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今日開幕 兩岸共同傳承閩南文脈

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今日开幕 两岸共同传承闽南文脉

廈門滄江三都瑞青宮舉辦保生大帝繞境巡安文化節。(通訊員鄭偉明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張珺、通訊員熊東帆)今天,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海峽兩岸的上千名信眾齊聚一堂,共同祭拜保生大帝。在此之前,兩岸文化交流又邁出先行先試的一步,4月20日,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換屆大會在海滄舉行。35名臺胞在這次換屆中加入研究會,成為正式會員,他們將發揮各自特長,助力兩岸在閩南文化傳承發展領域的交流融合。在海滄未來海岸社區工作的臺胞符坤龍當選為研究會的副會長,他表示,將力爭在兩岸文化資源對接、文脈傳承發揚上發揮優勢,有所作為。

深入貫徹惠臺政策 積極吸納臺胞加入

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今日开幕 两岸共同传承闽南文脉

海滄歌仔戲傳習中心的學員們演繹歌仔戲經典唱段《玉帶紫袍》。(通訊員鄭偉明攝)

吸納臺胞加入民間學術團體,這也是海滄貫徹國家“惠臺31條政策”的實際舉措。去年4月,廈門市頒佈《關於進一步深化廈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勵在廈門的臺灣同胞參與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臺灣文藝工作者可以進入廈門的文藝院團、研究機構任職或研學,可以加入廈門的各類文藝社團”“鼓勵臺灣同胞參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參與廈門的閩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申報市、區兩級閩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同傳承閩南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為落實該項措施精神,發揮臺胞的才能和作用,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在換屆籌備工作中,對其章程進行了修改,在入會條件中增加了“在廈工作、生活的臺胞可以申請加入研究會”的內容。

“相比大陸,臺灣地區在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先行經驗,而且臺灣跟閩南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具備共通的閩南文化土壤。”新一屆研究會會長林合安表示,希望通過吸納臺胞加入,借鑑臺灣的經驗做法,讓研究會的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

構建兩地交流通道 弘揚閩南文化精神

海滄不僅是設立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強的國家級臺商投 資區,也是閩南文化祖地之一,有“閩臺文化基因庫,海絲文化橋頭堡”的美譽,蘊藏著豐厚的文化資源,但海滄同時也是一座新興城區,建制沿革幾經更迭,文化傳承的脈絡譜系較為複雜和曲折,客觀上對文化資源的整理保護和闡發轉化工作造成了困難。因此,研究會成立後,在四年時間內承擔了大量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交流工作。

據瞭解,除了吸納臺胞加入,研究會還聘請廈門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龔潔、彭一萬、何丙仲、陳耕等為顧問和專家組組長,聘請楊渡、林谷芳、林安梧等臺灣知名學者、作家擔任專家組成員,構建起海滄與臺灣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道,增強兩地的文化互動和共振。同時,研究會還聘請來自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擔任專家組成員,並吸引了大批本土社區書院、非遺傳習中心、宮廟理事會、宗親理事會等民間文化機構成員以及文創企業代表、藝術家、文化愛好者等加入。

海滄臺商投 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曹放表示,相比其他民間學術文化團體,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打通了海滄和臺灣的文化圈層,打通了本土草根和學術殿堂的文化階層。這使得研究會的工作可以“接地氣,通天道”,共同弘揚“愛國戀鄉、敢拼會贏、開放包容、以智致勝”的閩南文化精神,進一步拓展閩南文化傳播弘揚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深化認同,增進情誼,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延伸閱讀

接地氣通天道走出文化自信的海滄步伐

4月20日上午,保生青草藥傳習中心在海滄慈濟北宮青草藥園揭牌。揭牌儀式上,我省唯 一一位以青草藥傳承享國務院津貼榮譽的黃鋤荒老師授徒傳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立志成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個由海滄區“臺助”參與推動成立的傳習中心,是當地眾多非遺項目傳習中心的其中一個,也是海滄區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大力推進閩南文化弘揚傳承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海滄區深入貫徹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對臺交流融合的責任擔當,落實國家“惠臺31條政策”,依託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平臺,營造閩南文化傳承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濃厚氛圍,走出堅定文化自信的“海滄步伐”。

重挖掘

運用名人資源為閩南文化代言

如果說閩南是中華文化的奇葩、揚名世界的熱土,那麼186平方公里的海滄就是這朵奇葩、熱土的縮影,更是閩南文化的“基因庫”。以顏思齊、周起元、丘菽園、林可勝等為代表的海滄歷史名人,近年來更多地與閩南文化聯繫在一起,廣為人知。海滄區還嫁接央視等平臺,將名人史料拍攝成影視作品廣泛傳播。其中,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獲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優作品,《海洋赤子——周起元》榮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獎。這些正是海滄區加強傳統文化弘揚傳承的重要舉措——挖掘本土名人資源,豐富閩南文化的內涵。

“可以說海滄的這項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走在前列。”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福建省旅遊學會執行會長、文史專家彭一萬表示,海滄的“名人”都是群眾耳熟能詳的鄉親,這讓百姓對文化的傳承更有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讓這項工作更有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海滄區還發揮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平臺作用,通過基礎性的挖掘工作,讓傳統文化的資源生動鮮活起來:編寫《紅色海滄》,極大豐富了海滄的革命史料;設立青草藥傳習中心、籌備北宮書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支持滄江古鎮保護性開發;裝幀製作古法線裝書籍,讓《周忠惠公傳疏》《金沙書院記》等得到很好的保護。不僅如此,研究會還組織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深入巷弄田間,考察記錄海滄的文化座標,並整理成冊。

“面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豐富歷史遺產,我們要懷著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挖掘整理、搶救保護的步伐。”林合安介紹,海滄將在深入挖掘名人和歷史資源的同時,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社區、群眾生活。目前,海滄已經在著力推動歌仔戲、送王船等特色閩南文化的傳承,區內一批中小學已紛紛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

重創新

多彩活動夯實民間文化傳承基礎

20日晚,在海滄市民廣場的貓耳朵劇場,舉行了一場以學生為主要演員的歌仔戲展演。這是海滄每週“戲曲進社區”的其中一場,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當地多個街道、村居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展演,這也讓閩南文化在民間打響了聲勢、重煥活力。

研究會副會長李碧蓮告訴記者,近年來,海滄區結合“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舉辦以“戲聚海滄·經典相傳”“歌詠中秋寄鄉愁·戲聚海滄慶團圓”等為主題的歌仔戲專場演出,還組織戲曲愛好者走進社區,舉辦了近20場戲迷沙龍活動。

接地氣的活動讓海滄在閩南文化的傳承上更有群眾基礎。如今,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每天的文化課堂、傳習中心每週的研習活動、全區每逢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活動,已經成為海滄群眾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在20日的研究會換屆大會上,海滄本土傳習中心、宮廟、宗祠等民間文化機構負責人作為本土草根代表,成為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展現出海滄在閩南文化傳播弘揚上的深度和廣度。

重融合

發揮本土優勢建立長效溝通渠道

作為文化薈萃之地,海滄始終充滿著豐富多樣的人文氣息,這也讓海滄在推動閩南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多了融合與交流的元素。

在這片土地上,保生大帝的民間信仰、閩臺送王船的風俗禮儀、海滄蜈蚣閣進香等活動,既充滿了濃郁的地方傳統氣息,也可以在臺灣、東南亞等地找到同宗同源的傳統習俗。海滄也立足設區的初衷,大力推動與臺灣、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建立起長效的溝通渠道。

近年來,以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海峽兩岸樂活節、漢字節、鬥茶節等主體的活動,發揮出兩岸民間交流溝通的橋樑作用。海滄還通過舉辦兩岸閩南文化夏令營、中馬送王船學術研討等活動,讓海滄遺存的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現代性、當代性,並積極發揮出融合交流的作用。

“臺胞加入是一個契機,讓海滄的閩南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多了一個窗口和資源。”林合安表示,將加大與臺灣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讓同宗同源的閩南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如此,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的平臺作用將得到更大發揮,“我們將結合海滄實際,加強隊伍和機制建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並將拓展地區和行業間的交流,形成一批成熟項目和特有品牌,為海滄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奠定深厚的基礎。”林合安說。

“今年是海滄臺商投 資區創立三十週年,這一系列活動和舉措,都彰顯著海滄在鞏固產業高地的同時,進一步邁向人文新高地。”海滄區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的海峽論壇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將與海滄臺商投 資區共同舉辦“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峽兩岸專家研討會,作為國家高層次的論壇,閩南文化的元素屆時將進行集中展示。

另外,海滄今年的文化領域工作也有不少重頭戲:6月將舉行開臺文化公園的開園典禮;新的金沙書院將於今年9月動工建設;海滄區今年還將繼續著力推動滄江古鎮的保護性開發建設工作,逐步將其打造成“海絲第一小鎮”。

相關

借塵封舊物

講歷史故事

海滄“閩臺僑鄉舊影展”開展

作為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的重要配套活動,廈門海滄“閩臺僑鄉舊影展”於4月20日在海滄區文化中心開展。本次展覽通過大量與閩臺文化、僑鄉文化息息相關的老照片、老圖片、老物件、老傢俱等元素,原汁原味地呈現近代閩南風物變遷和東南亞華僑生活的圖景。

據瞭解,本次展覽由海滄區委宣傳部、海滄區社科聯、海滄區僑聯、海滄區臺港澳辦公室共同指導,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展陳方式以場景佈置和可移動圖片布展為主,展陳內容分為“閩南舊影”“臺灣舊影”“東南亞舊影”“舊地圖舊影”“民國閩南華僑家居展”等五大板塊。

其中,“閩南舊影”通過徵集來的閩南珍貴歷史圖片和照片,記錄了大航海時代背景下閩南地區的歷史變遷和族群記憶;“臺灣舊影”通過老圖片記錄了明清檯灣社會的風貌變遷,與閩南地區形成生動的關聯性對照;“東南亞舊影”用一批百年前中國人在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生活的老照片,呈現了閩南地區幾代人在東南亞華僑篳路藍縷、白手開拓的群像;“舊地圖舊影”通過數百年前測繪的閩臺地區的老地圖,重現當年臺海兩岸的地形、水文、航線等信息,也證實了西方殖民者對中國的覬覦和野心;“民國閩南華僑家居展”通過展出清末到民國時期閩南華僑使用過的家居用品,展示了他們躬耕開拓、不忘故土熱愛生活的赤子情懷。

海滄臺商投 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滄是閩南文化祖地之一,也是著名的僑鄉,與臺灣同胞和東南亞華人社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繫。此次“閩臺僑鄉舊影展”不僅展示了包容開放、文明自強的海滄人文精神和源遠流長的閩南文化內涵,同時也向海峽兩岸同胞乃至海內外的華僑華人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生命力,讓大家共同重溫心相繫、血相融的骨肉親情和濃濃鄉愁。

名片

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

廈門市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是主要由廈門市及海滄區研究閩南文化、歷史、文物、民俗、方言的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地方群眾學術團體。自2015年5月成立以來,研究會致力於閩南文化的蒐集、整理、研究、宣傳、出版、培訓、傳播、傳承以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等各項工作,旨在團結海滄區及相關地區的閩南文化研究者,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學地建立閩南文化的理論構架,推動閩南文化的保護、傳播、傳承和現代發展,促進對臺、對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共同弘揚閩南文化。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