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猴格大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社会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萨沙


比电视剧上的,要严重得多。

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对小妾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们有了一种错觉,小妾是有一定地位的。

尤其是《红楼梦》里面那个娇杏,嫁给了贾雨村做妾,但是贾雨村的正妻却染病身亡。从而被扶正,最后更是成了诰命夫人。

在明清的一些小说里,时不时的就能看到,某小妾被扶正。这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小妾在机缘巧合之下,是能变成正室的。

但是这种情况,也就在宋朝及以后,可能会发生。

而且大多,是在商人的家庭。如果官员的小妾被扶立为正室,那怕是要成为同时代人的笑柄了。

唐朝及以前,是贵族政治。这种情况下,妾的地位,可想而知。毕竟人家都要去娶“五姓女”,妾不比奴婢好多少。哪怕就是正妻亡故了,位置一直空在那里,小妾也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小妾的地位非常低

甚至家里的主人愿意,随时可以把小妾卖掉。

小妾的一切,包括性命,都不属于自己,都是主人家的。

就连自己生的儿子,都不属于自己,要管正房叫娘。比如说《红楼梦》里的探春,一直管王夫人叫娘,而管他的生母,叫姨娘。

尤其是宋朝之前,妻子的地位比丈夫低不了多少,想整治小妾,真的是手到擒来。小妾要是有了逾矩的想法,怕是要死的更快了。

小妾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将来能有个奉养,不然真的要凄凄惨惨了。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桥段:说是溥仪继位之后,光绪的老婆裕隆太后,就成了紫禁城里的老大,皇宫里的所有人,都要唯她马首是瞻。

就如同慈禧控制光绪一样,裕隆皇太后也想牢牢地控制溥仪。然而,裕隆皇太后并没有那么好的命,在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年,丫就嗝屁归西了。


裕隆之死,并没有让溥仪觉得自己自由了,因为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小小子,在他之上还有别的货色。裕隆死后,各种牛鬼蛇神纷纷出来,想要当紫禁城的家,其中就包括同治和光绪的妃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同治都死了几十年了,他的妃子们仍然出来刷存在感。到溥仪继位时,同治和光绪还有四位妃子在世;尽管裕隆死的时候已是民国,这四位妃子仍然坚持要给自己一个名分。

在北洋政府的主持之下,这四位妃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太妃。与过去惯例不同的是,这些太妃们竟然妄图干预皇帝的生活,而且她们最后还真的得逞了!这不是造孽嘛!

得亏那时的溥仪年幼无知,对皇室的家法并不是特别熟悉。于是,这帮太妃便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还特么让小皇帝称呼自己为额娘,每天都要去请安。

要知道,根据清朝的礼法,这些妃子就是皇上身边最下等的存在,即便皇帝死了,新皇帝仍然可以不把她们当做一回事。若不是清朝有了前所未有之变局,哪能轮得到她们出来上蹿下跳?

按照嫡庶关系,这些所谓的太妃,就是最末等的存在。然而清朝已是风烛残年,也就顾不得这些礼法了,太妃们也就趁机占便宜,成了溥仪的干妈。

四个太妃之首,就是端康太妃。这些妃子们和裕隆太后一样,都是见识过慈禧太后淫威的,自然对她的那一套了如指掌。如今她们熬资历终于混出头了,还不对着小皇帝指手画脚?

终于有一天,端康太妃做了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她把溥仪非常敬重的御医赶跑了。14岁的溥仪知道后,大怒!于是,跑到端康太妃的住处,大声骂到:

“她是什么人?不过是个妃。本朝历代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嫡庶之分要不要?如果不要,怎么溥杰不管王爷的侧福晋叫一声呢?凭什么我就得叫她,还要听她的呢……”

此时不同以往,若是搁过去,皇上直接废了太妃,也是情理之中。然而此时的大清国早特么完了,端康太妃自然也就不尿他这壶。于是,她就开发了女人固有神通“一哭二闹三上吊”,大闹紫禁城。

端康太妃胡闹的结果,自然引起了溥仪亲生父母的注意。太妃把溥仪爹妈叫过来之后,又是一通告状,并要求溥仪赔礼道歉。溥仪爹妈虽然身份尊贵,相对于太妃,他们也只是庶民,只好逼着溥仪道歉。


溥仪爹妈在回去之后,越想越憋屈,最后溥仪的亲妈竟然自杀了。

溥仪的母亲的自杀,一下子将端康太妃吓蒙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皇帝的亲生母亲,自己什么斤两,心里还是有那么几分B数的。于是,蛮横的端康太妃一下子就怂了,自此再也不敢干涉皇帝的生活。

通过末代皇帝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即便你是皇帝的亲妈,只要你没有被前任皇帝上过,你就是个庶人。那些妃子们照样打压你!

嫡庶之分,可见一斑。


祗树


这可比电视里严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称一声“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样,所以才有相敬如宾这一说!妾就不一样了,只是一个泄欲和生育的工具罢了!据我了解妾入门不能走正门,就一顶轿子从后门抬进来!妾也分贵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传里的颂芝就属于)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没有夫人和嫡女身边丫鬟的身份高,只不过比普通丫鬟多点工资赏钱而已!虽然妾也分等级的,但是她们每天早晚都要给正妻请安问好,终身不得穿红,而且她们就算见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们的孩子都要行礼,尊称一声少爷小姐的!她们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们母亲的!


韩宾家的老三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约在商朝就有了,经过周公定礼之后,成为法规定律,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阶级差异。

首先是怎么分辨谁是嫡谁是庶?这是根据其母亲的出身来判断的。现在人多认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这种观点是根本性的错误,我国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据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级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当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为嫡子嫡女。


嫡庶确立之后,他们各自享有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礼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这条为准绳确立法统理统。我国古代因为这条制度发生过很多的正统之争,如宋英宗时期的濮礼之争,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都是围绕嫡长子继承制发生的。

在春秋时生育技术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宝贵资源。这种情况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当时私生子也比较多,要是能力强也可以得到超过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赵国的建立者赵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伤继承家主,最后建立赵国。

到秦汉之后,嫡庶之分就有了严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优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长辈喜爱,也与奴婢同等了。庶子还好一点,要是庶女就更惨。在宋朝时不受喜爱的皇家庶女,也经常下嫁给富豪商户,士、农、工、商四等,连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户,就可见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么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亲多为主家买来,或是奴婢之身受宠后提拔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仅作为取悦男主的工具,苏轼就曾将怀孕的妾室送于他人,然而不管悲哀与否,合理与否,这便是我国千年以来的社会规则伦理。


老板再创业


真的很严重。甚至比电视上演的更严重。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

帝王家讲究立嫡不立长。贞观年间,李承乾被废以后,唐太宗李恪和李治立太子人选中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排行第九,但是是嫡出的李治。而没有选择庶出的李恪,可见嫡出的地位会高很多。

在再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生的是嫡出,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的是庶出。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贾宝玉是人人想要奉承的主子。而贾环有时丫头都可以欺负他,比如说《红楼梦》第60回,贾环向芳官要蔷薇粉,芳官却骗他,实则给他的是茉莉粉。

赵姨娘知道后,还去找芳官大闹了一场。这时芳官等小戏子和赵姨娘直接上手掐架,也可见赵姨娘不是正房太太,并不能真正算作主子。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但是从小养在王夫人房里,地位身份就明显和贾环不同,大观园中的丫头婆子各个都是认这个主子的,

就这几件小事,古人的嫡庶观念可见一斑。


海客鱼


妻妾成群那是有钱人和贵族的做法,中国自古重男轻女,男多女少是常态,有钱人妻妾多了,必然导致平民更多光棍汉。

周朝时周王和诸侯有多位妻妾。正妻一位,每位正妻又来亲友团(一般是亲妹妹或堂妹)三位,称滕妾,滕妾的地位低于妻但是高于妾。士大夫也能娶妾但是数量少。后面的朝代,贵族妻妾的数量跟其爵位和官职挂钩的,官小了或没当官的只能娶一位或两个妾。当然很多姬妾是没有名份的,称外室,跟如今的二奶三奶差不多。没有名份的姬妾地位小于妾,因为妻和妾都是经过手续和仪式迎娶的。


罗玉凤


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国古代君主自称是上天派来治理国家的,为了实行统治便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而这套管理制度是法律也是伦常,具体点说,就是严格到冷酷的尊卑等级制度。

我们知道,古代的大家族,一般男主人的身边有三种女人可以侍寝,一种是通房丫鬟,一种是小妾,最高级的是正室夫人,正室夫人背后的家族其地位一般略高于男主人家族,基本都是如此,也只有正室夫人生下的孩子才叫做嫡子,生下的第一个男孩叫做嫡长子。

三种女人,通房丫鬟地位最低,基本都是签过卖身契的奴隶,是男主人的泄欲工具,从小陪男主人成长,生下男孩有机会转成小妾,可是因为她地位实在太低,即便是她生的孩子在家族里也很卑微,会被其他兄弟姐妹欺负,正妻坐着的时候,通房丫鬟是无论如何不能做的,正妻睡觉的时候,通房丫鬟还要在旁边陪着,热了扇扇子,冷了盖被子。

小妾的地位仅次于通房丫鬟,一般是有点姿色被男主人娶进门的。在明末清初,小妾地位稍稍有所提高,即便如此想要干掉正妻扶正也是很难的,因为正妻的家族往往很有背景,不是随便能得罪的,而且法律也支持正妻的合法地位,男主人随便羞辱正妻是要被判刑的。吃饭的时候,正室夫人可以坐,小妾只能站着,等到正室夫人吃完了,她才能吃,不会出现一家子围在同一张桌子前吃饭的情景。

正妻的地位在家族内是最高的,仅次于男主人,拥有管理女眷的权力。正妻嫁过来的时候会带来很多嫁妆,多到难以想象,以此奠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是通房丫鬟和小妾远远不能比的。正妻拥有和男主人平起平坐的权力,是家族内地位最高的女人。


蜀道帝一


嫡庶当然很重要。

商代最为严格。比如商纣王。

纣王是一母同胞两兄弟,他最小却压倒哥哥微子启成为继承人,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母亲是王后,哥哥出生的时候,母亲只是妾。所以商纣王就是唯一的嫡子,哥哥微子哪怕母亲同样是一个人,也是妾出的庶子。

整体上说,汉代之前庶子如同奴隶,不仅分不到财产,年长甚至没有结婚就要被驱逐。西汉时期,局面略微有所松动,庶子开始有受教育的机会也可以分到一些财产,但家族资源显然是倾向于嫡子的。

明清时期,国家政权以正式条文规定,家庭财产无分嫡出妾出婢出,一体均分。能够证明身份的私生子半权。但是嫡母作为管家人,有足够多的办法分薄公共财产,或者逼迫庶子放弃继承权。

因为,法律同样有缺口,家庭财产分配之前要剔除与官、爵、世职相关的土地住宅及族产之后才能平分。嫡母做一件事就可以,比如大肆购买土地当祭田,而族产是嫡子管理。

🐧🐧

女儿更惨。

以东晋划线。

东晋前,庶女不仅没有受教育权与财产权,也没有任何机会单独出嫁。她们要給嫡姐妹、嫡堂姐妹、嫡姑母、嫡堂姑母做媵,也就是成为男方生育工具,以达到控制男方血脉的目的。

东晋时期,世家遭受重创,才开始利用庶女向下联姻以达到巩固家族基础的目的,庶女才得到表面受教育权与微薄的嫁妆。

然而,庶女的婚姻对象、嫁妆的丰薄,肯定比不上嫡女,未来也很难得到娘家资源支持。而庶女出头最终压倒嫡女的虽然比较多,可皆是因为丈夫儿子的原因。


四川達州


嫡庶观念,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为的是解决众子之间对于财产的争夺。而嫡庶观念的产生与宗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在百姓家里便家里的嫡子继承家业的,其他庶子只能分得一点,而且嫡子的地位远高于庶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印证嫡庶有别。我们都知道袁术袁绍是两兄弟,可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术就非常瞧不起袁绍,因为袁术是嫡次子,袁绍是庶子,可见嫡庶观念的影响力有多深。再举个例子,也是个姓袁的名人,那便是袁世凯,他是个庶子,所以他在袁家的地位就不高,因为好事都是给嫡子。而且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也不能入葬祖坟,因为她只是个小妾,不是正妻。当时袁世凯是名震四方的人,可是他母亲还是在家族中没有地位。


通过这两个例子,电视剧中的嫡庶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社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并且社会中的嫡庶观念是很浓厚的,嫡子地位远高于庶子。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好处,可以使儿子之间减少斗争,因为东西都规定留给了嫡子,庶子就不必要与嫡子争夺。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嫡庶观念依旧存在,即老大的地位高于其他儿子,老大比其他儿子有更多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