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 41


41、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覬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之前,桓玄和杨广一起游说殷仲堪,劝他夺取殷觊的南蛮校尉官职以壮大自己。殷觊也随即知道了他们的意图。趁着有次服五石散后出去行散,就这样走掉了,不再回来。所有人都没有预知。他的神色安然平淡,就像古时的楚国令尹斗子文一样无愠于失去官位。当时都认为他的行为值得称赞。

桓南郡即桓玄,字敬道,小字灵宝,桓温的小儿子,承袭父爵南郡公,所以又称“桓南郡”。年少时不得志,后揽八州兵权,逼安帝禅位,建立桓楚,被刘裕击败。

杨广字德度,弘农人。当时应该是殷仲堪的下属。

殷觊(《晋书》作殷顗)字伯道,殷仲堪的堂兄。时任南蛮校尉。


东晋末年这段中央官与地方官,以及地方官之间的缠斗,实在是看得叫人难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感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不如早点亡了算了。

《世说》里这件事大约是发生在殷仲堪第一次响应王恭,讨伐王国宝的时候。殷觊时任南蛮校尉,统领西南少数民族事务,治在江陵。殷仲堪当时是荆州刺史,也在江陵。桓玄和殷仲堪要响应王恭举事讨伐中央权臣,殷觊并不赞同。他说:

“夫人臣之义,慎保所守,朝廷是非,宰辅之务,岂藩屏之所图也。晋阳之事,宜所不豫。”

藩臣的职责是守一方平安,朝廷的是非不是我们应该干预的。

然而殷仲堪不听,执意起兵。殷觊知道自己拗不过,也知道他们必取南蛮兵权,所以就这样走掉了。

行散是指服用五石散之后,一定要漫步以发药性,所以也叫行药。即使是体虚下不了床的人,服五石散后也要人扶着下床行走,不然会对身体有害。而且,服五石散后身体会发热,所以魏晋士大夫常披头散发,衣着宽松。

(其实我们在正常饱餐一顿以后,由于食物的特殊热效应,也会觉得身体发热。这时如果出去走走,会有助于消化,对健康有益。所以是不是可以叫做“行饭”?)

想想殷觊借行散的由头,散着头发、披着薄袍,吹着小风,从容离去的样子。“意色萧然”这个词用得好啊!

据说殷觊走后,称病不归。殷仲堪也有写信询问他的病情。殷觊回信说:

“我病不过身死,但汝病在灭门,幸熟为虑,勿以我为念也。“

史书说殷觊后来忧虑而死。被追赠“冠军将军”。

叫别人不要担心自己,自己却终究还是心有挂碍。


后面提到的斗生,即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春秋时楚国著名令尹之一。

西周末年楚国国君熊仪,生斗伯比,封于斗邑,所以以斗为氏。

据《左传》记载,斗伯比的母亲是郧人,(郧也是一个小诸侯国,和斗邑离得很近,反正都在湖北。)斗伯比在郧的时候,与表妹私通,生下了 一个孩子。因为私通?或者因为是生于五月初五不吉利?刚出生就被扔在云梦泽边。郧国君出去打猎的时候,看到一只老虎在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儿,觉得很神奇,就把孩子带回来叫女儿好好抚育,并把他们送到斗伯比身边去。

关于“斗谷於菟”这个奇怪的名字。楚语里“乳”或“哺”音同“谷”,“虎”音同“於(wu)菟”,所以直接把这个被老虎奶过的孩子叫做斗谷於菟。

简直直白得有点酷!

《论语•公冶长》里有一则,说的就是这里提到的“远同斗生之无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执政官衔。斗子文在二十几年中,三次任令尹之职,又三次去职,任职不喜悦,去职不愤怒,且交接清楚。孔子认为仅凭这件事还算不上仁,但是忠无疑了。

然而在魏晋年间,少的正是忠臣……

鲍照写过一首五言诗:《行药至城东桥》,讲他行散途中的见闻和感悟。


《世说新语》德行 4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