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關鍵字

道;萬物之源、空有、有有無無。

衝;(動詞)能量之動、相沖之和、衝以能生。

淵;博大幽遠、深邃篤靜。

湛;清澈透明、彷彿似無。


解讀

道衝

“道德經”第一章主要講了“道”的整體功用衍化。而這一章主要講了“道”形成和來源。非常重要、重中之重。

很多解讀釋義版本都把這句經文要麼解讀過於籠統、要麼解讀過於簡單、要麼乾脆一帶而過。殊不知;這句是本章總綱、本章的核心。如果這兩個字模糊解讀、那麼整章解讀就出現了模糊殘缺、導致大家不好理解、學習模糊、實為不該。

“道.衝”整部道德經都在解釋道的幽深博大。道;是一個“極極”大之容器、萬物之源、空有、有有無無的狀態。是整個宇宙大千構成的源頭。一切事物皆在道之軌道順其自然而運行、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衝”能量之動、相沖之和、衝以能生。衝氣以為和、在空有玄妙的大道內以運動的狀態存運行、並且作用宇宙的誕生。

“道”以“衝”體現博大有無、衝以道體現功用衍化。道衝催生宇宙大千、宇宙大千返璞歸道。

如果這樣很難理解、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理解。如果道沒有“衝”那麼這個道就是無生命動能的道。它不能衍化宇宙大千萬物、是一個無生命特徵的道、一個死寂的道。比如;我們在一個氣球裡如不吹氣進去、氣球就是無生命狀態。我們一旦吹氣、氣球就會騰空而起、以及人們可以做任何造型、為以用之。如果大地沒有空氣運動、地球萬物不可生長。如果宇宙沒有能動機能、宇宙不會一直膨脹(目前為止宇宙在不斷膨脹中)。

動能並非是人們主觀肉眼可視的物質、而是能量能動機制存在狀態。很多人就開始鑽牛角尖了、說;到底有還是沒有?那麼我問你;你能看見“空氣”麼?它是什麼顏色?你能給空氣稱重量嗎?怎麼稱、多少是一斤?你能摸到“光”麼?是什麼形狀?怎麼給光稱重?既然我們人肉無法認知識別、那麼是不是就不存在?

當物質質量小到分子、原子、電子、電子核、介子、中子、夸克基本粒子的時候、甚至到了不可分割的量子大小時、利用世界上最高倍數的顯微鏡才能觀測。那麼請問你、你的眼睛能否看見?看不見吧?沒錯、別用眼睛看見或看不見決定事物的存在與否。以及現代科學提出的“暗物質”、暗物質到底是什麼?是物質嗎?目前無法確定。對於暗物質的存在、科學家也只能猜測它可能是構成宇宙某些物質的物質、但無法確定到底構成了宇宙那些物質?因為宇宙以人類最高儀器能觀察到的物質裡不包括暗物質成分元素。所以暗物質到目前為止無法用科學來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和功用、但它就是存在的。請問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把一個黑色圓點無限放大時、我們發現了圓點裡面有其他顏色存在、並不是純粹的黑。當我們把一個白色圓點無限放大時、我們發現了圓點裡面同樣有其他顏色存在、並不是單純的白。任何人眼看上去單一色彩的物質、一旦放大都不是單一顏色、只是我們肉眼辨識能力侷限於此而已。所以“道”在幾千年前就告訴了我們宇宙真理、而幾千年後的科學家們用目前最先進的科技儀器才發現了這個真理。這無非一次又一次的、用現代科學方式去驗證古代科學的論證過程而已。

所以我們人類把人眼侷限以外的事物統稱為不可見之物。這種不可見之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無”的狀態。無即是看不見、看不見即是無。而看不見裡面有看見、看見裡面有看不見、看不見與看見就是“道”的“無”、也是“道”的有、同謂:“有無”、即“有有無無”這就是道的本質。道衝是也。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淵 兮” 似 萬 物 之 宗”。這話就很好理解了。道的博大容納宇宙大千的原始源頭、以博大的包容功能造化宇宙大千。看上去它好像是萬物之宗祖、一切宇宙從此而出。

“湛兮”謂精湛透明、若有似無、若實若虛、若柔若剛。且有無相生、虛實相融、剛柔並進。故而;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曾經說過,老子不僅是世人最好的警醒者,也是大家最好的引路人。這是因為,老子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後,決不會躲到遠處不理不睬,而是想方設法為我們提供最可行的方案。在這一章裡,對於我們經常所犯的誇誇其談的錯誤,老子又給出了最可行的建議,也就是要塞住嗜慾的孔,關閉嗜慾的門戶,挫掉鋒芒,消解糾紛,含斂光耀,濁同塵世。在前面的章節中,老子曾反覆強調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氣、恍惚、無為的道理,換句話說,也就是做人不要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只會帶來危害,所以老子才主張“挫其銳”,這樣就避免了傷人和自傷,不但保全了自己,還保全了別人。

在現實之中,我們一定會有這樣的疑惑:當我們因為一件事情而感到糾結的時候,心裡就像有了一團亂麻,無論怎樣也解不開。內心煩亂使得我們坐立難安,讓我們感到惶惑甚至痛不欲生。既然如此,為何不徹底解除心裡的煩亂,讓自己快樂地度過短暫的一生呢?因此,老子告訴了我們“解其紛”的方法,這樣我們就了無牽絆了,整個人都變得輕鬆自在起來了。做人要平和,不可過分炫耀,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做人準則。然而,究竟有多少人可以依照這一準則行事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彰揚自己的聰明才智,往往會逢人便自誇一番。其實,真正高明和睿智的人,又怎麼會口無遮攔地高談闊論呢?真正的智者,就像深沉的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他們看似普通,他們隨大流而決不追求個性。在當今社會里,有些人為了彰顯個性或是推銷自己,故意把自己包裝得怪模怪樣,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不知是醜還是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原因就在於人的慾望正在不斷地膨脹,而我們又難以剋制自己的慾望,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在這裡勉勵我們要堵塞自己嗜慾的孔,關閉嗜慾的門,也就是“塞其兌,閉其門”。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這裡老子體現出一個真正偉大聖人的態度。他告訴大家;他也不知道是誰的兒子、是誰所生。但他知道“道”於象帝之先。象;乃宇宙一切形象、幻象、可見象與不可見象。帝;三皇五帝、伏羲、軒轅、神農等之先也。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這裡告訴我們、“道”在一切宇宙之先、沒有任何宇宙物體早於“道”之先。更沒有任何人早於“道”之先。故而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象八卦萬物的演化。而、三返璞歸二、二返璞歸一、一返璞歸道。兩儀返璞歸太極、太極返璞歸無極、無極返璞歸道、道化生宇宙大千。而“道”源於何處?這是所有哲學、神學、任何宗教、任何學派都無法給出的答案。比如西方的耶穌、真主、印度的佛主、都無法給出他們的上帝、真主、佛主來源處出。因為給不出合理的邏輯歸屬和衍化過程以及結果、所有最後都以神本位(所有鬼神、就是不知道神從那裡)給予強制的牽強解釋瞭解。但中國文化從來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二三得說明白了。所以“道”從何來就成了所有修道之人的尋求真理到最後的問題。那麼“道”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老子在一開始就告訴了所有讀“道德經”的人、“道”從道中來。那一句經文告訴我們的呢?就是這句“道法自然”。道從道中來、道本就是自然而然之存在之態。還是有人會鑽牛角尖、道從道中來、那道中的道從何而來?道中的道、依舊在道中、依舊從道中來。否則就不會“淵兮”“湛兮”了、豈不是多餘了?也不會“有無有有”“有有有無”“有有無無” “無無有有”“玄之又玄”了。


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象八卦萬物。

三返璞歸二、二返璞歸一、一返璞歸道。

兩儀返璞歸太極、太極返璞歸無極、無極返璞歸道、道化生宇宙大千。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第四章


本章為《道德經》解讀之第四章、請閱讀第五章...

道德經解讀:玄一山人


--中華國學獨立研究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