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被吃掉的鱗蝦達2億噸,為何它至今還沒滅絕呢?

feigary


磷蝦是一種小型無脊椎浮游動物,目前已知種類超過85種,磷蝦平均長度為6-6.5釐米,通常是透明外觀、紅色色調和大黑眼睛,有時可以發出光,由生物發光器官產生。磷蝦被認為是接近食物鏈底部的關鍵物種,因為它們以單細胞浮游植物為食,某些情形下也以其他浮游動物為食,將這些浮游植物轉化成適合大型動物的形態,磷蝦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為了防禦捕食者迷惑捕食者而成群遊動,在1平方米區域內可以達到3萬隻磷蝦的密度,可以綿延數千米。

在南冰洋的南極磷蝦數量多達30萬億個,其生物量高達5億噸,相當於人類對動物蛋白的全部消耗,這些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被其他物種如鯨魚、海豹、企鵝、烏賊和魚類吃掉,並被新的生長和繁殖所取代。藍鯨是食肉動物,最喜歡的食物是磷蝦,一隻成年藍鯨每天可以吃掉多達4000萬隻磷蝦,近3.5噸。

磷蝦至今還沒滅絕,主要是由於以下一些原因

  • 磷蝦每天都有大量的垂直遷移躲避捕食者,白天生活在海洋深處,晚上上升到海面。科學家還發現,磷蝦在水中越深,活動就越少,以減少與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同時保存能量。

  • 雌性磷蝦一次可以產多達10000個,而且磷蝦在產卵季節(1月至3月)會生育好幾次。雌魚在海面附近產卵,然後在孵化前的10天內沉入大海,如果磷蝦能避免成為食物,最多能活10年左右。

因此,無論是被捕食還是人類捕撈,磷蝦數量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科學家們主要的擔心是氣候變化的影響,磷蝦依賴於穩定的海洋環境,尤其是在南極,海冰在冬季被用作庇護所,為幼年磷蝦提供保護,這些獨特水域的維持對於磷蝦棲息地保護是至關重要的。


科學閏土



磷蝦是甲殼動物磷蝦目的統稱。海洋浮游甲殼動物的優勢類群,總計有11屬近90種,其中許多種的數量極大,且分佈較廣。中國鄰近海區磷蝦有30多種。



在南大洋,南極磷蝦,估計約為379000000噸,比全球人口總重量還多。其中,每年有一半以上被鯨魚、海豹、企鵝、魷魚和魚類吃掉,並通過磷蝦種群的繁殖和隨後的增長而被替代。所以磷蝦每年被吃掉兩億噸,屬於正常範圍。磷蝦在水族館裡最多能活8年,但在野外它們可能會活3到4年,2到3歲時產卵。


它們在食物鏈中很重要,因為它們以浮游植物為食,在較小程度上以浮游動物為食,為以磷蝦為主食的其他動物提供營養。因此磷蝦被認為是南大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物種。

磷蝦每天進行大量垂直遷移,為夜間靠近水面和白天在深水中的捕食者提供食物。


磷蝦種群的大小每年都有很大的變化,觀察到的變化似乎主要是由每年有多少年輕的磷蝦出生來驅動的。這可能是由海冰數量的可變性驅動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擔心氣候變化的影響(儘管沒有實際證據表明整個南極的海冰減少)。

CCAMLR(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成立於1980年,當時人們擔心不斷擴大的漁業磷蝦會對南大洋的生態系統產生巨大影響。從那以後,磷蝦的收穫一直以非常謹慎的方式進行管理。這是對磷蝦在南極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的認可,磷蝦是一個關鍵物種,也是與環境變化相關的不確定性——包括氣候變化。



漁業磷蝦的可持續性是通過對漁業設定限制來保證的,這樣漁業捕獲的磷蝦將留下足夠的數量,以確保有健康的繁殖種群,也有足夠的數量供食肉動物(如企鵝和鯨魚)食用。


漁業磷蝦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相對於種群的捕獲量。基本上,CCAMLR管理漁業磷蝦的方法是最小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不是試圖最大化漁業的面積。

科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模擬磷蝦種群(由一組出生數量、增長率和死亡率的方程控制),然後使用這些數據預測不同捕魚水平可能會發生什麼。為了確定可持續的漁獲量,進行了數千次模擬。


有很多信息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磷蝦的數量,其中許多信息沒有精確的數值。定義了一個合理的值範圍,並使用該範圍內的所有值運行模擬。模擬考慮了生態系統的已知和未知。

西南大西洋的總允許漁獲量目前約為每年560萬噸。然而,CCAMLR決定將漁獲量控制在620000噸的水平內,該水平分佈在大西洋西南部的四個地區。這一水平約佔該地區磷蝦未開發生物量(或原始大小)估計6000萬噸的1%。實際年捕獲量約為磷蝦未開發生物量的0.3%。CCAMLR已經同意,除非科學數據表明磷蝦漁業將繼續保持可持續性,否則磷蝦的任何擴張都不應該發生。



CCAMLR還在南極維持一個臺站網絡,收集南極生態系統其他組成部分的信息,以監測變化。這個項目CCAMLR生態系統監測計劃(CEMP),成立於1989年。根據這一倡議收集的信息有助於CCAMLR努力制定所謂的“磷蝦反饋管理程序”,這將有助於就磷蝦可接受的總體預防水平做出決策。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首句給出答案:磷蝦每年被吃掉的數量巨大,但是它繁殖的數量更大。

藍鯨之所以能長那麼大,全靠吃不完的磷蝦供給。如果藍鯨遵守普通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食物鏈順序的話,受食物數量的限制,就沒法長成世界上最大的巨獸了。

南極磷蝦的數量大約有5億噸,它們以浮游植物,也就是漂浮在海洋裡的藻類為生。鯨魚糞便給海水裡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鐵等營養元素,促進浮游植物的生長。這個生物鏈在寒冷的南極海洋裡很有成效。當藍鯨被大量捕殺後,南極磷蝦的數量也急劇下降。

南極磷蝦在1月到3月產卵,重點來了:每隻雌蝦每次能產6000到10000只卵。如果雌蝦產的卵都能成功受精,孵化成小蝦的話,那繁殖率超過了6000倍。只要海洋中浮游藻類數量足夠的話,磷蝦數量就能成千倍地增長。

南極磷蝦的壽命有6年,磷蝦卵產出後沉入海洋,邊沉邊孵化,5天后就能完成孵化。然後幼體開始慢慢上浮,1個月就長成了小幼蝦。

藍鯨吃不完磷蝦,其它以磷蝦為主要食物的海豹、海狗、魷魚、冰魚和企鵝全部加起來也吃不完它們。每年海洋生物和鳥類加起來要吃掉1.5億噸的磷蝦。

除了捕食磷蝦的海洋生物外,現在人類每年還會打撈5千萬噸的磷蝦,總共2億噸的消耗量,都不會把磷蝦吃完。

只要保持南極海洋生態鏈的正常循環,海洋會給我們提供無窮無盡的食物。

<strong>


法蘭西is培根


一切的一切,由自然造化,又靠自然長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