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內曾有塊“風動石”,清末被德國水兵推倒

廈門島虎溪巖附近的外清崖(今鎮海路靠第一醫院一側)歷史上曾有一塊“風動石”,今已不復存焉。據一位清朝末年在廈門居住二十五年的美國歸正教會牧師腓力普·威爾遜·畢所著《廈門方誌》第十六章第五節《虎溪巖》有如下記載:“離這些寺廟(虎溪巖)不遠的一條小路上,有一塊奇異的大岩石,當地稱之為‘風動石’,即風吹過去會搖動的石頭。這塊孤零零的岩石長40英尺,高20英尺,厚15英尺,重有數百噸,它正好很平衡地坐落在另一塊石頭的邊緣上。任何人都搖得動,大風也會讓它動一動。”民國版的《廈門市志》對這塊風動石也有詳細地記載:“風動石,在外清。石大如舟,底狹橫臥他石上,風過栩栩欲動。清光緒戊申年二月二日,為德國艦兵推倒,石墜園中。廈道劉慶汾題‘風動石’三字於其上,藉存其跡,園遂以風動石名。石近已毀。”

1908年二月二日,一群德國水兵來此嬉戲,竟大大咧咧地用力搖動這塊風動石,致使風動石滾到山腳下。這群德國水兵肇事後哄散而逃,幸虧未有傷亡。石頭滾到了今中華片區蘇厝街附近的一園內,道臺劉慶汾便於石上題刻“風動石”三字,做為遺蹟保存,只可惜後來連石頭也毀無遺存。

分析畢牧師當年的記載,風動石當年所處位置應離虎溪巖不遠,而且只滾到靠近山谷裡,而當時的外清山麓疑在今鎮海路靠第一醫院一側。

廈門島內曾有塊“風動石”,清末被德國水兵推倒

1908年前廈門風動石,石上外文應為外國水兵用油漆所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