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斬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

用戶64673469061


楊修司馬懿都是尊崇儒家名教的世家豪族之後,都是曹操忌諱的一類人物,而司馬懿不必殺,楊修則非殺不可,原因並不是世說新語說的小聰明門太闊和一人一口酥以及雞肋等事,以曹操梟雄之姿,這點容人肚量還是有的,楊修之死,在於背景來頭太大,而政治上站錯隊激發殺機“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楊修之父是楊彪,楊彪是漢朝太尉,其先祖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楊震“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很熟悉吧,可以與袁紹袁術自詡的四世三公匹敵並有過之,真正的豪門大族,弘農楊氏名震內外,門生故吏遍天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楊彪舉孝廉出身,歷經靈帝少帝獻帝三朝,功德巍巍,相繼任五官中郎將、潁川太守、南陽太守、少府、太僕、衛尉、少府、太常、太尉、臨晉侯等職,漢末朝中多少大事都有他的身影,郭汜李傕之亂時忠心護主,和司空張喜、大司農朱儁、衛尉士孫瑞、太僕韓融等人勸和李郭被扣留,獻帝迴歸洛陽一路跟隨,飽經風霜苦難。

楊彪的身份威望深為曹操所忌憚,而他的妻子又是袁術的姐妹,曹操迎獻帝入許昌,皇帝曾設宴款待大臣,以當時曹操的實力,在座上見到楊彪的面色不好看,心中自疑楊彪有圖謀他的意思,離席而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袁術在淮南稱僭號,曹操借題發揮,以姻親關係抓了楊彪,要屈打成招,扳倒護漢的參天大樹,被孔融以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可言不知的典故駁住,只得放了楊彪,把他罷官歸家。有這樣的背景和因緣在,楊修在曹操掌權時本應謹言慎行卻做不到。


而楊修之死也與才學有關,他在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又升任郎中,後來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成為丞相的內勤官,一應事務打理得頭頭是道,曹操很是滿意。本來也可以和司馬懿等世家豪族之後低頭做人以期後舉,可惜三公子曹植欣賞楊修的才學,深自結納,楊修拒絕不得,慢慢的上了曹植的賊船,捲入爭儲之事,楊修也深知不妥,欲拒曹植苦無藉口,到後來只得為他出謀劃策,包括代曹植答題,引起曹操注意,才知楊家已捲入他的家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待到曹操主意已定,決心立曹丕為儲君時,這時就不得不考慮到身後之事,既立曹丕,自必應該抑低曹植,不然以後兄弟再起風波後患無窮,在疏遠第三子的同時,曹操也開了殺戒,曹植身邊楊修家世淵源最深厚,又是世家豪族新一代領軍人物,所以成了第一個被殺雞儆猴的人。而司馬懿其時跟在曹丕陣營,做事也謹慎還押對寶,對自己聽話恭順的人曹操自不會殺他,何況其父兄還對曹操有知遇提拔之恩。


南方鵬


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後,對於曹操殺楊修都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才智;二是因為楊修幫曹植爭儲位。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兩種看法都只停留在表面,很膚淺。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雞肋”與“闊”的典故,都是鄙淺兒戲,曹操是何等雄才大略,怎會因為楊修的小聰明而忌恨與他?


曹操之所以要殺楊修,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楊修的身份。

楊修的身份不比當時的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袁紹、袁術的外甥。楊彪是四世三公,袁紹、袁術也是四世三公,兩個四世三公那可不是一般的了不得。雖然袁紹、袁紹失敗後子孫被屠滅殆盡,但袁氏百年來培養的門生故吏豈能都被曹操殺絕?

袁紹雖敗,但還有幾個外甥,其中一個叫高幹的,因反叛曹操被殺,而楊修的身份如此敏感,曹操又怎能不防?

其實,當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從袁紹處收繳到的書信中發現自己這邊有人於袁紹私交。以我看這些人大多都是建安以後依附過來的士族,諸、曹、夏侯於兗州士族不會這麼幹。

然而,現在天下未定,安穩第一,曹操不會現在就得罪這些士族。如今之計,只有學習光武帝,將書信全部燒燬,既往不咎,並當眾宣佈:“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曹操燒燬書信排除眾疑,是為了穩住人心,隱忍自己。

不過,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燒燬書信時怎麼可能不看這些信的落款?普通人也會有這樣的好奇心吧。何況曹操一生都在承受著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張邈、陳宮、劉備),所以他肯定看過信的落款,也知道落款的人都有誰。只是現在大局未定,他暫時隱忍,待日後權力穩固,再秋後算賬。

因為楊彪的權勢和顯赫的家族,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權在握,但唯獨懼怕楊彪。有次,漢獻帝宴請百官,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悅,唯恐楊彪有害己之意,竟說自己肚子痛要上廁所,然後飛奔逃回大營。等權勢穩固後開始苦心積慮,誣告楊彪勾結袁術,以大逆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還是孔融以辭官相逼才使得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這麼賣力的營救楊彪,是因為孔融當初入仕,乃楊彪之父揚賜所提攜。而孔融就是楊氏的門生故吏,這些名門世家,相互提攜、相互推薦的方式,組織起一張密集的網絡。曹操一生最討厭的就是這個,他提倡的是唯才是舉,所以幫他打天下的都是那些寒門庶族中的才俊,如滿寵、樂進、于禁、典韋等,已經李典、許褚、任峻這些寒門土豪。

事實上,百年以來,弘農楊氏作為氏族的領袖,也一直跟著宦官和宦官的追隨者們黨爭。楊震因受宦官逼迫自殺,楊彪也曹操誣陷,已經楊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殺,以此可以看出楊修對曹操、曹植這些人能有多少的好感?

由此可見,楊修屈身曹操幕府擔任主簿、又極力討好曹植,怕是沒安什麼好心思,而介入爭儲,就是為了消耗曹魏集團的內部。曹操有理由相信,他死後,弘農楊氏必定會帶領他們的士族,攪動的天下大亂,而曹丕、曹植肯定壓制不住他們。

此外,楊修還給曹植寫過一封信:“與君離別才數日,就好像已過了很多年,難道僅僅是出於您對我的愛戴,使我對您產生了深情的敬仰嗎?”

“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系仰之情深耶?”

如此肉麻的信,就好像情書,正所謂“大偽似真”,所以我堅決懷疑楊修勾搭曹植有著極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陳群、司馬懿勾搭曹丕一樣,對付不了曹一代,就弄垮曹二代。所謂偷樑換柱、和平演變,大概就是如此了。

“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說明,曹操雖然明著殺楊修,其實是在向弘農楊氏示威,弘農楊氏門族龐大、根基深厚,不殺一個主心骨,不裁掉一個領頭羊,曹操就算死也不安心啊!


大國布衣


除了上述諸君所說的種種,兩人家世於楊修的悲劇結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楊家那是五世三公,比袁家都要更勝一籌,對半生與門閥作鬥爭的曹操來說焉能不防。





相比之下,司馬家就低調得多,雖然也是累世為官,但都不是太顯赫的官職,於曹操又有舉薦的前緣:“及公(曹操)為王,召建公(司馬防)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王大笑。”怎麼說也要親近得多。更由於其祖蔭之故和曹操所倚重那堆的潁川名士深相結納。


於其時,司馬懿依然是個小人物,和楊修的鋒芒畢露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是後來曹丕當了世子,終曹操一朝,他也不過是個俸祿幾百石的官員。軼比千石都達不到,能有什麼威脅?所以曹操不可能因為有點疑心就把他幹掉。後世傳說什麼鷹視狼顧之相,又說曹操夢三馬食槽,這和什麼孫夫人夢日月入懷一樣,都是不可信的。


直到曹操死後,司馬懿才達到千石級別,封侯,這才走入高層。而且他是曹丕繼位的大功臣,曹丕自然不會把他怎麼樣,反而不斷升官進爵。當然曹丕也是很有能力的,就算司馬懿有想法,也能夠製得住他。只是萬萬沒想到,曹丕當了五年多的皇帝就死了……到曹丕死後,司馬懿已經是假節的託孤重臣,驃騎將軍了。


不過即使如此,之後即位的曹睿,也是個狠角色,魏明帝一朝,司馬懿始終沒有什麼異常。但是也很不巧的是,曹睿活得也不長,從那之後,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的司馬懿,才開始有了異動。這時候他已經六十歲了,按照那時候人的壽命來說,也快該死了,沒想到他又活了十幾年。高平陵之亂一戰而竊天下,後面的小皇帝,就沒有能力制裁他了。


所以怎麼說呢,時也命也吧。有本事製得住他的皇帝,都死得比較早,這才給了他機會。而且他本人活得長,也是個很看運氣的事。就像日本戰國,群雄輩出,最後活得最長的“烏龜”德川家康贏了。這不能說不是運氣,畢竟那時候醫療水平也不行,科技也不發達,活多久全看運氣。如果他和郭嘉一樣,三十幾歲就死了,自然就沒有這些事了。
最後扯下閒篇,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史書中很多記載的內容往往是為統治者服務杜撰出來的,比如晉書


宣穆皇后傳裡記載: 柏夫人得寵後,宣穆皇后(注:就是熟悉的冷血皇后張春華)就很少接近司馬懿了。司馬懿生病,張春華去探問,司馬懿說:“老東西討厭人,哪用得著你來!”張春華羞愧憤恨以致絕食,幾個兒子也都跟著絕食,司馬懿道歉後,才停止絕食。事後司馬懿對人說:“老東西不值得憐惜,擔心弄壞了我的好兒子啊!”這段自黑有啥作用呢?因為司馬家是篡位,因此談不上忠所以格外強調孝,司馬師司馬昭為了母親絕食這就是孝。同理,太宗皇帝為宣帝紀洋洋灑灑一篇高論,前面什麼“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什麼“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等等,俱是虛語,至於“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又說他是“欺偽以成功”、“奸回以定業”。才是實意。為啥呢?因為李二他欺爹滅兄談不上孝,因此對於忠就格外強調。所以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末尾來張美女收收心,別說,大叔眼光還是有的。


天下不武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親口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立場,楊修心裡非常明白。同樣的,一樣的作為,一樣的立場,為什麼曹操沒有殺司馬懿呢?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捲入世子之爭的鬥爭當中,這本來就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情。歷來皇儲之爭,失敗者往往都是被滅門。這一點楊修非常清楚,那麼楊修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才導致曹操動了殺心呢?

應該說,在前期,楊修以及他輔佐的曹植是佔盡優勢的。曹操是個聰明人,自然喜歡聰明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兩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聰明百倍。因此,從曹操內心深處來說,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選。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操喜歡節儉,反對衣著華麗。曹植正好也不尚華服。曹操喜歡考驗自己的兒子,而曹植每次對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寵愛曹植,甚至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當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舉止放浪形骸,飲酒沒有節制。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觀察,到底是穩重的曹丕好,還是聰明的曹植好?

於是兩人身邊的謀士也被列為觀察的對象,曹植身邊的謀士是楊修、丁儀、丁廙兩兄弟,曹丕身邊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曹植的首席謀士是楊修,而曹丕的首席謀士是吳質。那麼司馬懿呢?其實司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馬懿隱藏的更深。依照司馬懿低調的性格,他是不會重度參與世子之爭這件事情的。

(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司馬懿並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幹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為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為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麼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合、邊疆將領考察,形勢分析等等。至於那些與楊修鬥爭的事情交給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吳質。

吳質非曹丕府人員,無故不能接觸曹丕。因此,曹丕為了請教吳質,每次都讓人把吳質藏到箱子裡面,然後偷偷運送進府。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楊修所發現,於是楊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派人來查看此事。

吳質於是心生一計,他讓曹丕照舊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裡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發現箱中只是衣服而已,並沒有藏人。於是曹操對楊修心生懷疑,認為楊修為了陷害曹丕而不擇手段。這是兩人第一次交鋒,楊修失敗。

曹操後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臨時應變能力,讓兩人帶著王令出城,但是又對城門交代,不到規定時刻,不允許任何人出城。

吳質給曹丕的建議是:遇到城門宣讀王令,能過則過,不能過要尊令返回。而楊修給曹植的建議是: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擋者斬之。

曹操是個法度的倡導者,曾經為了實踐法度而割掉自己的頭髮來示眾(曹操馬驚,踏壞了麥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夠遵守法度。而城門開啟時間是預先約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請示。而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竟然違反法度闖門而去,甚至還殺了門守。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壞法度是大事。於是曹操心裡有了底,隨後賜死了楊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植從之。故脩遂以交構賜死。

楊修被賜死的理由是交構罪,交構的意思是離間。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楊修惡意製造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矛盾,離間他們之間的兄弟感情。甚至離間曹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自然感情,摻雜曹家家務事情太多,不得不處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時經過漫長的觀察,心中開始傾向於曹丕。在曹操向賈詡詢問世子人選時,賈詡舉了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隨之定下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楊修真的對曹植好,就應該規勸曹植收斂自己的行為,戒酒戒行,多做實事。但是結果卻是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楊修一味的去猜測曹操的想法,幫助曹植討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猜度別人的小心思,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政能力,這一些楊修都沒有教會曹植。

相反的,在楊修的幫助下,曹植越來越狂妄自大,以至於最後醉酒駕車夜闖司馬門。曹操徹底怒了,終於對曹植徹底失望,也對楊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那麼必定要放棄曹植。而曹植身邊的謀士在一日,對曹丕都是個威脅。曹操不忍心殺掉曹植,那麼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鋒利的刺就是楊修。於是順理成章的,楊修就要被處死。

反觀曹丕,曹丕贏了。贏了的結果就是自己當上世子,身邊的謀士也隨之平步登雲。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討厭曹丕身邊的謀士呢?

以吳質和司馬懿為例,兩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曹丕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司馬懿教會曹丕別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吳質在曹操率兵出征時趕緊勸曹丕大哭,曹丕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寫一句文采斐然的詩句,只是大哭一場就感動的曹操淚流滿面。

反觀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顯得是那麼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表現過於積極,讓人心生討厭。而曹丕則顯得要穩重和平和許多。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於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的過於明顯。甚至於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於是曹操以交構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和吳質,他們兩個都教會曹丕要低調,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後,這個目標果然實現。而結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每日趣評


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斬殺楊秀,卻不殺司馬懿?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都是曹操的重要謀臣。古代立太子有,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之說。但是曹操選接班人,心裡並不這樣想的,原因是他非常喜歡曹植,曹丕雖是曹植哥,他還是要在兩人中選一個太子。所以他要觀察他兩個將來誰是最終人選。當時楊修是曹植的老師,司馬懿是曹丕的老師。經過曹操觀察,曹植吟詩作對,卻實高過曹丕,搞政治統兵真不如曹丕,主要是當曹操問曹植問題時,大多都是照楊秀的話去說,又在一次領兵去救援曹洪時,卻喝得大醉,最後曹丕贏得太子之位。

曹植失去太子之位,以楊修為首得集團敗下陣。有人說,楊修太持才傲物,張揚過頭,是自找作死。如曹操在新修宮門上寫了個“活”,楊修讓人把門又修窄了;有一次曹操在飯盒上寫了“一盒酥”,楊修就把這盒飯分給了大家。大家都知道,一次曹操久戰無果時,吃雞肋時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就告訴士兵打點行裝,說要撤軍,後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罪斬首。有人說,如曹丕太子獲勝,楊修會倖免一死,我說楊修獲勝也是一死。這就是性格決定他必死,曹操不會把這樣的人留給曹植的。留著這樣的人,將來等到他死後,會出亂子的,會發生流血事件的,還是從曹魏的江山大計著想,必殺楊修的。所以在他死前必掃除動搖威脅曹魏利益集團的危險人物。

有人又說,曹操在死前,司馬懿怎麼躲過一劫呢?有人說司馬懿會隱忍,做人低調,確實司馬懿這方面要比楊修高很多。那曹操是識人無數的,能看不出司馬懿並不是總能隱忍的人嗎?殺留在他心裡還是矛盾的。也多次試探殺他,卻下不了手,還是這個人對他曹魏還是有用的,尤其看好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就沒有殺他,留著給曹丕對外作戰用。不殺他,就是限制他兵權,不給他實權。曹丕,曹叡又是短命之人,又隨著曹休曹真死去,無軍帥人才。,司馬懿才橫空出世,不斷得到軍權。才有司馬家族一統天下的機會。

曹操殺楊修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不殺司馬懿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悠悠歷史,誰能猜透,說了也不一定對!


江山如畫5965


曹營中從來不缺能人,對於曹操來講也是一種幸福的煩惱,而在曹操立嗣的敏感時期,司馬懿和楊修又突然成為了當時曹營中的紅人,最終曹操殺了楊修留了司馬懿,至於其中的原因,還得從他們二人各自的立場說起。

東漢末年的弘農楊家可是個大家族,裡面人才輩出令人羨慕,但曹操或許天生就和楊家人合不來,最直接的,曹操對楊彪也就是楊修的父親有些偏見,甚至以造反之罪將他下獄,準備問斬,但最終由於證據不足只能作罷。至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是因為楊彪是純粹的漢臣,與曹操的理念也有所不同。所以到了楊修這輩,就算楊修一心一意為曹操做事,曹操也只是把他當做外人來看,對他多多少少有所提防。

亂世之中每一位諸侯都希望有大家支撐自己的勢力,但無奈楊家人太過優秀,曹操為了自己的曹魏基業也不得不考慮到自己百年之後整體勢力的走向問題。更要命的是,立世子本是家事,但文武百官為了抱對大腿紛紛早早的站好了隊伍,這樣一來朝中便迅速集結了以曹丕,曹植為體系的智囊團,恰巧楊修就是曹植幫的領軍人物。但楊修作為粉絲團團長,風頭出的過於多,再加上曹植硬闖司馬門一事,曹操多少也會把連帶責任算在楊修身上,最終讓曹操以雞肋之由誅殺,也是非常可惜了。

所以楊修之死,多少也能體現了曹操對曹植的失望。相比而言司馬懿就低調多了,雖然是司馬氏終結了三國亂世,但早期的司馬懿並沒有顯露出明顯的吞併天下的野心,他不喜歡攀慕權貴,就算是曹操親自邀請也會拒絕,後來司馬懿當上了文學掾也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司馬懿也一天天的老去。

直到二子奪嫡後,司馬懿站到曹丕方才開始逐漸顯露自己的才華,最終在與賈詡的配合下幫曹丕奪下了位置。在曹丕當世子時,曹操年紀就已經不小了,但司馬懿還是絲毫沒有表現出要造反的態度,再加上曹丕對其讚賞有加,曹操也希望能留著這樣的人才好好的幫曹魏守江山,所以從來沒想過要殺他。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也沒有要造反的心,大概直到曹叡早死後,司馬懿覺得曹魏氣數已盡,才開始萌生出自己的想法,等他權傾朝野的時候,誰都無法阻止他了。


誰也別賴誰了…


邏輯文史游


有書君從小就是三國迷。話說這三國,真是一個奇妙的時代。猛將如雲,而又充斥著各種陽謀陰謀,勾心鬥角。

除了各路英雄豪傑,三國時代更有許多睿智謀士留名史冊。這其中,司馬懿和楊修也算得上是較為出眾的兩位了。

論政治抱負,司馬懿狼子野心,而楊修不過就是愛耍點小聰明;論聰明才智,楊修一代名流,也不輸於司馬懿。可為什麼司馬懿能活到全劇終,楊修卻早早就領了盒飯,被曹操幹掉了呢?下面有書君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由於兩人家庭出身的不同。

話說,這楊修的出身還真不一般。楊修的母親乃是袁術的女兒。袁紹袁術兄弟,名門望族之後,反擊董卓時,曾與曹操是志同道合的盟友。

袁氏兄弟原本是一呼百應,而曹操只是個小跟班的。

一場官渡之戰,事情發生了根本性扭轉。從此曹操一躍而起成為一代梟雄,袁家兄弟風頭銳減,退出英雄角逐的主戰場。

雖然亂世之中優勝劣汰是正常現象,但袁氏兄弟與曹操從此結下了樑子,這是事實。

那麼楊修的父親,又是什麼人呢?楊彪與著名的反對派孔融,禰衡同屬一路,一直鍥而不捨的跟曹操唱反調,甚至後來勢如水火。

而司馬氏,乃是歷史悠久的士族豪強。他們德高望重,並且通過聯姻建立起了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他們擁有無以倫比的人脈,牽一髮而動全身。他們在朝堂上有自己家族的高官,其影響力甚至可以左右朝野的輿論。

曹操當然深知士族豪強博大深遠的影響力。因為他自己就是這種豪強出身。曹氏實力遠不比司馬氏,尚能一呼百應。司馬家更是曹操輕易不敢得罪的。

因此,曹操忌憚司馬懿其實是忌憚強大的司馬家族,如果司馬懿沒有什麼明顯的紕漏,曹操是不會冒著得罪天下士族的風險去殺他的。

二、由於兩人性格的不同。

相較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楊修的小聰明處處透著討厭。

楊修有才華是公認的。他賣弄文字上的聰明,偷吃曹操的糕點;他為曹植製作了各類問題的標準答案,用來應對曹操的考試;他毫不客氣的戳穿曹操夢中殺人的謊言。

所謂“禍從口出”。楊修這個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他發現了事情就非要說出來,把它公之於眾,這讓曹操非常不爽並越來越討厭他。

楊修有事出門,擔心曹操詢問,就根據曹操可能問的話一一作答,然後叮囑下屬,如果曹操問,就按順序回答。後來事情果然如他預料的那樣。

工作時間不請假偷偷外出辦私事,還猜測上級領導可能會問的政令問題,然後提前做出解答。像別人肚子裡的蛔蟲似的,猜準了別人心中想的,再借機顯擺自己的才能,估計沒有領導會喜歡這種下屬。

而司馬懿的城府則稱得上是深不可測。司馬懿從一入場就是個非常會掩飾自己的聰明人。他為人謹小慎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會裝。

據說有一天曹操要請司馬懿出山來輔佐自己,司馬懿認為時機還沒有到,不願意出山。可是又害怕得罪曹操,於是就假裝生病。

曹操性情多疑,自然是不信,就派親信到司馬懿的床前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病了。曹操的親信拔出刀架在司馬懿的脖子上面。司馬懿明明已經嚇得汗流浹背了,表面看起來仍然能夠鎮定自若。

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很少有動靜,並且他一直表現的很平庸。有書君覺得,他應該是深諳曹操的秉性,所以刻意隱藏自己的鋒芒。

這一點,從他的官位升遷(從丞相府的普通幕僚到魏明帝時代的輔政大臣)也能看得出,他一直活的謹慎而小心。

司馬懿性格內忌而外寬,越是身邊的人,反而越看不透他。韜光養晦,隱匿鋒芒,使他於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中,得以安全度日,保存實力。

三、由於兩人選擇的政治道路不同。

有書君覺得,僅僅是因為愛耍小聰明,斷不至於讓愛惜人才的曹操要了楊修的性命。

楊修真正的死因,應該是他參與了曹丕,曹植之間的權利角逐,犯了奪嫡之爭的大忌。

楊修出於才子之間的惺惺相惜選擇了曹植。

因此他從不掩飾對曹植的欣賞和擁護。

由於他的傾力策劃,曹植的確一開始佔據了優勢;但也由於他楊修式自作聰明的出謀劃策,曹植最終被曹操反感並遭到了淘汰。

為避免日後兄弟間的殘殺,曹操必須趁著自己還在,翦除曹植的勢力。而作為曹植智囊中心的楊修,毫無疑問的被曹操圈入了欲翦除的範圍之內。

與楊修不同的是,司馬懿選擇追隨曹丕,更多是基於一種政治投資者的心理。

儘管司馬懿早已暗中和曹丕有很深的交往,並把自己仕途的希望押在曹丕身上,但他從不顯擺自己的才能。

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輔佐曹丕慢慢鞏固起了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看重曹丕,對曹丕手下的得力干將司馬懿自然沒有了殺伐之心,儘管司馬懿鷹視狼顧,有不臣之心為世人所知,但是有曹丕的保護,曹操最終也沒有對司馬懿下手。

綜上所述,楊修與司馬懿兩人雖然都是才智之士,但其實是沒有多少可比性的。因為楊修是小聰明,而司馬懿卻是大智慧,兩人並不在一個段位上。

小聰明並非真聰明,因為他不懂進退,不知分寸。大智慧則收斂有度,進退有序。

小聰明不懂明哲保身,大智慧卻會韜光養晦。或許這才是曹操臨死前留下司馬懿卻殺了楊修的根本原因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來談一點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感受。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所扮演的是一位大政治家,軍事家,其才能並不遜色於諸葛亮,屬於老謀深算,咬人不露齒的角色!所以,三國鼎立的情勢.最終為司馬氏所統一,成就了三國歸晉的局面。

這裡著重談一點有關楊修的有關幾個細節問題。

楊修此人相當聰明,腦子反應快,他對曹操的一舉一動,心理活動,揣測的均能到位,就連曹操對其的聰明才智也暗加讚賞!

一次,眾文武在軍中大帳中議事,有人送來一盒酥,曹操看後,順手提筆在這一盒酥上寫了"一合酥",然後拂袖出帳,別人不解其意,楊修卻將此盒酥打開分給了眾官員,眾人問其故,楊修說:"丞相寫的一合酥,明明是說一人一口酥,讓大家都嘗一嘗"。曹操回來後,見此情問其情後,不住地點頭稱是。對楊修的才智暗暗稱是。

一次,曹操讓在其花園修了一道門,幾天後,曹操帶著楊修等人前去查看,,曹操並沒有褒貶,只是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後走了,眾人皆不知其意,楊修說:門字裡邊加一個活字,為"闊",丞相其意是說門修的大了,要拆掉重修,修的窄一點"。曹操知道此事後,心想,楊修此人太聰明瞭!

曹操在選擇未來繼承人的苦費一般心思,最終決定選擇曹丕與曹植,並對此二子常常暗中考查,一次,曹操下令,今天任何人不得出城,曹操同時命曹丕與曹植分別出城,曹植聞知後,求計於楊修,楊修哈哈一笑,"你奉丞相之命出城,誰敢攔阻,你可持劍出城,攔阻者,殺無赦"。曹植得計後順利出城,曹丕卻未能出城。

曹操知其原由後,心中大怒,"楊修你實乃膽大包天,意敢把你的小聰明耍在了我的家事之中,不殺汝,吾曹氏大業還怎能繼續下去"!

一次,曹操親領大軍與蜀軍開戰,起初,曹操麾下的謀士及將官們皆不同意曹操親征,曹操曾斷言,定能大勝而歸。

結果,與蜀軍對陣幾次未能取勝,曹操心亂如麻,不知所措。這一天的晚上,有人問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麼?曹操隨口答曰"雞肋"!楊修聞聽後,立即回帳收拾行囊,曹洪見後問其故,楊修說:"丞相說今晚的口令是‘雞肋’,雞肋乃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我看今晚大軍要後撤"!曹洪也立即收拾行囊,準備後退。一傳十,十傳百,整個軍營皆在收拾行囊準備後撤!曹操聞訊後大怒,"楊修爾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亂我軍心,殺!"

楊修被殺後,大軍向後退了三十里。

楊修之所以被殺,主要原因是參與了曹氏的家族紛爭,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也敗於其之小聰明,不懂的做官之道!








聞聲36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權臣、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楊修和司馬懿都是他的謀士,而且捲入了曹植與曹丕的世子之爭。

曹操對楊修和司馬懿的不同態度,悅史君認為,與這兩個人的經歷和行事作風有極大關係。

楊修是東漢太尉楊彪的兒子,長大後各方面都很優秀,被曹操請進丞相府當謀士,非常受重用,很多人都爭著跟他交往,其中就包括曹操的三子臨菑侯曹植。

曹植因才氣過人受到曹操重視,楊修和曹植走得越來越近。

司馬懿也是官宦之子,長大後曹操想用他,司馬懿卻裝病不跟他玩,直到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硬逼著才出來工作。

曹操讓司馬懿跟次子曹丕多來往,司馬懿也很有本事,成為曹操重用謀士的同時,也取得了曹丕的信任,願意為他說話。

司馬懿跟隨曹操南征北戰,除了積極出謀劃策,還支持曹操稱帝,這一點讓曹操非常滿意。

楊修為了讓曹植得寵,用的大部分都是小聰明,而且還舉報曹丕和他的身邊人,雖然讓曹操一時間高興,卻經不起推敲,時間長了就引起了反感,而且曹植也有愛喝酒、不認真的毛病,讓曹操逐漸疏遠。

曹丕作為曹操事實上的長子,對曹植的情況很擔心,司馬懿雖然也為他出力,但衝在最前面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內朝歌長吳質。

吳質不僅給曹丕出了不少針對性的策略,讓曹操對楊修產生了懷疑,還要求曹丕好好做事,不要鋒芒畢露,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終於下定決心,冊立曹丕為魏王世子,曹植開始變得意志消沉,但曹操並沒有放棄他。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率軍去援救被關羽包圍的大將曹洪,曹植卻在出發前喝得大醉,沒有辦法做事,讓曹操徹底失望。

也就在這一年,曹操以楊修洩露機密、私自結交諸侯為由,將他下獄處死,司馬懿則被晉升為太子中庶子,與曹丕走得更近。

到這裡,悅史君認為兩人不同的命運,其實早就有先兆了:楊修出身名門,又恃才傲物,是一個非常出風頭的人物,這種人曹操並不喜歡,就連楊修自己臨死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早就應該死了;司馬懿則是歷史上著名的能忍王,不但善於隱藏實力,而且很低調,做事又很厲害,自然曹操也抓不到把柄。

這說明什麼?悅史君最後總結一句:低調是王道!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臺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曹操晚年楊修和司馬懿都捲入了奪嫡之爭中,由於楊修站錯了對,選錯了人,這可能是他被曹操殺害的主要原因吧。

曹操晚年,之所以有奪嫡之爭,是因為曹操對曹植和曹丕兩個兒子,到底選誰來當繼承人,他一時拿不定主意。

若是按照漢代的傳承製度,嫡出的長子曹丕繼承他的爵位,才合乎禮法,但是,曹操似乎更喜歡才高八斗的曹植。

曹操的文學天賦很高,沒想到曹植的更高,這就促使曹操更加偏愛於曹植了。

因為曹操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就給了曹植和曹丕兩人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就是,他們兩個都覺得自己有可能會被立為太子。

於是,在曹植和曹丕身邊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來為他們出謀劃策。其中曹植身邊就是以楊修,丁儀為代表的核心人物。

曹丕身邊以吳質和司馬懿為為主。就這樣雙方麾下的人才,開始為自己效忠的主人出謀劃策了。這一期間,雙方的鬥爭也極其的慘烈的。

先說楊修輔佐的曹植這一邊,楊修是個很會耍小聰明的人,於是他就把這一套東西全部教給了曹植,效果還不錯,畢竟曹植有多次經過曹操的考驗。

但是,曹操對曹植並不滿意。因為曹操明白,曹植的所作所為都是楊修教給他的。

比如說如何去猜曹操的心思,楊修就是猜曹操心思的高手,他把曹操的動向全部猜好後,然後寫給曹植看。

當楊修把他猜到的這些關於曹操的心思,寫成答案教給曹植的時候,他告訴曹植,若是曹操問你這個問題,你就回答這個答案,若是問你那個問題,你就回答那個案.......。

曹操聽到曹植的回答後,他感慨了一番,我的兒子曹植再聰明,他也不可能猜到我想什麼,這是楊修在幫忙呀。

楊修的這點小伎倆當然逃脫不了曹操的眼睛了。曹操對楊修的意見很大,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分數,一點點的在降低。

話說有一次曹操要出征去打仗,臨出發之前,曹植寫了一篇很華麗的文章交給了曹操看看,曹操看了很高興,還傳給了身邊的大臣一個一個的瀏覽。曹操的意思是說,看到了吧,這是我兒子寫的,很牛吧。

這時候曹丕是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呀。畢竟他的文采沒有曹植的高,寫不出這樣的文章。

但是,他也不能露怯呀。於是,他就問身邊的謀士吳質,該怎麼辦?

吳質告訴了曹丕一個字,那就是“哭”。

畢竟曹操是要去前線打仗了,要打仗就會充滿各種兇險。有的時候,很有可能是有去無回的。

吳質讓曹丕哭,就是為了讓他表明自己的孝心。

曹丕大哭了一頓,確實把曹操給感動的老淚縱橫。一會的功夫,曹操就把曹植的文章給忘掉了。

看來還是曹丕這個兒子比較孝順呀。曹丕的印象在曹操的心中步步高昇。

但是,這時候曹操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到底該立那個兒子?

曹操不得不問他身邊的鼎級謀士賈詡。

當曹操問賈詡的時候,賈詡沒說話,裝沒聽到。

曹操說,我問你話呢,你發什麼楞呢?

賈詡這才回答曹操,我在想劉表,劉表是立了喜歡的小兒子,導致他們內部不和,最後被滅的。

所以,主公一定要三思呀。

就是賈詡的這一番言論,讓曹操下定了決心。還是按套路出牌立長子曹丕為繼承人吧。

當曹丕被立為繼承人之後,曹操就要開始打擊扶持曹植的人了。

這時候被曹操視為眼中釘的就是楊修,畢竟楊修這個人太討厭了,他能猜透曹操的心思。

所以,曹操在死之前,就把楊修給幹掉了。

司馬懿因為本來就是扶持曹丕的,所以,他繼續跟蹤曹丕幹,曹操當然也不會殺他了。

基於以上種種事情,就是曹操臨死之前,為何斬殺楊修,卻不殺司馬懿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