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王若云


猪肉在古代也可以说是紧缺之物,普通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肉,而那些权贵官僚们就不同了,他们有钱有势,自然是餐餐大鱼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赏赐给亲近的大臣和侍卫一些猪肉,而这些大臣表面上是谢主隆恩,可内心是一肚子的嫌弃,出了宫门就将它给扔了,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朝廷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要用到许多猪肉,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会把这些肉赐给大臣们分享,在祭祀前,皇宫的厨师们会把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块一大块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调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锅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没有血丝就捞上来,这就是所说的白切肉,没盐没酱油没滋没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将这些肉端上来给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卫将领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献给皇帝、皇后和妃嫔们,而比较肥的大片肉就赏赐给臣子们,臣子们接到皇上的恩赐,一个个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万岁谢主隆恩,眼里看着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


古时候大臣们对皇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不敢表现出任何的不尊敬,对皇帝赏赐的东西都要供起来,赏赐的猪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着酱味、和着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们和侍卫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这些直接吃。

乾隆执政时期清朝国力可以说是鼎盛时期,官员们早已习惯了山珍海味,这大块的猪肉虽然是熟的,但是没有加任何的调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赐给的毒药也要喝下去。

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监督下吃得一干二净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责罚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来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吃饭的脑袋就丢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聪明的侍卫就应招撤招,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吃这种白切肉的时候,就悄悄的在怀里揣一打糯米纸,这些纸已经用咸盐酱油十三香反复浸泡晾干,用这样的纸包着肉来吃,热乎乎的肉浸润了纸中的调味品,自然有一番风味,但如果被皇帝发现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小心的,那些大臣们可就不敢了,因为他们的衣袖里要装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来十三香的味道来,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因此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乾隆爷有时候也喜欢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犒赏他们,大家都知道,猪肘子可以说是整个猪身上最肥腻的地方了,真是要让一个人吃下肥到流油的猪肘子的时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

乾隆估计也认为猪肘子太大了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就允许他们带回家吃,半生不熟的猪肘子比肉还难煮,皇帝说是让大家带回家吃,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没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这些难以下咽的猪肘子,大臣们看着就烦,等下了朝,一出宫门就都给扔了。


说是扔了,但也不能乱扔,这毕竟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谁敢啦,他们都送给了纪晓岚了。

纪晓岚跟清朝的皇帝一样都喜欢吃肉,据说他一壶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纪晓岚喜欢吃肉、会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给他吃好了,纪晓岚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纪晓岚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轿子上,大口大口的啃着猪肘子,满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焕发,好不自在。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吃不起,富人吃不下,许多东西就白白的浪费了,这就是腐朽社会的写照。




遗产君


把皇帝赐的猪肘子扔掉?这是不可能的,借给他们十个脑袋也不敢,不但因为这是皇帝赐的肉,还因为这种肉不是普通肉,是清朝皇室用来祭祀祖先的。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满族有很多特殊风俗,其中一个就是祭祖。


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时,给祖先上供的菜品中有一个叫“胙肉”的,用猪肥肉制作,做法是用一大块肥的流油的猪肉清蒸或水煮,不加任何佐料、调料,煮出来什么滋味都没有。

清朝皇室还有一个风俗,他们认为“胙肉”是祭祖用的,是十分神圣宝贵的,祭祖完成后,这些宝贵的“胙肉”不能浪费,所以有些皇帝会把“胙肉”分给皇室宗亲、贵族大臣,以示对他们的重视,也就是说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分得这些“胙肉”的。

要命的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胙肉”还必须当面吃掉,不能拿回家去加上佐料再煮,更不能不吃——这可是皇帝御赐圣品,谁敢不吃?不想活了?

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每逢过年给老祖宗上供,必备的就是“胙肉”,一大块肥腻的猪肉放在碗里当供品,但用完以后即便要吃掉,也要重新烹制后再吃,否则根本无法入口。

如果有人不吃皇帝赏赐的胙肉,会有什么后果?

正史上没有此类记载,但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中有此类情节,说的就是乾隆赏赐纪晓岚吃胙肉,纪晓岚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硬捱着吃上两口,清宫戏也有类似情节。

所以说,皇帝赏赐大臣“胙肉”,有的大臣不吃,反而一出宫门就扔掉的故事不可能存在——除非当事人不想活了,想被皇帝做成“胙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清朝是一个几十万满人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这几十万人是清朝建立的根基,而在这几十万人的统治之下,清朝还有着数亿汉人国民生活着。

几十万与数亿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正因为这种本身人口的稀少,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时刻产生了一种危机感,生怕自己会被关内的汉人赶回他们的东北老家,所以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他们生怕一个行将踏错,自己就会走上一个万劫不复之地,因此在这种危机感以及各种应对措施下,就使得清朝很少出现各朝各代都经常有的昏君。

清朝每一个皇子小时候的学习生活都是非常艰苦的,他们除了要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语言之外,他们还要练习各种射箭、骑马技艺的,在长大一些之后,更是要随同皇帝一起参与各种围猎。

而他们这么做主要跟他们忆苦思甜的想法有关,为了时刻警醒着自己,他们还会用另一个方法来追忆他们的祖先。

清朝的胙肉以及皇帝赏赐的胙肉原因

在清朝每次有皇家祭礼的时候,他们都会杀一整头猪,然后直接用开水把这整头猪给煮得半熟。

在这整头猪被煮的半熟之后,就会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这些猪切开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分给参与祭祀典礼的王公大臣、武将侍卫们 ,而这些肉被我们称之为胙肉。


然后在没有任何调味料的情况下,这些被赏赐到了半熟肉的人就必须得生生吃下这些肉。

而之所以只把肉煮得半熟、不给任何的调味料,则就跟我们上面所说到的忆苦思甜想法有关。

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在东北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渔猎民族,在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他们想要获取食物是非常困难的。

即便获取到了食物,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所吃到的食物经常是半生不熟的。

清朝皇帝为了更好地追忆他们祖先的艰难,因此才会经常在各种祭礼中向手下人赏赐这些胙肉。

猪肘子说法的不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我觉得提问中所说到的现象在清朝是根本不可能会发生的。

这个提问有说到乾隆皇帝会在祭礼上给手下大臣们每人赐予一个猪肘子,而这些大臣们在获得皇帝赏赐予的猪肘子后,并不会将其吃下,而是在出了皇宫后将其直接丢掉。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着巨大漏洞的,首先,清朝皇帝不会给每一个大臣们都赐予猪肘子。

当时皇帝们赐予的是一头猪的各个部位,有的人可能分到猪头皮或者猪尾巴等其他的部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猪肘子。

而在朝廷的众多大臣中,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大的运气获得皇帝赐予的肉。

当时能被皇帝赐予肉的人大多数是皇帝身边最为信任的侍卫或者他最为看重的武将们,其他人则就是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兄弟们。



当时在朝廷的众多文人大臣中,除了极少一部分非常受到皇帝看重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这些肉的。

还有就是根据正史的记载,这些胙肉是不可能会被人们带出皇宫外的,他们在获得皇帝赐予的胙肉后,必须得在皇宫内、在祭礼中吃完这些胙肉才行。

试问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谁敢冒着杀头风险丢掉这些皇帝赏赐的肉?

关于乾隆皇帝的胙肉故事以及底下人的应对方法

在正史上有记载乾隆小时候直接吃下了雍正给他的一块胙肉而受到了雍正皇帝看重的事情。

而在乾隆成为皇帝后,他曾经给自己的一个儿子赏赐过这些肉,不过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肉半生不熟、还没有佐料的原因,所以拒绝了吃乾隆皇帝赐下的肉。

而当时因为他的这个举动,乾隆皇帝发起了巨大的怒气,说出自己都能吃得下,你一个皇子竟然不敢吃之类的话,以此来痛骂他的不孝。

虽然乾隆皇帝当时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处罚,但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未来的皇帝之位必然没有这个皇子的一席之地了。

根据以前某本美食书籍的记载,因为这些肉实在难入口而手下大臣们碍于皇帝在前又不得不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吃这些肉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正因为感受到了这些大臣们的痛苦,皇宫里才有一些专门负责打点膳食的人想出了一个方法。

他们会将一种特殊的草纸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好几天,在这些草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如果这些大臣们提前有给过他们好处的话,那他们就会在给这些大臣们上肉的时候,给他们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然后大臣们就可以将这些草纸中的酱油沾到肉上,直接将其吃下去了。

所以说皇帝赏赐大臣们的并不只局限于猪肘子,他们所赏赐的包含了猪的各个身体部位,这些被他们赏赐的肉被称之为胙肉,是一种半生不熟、难以下口的肉,而清朝皇帝之所以赐予这些肉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想表达一个忆苦思甜的态度。


孤客生


严格来说呢,这片油腻腻的肥肉,我们现在叫祭肉。顾名思义,祭祀用的,如果题主看过纳兰容若传的话应该能看到这一段的描写。涉及祖宗祭祀,皇上恩赐,你给他8个胆,他也不敢不吃。但是据野史说:那个时候被赏赐祭肉,被赏赐的人手里会拖着一快方帕,也就是手帕,然后假装把祭肉送到嘴里吞进去,实际上是肉还在方帕里。虽然这么做是欺君之罪,但是很多娇生惯养的八旗子弟,还是冒着危险这么做了。具体细节我无从考究,但是根据一些资料还是可以相信关于我说的祭肉吃法有六七分可信的。

注:我本人是满族人,什么旗不知道,反正不是什么有用的东西。前文中我说的资料就是家里传下来的家训及只有我往上四代的族谱。所以真实性还请各位看官不要怀疑。不过这些事儿都是老黄历了,当个笑话看一看,笑一笑就可以了。


DJ云皓


乾隆分的应该不是什么猪肘子,而是祭祀用的祚肉。祚肉是猪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天地和先祖之后才拿来吃的。大典祭祀猪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没有任何调料。。记得《延禧攻略》的剧中傅恒就是因为吃祚肉蘸盐被宗人府抓了,蘸点盐都这么严重,更不用说你扔掉或者吐出来了,那是要砍头的,所以大臣们对这种无味的猪肉十分嫌弃,不能接受。当然皇家的这种肉也不是什么大臣都可以吃的,吃肉也就分三流九等,什么位分就只能吃什么部位的肉,好东西分完了才能把其他的分下来吃。比如猪后腿上的肉最好,是皇帝才能吃的。其它的肉分下来,各位大臣就各显其能了。有的爱吃,有的不爱吃,咱们办?皇上赏赐,必须谢恩,而且还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皇上,圣人和上天的大不敬。办法呢据说,将一种特殊的糯米纸,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几天,当糯米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然后,大家就都晓得了,心照不宣的就吃肉时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有点盐味也不用那么痛苦了。扔掉丢掉恐怕没人敢那么明目张胆。


下雨啦16


提起猪肘子一般都让人想起过年大菜,它香味浓郁,肉质细嫩,肥而不腻。乾隆皇帝也会时不时地赏赐给大臣们一些猪肘子,可是大臣们出了宫门会把这些肉扔掉,扔掉“皇帝的赐品,冒着惩罚的危险,这些大臣该是多么讨厌这样的肉啊。

原来这些肉不是一般的肉,是乾隆用来祭祀的肉,清朝祭祀的日子比较多,据《钦定总管内务府则例》记载,清朝每年要在前殿大祭26次,后殿祭祀33次,不定期临时祭祀至少5次。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醒后代要饮水思源,居安思危。清朝祖先生活在寒冷较长的东北地带,他们辛勤劳作,生活艰苦,常常食不果腹,能吃上不熟而且没调料的肉就不错了。所以清朝皇帝们为了不忘祖,常常祭祀,分吃祭肉。

乾隆祭祀时要在坤宁宫前宰杀几头大猪,用白开水煮熟肉的表面,里面依旧有生肉和鲜红的血水,这些猪肉里不能添加任何的调料,(他们认为如果放调料就是玷污神灵,玷污祖先) 这样的白肉被称为“胙肉”也叫“福肉”。谁要敢玷污“胙肉”要受刑罚。



皇帝带着皇子、内外藩王、贝勒、大臣、皇后、地位尊贵的妃子(皇后,妃子们必须素颜,素装)、六部正卿等等,祭祀完毕后,将祭神的肉分给大臣、侍卫们一起吃,这叫“受胙”。


开吃前皇上要面北而坐,各位王爷,大臣身穿祭祀服向皇上行礼,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按身份地位的高低分吃肉,和皇上一起吃这样的肉是大臣们无上的荣耀,他们必须表现的感激涕零,但是吃这样的肉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何况这样的生肉一年得吃60多次,还绝对不能表现为难吃的样子,反而吃的越香越受皇帝高看。当年雍正选择太子的时候,就分给他所有的皇子一人一个大肘子,就是这种不熟的肉,只有弘历(现在的乾隆)非常津津有味的吃完了,雍正非常满意,一步步把弘历立为太子。


有些聪明的大臣就在手帕上,或者糯米纸上灌满食盐酱料,大胆一点的就用这些托着肉吃,小胆的就用这些东西擦嘴,吃一口肉擦一次嘴,也能勉强下咽,乾隆把吃不完的肉分给大臣们。出了宫门这些大臣们的就放开了胆子,他们知道纪晓岚非常爱吃肉,干脆“借花献佛”纷纷把肉扔到纪晓岚的轿子里,纪晓岚怕肉扔掉在轿子的木板上弄脏了肉,就会用衣服去接这些肉,一阵子下来,衣服上油腻腻的很搞笑。

还有一些大臣看到街旁的饥民就把肉直接给了他们。

“百善孝为先”清朝祭祀分“胙肉”,体现了对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浓重的孝道文化的传承。


小姐姐讲史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苍,故俾承福受胙也。”



提到猪肘子,大家可能立马就感到食指大动,垂涎欲滴。但是在清朝,一个皇帝赐予的猪肘子,却会被官员们所嫌弃?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就是出自上面的文献。

当年雍正夺得皇位,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所以到了乾隆的时候,他不想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因此想提前指认皇帝。于是在乾隆十岁的时候,他叫了一群皇子,给他们一人一份胙肉。然后让他们所有人吃下去,可是只有乾隆吃的时候面无表情,其他的几个皇子都差点恶心的要吐。

这里的胙肉就是我们的猪肘子,只是这里的猪肘子都是生的。当时清朝已经建国一百多年,基本上皇子都是处于享福的状态。这个时候雍正想来试验他们一下,看他们有没有忘记先辈的不容易。因此也正是乾隆吃的猪肘子,让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然后我们再说回大臣的事情,为何为何这么大胆扔掉这些?首先皇帝赐予他们的猪肘子,肯定有他们十分不满意的地方。否则他们也不至于冒着被皇帝发现甚至杀头的危险,丢掉猪肘子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难吃!

他们的做猪肘子的方法很直白,一开始会先杀一整头猪,然后直接用开水把这整头猪给煮得半生不熟,吃着一半可能还带点血丝的那种,想想就反胃。在这整头猪被烫的半熟之后,就会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这些猪切开成一片片肥瘦相间的肉,分给自己的大臣们。

然而像这样的猪肘子,在清朝那大臣看来,都不像人吃的。人家高官大臣啥山珍海味没吃过?这样的猪肉自然是吃不惯的,当然只能丢掉啦。但是皇帝吃的比他们还好,难道皇帝也忍心吃得下去吗?皇帝其实也吃不下去,但是必须得吃,因为这是清朝的一个传统。


这个猪肘子在历史记载,是有来头的。清朝在那时候,是由满人建立的。而清朝大多数都是汉族,是起码几亿的汉人,而满人就只有十几万。这数量上的巨大悬殊,让人家当皇帝的肯定是没有安全感。万一皇帝一个不小心的举措得罪了人家几亿的汉人,那还得了?这皇帝还做不做了?

所以有着上面的这种压力存在,清朝很少出现各朝各代都经常有的昏君。清朝除了关外时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丰、同治和两位不掌权的皇帝稍弱一点外。我们发现剩下的也几乎没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无心治国的皇帝,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或是几十年不上朝导致皇权旁落的情况。

清朝的皇子小时候生活都是很刻苦的,他们除了要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语言之外,他们还要练习各种射箭、骑马技艺。吃这个猪肘子,就是为了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祖先生活的艰辛,不忘初心。


清朝的祖先是生活在那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他们想要得到食物是一件特别艰辛的事情。而就算费尽千幸万苦得到了食物,也因为当时的条件艰苦,也没办法吃到什么好吃的食物,他们所吃到的东西经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像猪肘子差不多。

清朝皇帝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们祖先的艰难,所以就会经常在各种祭礼中向手下人赏赐这些猪肘子。而这时候,人家无辜的大臣又不知道你们这些皇帝为什么这么会玩,他们平时吃惯了那些美味佳肴,哪里还能吃的下这些东西。

进一次皇宫,肚子就得遭一次罪,毕竟是皇帝赐予的猪肘子,是毒酒你都得谢恩,有谁敢违抗?所以这些大臣们表面上是笑脸相迎,吃的是不亦乐乎,其实早就已经叫苦不迭了。对于这些猪肉,能扔掉的自然再好不过。但是人家皇帝一高兴了,就即兴让你当面吃几个猪肘子,你敢不吃吗?


天无绝人之路,就有人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他们会将一种特殊的叫做糯米纸的,放在酱油里面浸泡上好几天,在这些糯米纸被酱油完全浸透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

这个方法一时兴起,每个人进宫时身上都得有这么一些糯米纸。吃肉时就给他们的肉上放上一些这样的草纸,然后大臣们就可以将这些草纸中的酱油沾到肉上,直接将其吃下去,也不用那么痛苦了。


史之策


你听谁说扔了的,没人敢扔,半生的,不太好吃,但我觉得味道还行,以前都是冬至拿回家,有一次我跟金华火腿放一起,味道不错,但是吃不了,我攒过好几个。其实这东西之所以会给大臣是有讲究的。将上坟或敬天过后剩下的贡品分给人吃是福分。是先人或神仙对我们的疼爱,北方某些地区到现在还有这个风俗。一是图个兆头,二是以前物资少扔了可惜。其实圣上给的这些东西还是要的人多,主要的还真不是为了肘子,关键是乘肘子的盘子,天坛祭天用的盘子是专用的,祭天后要把肘子移到宫廷里的盘子然后用食盒分给诸位,宫里的物件再不起眼放民间也值大钱,都是内务府在江西景德镇定制的,每年要花几十万两银子,所以都会专门留着,康熙爷和雍正爷都是过日子的主,他们给的盘子都很一般,嘉靖爷之后的几个爷也都很一般,关键是乾隆爷,他老人家的盘子要比其他几位圣上特别的多。他的盘子花里胡哨的世间少有,有的时候一个盘子要上十几种釉彩。这种品味就他有所以存世很少。当然还有更走运的,有一次干活太监马虎把一个祭天盘子直接放食盒里了让湖广总督捡了大便宜,据说现在在美国华盛顿三环以内换了个独栋,窗户面对白宫。


虚伪低级的黄日涵


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是逢年过节,我们就会约上三五个好友,或者是跟家人一起吃上一顿好的,对于我们最为重要的节日肯定是春节了,当然我们也基本就只有春节期间才能跟亲朋好友一起吃顿饭,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外面工作,所以也就只能和朋友、同事聚上一聚了。

然而,在古代,人们不管是春节还是其他节日的过法都比我们现在要隆重的多,不仅会大肆庆祝,而且还会相互之间送礼,皇帝也会赏赐群臣一些东西,一般都会是一些贵重的东西,这样才会显出皇家的威严。

尤其是清朝期间,皇家更是铺张浪费,其中又以乾隆为首,翻阅史上可以知道,当时乾隆在位之时候,只要是过节就会大宴群臣,可以说生活是十分的奢靡,虽然办的这么气派,但是他却不像其他皇帝一样赏赐大臣什么宝物之类的,他每次就给大臣一人送个猪肘子,按理来说,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那都是无的荣耀,不管是什么都应该收藏起来,但是这些大臣根本就没有当这种赏赐是一种荣耀,反而是走出去就会将刚得到的猪肘子给扔掉。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对于吃的来说,用脂肪含量多的肉做出来的菜会更加的好吃,所以当时的人们也是很喜欢吃肉的,但是有一些根本就没得吃,直到现在,东北的“硬菜”基本上都是以猪肉为主的,出名的有什么锅包肉、溜肉段等等,相较南方人来说,北方人更中意肉食,比如南方炒青菜的时候就不会在里面加肉,但是北方就是不一样,他们炒个青菜都会放些肉在里面,可见他们对肉食的喜爱程度。

虽然整个大清王朝的人都很喜欢吃肉,但是纪晓岚绝对是这么多人里面最能吃的,据传闻,他一个人一次能吃下十几斤猪肉,想想都油腻,当时没有扔掉猪肘子的官员都会选择讲其塞到纪晓岚的轿子里,结果他回家后一看,自己已经是满身都是油渍了,而且满地都是猪肘子,而且最后那些猪肘子都进到了他的肚子里,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说他有多能吃肉,所以具体的也不多说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说说大臣为什么丢掉。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由满洲人一手建立的,而查阅史书就会知道满洲人也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们信奉萨满,是一种很神秘的存在,所以清朝的皇帝们对萨满又是跳大神,又是祭祀的,对于祭祀,自然是需要祭品的,而这些猪肘子正是祭祀所用的祭品,叫做胙肉,可能你没听过,这种肉就是用白水所煮的,什么佐料也不会放,而且也不会煮的太熟,外面看上去已经熟了,但是里面还是红色的生肉。

在《延禧攻略》中就出现过这种祭祀,当时皇帝讲这些肉赐给大臣,让他们当场吃掉,他们每一个愿意吃的,都是一副难以下咽的表情,所以知道这个猪肘子有多难吃了吧,虽然那些大臣当面不敢拒绝,事后也根本吃不了,所以就只能丢掉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种用胙肉祭祀的习俗也保留了下来,至今都还有着很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但是他们不会将祭祀了的胙肉就这样直接吃,而是会拿回家去再次加工后再食用,所以也并不是这个猪肘子没有用,只是当时的大臣都有权有钱,所以家里根本就不缺这么点肉吃,完全没有拿回家的必要,还不如直接丢掉来的省心。


羽评郡主


清朝的时候,皇室里有一个习惯,就是用猪肘子来祭祀祖先。这些祭祀完的肘子不能扔,也不能经过再此加工,而是直接吃掉。

这种经过祭祀的肉,不但是皇帝要吃,就是皇子,嫔妃,臣子等人也要吃的,当然能分到这种肉吃的臣子,都是国家的重臣。

一般的臣子是吃不到的,但是,无论是谁,在吃这种肉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一种难以下咽的痛状。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呢?

我说一下这种肉的做法,大家就知道这些肘子为何难以下咽了?

肘子的制作过程,就是把杀完的猪,褪去毛,直接放在白水里煮,重点是还不能煮熟,而是半熟不透。煮成这种效果的肉,就被直接捞了上来,然后祭祀完祖先,就分给不同的人吃掉。

你说吃这种肉是不是有点恶习,好像无论怎么吃,都是难以下咽的。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有一种疑问,皇帝是不是有点变态,为何这样作践自己呢?

其实,皇帝的用意,有点卧薪尝胆的意思。

大致就是警告自己和皇子们,他们满足人的江山得来的不容易,大家一定不要忘本,体验一下,先祖创业的时候,曾经过过的生活。只有懂得祖先曾经吃过的苦,才能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所以,这就是满族皇帝让人吃肘子的用意。

因为这种肘子实在是太难吃了,很多大臣在吃的时候,实在是不想吃,但是,又不敢不吃,毕竟这是皇帝的御赐之物,若是你不吃的话,触怒了龙颜,皇帝说不定会因此治你一个杀头的罪。

所以,很多人就不得已选择吃了。

要知道,像这种皇帝御赐的东西,都是不能带走的,皇帝随时给你,你就要随时给吃掉,守着皇帝的面吃掉。

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大臣把肉给扔掉的这一说词了。

不过这些大臣们,也是有他们自己的办法,来应对吃肘子的。毕竟每年都要吃几十次,每次都要受罪,谁能受得起如此的折磨呀。

那么大臣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他们发明了一种纸张,就是被酱油盐醋浸泡过的糯米纸,只要皇帝再给他们吃肘子的时候,他们就用糯米纸把肘子拖起来,然后就这样吃。如此的吃法不能说有多好吃,但是,最起码至少是有点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