亏2%

司機跑網約車每單被抽成多少,是各網約車平臺的敏感話題。作為行業巨頭,22日滴滴出行上線“有問必答”平臺,首次就網約車業務抽成多少,向公眾坦誠溝通。

滴滴網約車公司執行總裁陳熙表示,2018年第4季度,滴滴國內收取的平均平臺服務費率約為乘客實際支付車費的19%,但在除去司機獎勵、經營成本和支付手續費後,平臺每單平均還要倒虧2%。

滴滴網約車業務平均抽成為19%

從網約車誕生之初的瘋狂補貼,到如今平臺從每單中提取平臺服務費(即大家俗稱的抽成),網約車也從燒錢時代走向了健康發展時期。

作為行業巨頭,滴滴的平臺服務費備受外界關注。之前網上流傳稱,滴滴平臺上網約車每單抽成都在25%,甚至更高。22日,滴滴網約車公司執行總裁陳熙首次公開回應稱,在滴滴平臺上,受不同城市、訂單距離長短、時間長短、拼車與否等因素影響,每筆訂單會收取不同比例的平臺服務費。陳熙以2018年第4季度為例,滴滴國內收取的平均平臺服務費率約為乘客實際支付車費的19%。其中乘客支付的遠程調度費、動態調價、感謝紅包等幾類費用是全額給到司機的,平臺不收費。其中平臺服務費率有高有低,並不是每個訂單都統一收19%。滴滴平臺上費率高於25%的訂單和低於15%的訂單各佔20%。費率較高的訂單雖然佔比不高,但比較容易被傳播,使大家形成了一個印象,以為平臺每單(或者平均)費率都是25%。陳熙坦言,抽成的誤解,和平臺司機賬單顯示不夠清晰有關,目前正抓緊改善。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滴滴網約車業務19%的平均抽成,在全球網約車行業中並不算高。最近上市的網約出行平臺Lyft,其招股書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平均抽成為28.7%。在Uber招股書中,全球平均抽成亦達到22%。

曬賬單計算滴滴抽成後為何虧損

此前,有媒體曝光,滴滴2018年虧損109億元。有聲音指出,按照滴滴網約車業務在國內的單量,為何仍會虧損百億?

記者瞭解到,除了保持較為平穩低抽成外,滴滴網約車業務運營支出和花銷,實際上超過了平均服務費率。

陳熙在滴滴首期“有問必答”平臺上亦曬出較為詳細的賬單。記者看到,2018年四季度,滴滴網約車平均每單抽成19%,但是成本支出達到了21%(其中包括司機獎勵、業務經營成本、納稅、支付手續費)。也就是說,平臺每單網約車業務,滴滴要虧損實際支付車費的2%。值得一提的是,返給司機的獎勵佔總流水的7%,該部分資金用於鼓勵司機在出行高峰時段、需求旺盛的區域多接送乘客,用補貼激勵司機多勞多得、優勞優得,類似出勤與服務獎金。陳熙解釋,如果沒有平臺服務費來支持獎勵發放,就比較像大鍋飯,那高峰期和人群密集區就更難打到車了。

另外在業務運營上,包括安全保障、技術研發、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成本佔到總流水10%。陳熙表示,未來將力爭大幅下降經營成本和費用率水平,將堅持低毛利水平下持續運營,同時確保在安全和體驗上的投入。該賬單中,最後一筆支出是納稅、在線支付手續費等剛性成本,約佔4%。綜合計算,滴滴網約車業務第四季度,各項成本費用的總和21%(7%+10%+4%),高於平均服務費率19%。

陳熙在回答中提到,差額(2%)由滴滴網約車業務來承擔,這部分就屬於虧損,滴滴需要從之前融資獲得的資金中拿出一部分來彌補。作為一家企業,這種狀態無法長期持續,否則總有一天會因為資金消耗完而不能繼續正常運營。

在首期“有問必答”最後,陳熙坦誠,滴滴只有做到商業上可持續的運營,才能長遠地、更好地服務用戶和司機。但目前現實中,虧損仍是整個網約車行業的普遍現象。目前滴滴離“精益創業”還有相當的距離,在網約車之外,也有一些新業務正處於投入期,這也會加大集團整體的虧損壓力。滴滴正積極地進行嘗試,進一步優化費率,也會向廣大用戶、司機師傅以及公眾繼續徵求意見和建議。

鏈接

滴滴上線“有問必答” 搭建公眾溝通平臺

此次上線“有問必答”,系滴滴自2018年11月2日上線“公眾評議會”以來,推出的又一個公眾溝通平臺。“公眾評議會”目前上線了6期,其中第6期正在進行中。前5期分別針對乘客醉酒、車內空間歸屬、物品遺失、乘車實名認證、未成年人乘車問題展開討論向公眾徵集意見。

滴滴相關負責人表示,“有問必答”是滴滴傾聽用戶聲音、由相關負責人實名回答公眾關心話題的平臺。據記者瞭解,滴滴將會就日常收到的用戶意見、建議、批評和疑問向公眾進行公開答覆和探討,每期一個話題,用戶可在“有問必答”下方評論區和滴滴進行交流和討論。

大部分司機對抽成比例表示理解

從瘋狂補貼到抽成,很多司機最初都接受不了這樣的落差,但隨著網約車行業越發成熟,大眾對平臺抽成又有了不一樣的態度。對於滴滴網約車平均每單19%的抽成,記者採訪了重慶的滴滴司機。不少網約車司機都表示,對於滴滴的收成比例表示理解,“只有合理的抽成比例,才能讓整個行業長期、健康的發展下去。”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知名律師趙佔領向記者表示,滴滴作為一個平臺型公司,有服務器、人力等運營成本的支出,向司機端收取平臺服務費合理合法。收取比率的多少,不屬於政府定價,由企業定價,屬於市場調節價。他還表示,對於滴滴這種公眾型平臺而言,一舉一動都對大眾影響很大,通過“有問必答”“公眾評議”的方式向大眾溝通,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張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