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魯迅已死80多年,但是他的精神去留,依然牽動人心。昨日愚人節,一篇題為《關於“去魯迅化”現象的思考》的學術論文,刷屏朋友圈,再度引發了很多爭議。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今天的刷屏文章

古有孔子,今有魯迅。魯迅絕不僅僅只是一介作家,也還凜凜猶生。他那些文字,雖然都是應時的投槍匕首,但是有心人今天讀之,還是會有很深的體會的。所以,時至今日,還有無數的人,或視其為大敵大患,或敬其為精神偶像。

我記得,頭條名人方舟子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胡多為偽君子,罵魯必是真小人”。他生平寫了一堆書,都沒人看,唯獨這麼一句訓話倒是流傳很廣。這大概也能說明,此話代表了眼下很多人的心聲吧。在他的意見中,魯迅差不多就是聖潔的化身,但凡和他過不去的,就是無恥宵小。 一個疑似外國人,竟能如此禮敬我中國前賢,其國際主義精神倒也是感人至深的。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拾起包袱,漸漸遠離教科書的魯迅

雖然,我是沒罵過魯迅的真小人,對他的話,也有著愚不可及的不以為然。但如何看待、進而“處置”魯迅,確實是一個可以上升到民族性高度的問題。


就主流環境而言,魯迅在中國,一直都是很大的話題。他生前身後,清光四射,始終擺脫不了政治的糾纏。 曾經有數十年,他被人借用扶上神壇,萬眾矚目,沒有任何人膽敢非議一二。而在同時的對岸他又是被封殺的對象。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1980年代以後,他才慢慢走下神壇。到了90年代,其實各方都對他的態度轉向冷淡,甚至有些迴避,完全消極處理。入選教科書的文章該撤的撤,關於這個人能不提的也不想再提,透著一股曖昧的冷漠。

本來,問題本該沒有爭議的:魯迅文字的思想高度在於“立人”,而他拳拳在心所要“立”的,是自由思想,是獨立人格,是個性發揚,是文化尊嚴。這些,都是他文章、著作中人文價值的核心所在,也應該是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應該重心挖掘的本質追求,不能因為它有深度,就以“較難理解”為由而盡行剔除。要說閱讀“有障礙”,古文還更佶屈聱牙,然後要一概絞滅嗎?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不過,仔細想想,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天下已定,畛域分明,曾經闊氣的只想安穩,正在闊氣的要維持現狀,魯迅那樣的思想,就知道批判,就知道改革,就知道揭疤,整天投槍匕首喊打喊殺的,你說歷史上會有牧民者喜歡嗎?我們今天讀魯迅,依然會覺得他好像還活在我們當下的中國,他對現實問題的理解和批判,言猶在耳。

大概也因此,在盛名依然的表面下,另一方面, 魯迅彷彿真的被歷史和現實有意凍結了。不再與“聖教同源”,不再是“為王前驅”。所以,倘要真的深入討論“為什麼那麼多人黑魯迅”,為什麼要“去魯迅化”,我覺得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對魯迅的好惡表達,你若認為是某些個體推動的結果,那就是用簡單的邏輯和思維去考慮中國問題。魯迅聲名的升降起伏,永遠都無法擺脫政治之索的羈絆。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我們的文化,常常是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也如斯。古人所謂“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世事如此,魯老走下神壇,甚或受點冤屈,是必然的。誣否且不論,這是一個有關輿情、世情、人情的總歸因。


但是,至於到具體環境,有人不喜歡魯迅,覺得他讓人不舒服,甚至動輒謾罵他,誣琢誣謗,也是人之常情。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人類至今還沒有一個名人,可以讓所有人愛戴,不受點不白之冤。一輩子做好人都做到耶穌那份上了,不還是被釘在十字架上。有人歡喜有人罵,反倒是社會多元、開明的好事。這些個體的人,不喜歡魯迅,據說還會黑他,追溯原因,無非要麼是逆反心理,要麼人云亦云,要麼是隔膜所致,要麼是立場差異,要麼就是有意顛覆過去武斷而強迫的話語方式,不出此五種。

要說“別有用心”,倒是說不上的,因為魯迅近20年基本就是意識形態的邊緣人物,要靠黑他達成某種“居心”,相當於專程跑去荒山野嶺拐彎抹角兒放一個小小的煙霧彈,我倒覺得不是黑魯迅的人有什麼毛病,而是還會這麼想、還一腔悲怨的朋友不免戲精附身,腦子太煞費周章了。這等人,平日裡有人和他看法相異,就有刺股之痛,就要嚎喪指人為反動逆黨,其猜疑陰險的“居心”倒是深溝高壘,正與魯迅思想相反的。天下多事,也往往源於有人偏好誅心大法,以己律人以理殺人。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真的,有人不喜歡魯迅,甚至罵他,真的不需要你玻璃心急火攻心。任何公民,對於一個已逝作家,是愛是憎,或吹或黑,都是他的權利——我們小民的思想言行有這個自由裁量權利其實也不過才40年,沒必要急脫脫跪迎奉還。一個民族的名人,即便到了偉大的程度,有人真心愛戴恭維固然是皆大歡喜,但是若能容許有人不問青紅皂白挾有仇隙碎話幾句,罵罵幾句,也許更能見出文明、自信、成熟與寬容吧。況且,諺雲“樹大自直”,我也沒見過歷史上有名副其實的名人是可以被罵倒的。

也就是說,黑魯迅,當然挺無聊,有傷口德,但也不是多大的事,沒必要上綱上線。如果有人討厭魯迅,你非得強迫人家愛他;亦或你崇拜魯迅,偏偏有力量命令你不得如此,其實才真算是問題。


魯迅是非被黑,是否被剔除,是否被愛戴,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浮名虛譽之事。更為核心的是,魯迅所提出的中國問題是否已經解決,魯迅其人的精神是否傳續下來。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更該留下經濟效益,還是留下精神遺產?

我們遵奉一個作家、思想家,重點不是去膜拜這個一個人,去竭力肅清所有關於他的非議,人家肉身已滅墓木已拱,把他喬裝打扮的再完美靚麗也沒多大意思。這種表皮淺薄的偶像崇拜,看似忠心耿耿,其實無知無趣,只是時代流行色的一個俘虜,甚或說的嚴重點,不過就是在玩弄。

魯迅從不試圖收編粉絲,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國人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你可以獨立地對他作出自己的判斷,可以稱讚他,可以信服他,可以批評他,可以否定他,他不會介意這些。我們讀魯迅,最終目的也是走出魯迅,更走出他當年為之絕望的現代中國。所以,魯迅即便被黑的裡焦外嫩,我也沒覺得有什麼,身後是非誰管得,不朽的終究不朽。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也就是說,我們遵奉他,核心在於繼承他的精神,想其所想,思其所思。比如他的那種溫情,那種愛意,那種悲憫,那種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比如他那種批判的獨立意識,那種直面中國現實問題的勇氣,那種不斷警惕我們在選擇中不要樂於當奴隸的吶喊等等。

愚人節朋友圈刷屏,如何理解“去魯迅化”,甚至黑化魯迅的輿潮?

去留總關情

我們學習了,意識到了,繼承下來了,進而以魯迅為參照,關注現實,改變現實,其實才是感受魯迅、閱讀魯迅、研究魯迅、尊重魯迅、最後超越魯迅的核心要義。

午,刪改後重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