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文化:長白山的放山習俗

“人參真知論”第三十七講:放山習俗

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一帶已經有采挖人參的活動。長白山區把進深山老林尋找採挖野山參稱為“放山”。原始森林中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要在野獸出沒的叢林裡生存並找到野山參,須經歷各種艱難和危險的考研。經過千百年來歷代放山人的實踐,總結提煉,交流借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專用語言、行為規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各種禁忌、野外生存技能等構成的放山人自覺遵守的獨特的民間風俗,經放山人師徒之間口傳身授,世代相傳至今。

放山習俗分佈於長白山區,放山習俗中的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和傳統技能,極大地影響著當地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並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參文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在中國各民族古老的習俗中,這樣歷經千年而至今仍具有實用價值的並不多見。

人參文化:長白山的放山習俗

長白山人參放山習俗的基本內容如下:

拉幫:進山採參時,一般是多人搭夥,稱為“拉幫”。但特殊情況下,也有一個人進山採參的,叫“單棍撮”。

進山:入長白山時,採參人都帶著小米、鹹菜和炊具。進山後的第一件事是選好場地,在窩風向陽山坳裡用樹幹、樹皮搭個窩棚,以備居住。尋找人參過程中,如果有人發現了人參,就要大聲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接問“什麼貨?”發現人瞅准以後就要立即回答,說出幾品葉(識別人參年份的簡單的方法)。然後,大夥接著說“快當!快當!”,這叫“接山”。

抬棒槌:抬棒槌就是挖參,發現人參喊山之後,把頭先用拴有銅錢的紅絨繩套在參葉上。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人參生長在茂密的草叢中,拴上紅繩是為了醒目,便於識別。拴完紅繩以後,把頭要在人參周圍的地上畫一米見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個人用的索拔棍,稱之為“固寶”。其他人點燃蒿草燻蚊蟲,以便把頭集中精力挖參。

人參文化:長白山的放山習俗

打參包子:參挖出來後用苔蘚、樺樹葉、摻上一些原土,把人參包起來,外面再包上大塊的樺樹皮,用楸樹皮打成“參包子”。

挖完參要砍“兆頭”,即由把頭在附近選一棵紅松樹,朝著挖參的方向,從樹幹上剝下一塊樹皮後,在白茬樹幹上用刀刻槓。放山的人數刻在左邊,有幾個人就刻幾道槓;右邊刻的是幾品葉參,幾品葉就刻幾道槓。這是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挖過人參,是人參生長區。

人參文化:長白山的放山習俗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小人參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人參(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叫“片”,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參叫“堆”),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挖。跑紅頭(八月上旬參籽熟紅了的季節)的時候,抬棒槌時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撒播到土裡,長出參來留給後人。

放山人講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人參,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已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搭的地熗子下山時不拆,留給別人用。臨走還要留下米、鹽和火柴,以備救助他人。

人參文化:長白山的放山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