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其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到了社會動盪與轉型時期社會上往往就出現各種怪現象。對於這些負面現象又該持何種態度呢?

子不語怪、力、亂、神。

越是亂世社會上就會充滿了各種形形色色不可思議的亂象。

所謂的“怪”就是神仙鬼怪,在商周時期,商人的鬼神觀念十分濃厚,每事必定問卜,一切聽從神的安排。而周朝雖然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是注重人文文化,“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對於超自然的力量孔子不多講,敬而遠之,關注於社會現實。子不語怪!


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所謂的“力”就是春秋時期的諸侯稱霸憑藉的武力。齊桓公可以憑藉武力“葵丘會盟”稱霸諸侯,最後也還不是被活活餓死!武力可以取得一時之功,可遠非長久之計,終究還是得靠德行來維繫統治的。子不語力!


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所謂的“亂”就是當時的的社會禮崩樂壞,父子相殺,兄弟相爭,臣子弒君的社會變亂。孔子所處的時代,思想、社會已經夠亂了,哪裡還用得著再講。孔子在《春秋》中對於鄭國的內亂以“鄭伯克段於鄢”看似平淡的表達,以一個“克”子說明鄭莊公的惡,不念兄弟之情,這樣的春秋筆法看似平淡實則有褒貶,對鄭莊公和他的母親以及弟弟共叔段加以委婉的批評,對這樣的不義之事並沒有公開批評,這是隱惡揚善,以防樹立不好的榜樣,引起更多的社會混亂。子不語亂!


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所謂的“神”則是指社會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冒出形形色色的迷信組織。他們藉著社會動盪,人們內心苦悶無助,看似普度眾生,實則背後有各種不可告人的秘密,要麼斂財,要麼別有用心製造動盪。子不語神!


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怪、力、亂、神這些現象孔子不是不知,而是不語。因為這些的社會負能量對於社會發展無益,更對於社會教化無益。總是宣揚這些亂象一是汙染大眾的心性,二是渲染惡事,也會造成不好的的社會效應,起到不好的示範作用。所以要懂得隱惡揚善,好事,我們多說;亂事、惡事,我們不說。


子不語正是子所語


作為教育工作者,面對社會的種種負面消息,也不宜對學生過多宣揚。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形成,辨別善惡的能力尚不健全。學生時代還是應該多從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去引導,要注重時代的思潮,要對社會負責,努力把思想引導到合理的方向,等他們走上社會即使遇到各種負面影響,也會做出自己甄別、取捨,不至於走向極端。

“子不語”正是從反面說“子所語”:“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