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地下若逢古巨基,豈能不飲酒三樽

心美一切皆美 情深萬象皆深

林清玄:地下若逢古巨基,岂能不饮酒三樽

林清玄,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

2019年1月,林清玄過世,終年65歲。

我是喜歡狂人的,所以初中時一看到林清玄的介紹,就忍不住喜歡這個狂人了。

那時候我心中的狂人排名,是錢鍾書排第一,林清玄排第二,韓寒排第三的。

按口氣大小分的話,韓寒應該是口氣最大的,他之所以排第三,是因為他口氣雖大,卻終究沒能拿出對應的文學實力。

林清玄說自己長江以南文無抗手,雖然也是狂妄自大,但估摸著,他的確是這麼自認為的——我更好奇的是他心目中長江北望與他分庭抗禮的到底是誰,但他似乎沒說。

畢竟他30歲前就拿完了臺灣本土內能拿下的所有大獎。(未考證,對臺灣不熟)

林的書我後來卻不怎麼讀,因為我無法接受這麼狂的一個人,最後去寫什麼身心安頓,談什麼萬法皆空。

林的故事我看得更不多,因為我不敢信。

他經常說自己跟古龍的故事,在我瞭解的版本里,他甚至是最後一個得了古龍墨寶的人——那時古龍已被醫生警告不得再飲酒,可古龍還是喝,還寫了一幅字給來看望他的林清玄,我記得是:陌上花發,可緩緩醉矣。

可林清玄很少說這個故事,他說的故事是這樣的:

古龍給林清玄所在的單位供稿,那時稿費計酬已經從字數改為按行數計費了,所以古龍寫書就經常分行,林清玄舉例說:

十八個大漢跳下牆頭。

一連寫了十八個咚。

說這事是溫瑞安乾的,我毫不懷疑,但說是古龍乾的,,,不太可能。

林清玄還沒說完,古龍這個人經常寫個開頭就不寫了,有爛尾的有代筆的,反正不加稿費就不寫。

林清玄說自己不吃他這套,他自己動筆寫,最後乾脆把所有角色集中在一起,然後一個炸藥一起炸死了。

可我猜:這個故事應該是假的。

古龍爛尾是真的,代筆是真的,但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古龍全集也好,時間關係也好,連載記錄也好,都找不到這麼一本爛尾的武俠小說。

唯一接近的還是馬伯庸的爛尾名作《我在江湖》,在結尾用一顆隕石砸死了所有角色。

所以我在標題裡說他地下如果重見古龍,怕是免不了要多喝幾杯賠罪的。

佛教忽悠世人的一個套路就是大智慧方能渡彼岸。

林清玄雖然是個優秀的文人,但終究不是個智者,他苦修頓悟,自以為看破紅塵,結果下山之後就離婚另娶。

仔細揣摩林清玄的談禪玄文,禪意固然深遠,但終究是在文字中游戲,而非在禪意中頓破。

所以回過頭來看他的一生,終究還是個文人。

如果說他的作品除了給人帶來禪意的初體驗,文字上的美感之外,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弄出了許多的標題黨。

他的書比如《溫一壺月光下酒》、《不爭,是一種慈悲》等等,最後都成了一些雞湯文合集等三流文學的標題乞靈處,以至於看到他的書都有些不敢翻開。

我總懷疑周星馳是喜歡林清玄的,你看他長得多像《功夫》裡的火雲邪神,長得多像《西遊降魔篇》裡的黃渤版孫猴子?

林清玄:地下若逢古巨基,岂能不饮酒三樽

所以文藝心爆棚的各位還是珍惜我吧,至少我顏值還對得起文藝這倆字。

此處應說明,林先生雖然謝頂大頭,但文人氣質還是能看出來的,如果他不露齒笑的話。

林先生的一生,要說起來,實在沒什麼亮點,無非就是童年想當畫家而未果,少年寫寫文章拿大獎,中年想要出家當和尚,晚年功成名就到處浪。

比起餘華的”少年想掘藏,中年去遊蕩,老來當和尚“,也就是掉了個順序而已。

今天寫這篇文,也只是略表心意,並無悼文或作傳之意。

最後奉上一聯:

此生合是文人末 堪破禪心水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