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傳統美食“水晶餅”,哪家有名?

大唐神都


水晶餅雖是一味酥皮點心,卻不僅因其“金面銀幫,晶瑩透亮,涼舌滲齒,清香爽口”的獨具特色被譽為“秦點之首”,並和官燕、銀耳、金華火腿一起,被列為中國的“四大珍品”,作為饋贈親朋至友的上乘禮品,而且還因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來歷和得名,幾百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

相傳水晶餅的誕生是因了宋朝名相寇準,而且連它的名字也是寇準給起的。

寇準是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他本是陝西華縣人,如《宋列傳第四十》載:“寇準,字平仲,華州下 (今陝西華縣)人也。”但一些書籍尤其是歷史演義類的書卻把寇準說成是山西人,甚至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大江南北的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也把寇準說成是山西人,稱他為“寇老西兒”(山西對名人的一種叫法,如把閻錫山稱作“閻老西兒”)。

寇準從小就非常聰明,他七歲時隨父親登華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佳句,19歲時赴當時的京城汴梁(今開封)會試亦被一舉錄取,開始任大理評事,由於政績顯著,升任大名府成安軍,遷殿中丞,後又被提升為尚書虞部郎中等,直至宰相。

寇準一生光明磊落,剛烈正直,他19歲中舉後要考進士,當時的皇帝是剛從哥哥手中得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選進士很重要的一點是傾向年長的,因此有人就向寇準建議他把年齡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寇準卻回答說:“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從仕之始,就篤守誠實,官之宰相,也堅守為官之道和為人之本,“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宋史》),死後被仁宗皇帝賜諡曰“忠愍”。寇準以他的才幹和忠誠,贏得宋太宗等幾位皇帝的賞識,但他卻不是一味地迎合附勢,如《宋史》載:“嘗奏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為此,宋太宗常常把寇準與唐太宗時的著名“諍臣”魏徵相比,“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由於寇準光明磊落,剛烈正直,辦事公道,因此很受百姓熱愛,當時百姓中還流傳有這樣一首歌謠:“若得天下好,除非召寇老;若要天下寧,攏去眼中丁”(指當時的奸臣丁謂)。因此,當有一年寇準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下邽省親,正逢50大壽,鄉親們有的送來壽桃,有的送來壽麵,有的送來壽幛、壽匾,表示祝賀。寇準為了答謝鄉親們的盛情厚誼,擺下“十三花”壽宴相待。當灑過三巡,茶上八道之後,忽然手下人捧來一個精緻的桐木盒子獻給寇準。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有50個晶瑩皎潔、透明發亮,如同水晶一般的點心,上面還放有一張大紅帖紙,工工整整地寫著一首短詩:

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

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

詩下落款是渭南眾鄉親。

寇準看了,不好拒絕,但只拿出一塊留給自己,其餘的都散給眾賓。眾人品嚐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點心酥軟甜潤、清香爽口,並讓寇準給起個名字,寇準說,詩中連用兩個水晶二字,就叫它“水晶餅”吧。從此,這一名稱不僅世世代代相傳下來,而且只要有大事、喜事,大家便都做起水晶餅,一來品嚐,二來告戒後人不要忘了清正廉明。

清光緒年間,水晶餅流傳到西安,但以西安德懋恭的製作的最為有名,並被慈禧太后定為“貢品”。解放後,德懋恭的水晶餅不僅被評為省、市名牌產品,還多次在全國評比中榮獲金獎,1992年,還在國際椰子節海南博覽會上評為國際金獎,不僅深受國內消費者的喜愛,連歸國華僑、國外友人到西安旅遊,離開西安時也要帶上幾盒德懋恭水晶餅,以饗家人親友,可謂風靡九州,名揚四海。


五毛錢覓食


馳名中外的“德懋恭水晶餅”是陝西地區傳統美食之一,水晶餅小巧玲瓏,皮酥餡足,滋潤適口,層次分明,油多吃而不膩,糖重入口滲甜,且以其濃郁的玫瑰和橘餅清香使人見即想食。水晶餅面色金黃,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的讚譽,被稱為“秦點之首”。

德懋恭食品店坐落在西安市西大街廣濟街口,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


木子愛吃愛玩


藍田藍玉水晶餅


用戶9603140928073


德懋恭水晶餅


逆流的魚248397667


當然是“德懋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