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深圳十二年的遊子懷念山東老家的端午節習俗

一個在深圳十二年的遊子懷念山東老家的端午節習俗

山東的端午節一般怎麼過 都有哪些習俗?

2006年大學畢業後幾個月,便隻身一人來到南國深圳工作。這裡過年都沒什麼特色的習俗,端午節只有關外的某些漁村會有賽龍舟。而回想起老家山東日照莒縣的端午習俗,饒有幾分興趣。

記得兒時的端午節,一大早起來父親已經在門口插好了艾蒿和松枝,其他市縣也有插桃枝和柏枝的,目的只有一個:辟邪驅邪。因為端午又稱端五,相傳這一日多病多災,古代人有“躲午”(躲五)的習俗。

一個在深圳十二年的遊子懷念山東老家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大家都知道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屈原大名。在山東民間,端午廣為流傳的是躲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據清代袁枚《子不語》記載,山東文登(今屬於山東威海市)有畢姓婦人三月洗衣時候,看到樹上有大若雞蛋的李子,“採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結果十四個月後產下一條二尺長的小龍,墜地即飛去,每到清晨就來飲母乳。最後被其父持刀砍斷一截尾巴,小龍再也不敢來,於是得名“禿尾巴老李”。

早飯時間,母親端上早已煮好的粽子和雞蛋,這時候往往是農忙割麥子的季節,父親一般從地裡幹活回來。老家的粽子用黃粘米或者糯米,有時候也會用自家種的水稻(記得以前家裡的大米才一塊左右一斤),粽子裡放紅棗,味道非常不錯。雞蛋往往和粽子放在一起用柴火(以前不用煤氣)煮,瀰漫著濃濃的粽香。山東也有地方用艾草煮雞蛋的,雞蛋煮熟後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一個在深圳十二年的遊子懷念山東老家的端午節習俗

對於小孩子來說,一般是媽媽或奶奶給戴五彩線在手腕或腳腕上,就是用青、白、紅、黑、黃五種顏色的絲線捻成,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五彩線解除的時間也有講究,端午節後第一個下雨天才解下來,讓雨水沖走,表示好運即將來臨。

那時候奶奶還會縫製香荷包,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做工比較精細,包裡裝的是曬乾的艾草等,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除了香包,老人家做的剪紙也非常漂亮,尤其是獅子和鳳凰。還有用線縫製的布老虎,也是活靈活現,現在山東機場特產品裡能看到類似的作品。

一個在深圳十二年的遊子懷念山東老家的端午節習俗

十里不同風,山東17地市,端午節風俗也有差異。比如煙臺威海等膠東一帶,端午早上用露水擦臉和胳膊。省城濟南的端午節早飯前,往往要先飲一杯雄黃酒,人們還將“五毒”(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聊城的臨清縣端午節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等等,不一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