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01

慘案背後,反省自身

2019年4月17日,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年僅17歲的少年,從高架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少年是一名17歲的在校職高二學生,據說他在學校與同學產生了衝突。在少年跳橋之前,母親將車停在大橋中間,來到後車門不停對孩子責罵。不知孩子到底犯了什麼天大的錯誤,母親竟要把車停在車輛川流,非常危險的高架橋上!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之後母親回到車裡,而少年打開車門撲向路邊,短短几秒,孩子翻越護欄一躍而下,當場斃命,母親看著橋下的孩子,雙膝跪地嚎啕大哭,是悔恨是悲哀,一切為時已晚......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這則新聞,引起網友議論紛紛,有的責怪家長:這個世界有一個詞叫:家暴被害者,這個世界有一個犯罪現場叫:家庭,這個犯罪現場,父母就是最大的兇手,而打罵就是最厲害的兇器。

還有的網友責罵孩子: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可悲劇已經釀成,請不要再批鬥這個孩子了,也不要再責怪這個母親了。慘案背後,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我們當下需要做的,是反思自己。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02

肆意批判,卻葬送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且絕望。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我媽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

“那一刻我感覺,這輩子都不會原諒她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情緒轉化為強烈的攻擊性,殺自己,或者殺別人。

2014年,謝勇導演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係。

影片中,他採訪了瀋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

他們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

“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謝勇把這幾個與語言暴力相關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做成了“武器”。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在多年的謾罵和埋怨中,這些孩子受盡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們長大後變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搶劫賭場,開槍殺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對方的;還有用水果刀,見人就捅的。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語言將孩子的未來斷送,也給其他人、其他家庭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有人說,這些孩子紮在別人身上的兇器,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你的不假思索,卻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03

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時候,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遠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1、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詳細的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又不寫作業了?”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麼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歡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麼懶,要是孩子還是不願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3、瞭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通過溝通來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後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

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會發現,孩子並非不罵不成材,春風化雨的教導,也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04

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兒女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接納他包容他,他才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父母不是說不管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能夠對事不對人的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幫孩子改正和解決問題。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真正的信賴自己的父母,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很多父母都曾經對自己的孩子用過所謂的“刺激教育”、“激將法”,希望通過辱罵的方式可以罵醒孩子,希望通過棍棒教育能夠打醒孩子,希望通過威脅的手段可以震懾住孩子……

孩子遇到問題,當然需要管,但打罵和懲罰絕對不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困難,而不是父母跟困難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他。

明智的父母,會選擇用一個解決問題的態度來對待他,幫他分析問題,給他一個向更好方向邁進的動力和支持。

從每一個小事兒上,孩子都會明白,原來犯錯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都會跟他一起面對。

那麼孩子以後再遇到任何困難,也會從正面的角度去想怎麼樣解決,而不是被挫折壓得喘不過氣,困守在惡性循環裡面。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叫阿蘭的姑娘在高中畢業之前,一直都是聰明、漂亮、性格活潑的尖子生,人人都覺得她能考入重點大學。

但她在高考中卻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

上了普通大學的阿蘭性格很快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不再跟高中同學聯繫,因為擔心被嘲笑;

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學,不跟大學同學來往,因為覺得他們不配做她的朋友。

最後她連課都沒辦法上,大二就退學了,在家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不再出門。

心理諮詢師跟進之後發現,這個姑娘把自己關起來,其實都是為了逃避來自他人的否定。

原來阿蘭的媽媽一直以來對孩子都是高壓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懲罰她面壁跪半個小時“思過”。

媽媽的想法是,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督促女兒專心學習。

可是沒想到,長期的這種教育,讓女兒把高壓內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時,阿蘭會自動跪上半個小時自我懲罰。

好成績,成了阿蘭最大的心理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在孩子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繞到死衚衕裡出不來。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在日常的點滴小事兒中,給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持和愛。

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無論你怎麼樣,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我們父母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當他面對生活以後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隨時可以依靠港灣,他心裡就能平添一份勇氣。

幾米曾說:

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

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

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

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很不容易,要養育一個這樣的孩子,就更加艱難,必然要耗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的成長,也需要太多的耐心與守護。

可是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又別無選擇。

只有用接納、積極、信任的態度對待他,他才會有底氣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最終成為內心強大,陽光健康的成年人。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17歲青年遭批評跳橋身亡,這樣做才能避免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