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總統認爲哈里里突然辭職因遭沙特"綁架"?

硃砂丄172cm


近期,沙特在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內殘殺本國記者的新聞引爆多國媒體。很多人都在質疑沙特政府太不把法律當回事了,居然國外搞這種拙劣的暗殺。其實熟悉沙特行事風格的人,很快就會聯想到2017年11月,沙特政府扣留黎巴嫩總理哈里里的事件。哈里里作為一國總理訪問沙特,被沙特政府扣押半月滯留不歸,還被迫在沙特的壓力之下,宣佈辭去黎巴嫩總理的職務。後來還是在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斡旋之下,沙特政府才被迫將哈里里送還回國。

可以說軟禁他國總理的行為比起此次暗殺記者,不遑多讓。思維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沙特政府,看來還是需要一些深刻的教訓,才能夠轉變過去為所欲為的作風。

沙特為什麼要扣押黎巴嫩總理?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政治環境最複雜的一個國家。黎巴嫩雖然是一個議會制國家,但是按照黎巴嫩獨立時確定的教派分治原則,基督徒擔任黎巴嫩的總統,遜尼派穆斯林擔任黎巴嫩的總理,人口占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卻只能夠擔任黎巴嫩的議長,但是什葉派的真主黨卻是黎巴嫩真正的實力派。為了處理好本國各教派之間的矛盾,三度出任黎巴嫩總理的哈里里,不願意按著遜尼派盟主沙特的想法對什葉派的黎巴嫩真主黨,這才有了沙特扣押哈里里的情況。

沙特扣押哈里里之後立刻在黎巴嫩國內引發了巨大的反響,無論是哈里里所在的未來陣線還是黎巴嫩真主黨都對沙特的無禮行為表示強烈的不滿,要求沙特立即釋放哈里里。但是沙特卻以哈里里個人害怕回國遭遇暗殺為由,扣押他半個多月,並逼迫他在沙特宣佈辭去黎巴嫩總理的職務。

只不過沙特的這一行動,主要目的是向與伊朗關係良好的黎巴嫩真主黨施壓,完全符合美國的中東利益,因此美國在沙特這場胡作非為的外交行動,始終沒有向沙特政府施加任何的壓力。還是在黎巴嫩的前宗主國法國的積極斡旋下,才使得哈里里順利回國。回國之後的哈里里立刻宣佈不再辭職,狠狠的打了沙特政府一記耳光。

沙特會因為暗殺記者遭遇怎樣的教訓?

沙特可能覺得扣押一國總理也沒有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指責,這次在本國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內暗殺沙特籍記者更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沙特政府這一次卻失算了。沙特記者哈蘇吉雖然沒有黎巴嫩總理哈里里那麼顯赫的政治地位,但是他現在畢竟是《華盛頓郵報》的一名記者。此人在沙特使館內失蹤,立刻引起了西方媒體的高度關注,與沙特關係良好的特朗普政府也不能夠對此裝聾作啞。而沙特選擇暗殺哈蘇齊的地點也不夠理想,土耳其雖然與沙特同為遜尼派國家,但是埃爾多安與沙特的關係並不算太好,好不容易抓住了能讓沙特出醜的機會,埃爾多安當然不會放過。

目前沙特、土耳其和美國正在圍繞記者被殺事件進行激烈的博弈。在這次事件發生之前,特朗普已經在國內競選場合表示,沙特必須為美國的保護付費。當時沙特王儲還表現得非常強勢,公開拒絕了特朗普的勒索。這次記者被殺事件發生之後,恐怕沙特政府不付出上百億美元的保護費,是很難過美國這一關的,而飽受金融危機困擾的土耳其也會獅子大開口,要沙特付出慘重的代價。

恐怕這次沙特政府要為記者被殺案付出上百億甚至數百億美元的“喪葬費”。不知道這一次的教訓,能否讓沙特人長點兒記性,以後處理涉外問題時,能夠更加細膩一些,避免被這些“餓狼”再抓住機會狠咬一口。


衝擊時評


要說當日世界,“睚眥必報”排第一位的一定是以色列,那麼我認為排第二位的就是沙特了。

在中東風雲初起的中東戰爭時期,沙特還算善良,跟在埃及大哥的屁股後面,跑東跑西,安心伺候。待埃及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後,憑藉著販賣石油積攢的財富,沙特開始嘚瑟,向心中的中東霸主邁進。兩伊戰爭,沙特押注伊拉克沒有獲得回報,自嘆學藝不精,開始緊緊追隨美國,自願成為中東的幫辦。在美國發起的兩次打擊伊拉克的戰爭中,沙特十分賣力氣,不僅藉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還狐假虎威籠絡住海灣國家和其它中東國家,通過金錢援助和安插扶持自己人,讓他們自願成為沙特的隨從,令沙特迅速成為伊斯蘭遜尼派和阿拉伯人當之無愧的中心。

美國也很幫忙,不僅主動讓沙特替他代辦中東的一些事情,還有意無意地威脅不聽沙特指揮的國家,令他們服從命令。尤其是在伊朗實施伊斯蘭革命之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伊朗長期實施經濟封鎖和石油禁運,無異為沙特獨步中東掃清頑敵。這一切必然助長了沙特的霸氣,對於不聽話的國家和政府,開始從偷偷地“打槍放炮”,轉為公開譴責和政治軍事打擊。

以上全是背景鋪墊,現在言歸正傳。

哈里里家族雖生長於黎巴嫩,卻發跡於沙特。靠從王室分包建築工程業務起家,一點點坐大,成為黎巴嫩首富。他的父親廣佈善施,贏得民心,被一致推舉為國家領導人。從此黎巴嫩在其家族為首的大富豪們的帶領下,走上了幸福快車道,曾享有中東小巴黎之美譽。

但畢竟與以色列相鄰,在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衝突中,黎巴嫩難以獨善其身。後又因為美伊關係改善,遜尼和什葉教派之爭也開始嚴重波及。伊朗和沙特作為兩大教派的舵主,都希望哈里里領導的黎巴嫩政府,向自己一方靠近。原有政權框架中,總統、總理和議長三權各有歸屬,已經很好地照顧到各方利益,彼此曾長期相安無事。但在奧巴馬解除對伊朗制裁,簽訂伊核協議之後,伊朗在黎勢力極度膨脹,國內政治天平開始向什葉派傾斜。為保持國內穩定,哈里里不顧沙特的多次威脅和反對,要進行政治改革,打算向什葉派移交更多權力。這讓沙特十分憤怒。

而就在此時,敘利亞內戰正酣,俄羅斯已經全面支持巴沙爾政府,組織有效反攻,沙特支持的反政府武裝已經顯露出頹像,曾經不可一世的伊斯蘭國更是命懸一線。這一切令沙特很沮喪。而身邊的卡塔爾也在蠢蠢欲動,越來越不聽沙特的調遣,竟然開始和伊朗眉來眼去。

為殺一儆百,打出皇家威風,沙特假借邀請國事訪問的名義,命令哈里里到利雅得負荊請罪。哈里里很傻很天真,以為自己問心無愧,想去當面說個清楚,求得諒解,哪知話不投機半句多,當即遭到軟禁,並在之後不久,被迫提出因病辭職。

但這種因緣巧合,引來世界大國猜疑。沒有不透風的牆,沙特的任性之舉讓以民主鬥士和守護者自居的西方國家十分生氣。迫於強大壓力,哈里里不得不被“送”回國,不久又自行宣佈恢復自己的總理職位,回敬沙特一個響亮的耳光。

之後,黎巴嫩公開接受西方國家的保護,允許美國在黎敘邊境駐軍,以保護敘利亞難民名義建立軍事基地。見狀,沙特也只好認慫,不敢再放恣。

從哈里里風波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沙特王權一步步走向暴虐和肆無忌憚,對異己冷酷無情,甚至罔顧外交禮儀。

但在沙特領導者眼裡,美國的強勢地位依然存在,依然擁有對沙特獨一無二的影響力。






新文化街男孩



深山道人張7590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