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浦東詳圖

浦東,顧名思義,就是黃浦江以東地域的總稱。永樂二年(1404年),戶部尚書夏元吉組織拓寬范家浜,黃浦江成為上海地區的主河道後,以黃浦江為界,形成浦江東西的格局,也就出現了“浦西”、“浦東”之名。

浦東作為區域名稱,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縣誌》。《上海縣誌》稱: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楊淄,此為浦東之水也。“浦東”是個有著900多年曆史的古老地名,但直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被用作行政區的名字:浦東縣。浦東縣面積158.85平方公里。1960年10月撤銷浦東縣,將農村地區劃入川沙縣,城市化地區分別劃入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1993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浦東新區,其地域為黃浦江以東、長江入海口南側的三角形地塊,包括原南市、黃浦、楊浦三區的浦東部分,原上海縣(現為閔行區)的三林鄉,以及川沙縣全部,面積為569平方公里。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民國初年從陸家嘴遠眺外灘

陸家嘴。陸家嘴因明代大學士陸深而得名。陸深,生於明成化13年(1477年),原籍河南,南宋建炎時,由開封南遷江蘇華亭,後又遷至上海浦東洋涇。陸深在城廂中的府第位於四牌樓,名為鄰黌(hong)閣,取近旁文廟之義,後來人們慣稱那一帶為陸家宅,之後又有一條陸家宅路。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陸深墓地上的石馬

陸深隱退後,在臨黃浦江邊建了一座園林,名後樂園。他去世又奉敕葬於後樂園。因有陸深的墓地和故園,而北流的浦江又在此一折,改向東去,於是便有了陸家嘴這個地名。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老上海的輪渡碼頭

相當長的時期內,上海人過黃浦江主要靠輪渡擺渡。在浦江下游十幾條航線中,名氣最響要數陸家嘴輪渡站至延安路碼頭的陸延線了。陸延線原系民營渡線,是手搖民船擺渡。1933年始建春江輪渡碼頭,次年2月“春銅線”輪渡航線正式開航,浦西停靠在外灘銅人碼頭。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陸家嘴地區的老地圖

在古代陸家嘴地區的地圖上,除了與浦西的西洋涇浜(1914年填沒築成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對應的東洋涇浜(今東昌路一帶,清晚期逐漸湮沒),還有一條用“浦”命名的古河道,那就是浦西的下海浦(今虹口東南部)和浦東的上海浦。而下海浦旁的下海廟延續至今。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下海廟的老照片

宋代,浦東有上海浦,與之對應,浦西有下海浦。由下海浦得名的廟叫“下海廟”,位於虹口昆明路73號,是清乾隆年間當地船民、漁民為祈求出海平安而建的廟宇,迄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抗戰時曾被大火焚燬,1941年重建,佔地約3000平方米。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張家浜水閘

張家浜河道西起黃浦江,東通長江口,全長23.5公里,是浦東新區的一條主河道。張家浜開鑿於清康熙年間,因張姓首居於此而得名。歷史上此河道多次淤塞,多次疏浚,終因沿河亂倒垃圾、工廠排汙,使之變成臭水浜。1998年政府投入6.17億進行綜合整治,三年後張家浜變樣了!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面貌一新的洋涇鎮地區

洋涇鎮地區自古河流縱橫,早在北宋中期,此地就有移民定居。鎮區有一株內環線以內唯一的千年古銀杏(今涇南公園內),享有“浦東第一古樹”之美稱,它見證了洋涇地區的前世今生。元末時期,洋涇境內已出現自然村,鎮街已初具規模,迄今有700多年曆史。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洋涇古鎮的老照片

洋涇古鎮,元末已具雛形,街市中心始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經兩次重建。橋西北部有始建於明代、清咸豐三年重建的洋涇廟(東寧路321號),曾是洋涇地區香火最旺的道教場所。1996年10月,古洋涇改製為洋涇街道。

浦東的前世今生Ⅰ

董家渡的老照片

唐宋年間,塘橋地區已建村落。塘橋的張家浜直通黃浦江,橫貫塘橋地區,並通向洋涇、嚴橋、金橋、張江等集鎮。清初,塘橋就有通向浦西的渡口,名“北倉渡”,後因浦東有一董姓常來此擺渡,遂改稱“董家渡”。清光緒三十三年,小南門至渡口闢路,由此得名董家渡路。

本文轉自食硯無田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