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不語》中的商業詐騙案出發,看清朝壟斷下瘋跑的人蔘經濟


從《子不語》中的商業詐騙案出發,看清朝壟斷下瘋跑的人參經濟

《子不語》是清代文學家袁枚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取名源自《論語·述而》中所言“子不語怪力亂神”。其中收錄了幾百篇志怪短文,仿照《聊齋志異》所寫,多言鬼神、果報及人間怪異之處。

《騙人參》是《子不語》少有收錄的非志怪故事,用以彰顯民間騙術的高超與詭誕而其騙術之所以瞄準了人參,則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從“騙人參”的表象出發,我們能看到清代乾嘉時期堪稱瘋狂的人參市場,以及背後採參制度對人參經濟的影響。

可以說,“騙人參”是一種清代某一時期特有的經濟詐騙行為,其原因與人參行業的特殊性有關,也展現了清代人參經濟的社會影響。

下面,讓我們細細分析,瞭解這個人參帝國的本質。


轟動一時的“人參詐騙案”

在《子不語·騙人參》中,我們能看到詭計多端且十分成熟的“魔術詐騙”方式。

“京師張廣號人參鋪甚大。一日,有騎馬少年負銀一囊到店,先取百兩與作樣,而徐取參數包閱之。”

現代詐騙中,前期獲得被騙人的認可與信任是很重要的,清代的騙子也掌握了這種方式。騎馬來買參的少年出手就是百兩銀子,通過這種彰顯財富的手段暗示,獲得了掌櫃的信任。

接著,少年表示自己的主人要去很多,他也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想要把這百兩銀子作為押進存在櫃上,讓夥計帶著人參去家裡選。

掌櫃自然答應了,而且叮囑夥計“謹持參,勿落他人手也”。

夥計去了以後上二樓,這家主人果然臥床不起,穿貂裘、戴寶石,看著富貴,又令夥計安了一重心。而主人挑揀人參還真的很懂行,一時間他們都以為生意馬上要成。

突然,樓下來了一群惡客,主人表示“此向我借債客也,斷不可使上樓”,又讓夥計快點把人參藏起來,不要被搶走了。夥計慌亂之中自然聽從,就將人參放在了主人指的床下箱子裡。

接著,夥計老老實實地等待在屋裡看管人參,主人和夥計下樓去趕客人。可惜,這箱子底下是空的,下樓的騙子從樓下取走了裡面的人參,早就逃之夭夭了。

從這個故事裡,能看到清代騙局的複雜、對人心的洞察,也能讓人生出疑惑——

騙子一行人留下百兩銀子質押,為了騙人參數斤,人參有這麼高的利潤嗎?

這就要從經濟角度,去分析清代人參市場的價格變化,來理解這個奇異的騙局了。

從《子不語》中的商業詐騙案出發,看清朝壟斷下瘋跑的人參經濟

人參,一種比黃金還能升值的藏品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慶帝時期的文學家,他所記載的這個故事,有濃厚的時代特性。

如果是在康熙初年,哪怕是在遠離東北人參產地的江南,幾斤人參也遠遠不需要花這麼大的心思,還要費上百兩銀子來詐騙。當時的人參,一斤也才四五十兩。

“康熙初年到蘇之參,連泡丁及參須等共計有幾二百擔,每斤只四、五十兩”——《參譜》·黃叔燦

但由於“出數日少”,市場供需關係不平衡,人參的價格飛速上漲,

到乾隆九年時就漲到六百多兩一斤,後來的年間更是有漲無跌,達到兩千多兩一斤

“延至雍正九年,統參價長至二百兩,繼至乾隆九年秋,統參至六百兩有零,十九年分價抵千金,由此有長(漲)無跌,比年來,尋至千六百七百不等,迄今遂長(漲)至二千以外。”——《參譜》·黃叔燦

也就是說,這一場能載入《子不語》的精彩騙局,讓騙子能獲取至少幾千兩白銀的利潤。巨大的利益,讓他們鋌而走險。

而瘋狂暴漲的人參市場, 背後是一雙看不見的操控市場的手——

清代朝廷的採參制度。

採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參價格一路向上,參價則反向影響採參制度。


人參暴漲的背後,是壟斷的採參市場變遷

人參對滿清朝廷的重要性,遠大於其他時代的朝廷,所以採參一直處於官方壟斷狀態。

這源於一種遙遠的歷史沿革。

在宋遼時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就將人參當做重要的收入來源。由於東北地區產人參,女真人從中獲取了巨大的經濟收入,這也成為讓後金政權得以建立的基礎。

滿清入關之前,就嚴禁外族採參:

  • 明憲宗成化元年,東寧衛軍民在東北挖掘人參時,就遭遇建州女真的攻擊;
  • 清太宗天聰三年,明朝將領毛文龍派軍民在遼東採參,被清軍“殺百餘人,生擒千總三員以歸”。

這一時期,滿清八旗就將人參經濟牢牢地把在自己手中,成為人參市場的壟斷者。

等清朝建立,政府先後採取了多種採參制度,以調控人參市場。但由於本質還是為了牟利,所以不僅沒有讓這個市場的發展變得健康,反而暴露了官商壟斷的弊端。

從《子不語》中的商業詐騙案出發,看清朝壟斷下瘋跑的人參經濟

其採參制度可以分幾個方面:

1. 八旗分山採參制。

清代初期,八旗王公貴族控制採參行業,“分山採參制,彼此不得越境”。對於在清朝初期立下功勞的大臣,也可以得到朝廷的允許,“準令其部下自行採參”。這種情況維持到順治初年。

順治五年後,宗室及大臣的採參權限被奪回。

2. 打牲烏拉衙門

順治五年之所以取消了各族或個人的採參權限,是因為人參的採集經營被收回到朝廷手裡,那就是“打牲烏拉衙門”。

順治四年建立的打牲烏拉,是內務府外派機構,

負責在東北地區經營人參、貂皮、東珠等貴重物品。歷史上,曾經將“打牲烏拉”與南方的“江寧織造”並稱,是清朝廷在地方上的兩個官方採辦衙門。

打牲烏拉總管在順治十四年開始,至康熙三十七年,從六品一路飛昇至正三品,可見其對朝廷的重要性。早期,打牲烏拉承擔著朝廷官參採集的重要任務。

“國初定額,年交官參三千兩,每一牲丁,令交納一斤八兩”。

打牲烏拉手下每年有采參任定額。但進入康乾時期,因為招商採參導致參源枯竭,打牲烏拉逐漸退出了這個激烈的競爭市場。

打牲烏拉衙門採辦官參,雖然造成了一定壟斷,內部可能出現的貪腐也會造成價格上漲,但由於官方可控,人參價格還較為穩定

而招商採參,將官辦採參授權給某幾家皇商,導致的參價上漲更加迅速。

3. 招商採參

康熙五十三年,清朝開始進行招商包辦採參,商人通過購買一種“參票”,可以領票採集人參,放開了一部分採參市場。

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清朝放鬆了其壟斷,但因為管理混亂,在康熙六十一年叫停,雍正年間曾試圖重啟,也沒能實現。

對這個市場缺乏足夠的管理能力,讓朝廷最後選擇了把採參的項目承包給某一個或幾個大皇商,而不是散商或兵丁。

如雍正八年,範氏父子承包採參,連續十三年間,每年僱傭三萬多民夫如山,獲利豐厚。

這種皇商壟斷的經營模式,以及比先前大有上漲的出參產量,讓人參市場受到刺激,價格快速增長。

4. 官採刨夫制

在乾隆年間,人參的市場已經得到了刺激,浮出水面的利潤豐厚。乾隆皇帝因此試圖將利潤收歸朝廷,停止了皇商經營,不再發放參票。

乾隆言“商人唯圖自身獲利,不能誠心放票。”

此後,改為建立官參局。官參局負責發放參票,“領票曰攬頭,挖參曰刨夫”,一張票能帶一些人手,採參之後,好的上交給內務府,最好的上交給皇室。

通過這種手段,清朝實現了官方壟斷採參業務,進而控制整個人參市場。到底有多少利潤呢?

“其每票所收參六兩,仍解交納內務府,以作抵補之項。”

乾隆二十五年,全年放出參票六千多張,每張票收官參六兩,最終得收三萬六千兩。

當年的參價,一兩人參四十兩銀,足足比康熙時期高了十倍,收入在144萬兩白銀

這種官採刨夫制,是造成後期參價暴漲的最大危害。領取參票的人需要交六兩作為任務,餘下的才能自留,導致刨夫必然無止盡地挖掘儘量的人參。朝廷不知體恤山力,大肆超額髮放參票,導致人參資源枯竭。

而漫長的生長週期讓之後的人參產量越來越少。

到乾隆五十四年,僅僅三十年不到,官方放出的五千參票中,只有兩千多被認領。自此,人參的產量減少,市場價越發飄高。

從《子不語》中的商業詐騙案出發,看清朝壟斷下瘋跑的人參經濟

光緒年間吉林發放的參票


官方壟斷對人參市場帶來的經濟影響

一般來說,造成壟斷的原因是出現了阻止競爭者進入市場的壁壘,而清朝的人參採挖制度,細分應該成稱為“特許壟斷”。

特許壟斷:獨家經營的特權由法律所規定並受到法律保護,如專利權、版權等。

在現代,某些情況下政府會授予廠商特許經營權,或者通過招標的方式競爭,以合同形式授予。清代的官採刨夫制就有明顯的招標競爭特色,但從本質上,還是沒有刺激市場產生競爭,並不能帶來好處。

這種特許壟斷,將市場的發展責任握在了授予權利的朝廷手中,正是由於滿清朝廷過於關注人參市場的短期利潤,沒有將長遠規劃放在心上,造成一段時間的爆採爆挖,才導致了後期人參飆漲的畸形市場。

人參壟斷式採挖對這個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

1. 對消費群體來說,壟斷的官參制度讓其缺乏市場競爭,消費者必須花費更多的白銀去購買,才能得到人參。缺乏競爭的市場,讓消費者承擔成本是必然的。

2. 壟斷式採挖在前期達到了保護作用,但在後期沒有進行控制,造成危機。壟斷而禁止外界競爭者流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市場體量。朝廷前期的八旗分山制與打牲烏拉衙門的建立,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他商人進入,保護了人參市場長久發展。但壟斷的危害就在於,市場的緊縮和擴張全部賴於壟斷方的資金和權力,而滿清朝廷隨時可以將這個市場敞開。

3. 壟斷會滋生腐敗。尤其是巨大利潤的人參市場,官採人參導致整個鏈條分潤利益,獲取參票的商人為了提升利潤,會出現權力尋租需求,導致腐敗情況越發嚴重,私參市場也越發猖獗,價格必然炒高。

人參不是短期可再生資源,開發其資源,滿清朝廷所採取的特許壟斷經營模式,原本可以更加科學、長久,卻因為只追求短期利益與管理不善,讓這個市場變得越來越混亂,導致人參價格令人瞠目。

而經濟的影響,最終會體現在社會風俗上,這也就是“騙人參”的類似詐騙行為,在當時層出不窮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