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渡,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四位將領在抵禦金軍南侵和鞏固保衛南宋政權的過程中居功甚偉,被譽為“中興四將”,岳飛和韓世忠都是百戰沙場的抗金名將,威名赫赫,張俊與金軍有過幾次交戰,有勝有敗,不好評價,四位將領中,唯獨劉光世最為另類,此君每次迎戰金軍,幾乎都是用後背接戰,即使出看家本領——三十六計走為上,所以,被人們戲稱為“長腿將軍”。

在抵禦外敵入侵的戰場上,劉光世屢戰屢敗,戰績慘不忍睹,有些時候,甚至還沒有見到金軍,劉光世的部隊就已經潰退奔逃,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軍一萬鐵騎奇襲揚州,前鋒500騎兵已經突進至天長縣,劉光世奉命率領數萬御營兵馬阻擊,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劉光世的部隊還沒有遇到金軍就已經潰散而逃,導致揚州城門戶大開,正在城內享樂的宋高宗接到報告匆忙逃走,落下了無法生育的毛病。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中興四將畫像局部,右二為劉光世

劉光世雖然外戰無能,可在平定盜賊、土匪等內亂的戰鬥中,表現倒還可圈可點,但也有例外,一次,在圍剿悍匪李成時,劉光世忽發奇想,要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差點丟了性命!

這是怎麼回事呢?還是要從李成說起。

李成,字伯友,是河北西路雄州歸信(今河北雄縣)人,以勇悍著稱,曾加入宋軍,擔任弓手,據說能挽弓三百斤。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金軍南侵後,天下大亂,李成招攬了大批部眾,以陶子思為軍師,在京西北路一帶流竄,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成為南宋初期最臭名卓著的一夥悍匪!

倒行逆施的李成,自然引起南宋朝廷的注意,宋高宗派遣檢校少保、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劉光世率軍圍剿。

劉光世以部下將領王德為先鋒,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驛口橋擊潰李成賊眾。

初戰告捷,劉光世得意忘形,認為遇到了軟柿子,於是,竟然開始了作死表演:接下來的戰鬥中,劉光世脫掉甲冑,換上讀書人的儒服,也不騎馬,直接站在青蓋下指揮部隊作戰,史書上稱“光世以儒服臨軍”。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宋朝建國以來,始終秉持重文輕武的國策,文官地位遠遠高於武將,所以有武將通過文士打扮來附庸風雅,並不罕見,但也僅限於和平時期和非戰場上,在兩軍交鋒、箭矢如蝗的戰場上,還是頂盔摜甲更為保險。

劉光世此舉,很有可能是在模仿一個人、一位先賢!

歷史上不披甲冑指揮作戰的人物可謂鳳毛麟角,其中最出名的大概就只有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了,一生先後六次領軍北伐中原的諸葛亮,事必躬親、積勞成疾,身體羸弱,不堪騎馬,更不堪身負鎧甲,所以始終乘車,穿便裝,諸葛亮是讀書人出身,應該會經常身穿儒服,北伐中原時,也很有可能如此。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諸葛亮劇照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韋睿同樣身體羸弱不能騎馬,每次都是坐在轎子裡,手持竹如意指揮戰鬥,梁軍在韋睿的指揮下,作戰勇猛,韋睿威震敵膽,被敵人稱為“韋虎”,韋睿作戰應該也不穿甲冑,但韋睿是較為冷門的歷史人物,名氣遠不如被“詩聖”杜甫譽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臥龍。)

劉光世此時穿儒服、不騎馬的行為,極有可能是在模仿諸葛亮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先賢。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諸葛亮的形象,通常都會手持羽扇,估計也就是當時外出平亂軍中物品短缺,不然,劉大將軍接下來恐怕也會找來一把羽扇,輕搖幾下,再模仿諸葛亮的口吻說上幾句開場白,痛痛快快地過一次臥龍先生的癮。

可笑的是,劉光世的模仿秀並沒有為他帶來好運!

李成遠遠的看見宋軍中有一位穿著白色儒服的傢伙在青蓋下搖旗指揮,估計這個傢伙就是宋軍主將劉光世,於是集中力量攻擊那裡,一陣激戰之後,李成的部下擊潰宋軍,並將青蓋團團包圍。

劉光世裝逼不成,反而身陷險境,就在其命懸一刻之際,有“夜叉”之稱的王德將軍奮勇當先,帶領部隊殺破重圍,與劉光世會和,又一馬當先,殺開一條血路,潰圍而出,劉光世終於得以脫險,史書上稱“德潰圍拔光世以出”。

和岳飛齊名的將軍,在戰場上模仿諸葛亮,卻差點丟了性命!

宋高宗劇照

裝逼失敗的劉光世惱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李成者,就以其官爵與之,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宋軍士兵奮勇爭先,連戰連捷,擊敗李成匪軍,還活捉了李成的軍師陶子思,李成則率殘部逃脫。

李成後來走投無路,向南宋投降,被封為舒州、蘄州鎮撫使,不久即叛投偽齊,後來隨金軍南侵,被岳飛暴揍,為岳家軍貢獻了數千匹戰馬,成為岳家軍中戰鬥力最強的背嵬軍的“運輸大隊長”。

劉光世也因平定李成的戰功被宋高宗加封為檢校少傅,後來又加開府儀同三司、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升江東、淮西宣撫使,“沉酣酒色,不恤國事”的劉光世遭到張浚等人的彈劾,罷為少師、萬壽觀使。去世後,被追封為“鄜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