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到底是哪三山,哪五嶽?

讀友報

關於“三山五嶽”的說法,很早就被提了出來。自古盤古開天地,就有盤古的四肢五體化成四極五嶽的說法,三山五嶽也因此有了傳奇的色彩。



關於三山《秦始皇本紀》中寫到,徐福等人上書說,海中有三神山,分別為蓬萊、方丈和瀛洲。秦始皇還在蓬萊修建了蓬萊仙閣,以求長生。此後也引得歷代想要長生不老的皇帝紛至沓來,尋找不死之藥。這也是繼盤古開天傳說之後的又一段傳奇。故而,三山也就成了神山的代名詞,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山體。



到了近代,在地理劃分時,有人把中國西部的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和天山三道雄偉山脈稱為三山,而更多的人則注重文化內涵,把浙江雁蕩山、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稱為傳統上的三山。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和南嶽衡山。雖然中國山河眾多,但都以五嶽為尊。五嶽之山各有所長,泰山壯,衡山雄,華山險,恆山峻,嵩山奇。因為東嶽、西嶽、和中嶽都處在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岸邊,較其他山峰雖不夠高峻,卻仍獲得了極為崇高的地位。現在正是春暖花開季節,和家人、和好友、和知己相約去尋訪祖國的名山大川吧!


文史長河

  三山指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嶽指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其中北嶽古今不同。

  1、黃山位於中國安徽南部,是中國的三山之一,黃山距市區屯溪69公里,北緯30度10分,東經118度10分,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山脈面積1200平方千米,規劃入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54平方公里。


黃山

  從風水文化上講,南幹巽龍經西藏雲南貴州湖南江西,遙遙千里而來,入安徽起頂於黃山。黃山千峰競秀、萬壑縱橫,有蓮花峰1864.8米、光明項1860米、天都峰1810米三大主峰,七十二峰,脈分八方,真大龍祖山矣!所謂玉屏、華蓋、龍樓、鳳閣,辭樓下殿一應俱全,迎客松就位於玉屏樓左側,到黃山蓮花峰一覽便知。黃山為金陵之祖,傳婺源曾有一碑,書“金陵正脈”,今已不存。黃山正脈西南向東北行進至金陵,故此,黃山是金陵的太祖山無疑。

  2、廬山地處江西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濂溪區(原廬山區)相連,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山地地貌,背靠廬山,面向鄱陽湖。風水文化中屬南龍範疇。


廬山

  廬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歷來被稱為“人文聖山”。原星子縣相傳“有星墜湖(鄱陽湖落星墩)”而得縣名,設縣已有千餘年。千百年來,儒家、 星子地名起源--落星墩。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水乳交融、相互影響,是影響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學和一千數百年的禪宗興盛區,是南天師道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學府、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所在地,是中國田園詩的搖籃,是我國隱逸文化的典型區域。廬山歷來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古代和近代留下了2500餘篇詠廬山詩文,1300幀摩崖石刻。田園詩派鼻祖陶淵明生長於此、創作於此,他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周敦頤的《愛蓮說》、蘇軾的《題西林壁》。

  3、雁蕩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溫州68公里。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佈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巖、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蕩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巖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雁蕩山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

  1、東嶽泰山: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境內。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泰山對中國人以及中華文化影響甚遠,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諸多與泰山有關的成語、俗語和掌故。儒釋道三教並存,宮觀廟宇不計其數,歷代君王及文人墨客都在泰山上留下過自己的詩文墨寶。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東嶽泰山

  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2、南嶽衡山:衡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衡陽南嶽區,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拜的神祇,即南嶽衡山君神,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有“南嶽獨秀”之美稱。


南嶽衡山

  衡山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起衡陽市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市衡陽縣樟木鄉,長38公里,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最寬處17公里。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紫蓋峰、天柱峰、祝融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東北坡、東坡、東南坡共計河川26條,經衡陽、湘潭、衡山三縣的易俗河、荊坡河、烏石港、龍隱港、萱洲港、白鷺港等注入湘江。

  3、西嶽華山:華山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於中國陝西渭南華陰市,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共有五峰,即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雲臺。


西嶽華山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

4、北嶽恆山:

  1)古恆山,原北嶽恆山在曲陽西北,也名常山,人稱古北嶽,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位於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神仙山(又名大茂山主峰1898米)。


北嶽古恆山

  自虞舜帝以下歷代王朝皆祀北嶽於曲陽,明代始以山西渾源的玄嶽為北嶽恆山,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嶽於渾源。修德寺位於曲陽縣城西南,曾出土石像2200餘件,絕大部分是白石造像,是目前國內出土數量最多、時間延續較長的一批佛教造像,對研究佛教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北嶽廟位於曲陽城西,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年間,為祭祀北嶽恆山之所。廟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現存北魏至明清碑共計160餘通,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來的《北嶽恆山圖》和明太祖朱元璋撰寫的《洪武碑樓》等碑刻藝術價值最高;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內的巨幅壁畫“天宮圖”,據記載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繪。

2)今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區62公里。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晉、冀兩省。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北嶽恆山


  今北嶽是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而古北嶽恆山是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保定市阜平縣大茂山。從秦代到清初的1700多年的歷史中,歷朝皇帝祭祀的恆山都在河北大茂山,有明確史料記載。直到明朝後期才把北嶽恆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渾源,清代才開始在山西的恆山祭祀北嶽。

  今恆山,明朝中期利用古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通過偽造仙蹟,牽強附會轉移到天峰嶺上,不斷要求北嶽移祀,並最終在順治年間獲得剛剛入關的清政府承認,上升為北嶽,成為五嶽之一。

  關於北嶽改祀: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於曲陽改為渾源,理由: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恆山140裡;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恆山於曲陽。這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嶽予以反駁,奏議沒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准,但仍祭於曲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

  造成北嶽改祀于山西省渾源縣天峰嶺直接原因: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恆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末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歷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恆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滿清入關不久並不瞭解實際情況,朝中改祀派佔了上風,終於改祀北嶽恆山于山西渾源。二、渾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傳、挖掘、培養,特別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沒有重視就得不到重視)

  不過,對於“改祀”一事,明清兩代都有不少人反對。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對曲陽、渾源考察後,作《北嶽辨》就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歷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嶽”。至於“宋失雲州始祭曲陽”一說,更是錯誤,還用大量史實碑文駁斥馬文升之說。如果單從自然景觀來講,論山的雄、奇、險、秀,保定的古恆山皆在渾源的天峰嶺之上;要論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古恆山就遜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據推測可能與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有較大關係。

  5、中嶽嵩山:嵩山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


中嶽嵩山

  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


5511012468沙溪居士

提及到我國的名山,經常會聽到“三山五嶽”這個詞,那麼三山五嶽具體指的是哪三山,哪五嶽呢?

三山分別是黃山、廬山、雁蕩山。

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五嶽的名氣自古以來就非常大,下面我主要簡單介紹一下三山。

黃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從此句中,也能看出黃山的蔚為壯觀,這也是對黃山極大的評價,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而且黃山也是以奇著稱,奇松怪石,使得黃山與其他山頗為不同,黃山更為精妙,神奇。

廬山

提到廬山,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句詩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而且也有著“

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而且廬山也有很多榮譽稱號,比如它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等。

雁蕩山

雁蕩山也屬於三山五嶽中的三山之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雁蕩山有著“東南第一山”的美稱,而且也有著“海上名山,寰中絕勝

”的美譽。畢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而且有著那麼多美稱,雁蕩山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悟之書香文化

三山: 蓬萊、方丈、瀛洲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半句真言

其實三山五嶽的爹名叫三仙五藥,就是說有三位良神採了五種藥草免費給百姓治病,但就是不醫皇帝,後來昏君人怒,想殺了三位善良的神仙,等派重兵圍山搜捕,神仙早已奉命昇天,昏君只好下令收兵,但是聖怒難消,於是讓風水先生改名為三山五嶽。


用戶125719565728

傳說中的三山是:指:蓬萊,方丈和贏州,在司馬遷史記中早有記載。而如今人們通常說的三山是指: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和浙江的雁蕩山。無嶽則是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不知正確與否?敬請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