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之星”劉平軍

“護航之星”劉平軍

《滄州驕子》叢書徵稿選登之七十七

“護航之星”劉平軍

“護航之星”劉平軍

齊斐斐

人物檔案:

劉平軍,黃驊市滕莊子鄉朱裡口村人。12年前,他胸帶大紅花,成了一名軍人;12年裡,他在軍隊歷練成長,參加各種大型實兵演練60餘次,執行第二十批護航和環球航行訪問、醫療救護、援潛救生、抗洪搶險、海洋調查、偵察測量、馬航搜救等一系列急難險重任務。因表現出色,榮立三等功。在第二十批亞丁灣護航任務中榮獲“護航之星”稱號,四次獲得優秀士兵稱號及多次嘉獎。

“護航之星”劉平軍

一、每個角色他都力求做到極致

他多專多能,做過通訊信號兵、書畫創作員、電視新聞中心編導、中國海軍記者。2014年,他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獲獎。環球訪問中,他的400餘幅書法作品被送到18國16港。

海軍千島湖艦穿越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儀式,後排左起第二位為劉平軍。

11時40分,還有20分鐘就是除夕。

此時此刻,劉平軍還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從浙江舟山到老家黃驊滕莊子鄉朱裡口村,這趟旅程已經走了將近十個小時。

車外,漆黑寒冷,他心裡卻溫暖似火。此刻,在那個平凡寂靜的小村落裡,還有一盞燈為他點亮。那是他的家,有爹孃、妻子、孩子……

當兵十二載,在家總共呆了不到100天,沒有和家人團圓過一個春節。但這次回來,他不會再擔心接到部隊要求即刻返程的電話,也不再糾結離家時母親不捨的眼淚,只是因為他已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即將轉業回家。

初入軍營,一切都很艱苦。劉平軍也曾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他知道迷茫的時候,堅持常常是最好的選擇。

2003年11月,在浙江江山訓練兵團 ,劉平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還沒等他適應南方的水土,軍隊生活就像上了發條般啟動了:早上六點鐘起床,三分鐘整理好內務在操場集合訓練,吃飯時間最多五分鐘,兩人成伍,四人成列,吃飯時不允許說話;中午休息不允許躺床,晚上要進行理論學習……

訓練場、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緊張、有序。

那段時光,劉平軍懷疑過自己的選擇,著實想家。開弓沒有回頭箭,行不行都得硬著頭皮上。劉平軍咬緊牙關,給自己定了目標,既然來了,就得做得出色。

三個月新兵生活結束,迎來了更大的挑戰。新兵分流,戰友有的分到艦艇,有的去了警衛連,而他被分流到信號通信營。

“護航之星”劉平軍

架相機的劉平軍正在進行採訪任務

信號通信營是幹啥的呢?簡單點說就是視覺觀察與信號通信。

信號兵被稱為“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承擔著對海對空的觀察任務。通過識別信號燈、信號旗、電鍵的聲音頻率三種方式,判斷其所代表的不同字母、數字和符號進行通信。倘若忽略一個細節,翻譯的信息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零失誤率,要的是真功夫。

每天十二個小時的訓練開始了:為了鍛鍊眼力,要迎著陽光訓練,要在一分鐘內翻譯所表達的信息。劉平軍的眼睛被陽光刺激得直流淚,直到第二天眼睛都是腫的;敲電鍵敲到手腕僵硬,練手旗練到手臂痠痛……

訓練雖然枯燥乏味,但劉平軍卻在休息時間依然堅持反覆練習,腦子裡不由自主地轉著摩爾斯碼(一種時通時斷的信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躺在床上,手指還在敲打,說句話都下意識地把它分解成代碼。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平軍憑著過硬的業務素質使他在戰友中脫穎而出。

堅持並不意味成功,但卻意味著積累和成長。日子在重複,猶如翻過山丘又見山丘,那一刻,劉平軍遇見了更堅韌的自己。

信號兵、書畫創作員、電視新聞中心編導、中國海軍記者、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戰士……在軍旅生涯中,劉平軍實現了多個角色的轉換。每個新領域,他都懷有敬畏之心,追求極致。

二、機會總是垂青勤奮的人

2004年10月,劉平軍被分配到舟山勤務船供給作戰艦上。登上了真正的戰艦,轟隆的主機聲24小時不間斷,讓他徹夜未眠,難以適應。但上艦第三天,他就跟著戰友們開始進行防颱風演練……艦隊的每一項工作,他都認真踏實地去做,力求做到極致,即使是出豆腐塊大小的板報,他也琢磨構圖、線條,反覆修改……

機會總是垂青勤奮的人。那一年,在為慶祝海軍成立55週年舉行的板報評選活動中,全軍100多塊板報,劉平軍的作品力拔頭籌,得了一等獎。也因為這事兒,他引起了政治部領導的注意,開始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軍旅生活。他被調入軍隊剛剛成立的文化活動中心,成為一名文化管理員。2010年,支隊成立新聞中心。他又成為了集播音、撰稿、攝像、製作為一體的“新聞人”。

“護航之星”劉平軍

書法作品贈予古巴副總統夫人

儘管是全新的領域,但劉平軍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儘量幹好。他去舟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學習……學習攝像的推拉搖移,學習播音的字正腔圓,學習電視欄目構架策劃。除了每週兩期的新聞欄目,他還策劃了“兵說兵事”欄目,把戰友鮮活的生活狀態呈現於屏幕,拍攝了“海測兵的故事”等紀錄片,一時間在軍營裡引起了轟動並獲得三等獎。

他用影像講述軍營中的精彩故事:老領導的海軍情懷,防救船潛水員的無私忘我……製作節目的同時,榜樣的力量也鞭策著他,讓他的精神得到滋養昇華。

2013年,他參加中俄聯合演習的錄製。這次聯合演習,中俄雙方共同組成聯合導演部、聯合指揮部和海上艦艇編隊指揮所。演習以統一導調、統一指揮的方式展開海上聯合防衛行動。而他作為上海電視臺的一個流動機位,每天扛著十幾斤的攝像機要跑10多個小時。

“護航之星”劉平軍

在古巴為官兵留下墨寶

努力的人總是幸運的。2015年,軍隊挑選一專多能、技術過硬的戰士組成第二十批護航艦隊去索馬里護航。作為多面手的劉平軍,毫無懸念地入選。

然而這次護航,劉平軍的任務並不輕鬆,他不僅要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下護航的珍貴影像,編輯好稿件,及時發回到國內,也要做好戰艦上的宣傳員,做好戰艦上的日常廣播——“藍盾之聲”的工作。

三、護航不可預測的風險太多

在護航時,艦首會直接扎到海里,5米高的海浪直拍艦尾,在艙內,平時不暈船的他,也忍不住嘔吐,甚至有一次直接吐出了膽汁,但為了保持體力,只能強迫自己進食;索馬里海域高溫、高溼、高鹽,最高氣溫達到53攝氏度,劉平軍白天走站位、下機艙、登小艇,十幾斤重的攝像機一扛就是一天,跟隨特戰隊員驅離海盜、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船隻保駕護航,坐上直升機救援中國漁民……這些畫面,都被他記錄下來。五個多月的護航任務中,他採寫了50餘篇新聞稿件,在中央電視臺、新華網等媒體播出;儘管護航生活枯燥單調,劉平軍卻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他每天都像個陀螺般轉個不停。

海上條件有限,每人每天供水限量,吃點蔬菜、喝瓶礦泉水都是一種極大的奢求。五個月下來,劉平軍瘦了二十幾斤,脫了一層皮。日子雖苦亦樂,這種錘鍊也為劉平軍的人生之路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於一個農村的孩子,藝術的啟蒙多帶著泥土味,劉平軍的天賦來自於用心與勤奮,他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作品卻在國內屢獲大獎,27歲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環球訪問中,他的400餘幅書法作品送到18國16港。

2015年9月,圓滿完成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任務的中國海軍駛離亞丁灣海域,開始執行環球訪問任務。本該輕鬆一些的劉平軍,此刻卻有了新的使命。出訪期間,他以軍人與書法家的雙重身份遊走在各國的招待會中。在會場上,他揮毫潑墨,將400餘幅作品贈與 美國、古巴、墨西哥等18國16港,將中國書法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

當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向他伸出大拇指時,作為一個從黃驊走出的農村娃,他由衷地感到了自豪。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為自己。那時,他會想起兒時的一個場景:每逢春節,爺爺會在土炕上放上一張舊得發黃的小木桌,飽蘸墨、急揮毫,專注寫下洋溢著美好的詞句。

“護航之星”劉平軍

教外國小朋友寫毛筆字

劉平軍對那個場景記憶猶新,而書法對他的觸動,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學著爺爺的樣子,他拿起筆,蘸著水到處寫,想起什麼就寫什麼,家中的牆上、椅子上、只要是平面能寫字的地兒,他寫了一遍又一遍。務農打零工的父母親,雖文化不高,卻省吃儉用為他買了筆墨紙硯。沒有專業老師指導,只是憑自己的感覺去琢磨。一直到了進入部隊後,劉平軍才知道還有臨帖這事兒。他寫歐陽詢的《九成宮》,寫米芾的《蜀素帖》,寫孫過庭的《書譜》……徜徉於書法世界。他說,書法是與古人心靈的碰觸。那些字跡有關心境、有關思想,讓人感動,無法自拔。

“護航之星”劉平軍

寫給美國太平洋作戰部隊的“友誼地久天長”

梅花香自苦寒來。各種榮譽接踵而至:2013年全國第七屆新人新作書法展入展,2014年在中國書協主辦的書法展覽中獲得全國優秀獎(最高獎),2014年被舟山市委市政府評為“舟山政府文藝創作銀獎”,2014年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年度創作獎,2015年在全軍舉辦的書法美術展覽中獲得優秀獎。

“護航之星”劉平軍

面對榮譽,對於劉平軍來說已不重要。12年裡,他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為自己的軍旅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回到家鄉,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