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三山五嶽爬過之後有什麼感受?

Trytrryty


山是一卷書,爬山肯定不僅僅一種運動,而是一個品讀的過程。三山五嶽我爬過不多,但我19歲的時候在泰山景區上過一年班,當時負責王母池鬥母宮的最底層工作。

先說爬山這個過程,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爬山就是花錢買遭罪,一般人爬山時只能看到腳下的臺階,想著自己距離山頂的距離,身邊的風景也是一路快門加剪刀手,幾乎沒有人能從容地欣賞沿途的風光。

實際上,登高望遠是一般人的夢想,當一個人抱著這個夢想去攀登,但途中只苦於登高而忘記了望遠時,整個人就會被疲憊籠罩,甚至很多人絕望到放棄。

當年的泰山步道只有18公里,一般人可以用七八個小時很從容得爬上去,景區在步道兩側構建了很多廟宇、涼亭、小賣部,供遊客一邊遊玩一邊攀登,但相當一部分遊客都選擇坐汽車到中天門,再坐纜車到南天門。當一個人把所有的樂趣都交給交通工具的時候,他登山的體驗也就差到根本不容回憶了。

再說爬山的技巧。很多人都覺得上山容易下山難,一方面上山消耗了大量的體力,下山的時候會感覺到體力不支。另一方面如果下山不講究技巧,對膝蓋軟組織和腳踝關節的傷害非常大,很多人爬山一次回來,關節腫脹,肌肉痠疼,要痛苦很多天。

很少有人知道,爬山唯一的技巧是放鬆,把支撐交給骨骼,讓肌肉充分放鬆,我們當時工作人員每天要從山路上走兩個來回,就是72公里,一般人都可以3-4小時走一個來回,根本不覺得累。負責運送物資的挑夫,要挑著幾十公斤的貨物每天走三個來回,那些人也不會覺得累。其實這些人不是體力好,而是掌握了登山的技巧。

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這種情況,我們會使用更多的力氣在多餘的事情上,就像爬山時,本來只用骨骼就可以支撐,偏偏要用那麼多肌肉的力量。

我很感激在泰山的400多個日夜,後來我也爬過幾十個別的山,雖然後來我身體機能退化較快,但走起山路來,還保持了當年那種輕鬆愜意,我們不是去爬山,而是去品讀自然。


林春小穎講國學


上泰山頂,看太陽昇。覽眾山小,觀齊魯景。買竹節杖,行階梯路。


梅菊竹松


沒爬過,不給予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