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難道不怕弄髒嗎?為了時尚?

奧力芙


我們平時在看一些古代影視劇時,總會看見古人們穿寬袖長袍,樣子十分的好看,如今我們的穿衣方式,早已經與過去不同,但近幾年漢服也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學生黨在畢業時,都會購買或租賃一套漢服,在拍集體照時用上。但仔細想想的話,漢服還是有諸多不便,首先它很長,幾乎是拖地的,並且也不好做其他事,那麼昔日的古人們,衣服都拖到地上了,為何還一直在穿?


首先我們不否認漢服的美麗與作用,但對於大部分古人來說,長袍寬袖在平時生活中,還是會給古人帶去不少麻煩的,但之所以沒有改革,是因為一點,古代人的階級地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到了近代才奉行人人平等,過去的日子裡一直階級分明,也就是說平民們與士大夫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的,首當其衝的便是衣著,當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那些衣袍拖地的人,在古代只有在富戶或士大夫、貴族、皇室子弟的身上才會出現的。

大部分王朝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粗麻製成的短衣,因為農民們每天要下地幹活,長袍根本不適合,並且他們也買不起,貴族們每天不用幹活,出門有馬車轎子,眾人聚會時,四周也是下人們打掃乾淨的,並且還可以隨時換,衣袍髒了有下人們洗,根本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並且在古代禮制中,也有一套嚴格的衣著標準,像什麼非皇帝不可著明黃,有幾個朝代還規定從商的人,全家都不可以穿綾羅綢緞。

而古代的貴族與現代人有些相似,衣服有兩種類型可以穿,分別是常服與禮服,一種是日常生活中穿的,具體形式沒有電視劇中那麼誇張,另一種則是祭祀、婚禮、面見天子等場合才穿,我們在後世看見的古代衣服,什麼曲裾、深衣這些衣服,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穿的上,因為現代的人之所以知道,也是通過考古陵墓得知,能留下自己陵墓的人,往往是各個朝代有名有姓的大貴族。

像老百姓的衣服,我們只能從一些書畫中尋找了,並且後世拍的電視劇,基本上也是某個時代的英雄人物,這些人往往在歷史上取得很高成就,因此成為那個時代有權勢的人,以至於給現代人造成誤解,還真以為古人走到哪兒,都是高冠博帶,其實大多數的老百姓,衣著都十分的樸素,平民女子根本沒機會穿華美的石榴裙,他們無論男女老幼,皆穿粗糙的短衫,有的人還會把褲腳包起來,好讓自己幹活時方便。

總的來說,古人們穿衣是分不同人的,王公貴族們穿長袍很正常,因為他們所處於的環境使然,但老百姓們白天要幹活,晚上還要忙其他的,基本上幾天才換洗一次衣物,與那些一天換兩三次衣服的貴族相比,百姓們自然活不了那麼精緻。正是因為如今我們所接觸的古代電視劇太多,才導致我們對古代衣著的認知,全部停留在寬袖大袍中,其實歷史上古人們的衣著,各個階級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


木劍溫不勝



古人穿的衣服確實是拖到地上的,這是古代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但這並不是所以的古人都這樣,一般只有達官顯貴才能穿拖到地上的長袍,一般的平民都是穿粗布製作的衣服。
那穿長袍髒嗎,答案肯定是髒的,但達官顯貴,有身份的人自然有很多的下人來服侍,而且貴族得人幾乎都不用下地走路,地板被下人打掃得很乾淨,自然不怕弄髒衣服。
階級森嚴的古代,連衣服都是地位和經濟的象徵,衣服不能亂穿。古代衣服有很多都是長袍,這種衣服在周朝就開始流行,但平民事不能穿的,倘若穿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衣服出門,很容易就引來殺身之禍。
平民就算不要命就要穿,那他也得考慮下自己的經濟,平民之所以穿短袖是需要從事體力勞動,長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萬一莊稼減產,就沒有收入,有可能令全家人吃不飽飯。而且在古代衣服的長短和價格有很大的關係,稍微長一點就會多加一些銀兩,所以一般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錢。

長袍確實穿的不靈便,但這是地位的象徵,何況上流社會的人根本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也因為地位問題,所以在周朝時期就要求不同層次的人,長不一樣長度和款式的衣服。

所以也就有看“衣”識地位層次這一辦法。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同“庶民”,具體而言指本業為農業與小手工業,末業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

古代平民著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稱之。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

青衿:亦作“青襟”,古代讀書人常穿的服裝,泛指有學識的人。比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蒼頭:戰國指鄉黨青巾裹頭的青年,漢代指奴隸,魏晉之後,就純為私家奴僕。


縉紳:古代士大夫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笏插在皮帶與帶子之間叫縉(也作搢),舊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舊時把它作為做官者之稱。


青衫:“青衫”黑色的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


巾幗:本是古代婦頭上的頭巾或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自古以來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為“巾幗英雄”,故代指女性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紈絝:紈絝是古代一種用細絹做成的褲子。古代富貴人家的子弟都穿細絹做的褲子,這很能反映出他們奢侈的特點,因此,人們常用紈絝來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時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稱囚犯


黃冠:古代指箬帽之類,蜡祭時戴之。後即借指農夫野老之服。


除了日常的服裝有等級的限制,古代官員的朝服同樣限制嚴格。


首先不同級別官員朝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青綠色官服通常是六品以下的官員,紫紅色的官服,通常是五品以上官員穿的。


其次,官服上的紋飾也是體現官員等級的又一個重要標誌。


皇帝的龍袍上面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水草、火、粉米、黼、黻,取九五之尊之意,這是最高等級的紋飾。

在明清朝廷上,官員的品級也可以通過紋飾來分辨。 在古代,有地位,金錢的人滿足了生活所需,又不用體力勞動,當然選擇長袍一類的衣服,好看又時尚,衣服就算髒了也有奴僕洗。


論史者


說實話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有疑問,每當看到古裝劇裡少爺小姐的衣服拖到了地上,我都不禁會產生疑問,他們的衣服不會髒嗎?古時的地難道比現在的地乾淨嗎?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要把衣服做得那麼長?我曾經為了弄明白,還去研究了一下。

原來古時衣服的長短、材質各方面都不一樣,所代表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達官貴人和老百姓穿的衣服不同,尤其那種很長的拖在地上的衣服,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穿的。


這種長款的衣服從周朝時期就開始興起,封建社會的等級管理制度非常嚴格,不同階級的人,穿衣長度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穿了不符合自己階級的衣服,可能會有滅門之災。

首先拖地的衣服都是用很高檔的材質做成的,只有達官貴人們才穿得起。

正所謂綾羅綢緞和粗布衣服的區別,拖地的款式顯得更加雍容華貴、高檔大氣。這種只有達官貴人或者皇親貴族們才穿得起,他們所到之處都是騎馬坐轎,有時會鋪好了地毯迎接他們,有專人提前把衛生打掃好,所以就算穿著很長拖地的衣服,也不用擔心會髒。

相反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穿短打的服裝,我們從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那些老百姓穿的都是短打的衣服,包括女性也是一樣,而且褲子的腳腕那裡都要綁好。


拖地長袍大多是宮中的妃嬪才能穿,她們的服飾也不一樣,代表著位分的不同。

她們所到之處都有僕人提前清理好,地上已經被打掃得一塵不染,甚至有些地方都是紅毯鋪地,所以她們的衣服不會被弄髒,就算髒了的話也有人及時清洗,在一些重要場合和盛大的宴會上,皇上和妃子們都是要穿很華麗的長袍,那樣華麗的衣服有時也只穿一次而已。

古代衣服的紋飾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

皇上是最高統治者,他的服飾上縫製的是龍紋,再往下的皇親國戚和諸侯,只能用龍以下的8種圖案,越往下的官員所用的圖案的種類就越少。但是他們都要以長袍為主,不能穿普通老百姓那種短打的衣服。

他們所穿的長袍完全不用擔心會弄髒,因為所到之處都會有人打掃的乾乾淨淨。比如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祭祀或者有重大儀式,皇上和所有妃嬪以及官員穿得都非常隆重。這個時候下人們早已把各處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完全不用擔心會把衣服弄髒。

所以穿衣的長短既代表了階級的不同,也標誌著他們身份的差異,衣服是否會弄髒這種問題,是不需要我們來擔心的。當時的統治者要的就是這種華麗隆重的感覺,自然會有人把善後的工作做好。(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小焱論史


古代衣服長嗎? 先帶你領略一下各個朝代的衣服。

各個時期的衣服式樣不同,長度也不相同。

原始時期:

相傳黃帝的老婆嫘祖發明養蠶繅絲技術,並染五色衣。此後製衣技術長足發展,衣被天下,顏色是上玄(黑)下黃。,此時衣服不長:


山頂洞人已會用骨錐和骨針,縫製衣服,以獸皮為主,遮住身體敏感部位。

夏商周時期:

此時期,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右衽交領服(衣裳分開,袖窄,腰部有腰帶,有“蔽膝”)、弁[biàn]服、深衣(衣裳相連)。以黃紅為主,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不用擔心幹活的問題。

冠冕:

服:


春秋戰國時期:

深衣(右衽交領)發展成為大眾服裝,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衣服開始變長,袖口肥大。但老百姓大部分穿短裾裝,胡人衣服簡潔,出現合襠褲。

曲、 直裾:


秦漢:

富貴人家聚會時,君臣上朝時穿深衣禮服,日常穿襦裙。衣服緊窄,露出裡衣,用綢帶系在腰間,紋樣精美華麗。比較顯瘦,裙子很長,拖在地上,有的腰帶長垂,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秦漢以黑色為主,褲子形式得到改進,東漢以後,以直裾為主。


南北朝:
貴族男子以寬衫大袖的袍裳為時尚,大部分時候不得穿短衣和褲子外出的;婦女服裝:對襟,束腰,衣袖寬大,流行衣飾、飄帶。裙長曳地,裙為多折襉[jiǎn]裙,下襬寬鬆。幹活的平常百姓,穿褲子和短上襦,合稱襦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不會拖在地上,方面幹活。

隋唐:
衣服和思想一樣開放,男子一般著圓領襴lán衫、戴軟角幞[fú]頭,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女子一般著豔麗大袖衫,披帛、幃帽盛行。


唐代女子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為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鳳頭絲履或精編草履。

頭上花髻[jì] ,出門可戴冪[mì] ,大巾謂之冪。——《小爾雅·廣詁》

唐代女服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也稱為齊胸襦裙。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對襟”齊胸襦裙與“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範圍更加廣一點,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女子喜歡畫妝,頭飾繁複,民間婦女的短襦小袖,長裙。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bèi]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元朝: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以長袍為主,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顏色多為紅色。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騎射:


明朝:

男子裝束以青色與黑色寬鬆袍服為主,戴儒巾;官員戴烏紗帽。貴族女子講究戴鳳冠、披霞帔[pèi] ,民間女子穿直領對襟小袖、水田衣和比甲等。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襉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官員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明代穿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幞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清朝:

清朝入關後,服飾變化很大,男子以剃髮梳辮、長袍馬褂的滿族服飾為基本裝束,官員服制以“補子”為飾。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

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釦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釦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釦,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有錢階級:

窮家女:

整個封建王朝,富家小姐足不出戶,長年養在深閨中,出門做轎子,富家子弟同樣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無論他們的裙子長不長他們都不擔心弄髒。

幹活的老農穿的往往很簡短,根本不擔心會髒。所以電視上面長的可以掃地的衣服,別信。


剛日讀史


不是所有人都穿長衫,同樣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穿長衫的。在魯迅的《孔乙己》中對孔乙己的描述就有一句:“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

一般穿長衫的都是有身份的人,這些人不需要做體力勞動,普通的做工百姓都是短衣。更不要說拖到地上的衣服了,一般拖到地上的衣服也是在比較重要場合穿的,就像現在的很多晚禮服也是拖到地上的,這點古人和現代人其實也沒差。

也許在你的印象中,古代服飾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但以上這些都不是市井百姓的服飾,如果想要了解普通市井百姓的服飾,不要去看那些壁畫或者仕女圖。最直觀的應該是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看到,圖中除了那些有身份的人的人,穿的是長袍,其餘的都是短打,就連婦女的也是。

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大多數人都是短打。而且在褲腿那裡都會收緊,就像我們現在的褲子一樣。


漁耕樵讀


中國有據可考的服飾出現在商周時期,那時顏色只有紅和黃,上身有袖子的稱為衣,下身短裙裝為裳,無論男女都是如此。

至於說長衣拖地,不方便行動而且容易髒也是有的,但是也完全不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都是長衣長衫。這些也只存在於官僚階級,他們是脫離了勞動的貴族階層,不需要勞作。可是是普通老百姓就不同了,能有粗布蔽體保暖就很好了,怎麼可能平時總穿長衣拖地呢,多以小袖短衣為主,便於行動和勞作。

其實統治階級有時候也覺得自己穿的雖然華貴,但是也確實不方便。

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典故,當時趙國為了提高軍事實力,大力發展騎兵。趙武靈王以身作則,並要求將軍,大夫,嫡子,代史全部穿著,提倡大家一起學習胡人,穿著胡人的短衣長褲和馬靴,活動便利。

胡人衣服的特點是:窄袖短衣,合襠長褲,便於騎馬射箭。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採用了部分趙國服飾,秦代所用的高山冠、術士冠以及武士所穿的黑色長褲,都直接受到胡服影響。到了漢代這種穿著也被繼承下來,武將所戴的大冠武士所穿的短衣大袍,也是採用胡服遺制。



漢代平民服裝

不過史書有記載,這些服飾大多隻用於軍旅和平民,不通文儒,帝王官員以及他們退朝以後閒居時所穿的衣服,仍用周制。

魏晉時期,北朝也是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是漢服。

但是這段歷史比較複雜,有“五胡亂華”歷史事件,所以到了北朝時期,又逐漸廢除了胡俗,並以漢服為禮服。注意是禮服,也就是說,官員們閒居是所穿,以及普通老百姓所穿,仍然是胡服的短衣長褲。



而到了唐朝,就不用說了,由於民風開化,胡風盛行,連百官上朝都愛穿胡服,長褲短靴。

甚至女子都流行穿胡服騎馬,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陝西等地的墓穴壁畫中有大量反映。


唐朝婦女胡服

到了宋朝,據王國維氏《胡服考》記載,漢族皇帝又頒佈法令禁止胡服胡俗,復興漢服和漢文化。

這主要是宋代北方契丹人力量強大,對宋朝構成威脅, 宋朝的統治者非常懼怕胡風的滲透和蔓延,同時也擔心漢人穿胡服之後,出入市井難以分辨。據《宋史.輿服志》等書記載,在兩宋時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效仿胡俗,穿著胡衣。
宋朝平民與官員

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朝廷也曾下令多次禁止胡服,但民間男女仍多穿胡服。

所以,宋徽宗不得不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再次規定,“敢為契丹者若氈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大意就是再敢以胡俗穿著的,逮住以後,以違反聖旨的大罪處罰。

元代也不用說,蒙古統治者也是遊牧民族,胡服類似,以便戰鬥騎射。

元農民

到了明朝,驅逐了蒙古統治者,就又推行漢服,禁止胡服,同時還不許使用胡語,胡姓。但後來政局穩固以後,有關詔令逐漸減少,民間便不可避免的吸收了蒙古服飾的元素。

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滿族人的統治比較瘋狂,必須男子剃髮留辮,穿著滿人服裝,若有不遵本朝制度殺無赦,這種做法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


特別是留辮子,以前的各個朝代,基本上,男人的話就是梳一個髮髻,也就是抓一個揪,有的人包一塊頭巾,有的就戴帽子,結果到了清朝,就必須強制你留一個辮子。

這一時期平民的服裝呢,雖然雖然是受到滿族服裝的影響,男子穿長衫,但是這個長衫是左右開叉的,並沒有長到拖在地上,不會蓋腳面,無馬蹄袖,所以也很方便,勞動的時候呢,把長衫撩起掖到腰帶上。並且真正的農民呢,也不會穿著長衫,就是基本上是短衣長褲。

到此可以看出,中國各個朝代的服裝,貴族統治階級基本是以寬大的漢服長衫為主,雖然他們也明顯感覺到不方便,時有改變,但是受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基本還是推崇漢服文化。但要說明的是,他們的也多是在上朝,祭祀的時候,就像我們婚禮,新娘要穿婚紗一樣,特殊場合穿著禮服,大家都能理解,閒居的時候也並不會這樣,衣服整天拖在地上。

而普通老百姓則都是推崇胡服或者類似胡服的衣裳,畢竟他們都是要幹活勞作的,不可能像貴族統治階層的人們一樣,不用參與勞動,總之不存在我們想象的那樣,人們都穿著長袍,拖在地上,然後很容易髒等情況,那是不可能的。


每朝一史


喜歡看古裝劇的你一定發現古代有錢人大多是穿著那種長長的衣服,特別是皇宮的妃子,個個都是拖在地上的,而我們現代也有很多人喜歡,像拍婚紗照、藝術寫真基本上都會選擇來一組。

像我們現在的婚紗就有很多像古代衣服那麼長,我們僅僅是拍個照就覺得走路費勁,不小心踩到了就容易摔跤,沒走兩步拖地的地方就已經很髒了,那麼古代人穿那麼長的,她們就不拍摔跤不拍髒了嗎?他們又為什麼有時候生活裡都要穿那麼長的呢?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穿衣究竟有什麼講究?

首先材質

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布和麻葛織布。絲織布的成本比較高,自然一些平民百姓是穿不起的,通常只有皇室宗族、達官貴人才穿得起。而像長袍什麼的基本都是絲織布做的,所以長袍我們也只能在皇室宗族、達觀貴人身上才能看到。

第二衣服顏色

皇家貴族自然黃色表示貴色,紅色自古以來都是吉色,而因衣服材質的原因平民百姓被稱為“布衣”所以在古代沒有官職或者未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基本上穿的是白色的衣服又稱白衣。另外在官場上,一般穿青綠官服的多,因為這表示他的官職在六品一下;五品以上的穿紫紅色官服。

第三衣服的長短

在古代要是那個做臣子的敢穿和皇上一樣長的衣服或者是比皇帝的長,那不僅僅是他自己一個人要殺頭而是要株連九族的。這足以說明在古代一個人穿衣服的長短也是有嚴格規章制度的,當然平常老百姓也基本上不會穿長的衣服,因為他不但不方便做事而且非常容易髒還不容易清洗。同時在古代穿衣服這天是穿長的還是短的,也是要分場合的,例如今天宮中要舉行盛大的宴會,那麼皇上和妃子們肯定是要穿華麗的長袍了。

衣服上的紋飾

在古代衣服的紋飾也是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的,是不可以隨便逾越的。那時衣服有十二章,皇帝是老大,十二章自然都可以享用,而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澡以下六種,官職越低自然所能用的種類就更少。

相信大家對其他三個是沒有什麼好奇的了,因為我們現在無論是衣服材質還是紋飾都比古代要多的多了,而講究也沒有古代那些了。主要就是第三個了,因為就算衣服長短有等級要求,可是他們穿著長的還是拖在地上,難道就不怕髒了嗎?

在古代穿長袍的都是一些達官貴族,而他們穿的地點一般都是家裡或者高級場所。達官貴人他家裡是非常有錢的,家裡丫鬟小廝自然是非常的多,這些的丫鬟小廝每天都會打掃好幾遍的衛生,所以在家裡就算衣服拖地也是不會太髒的,就算髒了,他們也可立馬換,反正有丫鬟洗。

遇到是高級場所穿長袍的話,它也是不用擔心衣服會髒的,因為在這種場合,下人們是會提前在地上鋪上一層地毯,就是為了防止地上太髒,把大家衣服弄髒了,例如皇上要祭天,這在古代是非常重視的,所以在舉行前,他們都先把需要準備的東西準備好,到了那天,他們就會先在地上鋪地毯。

如果在我們現在看到穿那麼長的衣服或者是穿著古裝,那真的是為了時尚,為了與眾不同,而在古代他們是因為等級制度之分,是為了標示他們的身份。


羽評郡主


另類君答題o(* ̄︶ ̄*)o

古代服裝幾經變遷,但有一個主旋律從未改變,那就是長袍(能拖地)只有貴族階層才有權使用。如果平民或商人敢穿著長袍招搖過市,被好事者舉報後會受到很嚴重的懲處。

而事實上,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中,除了“士”(做官的,也可以延伸到讀書人),其他階層都沒有必要穿長袍,因為他們要做很多繁重的工作,穿長袍會影響做事效率,例如農民不可能穿著長袍在田地裡勞作,商人也不可能穿著長袍做買賣(自己不方便而且會讓人懷疑用長袍做手腳邊個戲法缺斤少兩什麼的),而工匠更不可能穿著長袍做工,萬一袖子被攪進機器裡連帶著自己的身體那就玩兒完了。

所以題主大可不必為古人擔心。

我們可以想見,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穿著長袍官服,金鑾殿自然有整潔的地毯,皇宮裡面的衛生也自然不是問題,就算是拖到地上也無礙。

再舉個栗子。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的時候,六次東渡最終成功,然而鑑真從踏入日本國土開始,他的腳就從沒有沾過一點日本的泥土。

鑑真下船後,受到日本人的熱烈歡迎,很熱烈,很熱烈,很很熱烈,日本人用紅地毯從碼頭譜到鑑真下榻的住所,地攤上鋪滿鮮花,此後鑑真所行走的每一個地方都用紅地毯和鮮花鋪就。

這是鑑真第六次東渡日本傳揚佛法,須知第五次東渡失敗後,鑑真已經六十多歲,兩隻眼睛已經瞎了。為了表達對他的尊重,日本人讓鑑真行走過的每一寸土地都平整潔淨。

如此待遇,儘管鑑真一直穿著僧袍芒鞋,其實拖不拖地也無所謂了。

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有身份的人根本無需考慮衣服拖地會髒的問題,倒是普羅大眾整日五短打扮,身份所致,更不用操心長袍者衣服拖地的問題了吧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衣服想拖地,你要先有這個權利!

中國自古就以禮儀之邦文明,著裝便是禮儀之一,對不同身份,不同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著嚴格規定,所謂問題中所說的古人衣服都拖地了,首先要有這個權利。

不是說普通老百姓,就可以隨便穿十分華麗,且有很長裙襬的衣服的,我們來看下貴婦人和侍女衣著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越是下襬長,甚至拖地好大一塊的,往往身份越尊貴。當然擔心弄髒完全沒必要,因為做的不會是尋常路,大多出門便是眾人簇擁,坐轎子等交通工具,腳踩的也都是地毯,或是打掃乾淨的階梯。

髒?完全沒必要擔心的!

還記得《紅樓夢》中對賈府老太太出行的描述麼,想要去哪不是臨時說去就能去的,而是要提前好多天準備,打掃乾淨是最基本的,閒雜人都不能有,所以這個擔心沒什麼必要。



瓦爾登的船伕


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古代穿長衫的人非常怕髒,他們穿長衫不是為了時尚。

一、關於穿長衫與怕髒的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古代什麼樣的人穿長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穿長衫。古代只有士族及以上身份的人才可以穿長衫,因為這些人是不需要勞動的。而那些需要勞動的人就不穿長衫,他們穿的衣服一般都比較簡單,要方便幹活。

如果是那種可以拖在地上的長衫,那麼對身份和地位的要求就更高了。首先,穿這種衣服的人一般出入的場合都非常的乾淨。你能想象宮裡娘娘的地上會有土的感覺嗎?室內一般都需要反覆不斷的擦,地需要不斷地拖。如果走到室外有土的地方,身後一般還會有僕人幫他把衣服拉起來。而且他們的衣服會換的非常勤,基本上一天換一套吧。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怕髒,但是他們穿的衣服不會髒的原因。

二、他們為什麼要穿長衫?

相信你一定聽過一句話叫“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麼禮為什麼不下庶人呢?

其實禮在制定之初的作用之一就是為了區隔士族與平民之間的區別。所以士族無論從穿著,還是行為規範,都要與平民不同。這樣才能長期保持他們在平民心目中的地位,讓平民百姓心甘情願的接受他們的奴役。

你可以試著想一想,如果平民百姓跟士族,皇族穿的都一樣,那麼平民心裡可能就在想,都是人,憑什麼你不用幹活,我需要幹活,如果這樣想的人多了,就必然不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綜上所述,古代的人並不是人人都穿寬袍大袖的衣服,而穿寬袍大袖的衣服的人,往往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他們通過寬袍大袖的衣服,以及一套複雜的行為禮儀規範,把自己與平民百姓區分開來,而這種統治策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