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高产作物栽培


二战,日军武器大部分都是根据战场环境和自身情况研发生产的。比如日军的94式山炮,这种山炮只有536公斤,而且可以分拆成11个部件。

而中国本地的蒙古马长途野外行军,载重量不能超过60-70公斤。而日本这种山炮就是根据我国本地马匹的驮载能力,还有我国中南部地区和北部部分地区,有大片山区,这种环境研发的。

30-40年代的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山区水田。摩托化和重型马牵引式野战炮兵很难通过。这种94式山炮却可以分拆成11个部件,由11匹本地马驮载,很轻松的穿越山区水网地带。

好像你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但是因为道路问题,进不了大别山山区。日军虽然只有75毫米山炮,却可以很容易的进入山区。

比如,日本海航的零战,零战最大的缺点是薄皮,但是正是因为薄皮,零战才拥有了大航程适合太平洋战场。德军主力BF-109战机虽然装甲结实,但是700-900公里的航程,在太平洋战场没有用武之地。

零战3500公里的航程,才能在太平洋作战。但是遇到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又有防护,又有航程的战机,日本零战就变打火机了。比如日军不使用冲锋枪,专用步枪。举一个例子,是硫磺岛战役,日军据守元山机场近一个月。在这么一个空旷的机场,就是利用地道,使用步枪中远距离射击阻挡美军,让美军找不到自己的藏身处。如果日军都是几十米以内最大威力的冲锋枪,冲出来和美军打近战,元山机场一天就丢了。

二战,真给日军1000辆虎式坦克,其实他也没有地方用。在瓜岛,布干维尔,所罗门群岛都部署不了,除非改造整个岛礁。在缅甸若开山区,野人山也是一样。到了我国战场,当时,我国有多少公路,桥梁可以承受这种重量的武器通过?


深度军事


这个问题明显有瑕疵。

关于日本武器只能算三流的说法,静夜史不置可否,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士兵来说,从来都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二战期间,日本的武器,尤其是陆军武器,和同时期的美苏德英等国家相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特别是在其他列强早已将自动武器作为研发目标后,日本仍然以日俄战争时期定型的三八式步枪作为单兵武器。其结果就是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上,在美国凶猛的火力面前,手持三八大盖的日本士兵只能高喊万岁冲锋送命。

明明自动武器会成为战争主角,为何日本就是要逆潮流而动,坚持列装单发步枪呢?静夜史认为,除了作为岛国的日本即使占领了台岛、朝鲜半岛依然资源匮乏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三八式步枪是适合侵华战场的。

为彻底征服我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日本自甲午战争前开始就做了异常充分和细致的准备。无论清朝还是民国时期,我国武器装备水平始终远远落后于日本,尤其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自为政的军阀在资金不够雄厚的情况下,只能以大刀等冷兵器作为主力,比如西北军的大刀队。

面对这样的对手,自动火器明显火力过剩了,而单发的38大盖,优势就非常明显。

首先它口径小、枪身长,这保证了38大盖的精确度和射程都远远全国同时期的我国步枪,甚至比欧美的步枪都更有射程和精度上的优势。

虽然38大盖杀伤力稍显不足,但因口径较小,在相同负重条件下,单兵可携带更多的步枪弹,保证了更长的单兵作战时间,适合面积巨大的侵华战场。

另外,因为枪身较长,加装刺刀的38大盖也远远长过汉阳造、中正式等步枪,这让日军在白刃战中更是占尽优势。

而38大盖只是日军侵华的众多经典武器之一,为彻底灭亡我国,日本还研制了几乎适应我国所有复杂地形的92式步兵炮等针对性极强的武器。

事实证明,日本的武器就和近身群殴中使用的板砖一样,其先进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可靠性和适应性没有任何问题,这也是侵华战争前期,日本在我国大陆几乎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所以不管日本的武器在国际上处于几流,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地形条件如此复杂的东亚战场,日本的武器比性能更先进的美械苏械装备等更有优势。

另外,古往今来的战争也一再证明,决定战斗力及战争胜负的最根本因素永远只能是人,而不是武器。

这意味着即使日本的武器确实不入流,因为日本士兵的超高素质,同样可以保证其在二战前期的光辉战绩。

这种兵员素质决定战斗胜负的情况在我军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最典型的莫过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的苏联武器援助尚未到达,志愿军仍然使用着三八大盖、歪把子、92式重机枪、92式步兵炮等抗战时期的老掉牙武器。然而就是依靠这些落后的装备,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最终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为适应战争需要,特别是日本陆军几乎全部列装38大盖的需要,日本士兵进行了超乎寻常的精度训练,并且训练出以斜眼增强夜视能力的变态方法。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让日军在二战前期出尽了风头。而随着二战的进行,特别是美军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深陷二战的日本兵源逐渐消耗殆尽,只能以毫无经验的新兵替代。而此时的盟军经历过前期的惨败后,已经迅速恢复元气,战斗力强悍,这让日本彻底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在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日军战斗力下降也就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横扫欧洲,半年击败几百万苏军,公认其战力爆表。但对于日本军队的实际战力,说法则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果从武器装备体系来看,日军的军事工业技术同美欧大国相比,存在不少差距。但要论战斗力,却不输美欧大国,尤其是二战的前期和中期,这跟日本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布局有很大关系。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发展工业技术的道路,成为亚洲地区工业起步最早的国家。到了二战爆发前夕,日本已经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业体系的成熟度还不够高。跟同时代的德国,美国,俄国,英国,意大利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按照当时的历史资料看,日本在世界上的工业产值比重,尚且不如意大利。日本跟高居榜首的德国相比,差距在10倍左右。

日本除了工业技术起步晚,不如欧美先进外,还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同时扭转世界范围内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在1931年出兵攻占了中国东北。当时的东北,拥有全国40%的铁路里程,煤铁资源丰富,兵工厂众多,张作霖凭借这些成为了军阀里的最强者。日本人也盯上了这里,日本攻占东北后,经营了六七年,条件成熟后,在37年发起了全面战争。

日本的武器和工业技术虽然不先进,但要比当时贫弱的中国强很多,因此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打的非常艰难。尤其是日军第一批进攻中国的部队,是日本训练多年的老兵,战斗素养比较高,因此淞沪抗战和华北抗战形势都急转直下。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交手后,初期参战的日本海军多数是老水手,给美军带来不少麻烦。但到了后期,美国军舰的技术优势逐步体现出来。而且日本已经损失了90%的专业舰载机飞行员,大部分士兵都是“速成”的。战斗力跟之前比,差距明显。

日本打二战主要靠兵力,在二战早期,日军总兵力只有230万。到了二战中后期,已经扩军到了720万。为了支撑起庞大的军队数量,武器和军粮的水准都在不断下降。后面参战的部队多数是新兵,年龄小且身高低矮,之所以能长期抵抗,主要是因为日本军国势力的领导。日军在战场上设有宪兵,主要任务就是督战。如果有人敢后退,都是直接枪毙,所以个个奋勇,誓死不退。所谓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并没有那么忠诚,即使在日本的武士战国时代,朝三暮四,招降纳叛的事情也非常多。

日本军队的战斗力靠的是血拼。在武器系统里,除了海军部分战列舰(大和和武藏)具备国际一流水平外,其他武器都是二流,陆军武器基本是三流水平。总体来看,日本军队七分靠精神,三分靠武器。


兵说


并不是最贵的才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日军二战时的军备配置可谓是契合了东亚战场的环境。拿最典型的来说,日本虽然没有德国那样强悍的装甲部队,但是他们有精锐的机动炮兵和擅长山地丛林作战的步兵部队,这点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战场还是比较占优的。

而且日军的制式武器在东亚根本就是没有敌手的,当时东亚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工业国,和能够自主发展军备的也就只有日本一个。


日军的枪械在三八大盖到九九式步枪,从十一年式轻机枪到九六式轻机枪,九九式轻机枪,从三年式重机枪到九二式重机枪的发展进程中,也在一步步提升,很多枪械受制于有限的生产能力因而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装备效果,相对于中国当时的军工科技是完全碾压的。因此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的主力部队依然装备着九二式重机枪。

日本的武器配置不算顶尖但是也五脏俱全,二式和百式枪榴弹发射器,八九式重掷弹筒,九七式迫击炮,九七式手榴弹等。而这些丰富充裕的全套装备是当时中国普通军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日本国内部也是勒紧裤腰带,削减民用拼命填补前线的财政。



只能说,装备着二流武器的日本,其对手是没有自主军工业的不入流科技国家……

而且,日本二战是全民被天皇和军国主义洗脑了。


普鲁士之魂


日本军队战斗时以进攻为原则,日本陆军最拿手的就是所谓的“白仍战”。日俄战争时,日军对旅顺坚固的阵地反复冲锋,并用“肉弹”去撞击混泥土的要塞。二战的时候,日军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各种冲锋。到了战争后期,日军更是发动了“万岁”冲锋。

日军在防御时,只要没有接到上级的命令就不允许退却。防御也就意味着失守——必须坚守到战死为止。因此,日军经常出现“玉碎”的现象。在玉碎的激励下,日军即使在绝望的状态下仍然坚持作战。



日军战斗力强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对组织以及职务非常忠诚、勤奋、团结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日本人的这些性格正好符合一支优良军队的条件。也正因为日本人的这些性格,二战之后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士道精神。加上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日本天皇的权力极大,日本军队被称为“皇军”,士兵必须为天皇效忠和卖命。


历史军魂


其实日本军队的武器虽然有极个别性能不佳的,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一流水平的,至于战斗力也不是一直很强,比如在战争后期,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为衰弱。

首先日本在二战之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基本上其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自行研发或者仿制生产的,对外依赖较低。而且日本的军工技术是处于世界一流的,其研发的武器装备与欧美国家的武器相比并不落后。比如一直被诟病的日本轻型坦克,在30年代末能还算不错的,同时期的德国也是二号坦克、三号坦克等居多,苏联也是T26、BT系列等,基本和日本的九七中战车、九五中战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而像航空业,虽然日本发动机技术不足,但是依然设计出了零式战斗机、一式战斗机等飞机,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零战甚至一度让盟军极为恐惧。至于海军更是如此,日本海军的综合实力在当时也是位居世界前列的,战舰性能并不落后(个别没有现代化改进的老舰就另当别论了)。

同时,日本毕竟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军事训练上也并不落伍,再加上日本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思想等主张的死战到底,结合兵器技术上的优势,自然能够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战争之王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与美、德、苏来说,真的只能算是二流。能拿得出手一点的就是航空母舰和零式战斗机了。就这两样,也不能算是一流的。

日本是明治维新后,才步入工业化国家的,底蕴自没有英、美、德、法及苏联深厚,加之日本四岛资源匮乏,特别是二战是钢铁洪流,而日本的钢产量极其有限,所以他的舰艇和坦克的铁甲都很薄,零式战机也是以机动性好连弥补强度不足。

可就是这样,也足以傲视他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了。先说东南亚,那时东南亚主要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虽有驻军,但数量并不多,在殖民地当“大爷”,战力自然谈不上强。而武器装备上,很多部队手上还是一战时的武器。这自然让日军横扫东南亚,也就在马来亚、新加坡打了一下规模稍大的战役,在缅北几乎是撵着英军跑。这才有了仁安羌大捷。

而泱泱中国,正是积贪积弱之时。袁世凯被日胁迫,强签21条时,问过段祺瑞这个陆军总长,北洋军能抵抗驻山东日军3万人多久时,段祺瑞的回答是48小时。到淞沪抗战时,很多网友在提的几个德械师,也不过是轻重武器是德国造,但无坦克、重炮配备,税警团的美械装备也不过一个师的兵力,亦无重炮。川军则更可怜,很多还是汉阳造,连镗线都磨平了,射程无法和38步枪相比,中国军队很多时候都靠着大刀和血肉与日寇拼!

战争到了二战时期,己不是简单的靠战斗意志和人数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时代了,不用如题主那般去宣扬日军的战斗力。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肉弹”战术就被朱可夫的装甲铁流碾压得再也不敢妄谈“北进”。而当远征军得到成建制美军装备后,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不输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诚然,抗战中有不抵抗就跑的中国军队和将领,也有无数用血肉之驱与日寇血拼到底,英勇献身的士兵和将军。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不乏战斗力和牺牲精神,这些就是五千年文明历经苦难却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去强调日军的战力,是对牺牲的抗日将士的亵渎。





净月暖阳


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只能算“三流”,为什么战斗力这么强呢?

首先解释为什么在军迷圈会有日本装备,在二战中属于三流的说法?这一切的根源来自于日本陆军的装备,当时陆军标配的单兵装备为38式步枪,坦克为97式中型坦克。

38式步枪这款枪在二战初期,就已经可以算的上是“古董级”了,它正式定型和量产的时间是1905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已经服役快40年了。

而从性能上看这款枪其实不错,最高射程达到了2400米,且有效射程也有460米,实战之中操作熟练的日本兵,可以精准击杀300米内的对手。

但是这性能从一战结束后开始,就已经被世界主流军界认为是“落后”的存在。一战之时英法把坦克送上战场,将近代战争从战壕对轰,变成了狭路相逢的“短兵相接”。

战壕时代因为对抗双方距离很远,谁的枪打的越远、越准,在战斗中就可以占尽优势,且因这个距离的存在,给了射击枪支不用过快“连发”的“容错”。

而当坦克带来了“短兵相接”之后,最快速度制敌成为战场的第一选择,因追求射击距离而牺牲掉的换弹速度,成为了38式步枪类武器的“致命伤”。

面对这类“致命伤”,德国在开始二战之后,逐渐抛弃类38式步枪,选择射击距离在300-400米,枪管短小且能够快速连发的MP40冲锋枪、43式半自动步枪。

在坦克的掩护之下,持有上述武器的德军士兵,在突进对手的战壕阵地后,得以进行快速连发的射击,造成远高于类38式步枪的杀伤力。所以基于这类杀伤力的差距,军迷毫不客气的将38式步枪列为了三流装备。

但是这个三流只是相对于机械化对磕的欧洲战场,在亚洲战场上不管是力战日本的中国,还是东南亚的英美殖民地军队均没有大规模装备坦克。(中国不装备坦克是国力不足,英美则是因为潮湿的东南亚并不适合坦克作战)

从实际情况出发,38式步枪在征服中国和东南亚之时,并不是真正的“三流武器”,因地形、气候等局限,38式使用效果不错,而英美这边因跟进主流武器发展风潮,将武器的射击距离降低,反而在战斗中落了一定下风。

97式中型坦克,1937年定型的日本中型主战坦克,体重15吨,主武器是装备的一门47mm火炮。这个配置我们拿它跟76.2毫米火炮的T34坦克、76毫米的M4坦克比,肯定是属于落后级。

但是日本的这个落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落后,横扫波兰、法国的德国主战坦克三号坦克,其最早出厂的型号,火炮只有37毫米火炮,后期才加成了50毫米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3号坦克也是在1937年定型的,所以从坦克研发的角度出发,早期日本是可以持平德国。综上可见仅陆军这项,日本军队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三流”。

更别说日本拥有大量的航空母舰以及在太平洋前期,打出1个日本战机,换6个美国战机的“零式”战机,所以从武器角度说日本在二战前中期表现的战斗力强是“理所当然”。


袁载誉


这个问题有点看问题太过于片面了,日本真正三流的装备是陆军装备,海空军装备可不落后,基本上可以说已经处于世界一流的水平,尤其是在太平洋初期,日本的海空军装备相当水平。

还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别看日本的陆军是三流防卫,但是面对的对手更差,当时中国军队实际上还没有三流水平,日本的装备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对华作战的需求了,而且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的陆军装备也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主要是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没有完成真正的战争准备,陆装备还是一战水平,真正让日本出现差距的实际上是到了二战中后期,当美国的新一代装备服役的时候,日本在海空军领域完全落后,日本陆军装备根本就没有机会提高,这样才形成了差距,日本丢掉了优势,只能挨打了。


浴火


这就应了那就话: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

日本武器虽然和西方列强比只能算是三流,但他们对武器的应有和战斗素养还是很厉害的,这就让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显得非常强了。

看看当时手持三流武器的日本军人是怎么作战的: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装备要比欧洲军人落后,当他在欧洲的盟友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以装甲军突击,空军掩护的战术横扫欧洲的时候,日军刚刚实现步坦协同。




(德国装甲军团在攻击)

当然,这和当时东亚地区各国普遍比欧洲落后也有关系。所以,日本的武器研发方面也就有了地域特点。于是,在面对西欧军队的时候,日本就有了很多奇特的战术,比如在新加坡战役中,日本军队使用自行车模仿坦克的战术竟然吓得英军不敢交战。

使用自行车模仿坦克

(二战期间正在骑自行车行军的日军)

因为当时英国人以为日本陆军是一支装备了大量坦克的部队,等他们投降了才知道,日本是以自行车在模仿坦克行进的声音。



(新加坡战役结束后,英军向日军投降)


毫无战斗力的自行车竟然起到了坦克的效果,这就是善于用武器的人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还有,在海战中日本的军舰要比美军的落后,日军也在想尽办法缩小武器上的差距。

比如在瓜岛战役中日本军舰是没有装备雷达的,这就导致即便在夜战中日军优势也不明显。

在第一次铁底湾之战中,日军使用快速突击的战术就把美军的优势给抵消了,从而以几乎零伤亡的代价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过程是这样的,日军舰队从北方而来,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们快速绕到了铁底湾的南部。



夜晚降临后日军从南往北快速前进,在凌晨时分接近美军南部护航舰队。当时美军舰队谁都没想到日军会从南方杀过来,所以在遭到攻击后以为是友军误射。

你看,纵然有雷达也没用。

战斗中,日舰不和盟军恋战,而是排成单线纵队快速从盟军军舰前方通过,并逐次向美军开炮和发射鱼雷。

结果盟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

日舰攻击后不作停留继续高速前进,导致想要反击的盟军军舰连目标都找不到了。



说实话,假如双方堂堂正正的打一仗盟军不见得会输,甚至有可能赢。可惜在日军的突袭之下被打得一败涂地,连夜撤离了铁底湾。

虽然我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犯下的暴行深恶痛绝,但不得不佩服日军战术还是很强的。虽然武器比较三流,他们经常能打出让人惊叹的战绩。所以,作为对手,我们更应该积极研究日本,学习他们的优点,找到他们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将他们彻底打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