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之星”刘平军

“护航之星”刘平军

《沧州骄子》丛书征稿选登之七十七

“护航之星”刘平军

“护航之星”刘平军

齐斐斐

人物档案:

刘平军,黄骅市滕庄子乡朱里口村人。12年前,他胸带大红花,成了一名军人;12年里,他在军队历练成长,参加各种大型实兵演练60余次,执行第二十批护航和环球航行访问、医疗救护、援潜救生、抗洪抢险、海洋调查、侦察测量、马航搜救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因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在第二十批亚丁湾护航任务中荣获“护航之星”称号,四次获得优秀士兵称号及多次嘉奖。

“护航之星”刘平军

一、每个角色他都力求做到极致

他多专多能,做过通讯信号兵、书画创作员、电视新闻中心编导、中国海军记者。2014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奖。环球访问中,他的400余幅书法作品被送到18国16港。

海军千岛湖舰穿越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仪式,后排左起第二位为刘平军。

11时40分,还有20分钟就是除夕。

此时此刻,刘平军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从浙江舟山到老家黄骅滕庄子乡朱里口村,这趟旅程已经走了将近十个小时。

车外,漆黑寒冷,他心里却温暖似火。此刻,在那个平凡寂静的小村落里,还有一盏灯为他点亮。那是他的家,有爹娘、妻子、孩子……

当兵十二载,在家总共呆了不到100天,没有和家人团圆过一个春节。但这次回来,他不会再担心接到部队要求即刻返程的电话,也不再纠结离家时母亲不舍的眼泪,只是因为他已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即将转业回家。

初入军营,一切都很艰苦。刘平军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他知道迷茫的时候,坚持常常是最好的选择。

2003年11月,在浙江江山训练兵团 ,刘平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还没等他适应南方的水土,军队生活就像上了发条般启动了:早上六点钟起床,三分钟整理好内务在操场集合训练,吃饭时间最多五分钟,两人成伍,四人成列,吃饭时不允许说话;中午休息不允许躺床,晚上要进行理论学习……

训练场、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紧张、有序。

那段时光,刘平军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着实想家。开弓没有回头箭,行不行都得硬着头皮上。刘平军咬紧牙关,给自己定了目标,既然来了,就得做得出色。

三个月新兵生活结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新兵分流,战友有的分到舰艇,有的去了警卫连,而他被分流到信号通信营。

“护航之星”刘平军

架相机的刘平军正在进行采访任务

信号通信营是干啥的呢?简单点说就是视觉观察与信号通信。

信号兵被称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承担着对海对空的观察任务。通过识别信号灯、信号旗、电键的声音频率三种方式,判断其所代表的不同字母、数字和符号进行通信。倘若忽略一个细节,翻译的信息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零失误率,要的是真功夫。

每天十二个小时的训练开始了:为了锻炼眼力,要迎着阳光训练,要在一分钟内翻译所表达的信息。刘平军的眼睛被阳光刺激得直流泪,直到第二天眼睛都是肿的;敲电键敲到手腕僵硬,练手旗练到手臂酸痛……

训练虽然枯燥乏味,但刘平军却在休息时间依然坚持反复练习,脑子里不由自主地转着摩尔斯码(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躺在床上,手指还在敲打,说句话都下意识地把它分解成代码。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平军凭着过硬的业务素质使他在战友中脱颖而出。

坚持并不意味成功,但却意味着积累和成长。日子在重复,犹如翻过山丘又见山丘,那一刻,刘平军遇见了更坚韧的自己。

信号兵、书画创作员、电视新闻中心编导、中国海军记者、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战士……在军旅生涯中,刘平军实现了多个角色的转换。每个新领域,他都怀有敬畏之心,追求极致。

二、机会总是垂青勤奋的人

2004年10月,刘平军被分配到舟山勤务船供给作战舰上。登上了真正的战舰,轰隆的主机声24小时不间断,让他彻夜未眠,难以适应。但上舰第三天,他就跟着战友们开始进行防台风演练……舰队的每一项工作,他都认真踏实地去做,力求做到极致,即使是出豆腐块大小的板报,他也琢磨构图、线条,反复修改……

机会总是垂青勤奋的人。那一年,在为庆祝海军成立55周年举行的板报评选活动中,全军100多块板报,刘平军的作品力拔头筹,得了一等奖。也因为这事儿,他引起了政治部领导的注意,开始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军旅生活。他被调入军队刚刚成立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一名文化管理员。2010年,支队成立新闻中心。他又成为了集播音、撰稿、摄像、制作为一体的“新闻人”。

“护航之星”刘平军

书法作品赠予古巴副总统夫人

尽管是全新的领域,但刘平军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尽量干好。他去舟山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学习……学习摄像的推拉摇移,学习播音的字正腔圆,学习电视栏目构架策划。除了每周两期的新闻栏目,他还策划了“兵说兵事”栏目,把战友鲜活的生活状态呈现于屏幕,拍摄了“海测兵的故事”等纪录片,一时间在军营里引起了轰动并获得三等奖。

他用影像讲述军营中的精彩故事:老领导的海军情怀,防救船潜水员的无私忘我……制作节目的同时,榜样的力量也鞭策着他,让他的精神得到滋养升华。

2013年,他参加中俄联合演习的录制。这次联合演习,中俄双方共同组成联合导演部、联合指挥部和海上舰艇编队指挥所。演习以统一导调、统一指挥的方式展开海上联合防卫行动。而他作为上海电视台的一个流动机位,每天扛着十几斤的摄像机要跑10多个小时。

“护航之星”刘平军

在古巴为官兵留下墨宝

努力的人总是幸运的。2015年,军队挑选一专多能、技术过硬的战士组成第二十批护航舰队去索马里护航。作为多面手的刘平军,毫无悬念地入选。

然而这次护航,刘平军的任务并不轻松,他不仅要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护航的珍贵影像,编辑好稿件,及时发回到国内,也要做好战舰上的宣传员,做好战舰上的日常广播——“蓝盾之声”的工作。

三、护航不可预测的风险太多

在护航时,舰首会直接扎到海里,5米高的海浪直拍舰尾,在舱内,平时不晕船的他,也忍不住呕吐,甚至有一次直接吐出了胆汁,但为了保持体力,只能强迫自己进食;索马里海域高温、高湿、高盐,最高气温达到53摄氏度,刘平军白天走站位、下机舱、登小艇,十几斤重的摄像机一扛就是一天,跟随特战队员驱离海盗、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船只保驾护航,坐上直升机救援中国渔民……这些画面,都被他记录下来。五个多月的护航任务中,他采写了50余篇新闻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播出;尽管护航生活枯燥单调,刘平军却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他每天都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

海上条件有限,每人每天供水限量,吃点蔬菜、喝瓶矿泉水都是一种极大的奢求。五个月下来,刘平军瘦了二十几斤,脱了一层皮。日子虽苦亦乐,这种锤炼也为刘平军的人生之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艺术的启蒙多带着泥土味,刘平军的天赋来自于用心与勤奋,他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作品却在国内屡获大奖,27岁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环球访问中,他的400余幅书法作品送到18国16港。

2015年9月,圆满完成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驶离亚丁湾海域,开始执行环球访问任务。本该轻松一些的刘平军,此刻却有了新的使命。出访期间,他以军人与书法家的双重身份游走在各国的招待会中。在会场上,他挥毫泼墨,将400余幅作品赠与 美国、古巴、墨西哥等18国16港,将中国书法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

当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向他伸出大拇指时,作为一个从黄骅走出的农村娃,他由衷地感到了自豪。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为自己。那时,他会想起儿时的一个场景:每逢春节,爷爷会在土炕上放上一张旧得发黄的小木桌,饱蘸墨、急挥毫,专注写下洋溢着美好的词句。

“护航之星”刘平军

教外国小朋友写毛笔字

刘平军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而书法对他的触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

学着爷爷的样子,他拿起笔,蘸着水到处写,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家中的墙上、椅子上、只要是平面能写字的地儿,他写了一遍又一遍。务农打零工的父母亲,虽文化不高,却省吃俭用为他买了笔墨纸砚。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去琢磨。一直到了进入部队后,刘平军才知道还有临帖这事儿。他写欧阳询的《九成宫》,写米芾的《蜀素帖》,写孙过庭的《书谱》……徜徉于书法世界。他说,书法是与古人心灵的碰触。那些字迹有关心境、有关思想,让人感动,无法自拔。

“护航之星”刘平军

写给美国太平洋作战部队的“友谊地久天长”

梅花香自苦寒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13年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书法展入展,2014年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展览中获得全国优秀奖(最高奖),2014年被舟山市委市政府评为“舟山政府文艺创作银奖”,2014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年度创作奖,2015年在全军举办的书法美术展览中获得优秀奖。

“护航之星”刘平军

面对荣誉,对于刘平军来说已不重要。12年里,他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