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唱二郎山》應該是解放軍在修築川藏公路過程中創作的,和我說的二郎山不是一個地方,天下同名同姓者很多,叫二郎山的不下六七處:河南省舞鋼市二郎山、四川省二郎山、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二郎山、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二郎山、甘肅省岷縣二郎山、陝西省神木縣二郎山。

我要說的就是這最後的一處:神木縣二郎山。

關於神木二郎山也有許多傳說,我喜歡其中的這樣的傳說:在很早以前,北方沙漠中有一隻巨大的駱駝,它口渴了,來到神木芹河與窟野河的交匯處喝水,兩條河的水全被它喝完了,還沒有將渴解了,最後被渴死了。它的身軀吸收陽光和大地的蒸汽,結果就化作為駝峰山了。駝峰山也就是今天的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

在榆林市區,你能看見漫步駝城的牌坊和有關駱駝的雕塑,況且榆林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氣候乾燥,缺少雨水,也許這水是讓駱駝喝完了。

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勢蜿蜒,巍峨險峻。在前後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佈著由山腳石窟地藏閣起,至北山頂山神廟止,計有廟群建築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等。整體建築疏密相間、佈局有序,建築物多為磚木結構,頂部採用歇山、硬山等多種形制,分別覆蓋以布瓦,門面簷頭油漆彩繪十分考究。廟內彩畫以工筆畫重油彩畫法為主,雕塑石刻題詞豐富多彩,均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餘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

神木二郎山,山雖小,但內涵豐富。山勢的險、峻、奇與釋、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觀渾然一體,成為晉、陝、蒙等鄰近省區的遊覽熱點。有人——張公廟,有神——八仙洞;有佛——地藏洞窟,有道——三教殿;有男神——二郎廟,有女佛——聖母殿。有古代——山神廟,有近代——浩然亭石窟;雖明代建築居多,但不少乃現今修葺。

張公廟,明代大同總兵張堅為其父張銳所建家廟。張銳,神木人,行武至宣府參將。在土木堡戰役中,為救駕明英宗朱祁鎮而壯烈犧牲,被追贈為光祿大夫,誥封遺孀章氏為一品夫人。此後五代都是重要的守邊將領,有不少捐軀沙場,是繼楊繼業楊家將之後的又一個英雄家族。

八仙洞,明代建設,坐北向南,位於地藏洞上方半山腰處,利用自然山洞鑿而成,通面闊3間8.9米,通進深4米。門楣上方建有雨簷,外有平臺和欄牆。

地藏洞石窟,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佛廟,主要祀奉地藏王菩薩,配祀十殿閻君。舊時民間為亡魂超度的各種道場均在此進行。洞內藻井石雕為道家的八卦符號為中心,以龍鳳為主圖案,外圍襯以佛座蓮花,造型生動逼真,手法細膩,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教殿,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改為護國寺,民間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為三教殿,位於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廟群,佔地360.4平方米,正殿3間,為磚砌拱券式結構。殿東、西壁均有明代彩繪壁畫,東壁為"東山全景圖",西壁為"西山全景圖"。

二郎廟,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闊3間8米,通進深4.3米,廊深1.65米,佔地287平方米,為四合院式建築。由正殿、耳房、東西廡殿、大門、鐘鼓樓等組成。正殿三架樑帶前廊,硬山頂,東、西牆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繪傳統工筆畫"矣雲軼事圖",正壁有14小幅國事"山水圖"。大門外為明代磚雕照壁,懸山頂,簷下磚雕斗拱,壁高4.2米,寬2.95米,厚0.58米,壁芯減地淺浮雕,正面雕刻"虎嘯圖",背面雕刻"九龍戲水圖",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聖母殿,始建於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臺上,硬山式磚木結構,通面闊3間6.1米,通進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樓為明崇禎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間,面寬1.46米,高約3米,懸山頂,簷下石雕斗拱,額枋浮雕二龍戲珠,正面額題:"壁霞行宮",北刻"聖母元君"。殿後為明代建築諸神殿。

山神廟,始建於明代,位於"二郎山"山脊最後,佔地10.45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1間3.8米,進深2.75米,廊深2米,柱高2.2米。

浩然亭石窟,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石窟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進深3.0米,高2.2米。四壁鑿嵌有抒發抗日報國的詩文碑,亭額為抗日名將何柱國所題"天地正氣"四個大字。

站立二郎山,俯視窟野河,河床依舊乾涸,偶爾僅有類似溝渠的一點水在流過,流著流著不見了,見首不見尾。窟野河對岸的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到夜晚,華燈初上,燈火輝煌。古代建築群和現代樓宇在窟野河畔交相輝映,展現出神木這座城市的古老的歷史和現代的繁華。

神木二郎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